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6月8日國文補充閱讀──與中學生談突破學習的困境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中學生談突破學習的困境 徐茂瑋   

2.學問當然有用     徐茂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中學生談突破學習的困境       徐茂瑋

楔子

有位國小五年級的小朋友說:「我們同學好笨喔!」我立刻插嘴:「不可以罵人笨!但是你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好幾個同學上課都不聽課,回家自己又讀不好,我都有聽老師講課,回家再讀一下子,考試我都會了!你說他們笨不笨?」「不可以罵人笨!小寶貝!」

來到麗山已八個月,依山而築的美麗校園、聰明活潑的麗山學子、溫和可親的同事們,無不令我對選擇麗園感到滿意。然而,這期間讓我始終無法釋懷的是──麗山學子的上課態度,走過上課的各教室,幾乎一定會看到睡覺的、講話的、做其他事情的同學,而且往往比率不低,為此,我大惑不解,也為這些同學、為麗園的學習風氣憂心。有同學告訴我:「老師!我沒有聽課的習慣。」我心中直呼:「嗚呼哀哉!」於是,我有許多話不吐不快……

×                ×                ×              ×                ×           ×

 

《論語》開宗明義章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本該是充滿驚奇與喜悅的,可惜升學主義掛帥之下,多數學子的學習成了痛苦不堪的「酷刑」,約五百年前王陽明在〈訓蒙大意〉中說:「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不幸言中今日許多學子的心聲。

孩子不愛上學,不能主動學習,這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何以至此,本文姑且拋開這錯綜複雜的問題,企圖在既成事實的困境中,探討學生如何可能突破困境。

首先,我們要問何謂「學習」?一般常以為「學習」是一件事,其實「學」是把不會的「學會」,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習」字從羽部,是鳥數飛也,就是鳥不斷重複振動翅膀,「習」是將「學會的」不斷重複,是「溫故」,是「月無忘其所能」。所以,「學習」包含「知新」然後「溫故」的兩個動作,甚至更上一層的「溫故而知新」。

其次,「學習」的內涵是什麼?細讀《論語》,其「學」的內涵大部份是指學習「待人處事之道」,其次才是學習《詩》、《書》、《禮》、《樂》……等的典籍,或是禮、樂、射、御、書、數的技藝。於今來看「學習」的內涵,我當然不能同意「升學第一」、「分數第一」的狹隘內涵,我主張「學習」的內涵有三:「待人處事之道」的生命智慧,現代人該具備的知識與涵養,以及謀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再者,就「學生」的定義而言,從幼稚園的幼兒、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乃至碩士、博士班的研究生都是學生,然而,本文的討論是針對國、高中生所面臨的困境而發,不涉及其他階段學生的問題。

目前國、高中生學習困境的主要病原──升學主義、分數主義。雖經數年的教育改革,已實施相當的措施,也有明顯的部份功效,但因根深柢固的升學主義,惡劣的大環境未有太多改善。因之,若期盼由教改來改善孩子的學習意願是緩不濟急,既改不了大環境,何不改善小環境?從孩子的觀念改起。對於可愛的麗山人,我有以下的建議:

一.保持好奇心

幼稚的孩童什麼都要問,「那是什麼?」「為什麼電燈會發光?為什麼太陽光比月光強?」一大堆的問題源自於好奇心,而人類知識的增長亦來自好奇心。長大後的大孩子,懂事了,也就「世故」了,不好意思問問題,好奇心也逐漸喪失。我們要將好奇心找回來,好奇心促使我們問:是什麼?為什麼?這也是學習動機的起點。

二.加強學習動機

好奇心引發我們去探索好奇的對象,學習動機由此而生,是最單純的無所為而為的學習。此外,最上乘的學習動機是──好玩,至於怎麼樣會變成「好玩的學習」,可能因為天賦、同伴、老師、成就感……等因素造成,總之使學習的過程充滿趣味,大概所有的困境都化為烏有。再者,因其他目的而引發的學習動機,也能幫助孩子努力學習,例如:為理想而學習、為提升自我而學習……等,只要正面的都可以,但切不要是負面的動機,如:怕挨罵、怕受處罰、金錢誘惑……等,不但不能持久,反而易視學習為畏途。

三.改善學習態度

通常如果學習動機夠,學習態度大概不是問題。一般常見的學習態度偏差有:被動、專注力不夠、只顧眼前缺乏前瞻性、偏食──選擇性的學習……等。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麗山人重新檢視自我: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麗山?我現在該做什麼?我每一個當下該做什麼?一年後我該獲得到什麼樣的成就?三年(或五年、十年)後我希望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當你改善了自我認同,不只學習態度改善,生命的態度亦定有正面的轉變。

四.保持學習能力

人由嬰兒便開始牙牙學語、肢體語言的模仿,乃至於價值觀、人生觀……等的養成,無不是透過學習,所以學習能力是與生具有的。然而,我們的確看到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喪失學習能力,正確來說該是孩子自己放棄(或拒絕)學習能力,不論是學習待人處事或課業都有此現象,改善之道還是時時刻刻的自我反省,避免墮入困境而不知。

五.學習方法要正確

不論學習生命的智慧或學業(抱歉!為了方便論述,採如此粗糙的二分法。),都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免走冤枉路。

甲.學得智慧的方法:

1.多吸收──讀書與聽(上課、聽演講、與人對話……等)

2.多觀察──觀察社會百態與大自然。

3.多思索──用理性。

4.多體會──用感性。

5.多反省。曾子每日三省,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深刻自省的確是改善過失,獲得智慧的捷徑。

乙.學業的學習方法:

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學習,課後消化當天所學。這是最基本,最好用的學習方法,如能確實實踐,學習效果必大為提升。再者,不論學任何學科,都是先理解然後才記憶,死背囫圇吞棗是孩子常見的壞習慣,此惡習影響學習效果極巨,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將無法應付重推理思考、靈活應用的學科能力測驗。除了以上基本方法外,各學科的老師都會指導孩子該科的學習方法,如:學數學一定要親自演算,不能只「看」演算式子。建議親愛的麗山人:信任老師,虛心接受老師指導,當有較佳學習效果。最後,大量閱讀好書,是提升自我的捷徑。自八十三年學科能力測驗開辦以來,不斷研究發展考試題目,已有相當成就,再加上開放教科書後,命題時沒有標準課本為依據,以往死讀課本可以得分的情況已不再,所以,大量閱讀可以增加實力,不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念書,反而能幫助孩子在考試時得分。於平日養成閱讀各類書籍的習慣,切不可偏食,尤其留意老師們所介紹的書籍,所有的書都是教科書的時代已來臨了(包括網路上的電子書),讀書不再是死抱著課本了。

一切講求效率的時代,其副作用是人人追求快速,甚至連教育也要求速成,期望立竿見影的特效藥。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三尺冰勢必也得多日之暖,孩子面臨的學習困境不一,但也都得花相對的努力與時日,才能扭轉劣勢轉虧為盈。我常告訴孩子:「不要做聰明的兔子,要學烏龜,天天爬,慢慢爬,學問智慧要靠點點滴滴的累積,絕無速成的。」最後建議可愛的麗山人,如果你同意我以上的主張,再來,則希望妳確實實踐,要有毅力,每天「勉強而行之」(切記,要勉強自己!),要有耐心,長期的耕耘才看得到收穫,沒有僥倖速成的。期望半年後、一年後、兩年後,麗山人個個都不亦說乎!

晉江徐茂瑋書於人境軒

載於《靜修人.第三期》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出刊

附記:請學習做讀書摘要,完整理解,才不致於支離破碎,見樹不見林。強力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出版,將助你正確閱讀──前提是你得照書指示確實實踐。

 

2.學問當然有用                  徐茂瑋

頃讀元月二日繽紛版老獃先生大作〈學問有用嗎?〉一文,老獃先生質疑:「如果說,我們該學些生命的真諦,那麼,在學生的厚重書包中,可否找到這一本葵花寶典呢?」我則有不同的經驗與意見。

民國五十七年我剛念初二,有一次與同學在夜市看「賣膏藥」,那位「江湖郎中」吹噓著他手上拿的「五毒湯」有多毒,甚至,只要加幾滴到白飯裡,白飯立刻變黑(其實是深藍色),隨即表演。圍觀者大多嘖嘖稱奇,我和同學相視冷笑,低聲說:「騙!碘加到澱粉上,澱粉就變深藍色。理化課才教的呢!」

同一年的暑假到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露營,晚上到金山街上玩,都要經過墳場,那一夜又看到從小就怕的「鬼火」,我們高聲說:「那不過是磷火,有什麼好驚的!」但是我那雙「雀鳥仔腳」發抖的頻率、幅度還是如小學時。

初三的歷史課教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歷史老師說:「盲目的民族優越感過度膨脹,輕者造成種族歧視,重者就是大屠殺。」從此我們班上幾個死黨相約,不再叫班上的原住民同學「番仔」,也不准別人叫。

高一時,國文老師教「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說:「《論語》中所說的『學』字,不單只指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是偏重於學習待人接物之道,更重要的是實踐。」我才知道國文課不是只背書而已。

理化課老師講到化學工廠的污染河川。我才知道小學四年級時,學校旁的小溪浮上來的魚根本不能吃。

大一時,我的導師告訴我們:「學歷不等於學力,知識不等於智慧。有高學歷也要有相對的專業學術涵養,否則只有空殼;有專業的知識只能解決專業上的問題,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智慧才能處理生命的疑惑。」

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勸勉我們:「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如今,我忝為人師二十載,我以為學生的厚重書包中,每一本都是葵花寶典,而老師就是指導學生練就葵花寶典的高人。 

    八十八年一月九日載於《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