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11月29日──請把你的燭光照得更遠
五都選舉又再撕裂台灣,民主只是激情、對立投票的群眾?或應具有什麼樣的素養?理性與包容異己該是台灣選舉欠缺的特質,政治人物的品德亦是我們關切的,〈放下二十億元分紅 投身培育「有品格的總統」〉介紹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的遠見──培育未來有品德的領導人。〈有能力的人,請把你的燭光照得更遠〉說明做一個世界公民應照亮黑暗,台灣公民不亦該如是?周行一的〈自制及利他是永續的基礎〉論自制及利他是民主政治可以永續的先決條件。期望同學由這三篇文章能有所得。 徐茂瑋 誌
1.龍應台:有能力的人,請把你的燭光照得更遠 文/馬岳琳整理
1.龍應台:有能力的人,請把你的燭光照得更遠 文/馬岳琳整理 天下雜誌 第343期 2006/03/29
「選一個議題,建立一套知識,加入一個組織,從這裡開始,你就會知道,你可以做那一個黑暗房間裡的燭光。」
開口和下筆一樣充滿力量的清華思想沙龍發起人龍應台,三月二十一日於清大主講「台灣人能不能有世界公民意識」。龍應台以自己長年觀察的兩個兒子為引,細細追尋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一個十五歲的德國孩子寧願新當選的教宗不是德國人,而是黑人或拉丁裔,就因為他相信弱勢的族群和文化應該得到特別的彰揚與保護;「說穿了,這就是全球公民意識,但,誰教的?怎麼學來的?」
《天下雜誌》特別摘錄演講內容,與讀者分享龍應台心中做為全球公民的重要元素:
這個已經二十歲的歐洲青年跟我說,「媽媽,你忘了嗎?我幼稚園時的圖畫書主角不是德國的約翰,而是土耳其的阿里,圖畫書的內容講的是阿里的語言、阿里的思考方式。我四歲開始參加足球隊,教練告訴我們如何與團隊合作、如何尊敬教練做為一個權威、以及如何與具有權威的教練溝通啊!」
我想起來,他中學時,參加社區舉辦的「為尼泊爾而走」活動,學生們幫尼泊爾山村裡的小學籌募興建款項;他也曾經在課堂上報告過「全球化下的麥當勞」研究,探討跨國巨人的運作模式;高中時,他在國文課(德文課)讀布萊希特的劇本《加利略》,探討的核心即是,人,面對國家,面對權威,面對你無法抵抗的組織時,個人的位置要在哪裡?個人的抉擇又是什麼?
無所不在的公民教育
在公民的教育裡,常常與「愛國」劃上等號,講到公民,似乎就講到國家認同,我又問這個二十歲的研究對象:你們什麼時候被教導「你的政府可能是錯的」、「你的國家可能是可惡的」?他哈哈大笑,以幾乎輕蔑的表情說,「你以為我是哪國人?你在問一個德國人這個問題嗎?三○年代的納粹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恐怕就是國家永遠是錯的吧!你應該把這個問題拿去問美國人!」
經過不斷的思考與討論,我發現,原來這兩個德國孩子受到的公民教育是無所不在,而且其實就是一種「世界公民教育」。孩子學校裡的成員,從幼稚園一路上來,有一半是從世界各地來的外國人;另外一半,可能又是混血兒,小孩子左看右看,都在不斷和外國文化溝通;學校裡又不斷有交換學生來來去去。
我又發現,他們沒有一門專門的課叫「公民教育」或「公民與政治」,他們的公民教育完全是滲透在所有的課程裡,在政治課談國家體制,在社會課談社會結構,在宗教與倫理課談個人和環境的關係,在英文課談美國的民主制度,法文課講的是阿拉伯裔在巴黎的生活狀態,地理課講的是全球化下的經濟結構轉變,歷史課談的是個人良知的抉擇……。
公民教育無所不在,南亞海嘯發生時,報紙是連篇累牘的相關報導,但德國報紙會有一個青少年版面,和青少年讀者討論:「一個貧窮的國家發生如此重大的災難,富國有沒有責任?」再加上電視新聞的討論,家裡晚餐桌上的討論……。所謂世界公民教育,根本不需要一堂課來教你,因為它是沒有界限、隨處可得的,可能是學校,也可能是媒體,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會沒有世界公民意識?
如何做一個世界公民?
誰是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我自己的定義是:第一,相信個人的行動可以造成不同,You can make differences。我知道有很多人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社會行走的軌跡,而當你認為你所做的任何事都無法改變什麼時,你其實就失去了行動的驅策力。今天在台灣,可能有相當高比例的人覺得「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你做什麼都沒有用;可能有很高比例的人認為「Don’t do anything.」,因為根本沒用,所以什麼都不必做。如果你對世界、對周遭環境採取的是「保持距離」、「不作為」的態度,那你就跟Global Citizen沒有關係。所以,首要條件可能就是「熱情」。第二,對「公平」和「正義」是有所關切的。第三,關懷人類社區的現在和未來,而且,這種關懷不因國界而有所隔閡。最後是,你會以「行動」來表達你的關懷。
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加拿大的一個「維多利亞公民教育網」,看看加拿大人針對青少年所設定的議題又是什麼?我舉其中「全球健康」這個議題為例,網站上先給你知識,也就是事實和數據。例如,在二○○○年,全球有一千萬個十五歲以下的孩子,因為父母得了愛滋死亡而成為孤兒,愛滋病是以這樣的速度在蔓延。網站首先會告訴青少年,你如果想知道更多的事實,可以到全球抗愛滋基金會的網站了解他們怎麼運作、世界各地對這項議題所做的各種努力、去看各類的網站連結……;接下來,它會告訴青少年「你可以做什麼」How to take action,你可以寫信給加國總理,告訴他你關心這項議題,你希望抗愛滋基金繼續正常運作,所以必須有全球最富有的四十八個國家,拿出他們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三五%給這個基金。也就是說,加拿大應拿出二億四千三百萬加幣;你還要告訴總理,若按照聯合國的協議,做為一個富國,應該要拿出GNP(國民生產毛額)的○.七%做為援助基金,但實際上,加拿大只拿出了○.二三%,所以「這是一種恥辱」。最後,網站會告訴青少年,別忘了把信的副本寄給報社!
從喝杯公平咖啡開始
像這樣一個網站,它非常具體的教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問題是什麼樣的狀況?嚴重程度如何?如果你願意take
action,你可以怎麼做。網站上另一個例子是,它讓孩子知道,你喝一杯咖啡,這咖啡的背後有些什麼?事實上,你若在咖啡店買一杯咖啡,尼加拉瓜的咖啡農所得的利潤是不到其中的一%的,但你若去超市買一杯咖啡,咖啡農可以得到利潤的六%,但這些數據一旦跟獲得巨大利益的雀巢等全球四大焙炒商相比(雀巢可得二六%),親身種植咖啡樹的咖啡農所得到的,卻又是那麼微不足道。而正因為有人覺得這些跨國公司極度壓迫了農民的生計,像是英國的樂施會,就開始致力推展「公平咖啡」的概念,經過不同的努力和施壓,產生了一些成果,像是星巴克自二○○三年四月起,同意每個月的二十日為「公平咖啡日」,星巴克承諾,當天消費者所購買的咖啡,都會是以較高的價格,直接向農民購買,而不那麼剝削農民。網站會告訴青少年,你可以要求跨國公司以較合理的價格向農民購買咖啡豆、要求政府協助咖啡農多元化經營,你更可以向咖啡店要求要喝公平咖啡。
還有一個例子講富國的消費主義,你在網站上先看到數據:「美國人一星期平均有六小時在購物,但只有四十分鐘花在親子互動;一個高中生到他畢業的那一年,已經一共看了三十六萬個電視廣告;在二○○一年,全球產出三千七百萬輛汽車,其中五○%是北美人買的,但他們的人口只佔全球的五%。」網站就問孩子,如果你覺得這種消費主義現象是很糟糕的,那你可以做什麼?「你可以買二手衣服、買衣服時你可以問清貨源,這個品牌是不是像耐吉一樣,巨大的利潤是從極度剝削中國和印尼的工人而來?名牌的背後是什麼?產品是怎麼來的?你也可以簡單過日子,甚至響應Buy
Nothing Day!」
台灣能做的事太多了
回到我們自己寶貝的台灣,在全球的人均收入評比中,我們的人均所得,是第三十名,超過紐西蘭、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台灣是富國;我們的人口結構裡,到了二○○三年時,每三對結婚的新人,其中就有一對是與外籍人士通婚,每七.五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具外籍血統。實際上,我們自己社會的人口結構,已是多元民族的結構,但是我們的腦子裡,卻還沒有文化多元和地球村的概念。
從網路和閱讀上的確可以得到許多知識,但知識不見得能轉化為感動和行動,相信很多人會問,「一定要在歐洲那種環境才能有那種『全球同胞感』嗎?」我認為不是的,台灣的情況剛剛講過,我們的社區裡已經有很高比例的外國人,像是外勞、外籍新娘,還有大陸人,但我們有多少人對印尼的文化了解和尊重?有多少人去關心泰國的政經結構?我們的社會已有了新的組成,但我們的腦子卻還沒有這樣的認知,我們還把「外勞」只當作一個群體來看,而且是用一種瞧不起的姿態,只談論他們要逃走、他們會賣淫,主流社會還是以一種從上往下、單一而粗淺的眼光和思維,很少人意識到要去真正的了解他們。
所以,年輕人,你已經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有多少大學生知道,我們的《國籍法》和《移民法》對大陸新娘是如何的違背人權、如何的歧視與虐待,如果你有全球公民意識,你會以有這種法律的國家為恥,你要take action,你可以寫信給總統、行政院長或內政部長。你也可以加入保護越南新娘的組織,在我們自己的土壤上,一個世界公民可以做的事就已經太多了,不需要移植歐洲經驗。
台灣的世界公民意識,跟我們的財富根本不成比例,問題在這裡。我們總以為我們是小國、弱國,其實你是富國,你對貧國是有意義、有責任的,但我們有這個責任感嗎?當我們的政府丟錢給窮國時,雖然說是買外交,但你對該國的處境有認識、有關懷嗎?
我認為,所謂的公民教育,有三個必要元素,第一,knowledge知識,你對問題認識的深度;第二,intellectual skill論辯與行動能力,你對自己的信念,如何向大眾表達,你對你不認同的做法和說法,你用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去表達你的反對,有了知識之後,你如何串連實踐的力量,這是要學習的技巧;但最重要的核心,卻是第三項,virtue或是character,也就是品格,你對於遠在非洲餓死的小孩,你心底有沒有真正的關懷和感動?
如果你覺得一切都無所謂,那你的知識和技巧,所為何來?人是因為他的品德而站起來走路的,否則他就四腳著地。
你就是發熱的燭光
你要怎麼影響別人?當你擁有以上的三個條件後,自然就會成為黑暗房間裡的一盞小小燭光。而你要累積知識、培養技術、鍛鍊品格,的確是因為你的經濟與教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世界公民意識其實也就是在講,有能力的人,請把你的燭光照得更遠,因為很多在黑房子裡的人,他們連蠟燭都沒有;有能量的人,請你去關懷那些經濟的弱勢者。」
很多年輕人都想知道: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麼?你可以選擇一個打動你的議題,去了解事實,建立知識,學習論辯和行動的技巧,在網路搜尋世界上與它有關的組織,你去找一個基金會,成為它的志工,你去跟它做一個連結,一扇一扇門就會打開,你就會慢慢摸索出一條路。
最後,我想送給大家兩句話:第一句是甘地所說的:「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d.」,要改變世界,必須先改變自己。
你不要抱怨,如果你覺得世界需要改善的話,不是等別人去做,而是你自己;第二句話是甘迺迪所說的:「A nation is always on a race between disaster and education.」做為一個國家,你只有兩種選擇,如果不要災難,那只有一條路,就是教育,那是唯一能令國家向上的力量。
今周刊 2010-11-18 第726期
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不看自己沒有的,要看自己擁有的
幾乎每個禮拜三,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一早就出門,不是到花蓮就是去雲林,這兩地的品格學院,每周都要接待約六十位的國小四年級學童,在這裡學習有關「品格」教育的內容,他們都是卓火土最掛念的未來頭家,卓火土要如何訓練他們?
十一月十一日,前總統陳水扁和夫人吳淑珍涉入龍潭購地弊案三審定讞,各獲判十一年重刑。這是中華民國開國以來首度有元首因貪汙案入獄坐牢,引起全台灣朝野震撼。
同一時間,遠在東部花蓮偏僻的山上,有一所小學並未受到這條新聞的干擾,全校六十位學生,正在快樂地上課,課程的內容不是英語、數學,而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品格」。為什麼位於窮鄉僻壤的學校要傳授品格?誰又是幕後的主要推手?
下午二點,來自花蓮縣周邊鄉村的小學生,正在課堂上專心聽課;教室外面走廊上,站著一位穿著深藍色POLO衫的壯年男子,帶著微笑專心看著學生們的一舉一動,他就是股王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如果不是他,這所以品格為授課主題的學校不會出現在美侖這個小鄉鎮。
談到品格教育就散發熱情
低調的卓火土,不僅在企業界時光芒內斂,退休後努力推動品格教育、人稱「阿土伯」的他,也鮮少接受媒體採訪。《今周刊》排除萬難,終於說服他在花蓮山上接受專訪,不善言詞的阿土伯接受採訪時甚至有些害羞,但一談到「品格」教育,他渾身散發熱情,令人印象深刻。
對於阿扁被判重刑的新聞、山下選舉的各種紛紛擾擾,他不願多談,與其大聲批評現況,他選擇投資未來,而且是投資在思想尚未定型的國小四年級學生身上。「現在品格學院的這些小孩,可能是未來的總統、立委,我們的影響力,還是會很大的!」卓火土微笑著說。
阿土伯受到矚目,甚至到現在還有影響力,最主要就是他堅持走自己的路。
十三年前,四十七歲的卓火土中年失業,靠著一個團隊、一支電話、一張桌子,他創辦了宏達電,並一手催生了HTC這個國際品牌;五十五歲時,宏達電這個八歲小孩逐漸站穩腳步,這位追求完美,每天加班到凌晨一、二點的工程師總經理也決定退休,他說走就走,毫不留戀,當時引起台灣科技界一陣譁然。他離開後,目前市值逾五千億元的宏達電,已是台股股王。
回顧這段往事,卓火土相當平靜地說,「其實很多東西,到最後都是要放下的。」「當時有適合的人選,所以我就交棒了,既然要放下,我想早放會比晚放好。」
他放下的不僅是一家年營收上千億元上市公司總經理的職位、號令數千位員工的權力;提早交棒,更讓他錯過了最甜美的豐收期,如果這五年來,阿土伯還擔任執行長,他的股票分紅不會比現任執行長周永明少,依據宏達電財報估計,這幾年來周永明分紅配股累積超過三千張以上,以目前宏達電超越七百元的股價來算,卓火土「放下」的,是超過二十億元的驚人財富。
放棄這些財富做公益,犧牲的代價會不會太大?卓火土選擇用腦性麻痺畫家黃美廉的故事來作為回答,「黃美廉腦性麻痺,連話都說不好,但她還是很樂觀繼續創作,她說,你不能去看自己沒有的,要看自己所擁有的。」關鍵還是「你自己怎麼看你自己?」卓火土說。
卓火土二
○○五年八月退休後第二天,就開始捲起袖子做公益,但其實最早一開始,他最有興趣的是環保議題。「宏達電成立了基金會,本來一開始我們要做的主題是環保相關的,但是開會討論了以後,覺得品格惡化更嚴重,所以才把推廣『品格文化』作為我們的主題。」對卓火土這批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來說,樹立品格曾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們那時候吸收資訊的來源很簡單,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什麼是好的榜樣。」只是隨著媒體、網路氾濫,卓火土說,「現在的小孩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以為只有有錢、有地位才是成功,為了成功就可以不擇手段!」
走訪超過二百五十所學校
品格是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要把它當課程,更沒有操作手冊、沒有
sop(標準作業流程),身上流著追求完美、實事求是工程師血液的卓火土,決定從零開始去摸索「品格」究竟是什麼,「這和我們做研發設計很像,就是要去找出問題,然後再找到解決的方法。」他開心地笑著說。為了創辦品格學院,身為宏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卓火土,帶著同事下鄉,到台灣各地的中小學去拜訪,直接聽取這些基層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校長們意見,開始的一年半裡,卓火土就走訪了超過二百五十所學校。
不只走遍台灣,阿土伯的足跡甚至跨過太平洋到了美國,包括奧克拉荷馬州的品格城市與密蘇里大學的品格研究所。三年前,花蓮縣政府提供了一塊在美侖山上,原本用來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校區,與宏達文教基金會合作開辦「品格英語學院」,卓火土的品格公益事業也從原來舉辦座談、演講的階段,進展到了「興學」的階段。
這個學校可以說是卓火土的心血結晶,原來的校舍都已經老舊,宏達文教基金會接手之後,把整個校園翻修。有了校地與校舍,卓火土開始積極找尋教師,除了在花蓮地區找尋當地對兒童教育有興趣的人才,卓火土還特別找來了四位金髮碧眼的洋老師,讓小朋友一方面學英文,同時也學品德。
重出江湖只為籌措學校經費
品格英語學院提供花蓮縣內四年級學生申請,以班級為單位,到學院接受五天四夜的課程,食宿交通等費用都由宏達文教基金會贊助,課程主要教導的是「專注」、「尊重」、「負責」、「誠信」及「感恩」等五項好品格,「其實這些品格小朋友都知道,本來就存在他們的心裡,所以我們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跟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而已。」卓火土說。
品格學院看起來是卓火土付出時間、金錢澆灌的成果,但是其實卓火土的收穫更多。今年九月,卓火土在雲林縣成立了第二所品格英語學院,有一天上課,學生們正在討論領導人需要什麼特質時,卓火土正好在現場,很多學生認為「正直」、「努力」是領導人應有的特質,這時,突然有一個小朋友回答說:「要溫柔。」
卓火土就問他:「為什麼要溫柔啊?」小朋友回答:「這樣員工犯錯,他才不會罵人。」
孩子的童言童語,讓他突然驚覺自己看不到的性格黑暗面。當初,卓火土創業為了求生存,對屬下相當嚴厲,甚至被稱為「完美先生」,如果屬下的工作有瑕疵,他常把這些犯錯員工的名字公布在布告欄上,警惕他們不能再犯,即使是他的愛將周永明,名字也都曾被釘在牆上,慘遭「示眾」的命運。
「我現在還是追求完美,不過我學會了更包容。」卓火土溫柔地說,這樣的改變不只是在品格英語學院裡,投入公益事業這些年,對他家庭最大的收穫是,他找回了擁抱家人的力量。
為了挽救台灣的品格教育,卓火土還想在台灣各縣市興辦品格學院,但辦學所費不貲,除了校地靠捐贈外,一間學院硬體成本約一千萬元,加上每年接待學生、教材與學校運作的成本,每所學校每年就需要數千萬元來維持運作。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卓火土不得不重出江湖,賣掉手中部分宏達電股票,投資老同事創立的冠信電腦,搶攻最熱的雲端商機,希望再創股王傳奇,為品格學院取得穩定的財源。
目前花蓮一年可以招訓四千名學童,今年九月開始運作的雲林品格學院,每年也可以招收約三千人。三年多來,已經有超過一萬名學生受過品格教育的洗禮,卓火土只希望這些小孩未來成為有品格的公民,不要為了求生存、賺錢,而不擇手段成為品格敗壞的人。「沒有品格,競爭也只是惡性競爭」,這位六十歲重新出發的企業家,心有所感地說。
2010/09/14 聯合報
盧彥勳今年打入了溫布頓網球賽前八強,是十五年來亞洲第一人。他的成就在台灣社會引發了有趣的討論。他過去全靠自力更生及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即使募款不順也從未喪志過,所以有些人難免會質疑,政府以前是否應對他有重點培育。
其實老百姓有時不僅希望把公眾資源投入在少數傑出人士身上,在民主社會裡大家普遍希望多用公眾資源來減少自己的負擔,例如健保是台灣人很喜歡、卻不願意付代價的好東西,人民期望政府能減少浪費,同時控制醫療成本,但是低成本與高品質經常是一種抵換(
trade off)的關係,百姓付費愈低,醫院及醫生的誘因也愈低,這是二代健保難以通過的原因。在選舉時候選人最會利用老百姓不想負擔,卻要享受公眾資源的心理,為了引誘選票,會以各種福利為訴求,久而久之百姓就會習以為常,以為福利是無本的,但是這種狀態不可能永續,因此「我們對政府的合理期望該是多少?」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畢竟政府施政必須符合人民的期望,而後果最終還是老百姓自己承擔的。
政府存在的價值,應是提供人民自己無法提供的服務,例如法律及規章的制訂、社會秩序及國家安全的維持。不論納稅者的負擔多寡,某些政府的服務,讓大家有同樣的享用水準,例如國防,但是多數的政府服務卻是享用不均的,例如常生病者使用健保愈多,因此大家會希望自己負擔少,相對的自己的享受就多了,所以各種利益團體會遊說政府做對他們有利的事。
民主政治可以永續的先決條件之一,是百姓有利他的情操,大家不會競相以鄰為壑,即使在他人會獲益較多的情況下,也會願意負擔較多的成本,這樣比較容易達到社會共識。人民的自制及自發是民主可以永續的第二個先決條件,如果大家都有要別人來負擔自己享用的心態,長久之後會有兩個很壞的後果。
第一是上下交相賊。由於政治人物會利用選民「俗又大碗」的心態做浮誇的承諾,最終將造成政府債臺高築,老百姓為了圖利自己,就不可能有效監督及約束政府,而當對政府的制衡力量不足時,政治人物就可以上下其手圖利自己了,這就是希臘發生的狀況。希臘人民長期享受高福利,最後讓全球金融危機戳破了早就無法持續的政府福利泡沫,國家破產後,要靠歐盟及國際組織的協助,才得以苟延殘喘。第二個後果是當老百姓過度依賴政府時,會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歐洲國家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失業補助非常大方,降低了老百姓的工作誘因,人民在政府破產時也已失去了工作能力。
足夠的自制及利他的情操才會促使政府持續進步,只要有幫助別人的心,我們就會願意多負擔一點。如果有足夠的自制,國家的財政就會健康,候選人也不敢隨便討好選民,人民也會認真監督政府,同時維持了自己的競爭力,這種利己利人的結果需要大家觀念的改變。減少對政府的依賴之後,我們反而會有足夠的資源吸引優秀的人才為大家服務,在百姓嚴格的監督之下,政府就會持續進步,產生一個永續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