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8月31日國文補充閱讀──八八水災 療傷 省思
八八水災創傷南臺灣,一剎那間滅村、死亡、失蹤,逝者能否安詳離去?痛失親人者能否得到安頓?家園何時重建?同為寶島的一份子悲慟、捐錢、出力、祈禱以外,我們還得到什麼教訓與啟示?如何療傷止痛?
7.洪蘭:大自然 不允許你犯第二次錯 2009/09/01 聯合報
8.未成年事務所/我們都是倖存者 張曼娟 2009/08/24 聯合報
1.慢慢讀,詩/親愛的那瑪夏 杜十三 (文化大學駐校詩人藝術家)/詩 2009/08/24 聯合報
親愛的那瑪夏
妳那樣風情萬種的容貌與身軀
怎麼才一夜的狂風暴雨
就已經碎裂
屍體埋在滾滾的土石流中
必須用鋼鐵製成的手去挖
才能挖出妳潮濕而散亂的影子
趁著雨歇
我把妳的心、肝、頭顱
和兩截皮肉、骨頭在岸邊風乾
抱著妳到附近安全的洞穴裡
用我冒險帶來的縫紉機企圖把妳縫合
.
親愛的那瑪夏
縫紉機一直抽搐哭號著……
十多年前我到過妳們的村裡作客
我飲過妳們不醉的小米酒
賞過妳們用手可以觸及的星光
洗過妳們如薄紗的清泉
聽過妳們敲擊深谷的歌聲……
那樣的世外桃源
如今卻轉眼成為布滿滾滾土石的地獄
.
親愛的那瑪夏
在沒有地獄的記憶時
你的族人曾經告訴我
必須用詩與眼淚編成的細線
才能縫補傷口
詩與眼淚我都帶來了
妳的傷口我也縫過千遍
可是你的全身卻仍然布滿傷痕
沒有微笑也沒有歌聲
.
親愛的那瑪夏啊
歌聲已經凝固成為亂石
對岸的高台有狼煙升起
我也仿照用詩稿在岸邊燒起一堆煙火
企圖引起上帝注意
下來救妳 復原成昔日美麗多情的那瑪夏
.
註:那瑪夏,高雄六龜鄉附近的一個原住民村落,山水明媚,風景秀麗,村民熱情好客,喜歡唱歌、喝酒、跳舞,過著與都市、平地不一樣的生活,可說是世外桃源,從未有土石流的重大災情。這次莫拉克颱風卻將其徹底夷平,只剩土石流占領一切,居民死傷無數。
2.殘山惡水行──莫拉克風災後 陳義芝 2009/08/22 聯合報
死者已難回首
你要對生者說什麼
說那是無可奈何的天災
說緊急應變中心已經成立
沒有絲毫延誤毋需外國援助
還是說
我不是終於來了嗎
請保持冷靜
誰敢問殘山
如何保持冷靜
當高冷的果蔬茶園觀光民宿
在山嶺如蕈蔓生
地球暖化氣候極端走險
土石流捉迷藏般
往山下奔竄
養護我們的森林
哪裡去了
如何保持冷靜
誰敢問惡水
當居民日漸阻絕河谷梯岸
刁民日益竊據溪床邊坡
奸商盜了林又盜砂引來商機
分食掉一千億防洪預算
官府只肆意築高河堤
忘了河流的身世是由
大禹書寫李冰父子
一起疏濬
你要對生者說什麼
死者已難回首
從今爾後人難與天爭
莫讓家園如攔砂壩
災民如漂流木莫讓不完整的屍塊
在野地黯紅的血水在土裡
莫讓災民渴望衣食盼到的卻是
屍袋渴望救援看到的卻是
政客弄人的鏡頭
徒使救災英雄
無辜而死
無辜,與急湍肉搏的是
第一線救難的義工
斷訊的山村
是在泥淖裡開挖遺體的部落
國軍子弟和異域伸出的援手
是佛陀派駐世上
比體制更切實際的管道
比遲鈍更多感動的心
比冷漠的執事者早一步的警覺
比無能的領導多一肩的
膽識魄力
你看,霧台甲仙六龜桃源
太麻里阿里山還有那瑪夏
原是多麼美好的家園啊一時
都染上了創傷症候群
小林村逝去五百人剛做完頭七
弱智的官員仍是那個調
頭戴著眼罩的戲碼仍上演
哀、哀、哀
選票被收買國土勘查的數據被暗藏
這是台灣最危險宿命的
土石流
寫於二00九˙八‧十六深夜
3.信‧運‧同‧轉 安心四寶送災民 黃龍杰 2009/08/13 聯合報
黃龍杰/北市中崙諮商中心資深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88風災,重創南台。從電視直播畫面,全民都目睹了災民呼天搶地的畫面。所謂「心理創傷」,就是指經歷人身安全的威脅,或親眼目睹悲劇性的畫面,如村落家產被沖走,或猝不及防喪親喪友,因而驚嚇、焦急、憤怒、自責的反應。
通常災後會以如下幾種形式出現。
1.經驗重現:心驚的畫面歷歷在目,不斷浮現,聲音或氣味揮之不去。被惡夢糾纏,不自覺「掉回過去」(flashback),情緒或行動反應強烈,如歷其境。被人、事、物、時、地勾起回憶,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身心痛苦。
2.逃避或麻木:對於和那件悲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敬而遠之。故意避而不談,甚至想搬家、轉行,遠離傷心地。創痛太深的部份,選擇遺忘,甚至失去記憶。對外界活動漠不關心,失去興趣,不願參與。自我封閉,疏離他人,社交退縮。壓抑情感,甚至變得麻木不仁,無喜無愛。對未來悲觀絕望,感覺「沒有明天」。
3.神經過敏:焦慮警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或熟睡。暴躁易怒,大發雷霆,甚至發生衝突或暴力事件,也無法專注,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常如驚弓之鳥,容易驚嚇。
台灣人在遭逢親友意外死亡時,還常會出現以下特有的本土化反應。
4.靈異經驗:怕黑,怕鬼,害怕死者回來,或者夢見死者回來託夢。把外物,如照相機、麥克風、燈光、車門等故障,解釋成靈異事件。常彷彿聽到怪聲、看到白影、聞到氣息、認為東西被動過。把身體不適或諸事不順歸因於死者作祟,要求做法超度或燒金紙。
筆者要強調,以上的創傷心理,可以說是人之常情,短期之內絕非病態。十之八九,應該會在幾天到幾周內自然改善,不至於長久影響到生活。所以您可以趁機告訴親友:「難怪你會覺得(這樣)或(那樣)……但這是很自然,很常見的。」「我也一樣,他也一樣,大家都多少和你一樣。」
有時候,我們雖非當事人,也會受到親友情緒的感染,替代性地出現上述四組驚嚇反應。請您不必驚慌,採用下列「安心口訣」來自助或助人,慢慢即可恢復平常心。
安心四寶,「收驚」專用
您可以把「信、運、同、轉」這句口訣送給災民,當作吉祥話。
「信」,信仰:參加法會或是禪修,上寺廟燒香、拜拜、收驚、念經、求護身符、或集體禱告、望彌撒等,往往「如有神助」,能重拾對上天的信賴和人生的意義,逢凶化吉。
「運」,運動:從事有氧運動,讓自己喘喘氣和流流汗,或是練氣功、打拳、瑜伽,或幫老人家做穴道推拿、刮痧、腳底按摩、芳香療法等體能保健,把壓力賀爾蒙排出體外。
「同」,同伴:和同鄉里的家人、親友、鄰居、寵物團聚,作伴,同樂或通電。不要離群索居,封閉自己。最好能把擔憂和慶幸都說出來,哭訴如同心靈洩洪,有紓解和整理的效果。
「轉」,轉移:要有事做,不管是勞力或勞心。最好能開始動手改善環境,幫助別人。或寄情於平日的工作、興趣或娛樂。這樣才能暫時把煩惱放下,避免鑽牛角尖,越陷越深。
除此之外,建議大家這陣子要多保重身體,注意均衡的飲食和休息。不要熬夜、避免喝酒,因為「舉杯消愁愁更愁」,容易發生意外,或養成酗酒的惡習,日後衍生憂鬱症。晚間要避免喝咖啡、濃茶,小孩別吃太多甜食,因為這些飲食可能會讓一家人更亢奮、更焦躁、更容易失眠。
災民安康叮嚀:
1.短期災後創傷,惡夢、驚嚇,人之常情,非病態。2.勿驚慌,「安心口訣」自助或助人。
3.多運動、接觸人群、勿鑽牛角尖。
心理問題可諮詢:
●衛生署免付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 24小時服務。
4.創傷壓力症候群/多說少看 找回破碎的心 楊琇雯/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 2009/08/13 聯合報
災區畫面不斷在新聞上播放,災民流離失所,英勇救災救難隊員也殉職,令人心碎。重建家園時,要注意嚴重災難對災民及救難人員身心狀況的影響。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面臨可能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情境時,部份人會出現急性壓力的情緒症狀,如焦慮、易怒、憂鬱、麻木、疏離、失去現實感、不斷浮現出創傷事件、或是逃避創傷回憶、無法回想起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另外也會出現身體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心悸、呼吸困難、手抖、流汗、失眠、注意力不佳、坐立不安等。若上述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為創傷壓力症候群,後續部份有急性壓力症狀者可能會惡化成憂鬱症、焦慮症或酒精藥物濫用。因此如能早期處理創傷事件後所造成的情緒障礙可減少稍後的精神疾患。
早期處理方式為多鼓勵受災者、救災人員與親友或心理專業人員分享創傷事件及心理的衝擊感,宣洩害怕、生氣、哀慟等情緒;避免使用不良的因應方式,如逃避或酒精濫用來處理情緒。當事人若過度焦慮或嚴重失眠,可考慮就醫並短期使用低劑量鎮靜安眠藥。對於過去曾經歷類似災難的患者,要避免過多地收看收聽災害新聞,以免情緒又再度受到影響。若發現受災的親友身心的症狀並未隨著時間漸漸緩解,甚至症狀惡化或出現過度的自我責備、存活的罪惡感或是自殺意念時,就需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5.情緒好糟 讓音符幫你療傷 李明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 2009/07/27 聯合報
有次演講完,一位女士過來靜駐一旁,耐心等我收拾器材,才含蓄地問「老師,請問憂鬱可以聽什麼音樂?」我看到她雙眼浮腫嚴重,想必正承受痛苦,遂停止手邊動作專心給予建議。
她告訴我每天以淚洗面,真的好難過,聽了我剛才演講內容,音樂可以靈活運用在生活中,想知道是否也能安慰憂鬱的心。
陷入這麼難過的狀態,一定得將負面情緒先排出去,適合「排」的音樂通常徐緩優美,具撫慰效果,例如貝多芬第五號「皇帝」鋼琴協奏曲慢板樂章,每個琴音緩緩敲出,精準地落在心頭上,訴說著過去點滴。聽著這樣的音樂容易引發情緒潰堤,因此痛哭一場,但這是必要的,這才是排情緒的毒。在這過程無需,也不該壓抑,每哭過一次,心裡的重量就減輕一些。
傷心時,聽傷心音樂的音樂療法原理,早在西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同質效果」或稱「淨化效果」中已提出。當時亞里斯多德觀察一般民眾在觀看希臘悲劇演出,投入地跟隨劇中人物悲傷落淚、歡喜鼓舞、憤怒謾罵、憂傷糾結,情緒歷經波瀾起伏過後,彷彿歷經一番心靈洗滌,走出劇院各個神情輕鬆,心情愉快。基於此,建議當情緒低落,選擇與情緒一致的音樂,達到排放、淨化身心效果。
情緒療癒除了「同質效果」,尚有另一選擇。由同樣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在西元前6世紀提出的音樂治療原理「逆療法」。畢氏認為,人需要療癒乃是本身的頻率和節奏亂掉了,需要藉助和諧的、規律的音樂重新調整。簡言之,傷心時,聽愉快的音樂,以愉快的聲音來撫平低落的心情,選擇與當下情緒相反的音樂,此法稱為「逆療法」。
許多人疑惑,究竟哪一項較為受用?其實並無定論,它必須因人、因狀況而異靈活應用。例如內向、敏感的人情緒復原需要較長時間,實施「逆療法」對他而言太勉強,「同質效果」是較合適的選擇,慢慢從情緒中走出來。個性外向的人通常個性開朗,不會陷入情緒太久,聽一則笑話,播放一首熱情有勁的音樂,扭扭身體,馬上就沒事了。
除了天生個性,有時候與事情的嚴重性有關。太傷的經驗通常需要多一些時間,多幾道音樂排放過程,才能逐漸釋懷;面對小傷也許唱首快樂的歌就度過了。這些都是選擇同質或逆療的考量因素,回歸個人本身,每個人,每次情況都獨立看待。
我建議這位憂鬱的女士,以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淨化情緒過後,接一首新世紀的音樂,如凱文柯恩的「雨過天晴」(選自綠鋼琴專輯)幫助情緒緩和,最後聽一首輕快的喬布林音樂,例如「街頭藝人」,感受音樂中輕巧無憂的節奏,徹底走出憂鬱陰霾。
6.情緒困擾 轉念心就寬 李嘉修/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 2009/07/13 聯合報
陳欣垂頭喪氣地哭訴在工作上遇到的挫折。到職2個多月,老覺得隔壁資深女同事排擠她,上班會刻意發出聲響,像是大力地敲打鍵盤或將書本掉在地上,或是以不耐煩的口吻跟她說話,令她上班如坐針氈,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卻萌生辭意…。
焦慮、憂鬱或憤怒等負面情緒,多因偏誤的思考方式所導致或維持。然而,我們的想法或念頭,往往因習慣成自然,變成自動化的思考模式,不自覺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
培養檢視與調整自己想法的好習慣,是擺脫負面情緒困擾很重要的課題。當受到負面情緒干擾時,可以自我詢問三種問題,以緩和情緒感受。
1.這想法是真的嗎?
當情緒感受不舒服時,腦中必定出現某種念頭而影響情緒。這時可試著思考這念頭是否為真?有何證據可支持?有無其他的可能性?如上述個案可問自己,有什麼證據證明同事上班時發出聲響或說話不耐煩是在排擠自己?有無其他可能的解釋?所謂「初念淺,轉念深」,我們一開始的念頭常不見得符合現實情況,多想想其他可能性,增加思考彈性,或許負面感受便不再如此強烈。
2.假如這個想法是真的怎麼辦?
當想法驗證後,的確可能反映實際處境。這時可再想想看結果會如何?最壞情況為何?怎樣來克服遇到的困難?例如,假使上述那位同事確實是透過發出聲響與不耐煩的口吻排擠自己,那最壞的情況會怎樣?為何會令自己那麼不舒服?怎麼做可以改善與同事的關係,或是怎樣面對或與她共處,可以減少干擾自己上班的心情?當我們能更釐清自己的念頭,合理地思考實際的處境後,往往可發覺事情不如自己原先所設想得那麼糟糕。
3.若朋友有相同的想法時,我會怎樣告訴他?
陷在負面情緒當中時,有時很難跳脫,這時可試著轉換角色思考,假如是朋友身處自己情境中,跟自己有相同念頭時,我們可以怎麼告訴他?
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說:「這個世代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類可藉由改變心態來改變人生。」我們怎麼想,就會怎樣感受,培養合理的思考習慣,才是改善情緒困擾的上策。
7.洪蘭:大自然 不允許你犯第二次錯 2009/09/01 聯合報
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偏偏人是個健忘的動物,別人的苦難若非親眼所及,常常過眼即忘。這是為什麼歷史上戰爭連綿不斷,在安逸中長大的下一代對耳聞的戰爭殘酷很快就忘記,加上人的記憶是選擇性的,對不利自己的記憶常選擇遺忘。遺忘在演化上是有原因的,只不過這原因不是福爾摩斯說的「記憶像個閣樓,塞了太多無用的東西,有用的就擠不進去了」,而是人必須忘記不愉快的事情才活得下去。記憶太好的人,生活是痛苦的,所以句踐才要臥薪嘗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亡國的恥辱。
一秒遲疑 就是生死永訣
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取代了人力,使人可以有時間去思考和發明,電腦的普及更整個翻新了人類的生活。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出現,大幅縮短了物理上的距離,但是社會的變遷卻增大了人們心裡的距離,變成一道跨不過去的鴻溝。當耆老不再有時間講古給孩子聽,或孩子不再有心情去聽古時,我們需要紀錄片,使人類永遠記住歷史的教訓。孩子必須了解土石流瞬間可以淹沒一個村莊,這種紀錄片需要在課堂中不斷地放給每一世代的孩子看,使這記憶深烙在他們腦海中,讓他們知道一秒的遲疑就是生死的永訣。
心理學上有一種學習叫「一次學習」(one trial learning),凡是跟生命有關的事情一次就學會,因為生命不可逆轉,大自然不允許你犯第二次錯誤。人只有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威力,才不會做出與天抗爭的錯誤政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土地養我們亦能埋我們,但是人在種檳榔樹或抽地下水時,常忽略破壞生態的可怕,當大水來時,許多人會誤判水的速度與威力而選擇不逃。
象宮鴛劫 溫馴的象發威
五十年代,伊麗莎白泰勒曾演過一部電影叫「象宮鴛劫(Elephant Walk)」,象是個溫馴的動物,但是牠力可拔山河,英國人到印度只見象作奴,不曾見過象發威,就不聽耆老的勸說,把莊園蓋在象群遷移的路道上,以為鋼筋水泥可以迫使象群改道,結果大象完全不把圍牆放在眼裡,牠們依照牠祖先的路前進,碰到擋路時,鼻子一推,高牆就紛紛倒下,立刻還地於象,而愚蠢到與象爭地的莊主則死於象的踐踏。
人需要常常被提醒自己的渺小,要在大自然中生活是必須要與自然共生,而不是時時想用科技去征服自然。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早期用行政命令強制原住民遷村,忽略他們祖先選擇定居建村的智慧,造成後來人口的傷亡。
強烈情緒既然是增進記憶最好的方式,我們就該利用攝影的科技將土石流、水火災的奪命恐怖真實的傳給下一代,使其感同身受後,永遠不再做出違反生命意義的決策。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8.未成年事務所/我們都是倖存者 張曼娟 2009/08/24 聯合報
親愛的阿靖:
1999年,我們共同經歷了「九二一地震」,整幢樓顛簸著,發出詭異的銳叫,彷彿即將崩毀坍塌,在極大的絕望與恐懼中,我覺得自己下一刻便會死去。這種末日之感,已經潛伏在血液中,將伴隨著我一生一世。
這一次的「八八水災」,看見一家人穿著雨衣,站在不遠處,眼睜睜看著滔滔洪水,將他們的家連根拔起。穿著黑色雨衣的男主人,緊閉雙唇,任憑妻子或女兒在他胸前痛哭失聲,他只是生了根似的站立著,看不出一點情緒。那眼神並不是麻木,而是深深的悲痛,以及不肯屈服的倔強。看見這樣的神情,我忽然覺得自己的眼淚是不恰當的──那男人在我眼前無比巨大。
有個學生是台南人,她的家鄉沒有水災,卻在第一時間徵求母親的同意,進入六龜當救災志工去了。她在信中寫道:「進到災區才體會,不是不救,是全埋了淹了,要從何救起;不是飛機不飛,是山裡根本就時不時的下著大雨;不是進度遲緩,是每一段路的搶通都是拿極脆弱的人命在跟大自然拚搏。路在哪裡誰知道?山早就不是山的樣貌,而溪,哪是溪啊!眼前根本是一片肆虐的混泥漿海!」救災行動不如預期順利,卻又被通知堰塞湖即將潰堤,必須立即撤離。女孩回到台北,在災區時憋著不肯流的眼淚,日以繼夜,流個不停。她掛念著災區原本還算安全的居民,是否平安?她想到房子被沖垮的原住民媽媽對她說的話:「謝謝你們來幫忙,但你們也要安全才好……大概是上帝在考驗我們,過了這一次,我們以後會更好也不一定。什麼都沒有了,不過人要是都還在就好了。」現在,原住民媽媽是不是還好好的?經歷過這一切,女孩也將以一種倖存者的身分活下去了。我想。
親愛的阿靖,不只是災難的旁觀者,不只是救災的志工,不只是盡一己之力伸出援手,我們彷彿與罹難者一同死去,而後發現自己僥倖的活了下來。原來,我們還活著。不能狂妄自負,不能狡詐違心,應該無比謙卑,知足感恩,我們活著,以一種倖存者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