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11月22日──楊淑君:莫炒作 別仇韓

楊淑君在廣州亞運被判失格,痛哭抗議的畫面舉國為之悲憤,激起反韓情緒,民粹隨之而起。宜以理性、聚焦於事實、不情緒用事、不以偏概全的態度,釐清原委,尋求適當途徑討回公道。以下五篇文章請同學閱讀其論述,並 理解、思索與批判之。   徐茂瑋  誌

1.楊淑君返台:莫炒作 別仇韓

2.仇韓的虛實與超越 劉昌德

3.觀念平台-淺碟的民粹,夠了! 方祖涵

4.盲目反韓 如指向天空的槍… 廖欣田

5.台灣沒有棒球 只有贏球   黃冠雄

 

1.楊淑君返台:莫炒作 別仇韓 記者李光儀、馬鈺龍 聯合報頭版頭條 2010.11.23.

在廣州亞運被判失格的中華台北跆拳道國手楊淑君22日返台,行政院長吳敦義隨即接見慰勉,楊淑君呼籲,「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別去傷害無辜的人」;現在正好在選舉,楊淑君也呼籲政治人物「當然不要炒作」這個話題。

最近有民眾蛋洗韓僑學校,出現反韓情緒,楊淑君希望大家「要理性對待」。她說,中華台北的教練團中也有一位韓國教練,「他很辛苦帶了我們一年多」。

她強調,世界跆拳道聯盟、亞洲跆拳道聯盟各是一個組織,「只是主席是韓國人」;大家要理性對待,「真的不是韓國人的錯」。

在抵台機場時,有人特別送給她一面金牌,叫「正義的金牌」、「遲來的金牌」,楊淑君說,這讓她在遭受挫折時,感受到大家的溫暖。

對於此一事件成為選戰話題,楊淑君斬釘截鐵地說「當然是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這真的是兩碼子事」。她又一次強調「盡量不要把政治和體育混為一談」。

楊淑君說,為了她的事情,「全台灣人都這麼團結」,現在還有很多選手在廣州打拚努力,「希望大家繼續為他們加油」。

楊淑君表示,她原本計畫拿到金牌後,到大學教書,但這起事件打亂她的計畫。她曾擔心未來是否有穩定的工作,現在政府承諾會百分之百支持她,她非常感謝。

 

2.仇韓的虛實與超越 劉昌德 中國時報 2010-11-24

台灣社會對亞運國手楊淑君遭到失格判決義憤填膺,仇韓情緒從運動場蔓延,演變為拒絕韓貨、甚至向韓僑學校丟雞蛋的作法。許多人都能理解,運動場上的不公平,不見得需要上綱到國族仇恨;但如果把國族主義的表現,簡化地視作「短暫激情」、「不理智」的情緒與行為,而貶低或忽視,並不足以解決台灣社會的焦慮。唯有正視仇韓這種虛幻情緒的真實基礎,才能找到可能的超越之道。

據報導,南韓輿論對台灣因為亞運跆拳道比賽爭議所引發的仇韓風暴,大感不解。這疑惑或許其來有自:台灣選手參加一場在中國廣州舉辦、對手來自越南、由菲律賓籍裁判擔任主審的跆拳道比賽中,因為裁判團的判決、及亞洲跆拳道聯盟的裁定,而失去比賽資格;最後在勁敵缺席下,中國選手拿到此次賽事的金牌。

南韓在其中的角色及「作案」動機並不明顯,因此難免會喊冤。同時也有人指出,仇韓情緒被渲染開來與政經力量的操弄脫不了關係。一方面是藍綠政黨為了刻在眉睫的選舉勝負,另一方面則是媒體為了銷售量而灑狗血式的報導,激化了原本不那麼強烈的仇恨心態。

可是仇韓並不盡然是台灣人的虛幻想像。幾乎所有關切此事的民眾都會指認:菲律賓籍裁判其實是南韓裔、亞跆盟與世跆盟等國際跆拳運動組織似乎長期為南韓所主導。許多運動迷更認為,南韓選手長期在跆拳道等賽事中,用各種小動作「欺壓」台灣選手。這些指控都有些根據,所以這次的「失格」事件,更令台灣人「吞不下」這口氣。

台灣人之所以跳脫表象、直指南韓,是因台灣在運動與經濟等場域與南韓的長期競爭,所培養起來的「洞見」或「刻板印象」。過去同為日本殖民地、及冷戰體系下相近的國際位置,使台韓兩地有「四小龍」之間的訂單競爭、也有文化及各種運動項目的類似發展。仇韓情緒,反映了在東亞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結構下,我們長期跟南韓的交手經驗與緊張關係。

但近年來南韓國力的增長,拉開了與台灣之間的距離。南韓棒球在職棒較健全等因素下,代表隊實力逐漸逼近日本,在美國大聯盟的全球體系中也有更多頂尖選手;而南韓流行文化則有國家與資本的聯手經營,同樣逐漸壯大、在亞洲各地風行。因為在競爭中落居下風,我們不免出現集體焦慮與妒恨,演變為仇韓的情緒。但韓國的確在許多場域都占盡上風,最尷尬的現象之一,就是我們連表現對南韓跆拳道選手的敵視,其中一種方式,竟然是改編南韓少女團體Wonder Girls的Nobody。

    理解仇韓情緒來自於結構因素,並不是要合理化仇恨行為。若焦慮來自於競爭落敗,那麼政治人物針對韓國的抵制言論,並無助於解決問題。但這絕對不是說,台灣選手該被打壓而不追究,因為公平當然是運動場上的基本要求;這也不是說,我們非得要「擊敗南韓」、像是希望「棒球代表隊替淑君討回公道」,才能報仇雪恨。不過,這些多半是一時的宣洩。

    事實上,東亞的國際競爭格局,照顧的並不是台灣與韓國的最大利益。在東亞的國際關係中,找到具有台灣自主性的定位,才能夠超越仇韓的情緒。不管是運動文化還是經濟場域中,邊陲國家間更多的合作與理解,將能夠可以促進更好的良性競爭。像是這次兩地職棒冠軍的表演賽,就有助於我們欣賞與瞭解南韓及台灣自身的優缺點所在。透過更多類似的合作與理解,或許才能讓彼此都超越仇恨與惡性競爭、較持平地參與及觀賞國際運動賽事。(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3.觀念平台-淺碟的民粹,夠了! 方祖涵中國時報 2010-11-24

    「高麗騙子惡搞」、「真賤 中韓裁判聯手」、「南韓作弊用違規球棒」、「輸中華韓國奧步再來?」「小心南韓『畜牲』球」……,這些驚悚的文字,並不是素人在部落格亂寫一通的東西,而是這幾天台灣藍綠各色媒體的標題。難怪讀者們跟著團團轉,民族情操跟愛台灣的心高漲,彷彿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幽靈附身。如果可以一邊罵韓國人一邊吃葡式蛋塔,一邊支持西藏民運順便可嗑些牛角麵包跟烤饅頭就好了,這樣一窩蜂式的淺碟民粹才能夠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當然接下來媒體又會突然變身,開始分析其實這檔事要扯上韓國一整個國家沒有甚麼道理,要大家冷靜下來不要掀起仇恨,過了一陣子該去收驚的去收驚,該吃降血壓藥的多吃點藥,時間過去以後,跆拳道在台灣還是一個沒有觀眾的運動,亞運也還是一個各種單項紀錄跟奧運相差一截的次級運動會。這些日子批評政府不支持運動員的政客會翻臉檢討亞運獎牌獎金過高浪費公帑,而民眾只能靜待下一個令人一頭熱的時刻。

    麻煩的是,大家在這幾天腦充血的情況下,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一些也很重要的新聞,以下就是本周運動新聞的懶人包:兄弟象隊的萬人迷王光輝在球隊效力廿二年後,靜悄悄地被球團解約。日本職棒樂天金鷹隊的岩隈久志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入札(轉隊)談判破裂,運動家隊不用付將近五億台幣的補償金,而岩隈只得再回日職多蹲一年。他的經紀人團.野村在十幾年前藉著合約的漏洞讓野茂英雄從日本職棒退休轉戰大聯盟,不甘心的日本職棒因此而建立了入札制度。風水輪流轉到今天,野村客戶的遭遇,有可能有始有終地讓入札制度敲起喪鐘。

    這星期更大的新聞,當然是NBA馬刺隊的法籍後衛東尼.帕克跟主演《慾望師奶》的紅星伊娃.隆格莉亞的婚變。這個NBA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跟電視周刊年度最性感女星的短暫婚姻,在帕克跟前任隊友貝瑞的太太偷情之後結束。還好帕克效力的是NBA,那裡沒人會把假道學跟職業運動混成一團,他在今年球季的表現完全沒有受到婚變的影響,助攻跟抄截都是生涯的新高。

    當然,雜七雜八扯了這些,其實只是故意要扯別的事情而已。我受夠了虛耗民眾情感的跆拳道新聞,狹隘的世界觀,還有被媒體製造的仇恨,我不能想像台灣的下一代看到政府官員大放厥詞說自己討厭韓國人想要拿刀砍人,學到的是甚麼。台灣在整個亞運跆拳道的事件當中,失去了一面可能得到的獎牌事小,整個國家的種族教育大幅倒退,才是無可彌補的損失。時間快轉過去,兩三個月以後整件事情終將不了了之,而有多少人會回過頭來檢視這些天的集體瘋狂?     (作者為運動專欄作家)

4.盲目反韓 如指向天空的槍… 廖欣田/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語言學系資深講師 2010/11/25 聯合報

因為在大學開授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課程,我常喜歡以兩部電影「人性汙點」和「衝擊效應」提供學生比較討論,尤其是在面對某些文化差異情境的議題及處理模式。這個思辯也許可以提供楊淑君事件中「呼籲冷靜面對」與「台灣人為什麼不能生氣」兩端的參考。

「人性汙點」描寫一位非裔英美文學教授因膚色差異所造成的愛情創傷,因而決定一生隱藏其自身黑人血統,連他的白人太太臨死前都被蒙在鼓裡。

另外,打敗李安「斷背山」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衝擊效應」,指向黑人面對日常生活不平等對待的痛苦、不滿與一般白人的無奈與無辜。雙方在尋找衝突的理由時往往訴諸過去的歷史景點或刻板印象,結果不但沒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的怨懟或誤解。

這兩部片子最大的啟示是:面對種族差異、國家衝突時,歷史歸因、意識形態或刻板印象都不足取,其所帶來的副作用其實並沒有它所帶來的暫時「解熱」少,可能更多、更嚴重。

眾目睽睽下,楊淑君在運動場上被不公平的對待,是具體場景下的特殊事件,有一定處理的策略來贏回我們所認為的公平和正義。我們若選擇以歷史歸因,那麼舊恨加新仇很容易讓盛怒的台灣人偏向「可惡的韓國人」和「無恥的韓國」的結論,並且正當化我們的憤恨。

這種盲目讓我們忽略「韓國人」其實是抽象、被概念化的名詞,其中有很多差異存在。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無端的憤怒如指向天空的槍,盲目的掃射可能傷及無辜或傷到自己。在這個事件後續效應中,永和韓國街和萬華韓僑學校都「中彈」。而我們都心知肚明,判楊淑君失格的,不是韓貨商、韓僑師生或韓國明星,或你我的韓國朋友,或抽象的韓國人。歷史歸因是一種簡便的分類法則,很容易莫名其妙地讓大家對號入座。

「人性汙點」中黑人文學教授將未來和過去痛苦緊緊連在一起,註定了他悲劇的一生。如果我們認識到歷史是不斷編織與詮釋下的結果,那麼「偶然性」必須放入考量,不宜輕鬆地歸因為歷史命運下的邏輯。更何況真正歷史場景往往有很多因素和不確定性交織在一起。

「衝擊效應」中性騷擾黑人女性的白人警察,最後是她救命恩人,而時時維護黑人權益的白人警察,可能是誤殺黑人的兇手。在真實的社會關係中,敵人與朋友間其實常常是轉換位置的。

楊淑君及有識之士呼籲大家「理性」面對,應包括「歷史的理性」。「亞細亞孤兒」或「被欺負的台灣人」之喻很容易讓我們走向「歷史的非理性」,帶來更糟的結果,我們要非常謹慎小心處理。

5.台灣沒有棒球 只有贏球   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北縣板橋)】2010/11/20 聯合報

在詭譎氣氛中,昨晚中華棒球隊沒幫感性過頭的台灣人出氣,又敗在南韓手中,與亞運金牌錯過。這樣無奈結果,使眾多早激情民眾瘋狂,在自由度高的網路媒體上,大家必可找到更多消遣、謾罵「含狗」的文章或圖片。

其實,從賽前兩隊名單,職棒專家和真正長期關注台灣野球的理性球迷,早認為這回要贏阿里郎,國家隊須有超水準演出,很拚!但是,這樣聲音非主流,因看衰自己人,是不愛台灣,誰敢大聲講?特別在楊淑君事件後,最代表福爾摩沙的運動—棒球,當然要幫忙出頭,這才是正港愛寶島,不是嗎?

沒錯,這很不理性,很民粹!但就是這麼單純的熱血,棒球才因此成為當今中華民國的第一體育。只是,這樣熱情卻也是兩面刃,多年來,我們習慣用狂熱一路去發展野球,卻也只會用激情去面對過程中的困境,這些新麻煩,包含昨日的敗戰,以及近年來中華隊成績下滑的現實。

也就是說,當我們用大聲吶喊去幫代表隊加油時,更應用這份心去思考要怎樣改正錯誤,不然某種程度上,這氛圍和政治上不分對錯,只有藍綠,一樣愚昧!

也難怪有人會說:「台灣沒有棒球,只有贏球」,憤青們只看最後勝負,不管過程,不想用心檢討,只會亂罵自己人,也罵他人。

但這很難,因多年來民意論壇和政論節目,有那麼多希望國民理性論政的呼籲,結果台灣的政治並沒有更理性。而筆者寫過那麼多棒球文化文章,台灣棒球當然也不會因此就用腦袋去解決問題,狀況依舊。

即是,很少人敢大格局地突破性去思考,台灣的國家運動目標是什麼,整體資源有限下,哪些項目不該再發展。而該經營的棒球,又如何提升整體產業經濟規模,以吸引更多精英投入,相信這方法在提升中華隊戰績上的效能,絕對比在太極旗上塗鴉更好。

最後,王建民在洋基隊時曾有個優秀隊友叫穆西納,他畢業於名校史丹福大學,現階段這種人不可能出現在寶島。但當有一天,我們的青少年在思考到底長大後要當醫師、工程師、還是打職棒時,中華隊想輸球都很難,那時就輪到高麗人在拒買台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