99年12月13日──快樂的法則

追求幸福或長久的快樂該是多數人的目標,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要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這也是多數人的疑慮。老生常談總令課堂中孩子「點頭如搗蒜」,然而老生所以常談的理論,往往經過親身證悟,深知其價值。以下數篇老生之言,或能有所助益。

徐茂瑋

1.三少四壯集-有沒有,要不要──快樂的十大法則 李黎

2.生涯轉變/發現真正的幸福 小粉粉

3.給別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幸福    林火旺

4洪蘭:感恩的月 感恩的心

5.洪蘭:用心打造自己的快樂

6.未成年事務所》只有快樂 愈給愈多 張曼娟

7.《觀瀾香江》老生常談 鄭培凱

8.設計型用藥 片刻高潮換上癮 陳書喬/台北欣康診所主治醫師

 

1.三少四壯集-有沒有,要不要──快樂的十大法則 李黎 中國時報 2010-12-10

我寫「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的文章,上了中時的部落格後引發不少討論迴響。這個世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在一般人眼中是個成功典範,可是他要甚麼?他是不是快樂?只有他自己能回答,也可能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因為快樂很難定義。被問到「你快樂嗎?」可能要遲疑片刻思索答案,但「不快樂」很容易看出跡象──周遭和這個社會上的人,語言和行為暴力的,極端自私的,擾攘不安的,永不饜足的,為得到某些事物不擇手段的…… 都是不快樂的人。「可惡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為甚麼可憐?因為此人必然極不快樂,才會作出可惡的事。

最近讀到一篇報導,幾位「快樂心理學」學者為世界各地的人進行抽樣調查,研究金錢、心態、文化、健康、利他、生活習慣等項目與快樂的關係,得到的結論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你可以為自己快樂或不快樂作主。他們總結出十項「快樂法則」,其實很像老生常談,跟我們日常生活觀念和一些宗教倫理的提示說法也很相近。

第一,珍惜平常日子的平常人生,珍惜每一刻。我想這就是佛家教導的「活在當下」吧。

第二,不要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世上永遠有比不完的人,把所有人當競爭對手是跟自己過不去。專注在自己的進步就好,這正是儒家的「知足常樂」。

第三,越是把金錢的位置放得高的人越難快樂,這幾乎是古今所有文化中的定律;對個人如此,對一個社會也是如此。物質帶來的快樂的「半衰期」最短。佛家的「餓鬼道」就是個很好的象徵:已擁有豐富的收入和儲蓄的人,還要一?袋一?袋的把不義之財往家裡搬,就是深陷在永不饜足的餓鬼道裡的可憐靈魂。莊子《逍遙遊》說的好:「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物質欲望可以大到無限,但一個人真能享受的物質也不過是一飲一啄,一枝一點。

第四,有既定人生目標的人比沒有目標的人快樂。

第五,專注在工作中的人最快樂,隨之而來的成就感也能帶來快樂。這點是藝術創作者最能深刻體會的。

第六,人際關係──與家人,尤其是夫妻的關係良好,而且有親密的朋友。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快樂。

第七,保持樂觀,即使不想笑也試著微笑,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笑」果。面前的半杯水,你說它是半空還是半滿?就看你怎麼看待。

第八,常說「謝謝」,而且要由衷的說。常懷感恩之心,幾乎是一切宗教的教導。調查發現常寫感謝信的人較不易陷入抑鬱。

第九,多多運動。運動會讓人體分泌令人愉快的內啡月太(endorphins,音譯為安多芬),跟用藥物治療抑鬱症一樣有效,而且不會產生副作用。

第十,「捨」)要能捨,願捨,喜捨。「為善最樂」、「施比受有福」這些「老生常談」都是寶貴人生經驗的總結。生活中的「捨」不但是分享、傾聽、幫助,還包括原諒,寬恕、放下。心中還有尚未和解的恨意之結,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對「成功」和「快樂」有個簡短的定義我很贊同:success is to have what you want, happiness is to want what you have(擁有了你所想要的,是成功;滿足於你所擁有的,是快樂)。有了還會想再有,沒有就不快樂;可是珍惜喜歡自己所擁有的,即使很少、很短暫,在別人眼中無足輕重,但只要是自己覺得「這正是我要的」,這就是快樂了。

 

2.生涯轉變/發現真正的幸福 小粉粉(台北市) 2009/09/22 聯合報

我曾有個令人羨慕的高薪工作,但每天下班時,總是月亮陪著我回家。

工作之餘,我買名牌、吃大餐、出國旅遊以犒賞自己,雖然在物質上獲得了滿足,但心靈卻非常空虛。這才驚覺,我除了會賺錢之外,並不知道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

就在二十八歲那年,我辭去原本高薪的工作,到一個年薪只有從前一半的公司上班。五年來,我嘗試了很多不可能的任務,念碩士學位、學樂器、打球、騎單車、爬山……慢慢地體會出,原來快樂是不用花錢就可以輕鬆擁有,而快樂的來源其實就是自己。

現在,我最愛打球時汗流浹背的快感;最愛和外甥一起合奏鋼琴的溫馨感;也愛爬山時,被山林擁抱的踏實感;還喜歡騎單車,微風吹拂臉頰的輕盈感。

因為心境的改變,如今我不但過著簡樸的生活,也找到了生活的藝術,以及如何和自己相處。我常在落日餘暉中騎著單車享受大自然;在夜深人靜中看書享受孤獨。原來,這就是真正的幸福呀!

 

3.給別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幸福       2009/06/13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教授)

在台大教書將近十年,還記得初為人師時的振奮,理想主義的熱情使我對教育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幾年下來,雖然對人世依然滿懷理想,但是卻逐漸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熱忱。

其實使我產生教學挫折感的主因,是來自於學生的冷淡。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教學認真、思路清晰、表達能力強的老師。但是面對台大學生,似乎不論自己教學多麼投入、賣力,也很少得到學生的鼓勵,台大學生好像不太在乎老師的好壞,只在乎分數給得是否「營養」。

有時候我會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失望,我告訴他們,當初從未想過留在美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美國當助教時,曾經實際教過四年書,覺得美國大學的師生關係缺乏「人味」,大學彷彿只是另一個「菜市場」,學生買「分數」,老師賣「分數」,「銀貨兩訖」後就各自拍拍屁股走路。

我討厭這種交易式的教育,認為師生不應該只是「分數關係」,應該分享生命的經驗、交換人生的理想。台大的教學經驗,令我有點「回到從前」的感慨。

幾乎想到大學教書的人,都帶有點理想主義的傻勁,他們所期待的,不是世俗的名利,而是來自學生由衷的肯定。其實學生只要偶而表示一下感激,一句真心的「謝謝」或「老師你教得很好」,就是對老師的肯定,這份肯定不但會讓老師感到欣慰,也是老師保持熱情和理想的活水源泉。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受到他人的肯定,因為越多人的肯定,會越增加自己的信心,使自己肯定過去的努力是正確的。大多數的台大學生都充滿自我優越感,吝於給別人一點掌聲,好像讚美別人是貶抑自己,其實肯定別人就是給人喜悅,而給人喜悅也會使自己帶來喜悅,因為一個常常樂於肯定別人的人,也一定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

每一個人都期待自己的人生幸福美滿,可是大多數人都以為得到越多就越幸福,所以「爭名逐利」成為人類生命活動最普遍的目標,結果是: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

其實真正幸福的處方不是「滿足自己」,而是「使別人滿足」。如果一個人所追求的「如意」是「如別人的意」,而不是「如自己意」,相信他的人生一定是「如意者十常八九」。

以台灣社會為例,「經濟奇蹟」後誕生的「新新人類」,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但是自殺率卻不斷升高,對他們而言,這個社會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無聊、無力感,使他們必須以標新立異的方式引人注目,飆車就是一個最佳例證。而無聊和無力感的根源,其實是因為父母的過度呵護,從來不讓他們不如意,使他們從小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付出」;只等待別人的愛,而不知道付出關懷。

前人多少生命的智慧早就給予我們一個千古不易的訊息:

只享受別人付出的人,不懂得感激,而不懂得感激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生命之美。

給別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幸福。

 

4洪蘭:感恩的月 感恩的心 2010/12/03 聯合報

最近台北一直下雨,心情難免因天氣的陰沈而有些低落,北歐國家有季節性憂鬱症就是因為天氣的關係。在擁擠的捷運上突然有位小姐站起來讓我坐,我微笑著謝她,很高興的坐下,心情即刻好了起來,天空的陰霾馬上一掃而空。

我想起有位小學校長要求他的老師,每周至少跟他報告一次這周最快樂的事,因為他不願離職時,腦海中滿是老師抱怨的記憶。老師們因為要思索快樂的事心情變好了,老師微笑多了,學生挨罵少了,就比較聽話了。校長雖然八月一日才調來,但是短短幾個月,校園的氣氛就不同了。

這件事讓我很感慨,人都需要關懷,俗語說「叫人不賒本,舌上打個滾」,為什麼不多微笑、多與人打招呼呢?美國有個研究發現家中一直收聽CNN新聞的孩子長大後比較悲觀,人要常想些快樂的事才會利人利己。

12月是個感恩的月,台灣每個角落都有感人的事:例如花蓮有個國小要下山比賽,但是沒有衣服,法國巴黎銀行的員工就替每個孩子買一套新衣。店員小姐知道是送給原住民孩子的後,就主動告知哪些是打折品,並按照孩子的尺碼把上衣和褲子都配好。當快遞來拿時,知道是送給山上孩子的,主動打折,讓我們看了很感動。

陳敏薰還在做101董事長時,我帶了卅幾個南投縣仁愛鄉的孩子去參觀101,到了才知要門票(只怪我自己孤陋寡聞),一時間也沒那麼多錢,正在著急時,陳敏薰知道了,親自下來帶我們上去,不但詳細導覽還送每個人一套明信片,教他們怎麼寫信、怎麼貼郵票,幫每個孩子寄了一張蓋了101郵戳的明信片回家報平安。那是他們第一次到台北、第一次寫信、第一次有陌生人對他們這麼好。當時還有兩個孩子一直去摸陳敏薰,因為不曾看過這麼漂亮的人,她一點都沒在意,這件事我永遠感恩在心。

還有個電子公司的大老闆拖著我跑蘇澳,因為看到上次水災後,有個老阿婆家裡沒有電燈,他帶了燈管和工具,親自去替阿婆裝電燈;其他捐書捐衣的人不計其數,我常下課回家門口放著一箱箱的書和衣物。

這些善意帶給孩子溫暖,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心他們,使他們努力向上。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給他們希望,讓他們看到人性美的一面,覺得人生是光明的、值得活的。美國加州曾經做過一個七千人九年的大型的研究,結果發現有社會支持的比沒有的多活二到三倍的時間。

人從社會互動中得到滿足,因為互動會產生腦內啡,減少痛苦和寂寞。在一年的終了,希望大家都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這一年來替我們服務的許多不知名的人。阿美族在取樹皮做衣時要禱祝:「請允許我從你身上取樹皮做衣,請接受我放在你樹根的石頭作為回報」。當我們對一絲一縷,一飲一啄都懷著感恩的心時,我們會活的很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5.《名人專欄》洪蘭:用心打造自己的快樂 2008-07-21/聯合報/元氣周報

夜闌人靜正是閱讀最好的時候,但是因為兒子尚未回家,心神有點不寧,耳朵一直在聽門邊的聲音。兒子喜歡動手做東西,最近迷上了修車,去桃園拜了個師傅,每周末都去學習修車,今晚打電話回來說碰到一台少見的車,不會修,要弄得晚一點。

十二點半,他回來了,推門進來,一屁股坐在我床邊,很得意地告訴我他和幾個同學如何假想自己是設計汽車的工程師,某個功能應該會怎麼設計,最後把車子修好了。

他走後,我拾起看到一半的書,才發現看的正巧就是錢鍾書的「快樂」,我沒有想到像我這樣看書看了一輩子的人,也會因為心中有點掛念而讀書不知所云。難怪古人強調讀書一定要心靜,沒有雜念,書才讀得進去。

其實心真的是萬源之本,「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心就是快樂的泉源,「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孩子平安回家,回了家會先來父母跟前問安,二十五歲了還願意跟父母聊一下白天發生的事,這就令我很快樂,物質享受換不到我心裡這個快樂。

錢鍾書說小孩子有吃有玩就快樂,因為他們精神和肉體尚未分化,還是混沌一片。這句話是對的,實驗發現嬰兒在小的時候,感官的分化尚未完成,他們對外界的認知的確是混沌一片,不管什麼東西撿起來就放進嘴裡,因為大腦中,運動皮質區和感覺皮區是最早包完髓鞘(神經纖維外面那一層髓磷脂,有絕緣的作用,使訊息傳得比較快)的地方。

人長大,大腦分化完成,懂事了,精神和肉體就分離出來了。

錢鍾書說一切快樂都屬於精神的,精神可以使肉體的痛苦變成快樂的來源,人因此不再怕肉體的痛苦,這句話也很對。

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就是這個意思。

米爾敦(John Milton)在《失樂園》中也說人的心使自己在天堂中覺得像地獄,或在地獄中覺得像天堂;蘇東坡說得最好,「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生病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端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它。

了解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是精神的,人生就沒有什麼不快樂的事了,知足常樂,平安是福。春有香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我們用心來打造我們自己的快樂吧!

 

6.未成年事務所》只有快樂 愈給愈多 張曼娟 2009/05/31 聯合報

親愛的阿靖:

我坐進計程車,習慣性的瞄一眼執業登記證,赫然發現,這天是司機的生日哪。我懷著雀躍之心,安靜等待。車子穿越陰雨濛濛的盆地,終於抵達目的地。將車費送進司機手中,打開車門時,我對他說:「生日快樂喔!」年輕壽星愣了一下,對我說謝謝,接著,他整張臉璀璨的笑開來,原來竟這樣好看的容顏。「妳是怎麼知道的?」他驚喜的問。我自以為神祕的笑了笑,輕盈的行走在雨中。那一刻,我忘記了自己的疲憊與不舒適,只感到單純的快樂。這快樂來自一個陌生人;來自一種善意的交流,或許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快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卻隨著成長日漸流失。這是人生的另一種悲劇。

據說人類腦子的構造,對於悲傷情緒的記憶,遠比快樂情緒的記憶區域大得多。因此,我們雖然可以感受快樂,卻又迅速的遺忘了。聽見這種說法之後,我不再覺得快樂是「膚淺」,或「不夠深刻」的人生了。因為,必須要花這麼大的力氣與悲傷搏抗,又要這麼堅定的保留記憶,才能獲取快樂啊。像孩子一樣快樂,是一個成年人最好的生命狀態了。

許多人努力追求快樂,卻不一定獲得,因為快樂有些弔詭與迷思。

大家公認的快樂,不見得是你感受到的快樂。有時候,我們花費許多精力,追求的只是旁人所以為的快樂。我後來發覺,快樂的事物,其實都是很簡單的。肚子餓的深夜,喝一碗熱騰騰的玉米湯;在超商買東西,忽然聽見收音機播放久違的心愛的歌曲。又或者是,陪伴著那個作文零級分的少年寫作,他終於寫出三級分的文章。真的,就只是這一類瑣碎又微不足道的小事,令我感到快樂。

奶奶曾用絨布縫製了背帶短褲,給你幼年的父親穿,可愛的模樣引來了左鄰右舍的讚嘆。於是,附近鄰居所有的小男孩,都獲得了奶奶饋贈的背帶短褲。物質短缺的環境中,奶奶教會了我,快樂在分享時才最豐盛。

親愛的阿靖,遇見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想要牢牢握住,緊緊擁有。然而,快樂卻不是這樣的,無法付出,不能分享的快樂,顯得太過單調。當我們將快樂給予出去,看見別人因我們而快樂,非但不覺匱乏,反而無比富足。

 

7.《觀瀾香江》老生常談 鄭培凱 2008-08-11/聯合副刊

巴菲特的「投資要早」理論,不可一概而論,有其特備條件才能致富。就像張愛玲說「成名要早」一樣……

最近看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一個專訪節目,訪問世界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談他的人生經歷及生活態度。許多都是老生常談,但從巴菲特嘴裡講出,聽起來就有新鮮感。畢竟,巴菲特是美國股神,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大王,而且從來沒人敢說他是「冒牌貨」。

談起投資,他就興致勃勃,而且說,最關鍵的是「投資要早」。他在十一歲的時候開始買股票,現在卻後悔沒能更早一點投資,要不然現在累積的財富一定更多。十四歲那年,他用送報紙賺來的一點積蓄,買了一個小農場。這裡的經驗教訓是,即使是很少的錢,也可以用作資本來投資,天長日久,積少成多,就能夠發家致富。

這樣的話,我在四十年前剛到美國時,就有美國同學跟我說過,不過,我那時是窮學生,聽了只當耳邊風。省吃儉用七八年,好不容易積蓄了兩千美元,買了一輛豐田車代步,成了有車階級,從此捲入資本主義消費市場,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有一種「獨樂樂何如眾樂樂」的虛飄飄精神提升,自我感覺陡然良好起來。此後三十多年來,在金錢與財富方面,我好在只是安分守己,量入為出,從未寅吃卯糧,卻也不曾把精神放在投資獲利上,當然也就與財富無緣。可歎的是,教我投資賺錢的同學,後來是賺了點錢,買了棟三層樓的大房子,又買了輛時髦的BMW,著實風光了一陣子,卻好景不長,碰上了1987股市「黑色星期五」(又好像叫「黑色星期一」,大概是香港的說法),欠了一屁股債,直到現在還「未曾翻身已碰頭」。

看來巴菲特的「投資要早」理論,不可一概而論,有其特備條件才能致富。就像張愛玲說「成名要早」一樣,不但要有才具,還得全神貫注,因緣際會,才能一舉成名。巴菲特理論的特備條件,也是一條老生常談:「安貧樂道。」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不要被物慾所使,不要為流行所役。錢是拿來投資賺錢的,不是用來花的。他在訪問中說到,他現在住的房子,就是五十年前結婚之後買的那一棟,只有三間房,但是夠用了。生活上沒有需要,何必去擺闊,學那些花花大少,去買別墅?他從來不買名牌衣物,穿著舒服就好;從來不參加上流社會的奢華聚會,喜歡在家裡看電視、吃爆米花;從來不用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腦;他也不用司機,喜歡自己開車,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看來巴菲特老先生的物質生活條件,比我們一般人簡樸得多,「結廬在人境」,精神境界是陶淵明一路的。

巴老先生在訪問中,對如何賺錢,如何過幸福快樂的好日子,給現代的新新人類一些建議:

1、不要向銀行借錢;2、最好不用信用卡;3、不要買名牌;4、過最簡樸的生活;

5、沒有必要,就不要花錢;6、錢賺多了,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巴老先生躬行實踐,身體力行,捐出310億美元做慈善事業。這一點卻不是老生常談。

 

8.設計型用藥 片刻高潮換上癮 陳書喬/台北欣康診所主治醫師 2010/08/03 聯合報

王小姐假日喜歡到PUB找樂子,某日邂逅一位型男帥哥,遞給她一顆紅色印製某精品標誌的小藥丸,宣稱可玩得更HIGH,王小姐不加思索整顆吞掉,當晚果然體驗人生高潮,但隨後幾天,卻覺得心情盪到谷底,一點小事容易往壞處想,頻頻落淚,對未來沒有希望,不知如何是好。

李同學為了考試,擔心自己沒有好表現,在同學建議下,使用了同儕口中的「聰明藥」,一開始果然思緒清晰,可以幾天幾夜不用睡,連飯都不用吃,但接下來卻好幾天精神不濟,想到唸書進度嚴重落後,李同學連忙再吞聰明藥。

但一陣子過後,李同學容易暴怒,一點小事就跟同學大打出手,甚至多疑,擔心好朋友對己不利,耳邊開始出現一些聲音,卻看不到出聲音的人,面對這種杯弓蛇影的狀況,李同學不禁慌了起來。

設計型用藥(designer drugs)是一類新興的成癮性藥物,指藥物會隨製造者、成分、製造方式而不同,最常見為俗稱的搖頭丸(MDMA),俱樂部用藥諸如K他命,也列名其中,常用於玩樂及助性,使用當下有莫名欣快感,對音樂敏感,感官刺激增加,隨後情緒低潮、煩悶,長期服用容易注意力減退、記憶退化等。

尤其不肖藥頭為了自身利益,私自添加對身體有害物質,用藥者常只追求一時高潮,不是過量服用,就是補用其他藥物以期更歡愉的境界,因此增加心肺負擔,猝死案件時有所聞。

坊間有些不明藥物號稱可讓學生變聰明,或讓愛美女性快速瘦身,其中可能含安非他命。安非他命是中樞神經興奮劑,短期使人注意力提升,食欲減退,戒斷期間反而食欲增加、昏昏欲睡,服用藥物又能即刻改善,長期服用可能出現精神症狀,如幻聽、被害妄想等。

若使用這些設計型用藥後,出現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甚至注意力渙散、健忘,甚至幻覺、妄想者,盡早尋求醫療協助。臨床上也發現少數個案,用藥副作用在幾年後才出現,當事人往往後悔擔心。不論如何,早日遠離毒害,盡早就醫,才能重新拾回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