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元月5日國文閱讀補充──洪蘭教授談閱讀
當今的學子處於網路、手機、電玩、電視、漫畫、流行音樂……等聲色誘惑的環境,閱讀文字是許多學子不樂意甚至視為畏途,帶領孩子閱讀好書已是家長、老師的高難度挑戰,藉洪蘭教授的觀念,或能為學子們開啟閱讀之窗。聆聽與閱讀是學習的關鍵鑰匙。 徐茂瑋
Long(台北八里)
洪蘭 2006/12/04 【天下雜誌360期 競爭實力】
我家有六個姊妹,母親從小就告訴我們,「女孩子一定要念書,才不會受制於人」。父親也說,「教育,是你們以後唯一的嫁妝。」
我們姊妹大學讀的都是父親的第一志願。父親看我喜歡強辯,就說我應該去念法律系。
到美讀大學後才懂讀書
考進台大法律系後,我覺得那不是興趣所在,尤其看到司法不獨立,我的個性根本不能接受,不想繼續走這一行。父親覺得我可以留德學法,然後回來教書,但我心裡想「我怎麼可能教學生一個連自己都無法認同的東西?」
那時也不能和父親爭辯,除了學德文、日文,我還認真學了英語,想要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畢業後就跑到美國。
我很希望年輕人能出國念書,因為我懂得念書是到美國念大學以後,外面世界真的很不一樣。出國以前,我上圖書館是為了讀教科書,出國後才懂得知識只有分有用和沒有用,沒有分課內和課外。
我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第一次感覺到閱讀的樂趣。看書看累了,瞇一下,起來後又繼續看書,真希望可以一直看下去,近視眼也因而從兩百五十度增加到九百度。
出國念書帶給我最大的好處就是打開視野,讓我有了閱讀的習慣。那時台灣的大學教學其實跟高中差不多,都是老師講,學生抄筆記。美國大學強調啟發性,老師在課堂上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教科書只是給一個架構,很多知識反而是從參考書來的。
到美國第一天上課,老師開了二十本參考書,我那時「好笨」,以為讀教科書就可以了。結果上課時老師一提問,美國同學都很有意見,而且可以從參考書裡引經據典。大家紛紛舉手發言,就只有自己還沒有舉手。
書看得愈多,知識愈豐富,興趣就出來了。如果能廣泛接觸很多書,總會有碰到想要讀下去的書,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我到美國第二年決定轉讀心理學領域。
我回國後到大學教書,我不喜歡做一個常常考試的老師。我喜歡啟發式教學,例如以說故事或看影片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但最後如果我不考,許多學生還真的不看書。
走自己要走的路
我們從小看書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別人念書,上了大學還沒有真的學會讀書。我這些年很積極到小學推廣閱讀,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如果讀書不能讓學生有樂趣,對讀書倒盡胃口,等上了大學才要培養就顯得回天乏術。
當年我會覺得台大法律系四年,好像浪費時間,但後來就不覺得。因為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今天你所念的、所學的東西,你不會知道在將來會用在什麼地方。在法律系受到的邏輯與推論的訓練,讓我比較容易看到漏洞,例如和我先生曾志朗吵架時就用上了。
在台大念書時,有一位剛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左煥源老師,我記得他有一次上課時拿著一根火柴,「人生是不能回頭的,你們要走自己要走的路,否則當你取悅的人不在了,人生就會失去目標。」左老師的話影響我很深。
我在大學儘量教大學部,就是想要早一點影響學生。除了讀書很重要,我也希望讓他們了解「人為什麼要立志?」
我的學生有很多不覺得應該要立志,有學生說,「我明天可能就被摩托車撞死了啊!」我都還在計劃六十歲以後的事,這些年輕人卻一副沒有明天!
我喜歡帶學生去服務別人,像到老人院、育幼院做砂眼保健等。讓學生內心有感動,而且知道、看到自己對別人有影響、有用,他們的志向就會出來了。
我很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服務別人,從體驗團體生活中,學做人、學做事,還可以增加適應能力,看起來好像是在付出幫助別人,其實自己的獲得和成長才是最多。
現在很多大學生打工兼差,但很多是為了買名牌。賺錢以後機會多的是,與其花時間去打工,還不如趁在學時沒有家累、沒有負擔,好好讀書,去幫助別人,或者去自助旅行、環遊世界都好。
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人生有很多經驗是要自己走過才會有感受,別人跟他講沒有用。如果我告訴大學生說,「時間最寶貴。」他們會笑死,因為他們現在最多的就是時間,多到還要逛街、上網聊天殺時間。
我會希望大學生在年輕的時候要讀很多書,立下遠大志向,不要去做些讓自己年紀大了後會後悔的事。我會期許從我手上出去的學生,懂得求知,做一個正直的好人,一個能夠頂天立地的人。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去國小親子座談推廣閱讀時,發現比以前容易多了,父母不再存著「課本都讀不完,讀什麼課外書!」的抗拒態度。一問之下,原來明年基本學力測驗要加考作文,所以現在父母讓孩子讀課外書了,街頭的作文補習班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真是政府一紙令,勝過民間十年力。
這件事使我想起美國的一位神經心理學家高德伯,他原是俄國的猶太人,父親曾在相當於我們綠島的古拉格島關過五年,因此他從小到大都受人迴避,生怕沾上政治不正確的邊。想不到一九七二年的某一天,在美國的壓力下,俄國政府突然下令猶太人可以申請出境,移民到以色列去,一時他身價百倍,人人都爭著與他攀關係;他非常的感慨,身為猶太人,走到哪裡都感受到無形的歧視,但是一旦政令改變,這個歧視立刻變成福賜,過去歧視猶太人的人現在都恨不能身為猶太人。他後來從以色列移民到美國,成為成功的神經心理學家。難怪以前在法律系念書時,老師一直強調好的法律引導社會前進,壞的法律阻礙社會發展。
我們應該把握這個加考作文的時機,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但是要讓孩子願意打開書來看,把閱讀養成習慣,閱讀必須是有趣的事才行。男生和女生喜歡的書不同,女生比較喜歡讀小說,分析角色的心理、體會他們的心情;男生比較喜歡讀非小說(nonfiction)---真人真事如名人的傳記或汽車、火箭的發明等,因此老師在挑書時也要兼顧學生的興趣。
如果讀同一本書也沒關係,老師帶閱讀的方法不同就可以了,例如美國高中生一定要讀《蒼蠅王》,但是男生看小說常常都只看對白,跳過中間的描述,因此有一位老師便替男生和女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女生的是「假如你是某某某(書中某個角色),你的感覺會是怎樣?」男生則是要做出這個島的模型圖(《蒼蠅王》是描述一群孩童因為意外流落到荒島上的故事。)因為是動手做,男生比較有興趣,然而為了要確定書中所說的各場景的方位(書中並無任何地圖),男生只好去讀原來跳過不讀的文字,地圖才畫得出來。因此,同樣一本書,因作業要求形式不同,男女生都讀了進去。
目前在美國很多學校已經看到創造力和閱讀的關係:閱讀提供孩子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所以他們將閱讀與創造力結合在一起,當孩子看完書後,老師鼓勵孩子改變故事結局,並將故事改編成有對話的劇本,結果發現這樣做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興趣,他們一邊讀一邊想怎麼把它演出來。為了編對白,孩子要想像這件事發生在他身上時的情景,加深了他對這本書的了解,達到深入閱讀的目的。此外,更從道具的製作上發現平常身邊不起眼的東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用途,刺激了孩子的創造力。
戲劇是表達情緒的好方法,孩子從表演中體會到書中人物的感受,加深了他的同理心訓練,老師與學生都發現在跳脫了平常思考的窠臼後,世界寬廣了許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我們也可以拋棄寫讀書報告的八股,讓孩子從喜歡閱讀著手,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黃崑嚴醫師說得好:「閱讀是教養的起點。」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教養下一代吧!
【洪蘭】 【2005/06/20 聯合報】
報載大陸有個年輕人花了三個月時間去背整本牛津大字典,掀起台灣一陣背字典風潮。我看了很是感嘆,在電子時代,要背的東西大可以交給電腦或PDA去代勞,人的腦力應該釋放出來作組織和整理,寶貴的光陰拿來背字典太可惜了。無獨有偶,前加州大學總校區的校長理察艾金遜看到他才念小學六年級的孫女在背SAT(學習性向測驗)的生字,他也是問:有必要把大好的讀書時光拿來死背生字嗎?他不願他的孫女從小就為了準備SAT失去了讀書的樂趣,又因為他一直認為SAT是個智力測驗,只能淘汰不適任的人,不能決定一般正常人的智慧排列順序,(他這點是對的,很多人都誤會了智力測驗的本質,以為可以區分出資優生,其實智力測驗的設計是為了篩出智障者),因此動了改革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念頭。SAT對美國大學生來說跟我們的大學聯考一樣,他一提出要修改入學考試就立刻成為報紙的頭版新聞,幸好他手上有數據,他是總校長,手上握有七萬八千名加州大學學生入學時的SAT成績、高中成績及大一的學業成績,加上學生家庭背景,社經地位等資料,他用證據打敗了反對他的人。
SAT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語文能力和數學能力的測驗,第二部分為專科知識測驗如化學、物理、生物等。加州大學為研究型大學,因此要求學生要考SATⅠ及三科SATⅡ,其中必考的是作文(writing test),他發現SATⅡ對大學學業成績的預測力遠大於SATⅠ:高中成績和SATⅡ的成績合起來可以預測22.2%的大一成績,但是加上SATⅠ只增加到22.3%而已,微乎其微。在所有測驗中,最有預測力的是作文,這一項成績就可以預測學生進大學以後的表現。他看到一個沒有預測力的測驗卻要花學生幾年的時間來準備,實在太浪費學生寶貴的光陰了,所以決定改變SAT的內容。美國人的動作很快,艾金遜在二○○一年二月演講,呼籲改革,二○○二年三月美國的大學委員會(相當於我們的聯招委員會)決定改變,二○○六年秋季入學的學生就要加考二十五分鐘的作文了。現在美國的高中生每週要寫一篇作文,在二十五分鐘內交卷,顯然「考試領導教學」是全世界都一樣。艾金遜的孫女對他非常不諒解,因為她在高二時已考過了PSAT(SAT的前測),成績非常的好,但是現在考試方法改了,只好重新來過。
在時間即金錢的現代,因為閱讀是說話速度的三倍,所以很少人打電話,大家都以電子郵件在通訊,寫作就變成生存的基本能力。寫作固然要用到字,但是光是死背字典生字沒有用,必須會用它才有用,英文程度好不好在於用詞遣字得不得當。曾有留學生分不清meat和flesh的差別,在冰箱上貼條子告訴室友「三明治的肉用完了,去超市時請買一些flesh」,flesh專指人肉。這個笑話流傳了很久,我去美國讀書時,接機的中國同學會會長就告訴我「不確定的英文字不要用,以免鬧笑話」。
要學好英文應該從廣泛閱讀著手,與其苦背字典不如把背生字的時間去看一些經典小說,既愉快又學到了東西。
洪蘭 【2005-10-01/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前幾天去參加一個喜宴,因為喜宴都很冗長,朋友唸國一的女兒便帶了一本書來看,同桌的人發現她讀的是英文小說《清秀佳人》都大為驚嘆。一個媽媽說:「好厲害喲!我讀到大學畢業都不曾看過一本英文小說。」我也覺得看小說是學語文最好的方法,吃飯時特意坐到她旁邊與她聊聊。我問她看過哪些中文的小說,她回答一本都沒有,我很驚訝地說:「你看起來很愛閱讀,怎麼會一本中文的小說都沒看過呢?」她不屑地說:「中國文字又長又臭,拖泥帶水,我不喜歡!」我聽了很驚異,中國文字簡潔,尤其對仗之美是全世界找不到的,還可以把字拆開來作對子,如「十口心思,思國思民思社稷」「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前幾天是中秋節,有一個拆字對子便是「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中國人用文字的結構來訓練孩子組合的巧思,用對仗來訓練學生思路的敏捷,是訓練人才最好的方法,所以古代的才子都是腦筋清楚、條理分明、舉一反三的人,如紀曉嵐等。一個人的國文程度好不好,才思敏不敏捷,一作對子便知道。蘇小妹在洞房之夜,出了一個對子,「閉門推出窗前月」,新郎如果對不出來,便不能進洞房,秦少游對不出來,蘇東坡急了,偷偷丟了一顆石子入池塘,秦少游便說:「投石沖破水中天」,對得非常好,成為千古佳話。這種需要立即的反應,就地取材的能力其實就是創造力所需的能力。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要娶杜翰林的女兒杜月芳時,杜小姐要試試文徵明的才學,便指著石旁的海棠說:「花裡神仙,無意偏逢蜀客」因為海棠叫花裡神仙,又稱蜀客。文徵明看到窗外有竹子便說「林中君子,有心來覓湘妃」竹子有君子之稱,有一種竹叫湘妃竹。回答得不但好,而且和情境相扣,因為這次的不期而遇(無意偏逢蜀客)其實是求親(有心來覓湘妃)。所以要作對子,不僅要有急智,也要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不知道海棠叫花裡神仙便對不出來。而沒有知識是談不上發明的,背景知識來自閱讀,所以說創造力的根本在閱讀,兩者的神經機制是相同的,都是需要舉一反三的能力。薛丁格(Erwin Shroedinger)曾說:「創造力最重要的不是發現前人所未見的,而是在人人所見到的現象中,想到前人所未想到的」中國的謎語正是這樣。會猜謎的人特別會想到這個字另外的意義,如「車禍,打成語一句」,謎底為「乘人之危」,在這裡把動詞「乘」,解釋為「乘客」的「乘」,猜燈謎就需要腦筋靈光,轉得快,一個字的多重意思要在最短時間之內激發出來,這不就是創造力的基本條件嗎?
其實中國也有很多才子佳人的小說,如《兒女英雄傳》、《唐祝文周四傑傳》、《紅樓夢》等,比《清秀佳人》更好看,而且在看小說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把古代的生活習慣、社會規範都看進去了,更增加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只是我們現在只崇尚西洋,孩子會看英文小說,不會看中文小說,我覺得很可惜,失去了作中國人最大的樂趣?q讀古典小說中欣賞中國文字之美與意境之高。
洪蘭 【2004-10-11/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運動增加大腦血流量,增加多巴胺系的活化,帶出正面的情緒;閱讀更是從以前就知道它可以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加強神經迴路的活化,增加聯想力及創造力…… 德國的馬克期蒲朗克學院最近在柏林舉辦了一場不對外公開的學術研討會,主題是生命各個階段大腦發展與行為的關係,因為現在科學家已知道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並非在青春期就定型、不可變,又因為醫藥的發達使人的壽命從一九五○年代的平均四十九歲延長到現在男性七十三,女性七十八歲,老年的慢性疾病成為各國財政的沉重負擔,因此,此次會議特別著重在老年人大腦萎縮與注意力、記憶力的關係,希望找到防止大腦老化的方法。五天會議下來,最後的結論竟然是最平凡、不引人注意的兩項活動「運動與閱讀」:運動增加大腦血流量,使神經細胞得到所需的氧與養分,規律性的運動可以抑制杏仁核的活化,防止負面情緒的出現,減少憂鬱症發生的可能,運動同時活化大腦回饋系統,增加多巴胺系的活化,帶出正面的情緒,而正向的情緒可以增加身體的免疫系統活力;閱讀更是從以前就知道它可以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加強神經迴路的活化,增加聯想力及創造 力。
在這次的會議上,我看到林清江部長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大腦終其一生不停的因應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功能的分配。我也看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壞習慣養成了不易戒掉,我們必須在孩子小時候就養成洗手刷牙的衛生習慣、敬業樂業的工作習慣及忠貞誠實的做人習慣,這些習慣會使孩子一輩子受用不盡,因為它是成功的條件。
預防勝於治療不僅是醫學上的口號,它是所有做事的原則,因此,歐美各國都大量投資在老人研究上,想辦法增進老人的心智健康以減少社會成本,台灣的人口快要到達「10%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社會定義的標準了,我們對老人心智健康有些什麼防患於未然的措施嗎?維護老人健康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散步和游泳,水有浮力,在水中運動可以減少肌肉的拉傷,散步不但受傷機會最少,而且散步時,大腦自由聯想,可以活化很多的神經元,許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在散步心情放鬆時想到的,但是台灣這兩種的條件都不好,台灣的汽車橫衝直撞,馬路如虎口,上街是搏性命,只有去公園安全些,但公園綠地卻是少得可憐,至於游泳池,我們連兒童必須要學會游泳的教學游泳池都不夠,更何況給老人運動的游泳池。
運動是強國強身的好方法,但是國家經費花在買飛機大砲硬體的錢遠超過運動強身設施的錢,沒有健全的兵,空有飛機大砲是無用的,武器最後還是要人去操作。蒲朗克會議讓我看到各國政府眼光不是放在現在,都為十年之後作準備,他們學術研究的成果政府會採納作為施政方針,這點讓我羨慕不已。學術本不應與生活脫節,但是它卻不能太現實,不能要求馬上看見立刻可用的成果,也不能去計算教育成本,因為人心智的啟發是沒有成本可以計算的。在飛機上讀到台灣的報紙,看到偏遠地區小學被關掉的命運,不勝唏噓。
洪蘭 遠見雜誌
有一位母親面色凝重地跟我說他的孩子只喜歡看課外書,不喜歡讀課本,我驚訝地問,「他有功課不好嗎?」母親說,「沒有,但是他不肯念課本。」我說,「這有什麼關係呢?知識是相通的,課外書讀多了,課本的東西不讀也會,他喜歡讀課外書,你喜歡成績高,你們兩人各得其所,為什麼還要煩惱呢?」
閱讀是教育的基石,所謂開卷有益,只要不是黃色小說,讀什麼不應管太多,但是現在仍有許多母親反對孩子看「課外書」,仍然不瞭解知識其實是無所謂「課外」或「課內」的。課外書就是課本的鷹架,背景知識愈廣,孩子愈容易接受課本所要傳遞的知識。
人的學習可以分為兩種:教室中特意的學習(
intentional learning)和生活中無意間的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這兩種學習都很有效,但是用得最多的還是無意間的學習。格林爵士說得好,「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正確的社會觀念和交到好朋友。」王爾德也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請記住:許多值得學的東西是無法在學校裡教的。」現在科技進步這麼快,《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也說,「十八個月就淘汰一輪,假如我們仍然教給他死知識而不是活的求知方法,那麼等他畢業進入社會時,這個知識早就落伍,被淘汰掉了。」背景知識是許許多多無意間學習的累積。我孩子小的時候,我曾講西遊記的故事給他聽,哄他睡覺。後來,他隨我回國任教,住在陽明大學的宿舍中,我們的宿舍靠山,常有一些蛇、蜈蚣出入,有一天夜裡,做完實驗帶他回家時,赫然發現客廳有一隻大蜈蚣,我兒子立刻大叫說,「媽媽,趕快去抓一隻公雞來!趕快去抓一隻公雞來!」但是台北哪裡有活的公雞呢?最後是請隔壁的教授來把它打死,我們才敢進門,但是我一直很納悶,兒子是怎麼知道雞是蜈蚣的剋星呢?這個知識他平常不太可能接觸到(外國人不流行一物剋一物)。這個謎一直到最近清理舊的錄影帶,看到一卷他三歲半時,我講西遊記給他聽的帶子,我才恍然大悟。我曾講過三藏取經,師徒一行來到黃花觀,那個道士是蜘蛛精的師兄蜈蚣精,為了報仇,把劇毒塞在紅棗中,泡茶給唐僧師徒解渴,結果唐僧、豬八戒、沙僧都中毒倒地,只有孫悟空眼尖,看到道士的茶沒有棗子,他便不吃,沒有被害(父母在講故事時可以順便傳授生活經驗)。這個道士腋下有一千隻眼睛,照的孫悟空睜不開眼,後來經過菩薩指點,請出昂日星官來,站在坡前,露出公雞的本相,對著道士高啼三聲,道士便倒地變成一尺長的蜈蚣。想不到三歲半時無意間的學習竟然過了十年,當情節恰當時,跑了出來。
孩子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分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只要他能快樂學習就好!(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Long(台北八里)2008-12-19/聯合報/家庭.副刊
兒子從小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書讀得亂七八糟。國中時,他的導師素有「王牌老師」之稱,對學生要求很高,分數達不到標準就請吃「竹筍炒肉絲」。當時我還慶幸孩子碰上好老師,聯考一定有希望。
有一天,兒子晚自習回家,坐在餐桌前落淚。原來,今天他有七科小考,一天下來,總共被打了一百多下手心,手痛到連筷子都握不住。
第二天,兒子拒絕去上學,我打電話急召老公回來,三人心平氣和地長談數小時。老公倒是想得開,既然兒子不是讀書的料,又何必強求呢?
為人父母最大也最卑微的心願,就是希望小孩能平安、快樂地成長。隔天,我親自到學校拜訪導師,再三道歉後提出請求,不要再逼他的功課。
兒子成了「拒絕聯考的小子」。國中畢業後,到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雖然每天忙碌不堪,全身又臭又髒,但他過得開心,我們也就開心。
老公還決定延後退休,想幫孩子存一筆創業基金,希望在兒子「出師」後,有能力自己開一家修車廠。
約二年後,兒子居然主動說:「我想繼續念書。」我們雖訝異,但全力支持。以他的成績,只能念私立五專,他成為班上的高齡學生。
寒暑假兒子都回到修車廠打工,繼續學習修車技術,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十二年後,我們夫妻一起到紐約,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當兒子在台上接受校長撥穗,獲頒碩士學位證書時,我忍不住哭了,老公也紅了眼眶。
沒想到從前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一、二名的兒子,居然能從研究所畢業,還準備繼續攻讀更高的學位,我們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孩子的求學過程雖然有些波折,但只要他能快樂成長,讓他在自己的人生之路暫停一下,拐個彎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