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12月29日國文閱讀補充──男歡女愛心理學

上週由哲學的角度略為討論「愛情是什麼?」與「愛與寬恕」,本週從心理學談男歡女愛,從諮商來談戀人如何分手,最後一篇是孔令信老師呼籲「愛過,別毀掉美麗記憶」。             徐茂瑋

1.男歡女愛心理學 專訪李美枝教授 訪/文 蔡耀明 取材自科學月刊 第三十卷第二期

2.愛恨交纏 戀人如何分手? 黃連忠/文字工作者(桃園市) 2008/12/20 聯合報.民意論壇

3.愛過 就別毀掉美麗記憶 孔令信/教 2008/12/20 聯合報.民意論壇

 

1.男歡女愛心理學 專訪李美枝教授 訪/文 蔡耀明 取材自科學月刊 第三十卷第二期

若完全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難以專一;然而,人有生物性,也有理性與道德性,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

李美枝教授簡介:

李美枝教授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曾任中原理工學院心理系講師,現職政治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研究專業為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人際關係與群際關係。與本文相關的學術著作有〈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社會與今日臺灣社會的表現型態〉,發表於《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五期。

有鑑於近年來幾個大學的心理系或通識課程也開始開設了有關戀愛心理,以及兩性關係的課程,所以本刊特別走訪了專研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的政治大學心理系李美枝教授。李教授首先肯定了人人都需要愛,指出這根源至人有本能性依附需求;又認為沒有所謂的「真愛」,而只有「圓熟之愛」。她也指出,若完全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難以專一;然而,人有生物性,也有理性與道德性。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最後,李教授更告誡年輕人愛情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有個人不能掌握的成分在內;享受愛情的滋味時,千萬不要影響到生命中最核心的課題菑v的成長。以下為訪問內容:

‧是否人人都需要愛?

「是否人人都需要愛?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人都有『依附』(attachment)的本能性需求,這使得人需要有愛。人的依附性是演化的結果,所以,沒有愛,人會活得很空虛。何謂依附?依附就是與生俱來要跟某一特定對象依附在一起的一種心理需求。在低等動物像是雞、鴨也有同樣的情況:小雞跟母雞,小鴨跟母鴨就是這種情形。」

「我們第一個依附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但是隨著成長,就會跟母親分離。第一次的分離是開始會行走的時候,但只是形體的離,與母親的情感依附還是很深。到了青春期,就會發生第二次的分離。孩子長大後,會慢慢擺脫對母親的依附。但是他們依附的本性其實並沒有消失,只是轉移了依附的對象罷了。成長後伴隨而來的是生活圈子的擴大,於是就會發展出與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當中會包括朋友與情人。愛情的需求大概是開始於青春期,在這個時期,生理上的變化、荷爾蒙的分泌使得我們產生愛情的需求。原本對母親的依附,這時候就會轉變為對異性的戀愛需求。」

‧友情與愛情之分野為何?

「這兩者之間的確不盡相同。友情是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而愛情則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那麼,喜歡和愛到底有什麼差別?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家曾認為愛就是喜歡的極致,當你喜歡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是愛。但後來經過一些資料收集,做成問卷,去訪問那些戀愛中的男女,結果發現在他們答案中,愛並不等同於喜歡的極致。」

「你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他一定有一些讓你欣賞的特質,而且跟你相契合,就是所謂志同道合,心理學上叫做態度相似,跟他在一起談話、交往都很舒服,輕鬆自在。這就是喜歡,就是友情的基礎。那麼,愛又是怎麼樣呢?愛的一個很重要特徵就是思念!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愛情有三個成分:佔有、排他和關心對方的福祉,這三個成分直接引伸出來的表現就是思念。當然,對於某些人而言,友情也可以轉化為愛情。」

‧何為真愛?

「這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主觀認定。不過,社會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後,可以對愛做一些分類,而把其中一種叫做『圓熟之愛』(consummate love)。在心理學上,有很多愛的理論,我目前比較喜歡的理論是Sternbery 的『三角理論』。兩個人的情感關係,有三個成分:第一個是親近感(intimacy),也就是跟對方在一起時會有一種相知相惜的溫暖感覺,這是屬於情緒面;第二個是性的吸引力,也就是情慾(passion),想要有肌膚之親的慾念,這是屬於動機面;第三個是認定,也就是承諾(decision and commitment),我就是認定他,決定跟他在一起,而不要跟別人在一起,這是屬於認知面。如果這三個成分都全的話,就是最完滿的。我不叫它真愛,但是我願意叫它『圓熟之愛』。可是這種愛是很難找到的,即使碰到,也不容易長期存有。我相信在經過戀愛而結婚的蜜月期的愛,就屬於這種愛。而蜜月期有多長呢?這很難說,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一年。因為這幾個成分並不是固定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它們會有所改變。所以不可能永遠都維持在『圓熟之愛』這樣的狀態下,而只是在某些時期能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很多人想要找一段永遠不變的愛情,那只是幻想而已。」

‧兩性關係有哪些類型?

「根據Sternbery 的三角理論,我們可以透過親近感、情慾和承諾三個成分的不同組合,而得出八種可能的關係類型,就是無愛、喜歡、慾戀、虛愛、浪漫之愛、友伴愛、熱愛和圓熟之愛(表一)。首先是無愛(non-love),兩人之間,三個成分都很低,這種關係大概就是普通朋友吧。第二種類型是喜歡(liking),就是彼此知惜、欣賞與契合,也就是我之前說的友情;這種關係只是親近感很高,情慾和承諾都很低。另一種類型是慾戀(infatuated love),這種類型的愛情慾成分很高,往往是發生在一見鍾情的情況,兩個人一碰上就像火花一樣點起來,但是往往很快就燒完。第四種是虛愛(empty love),追種愛承諾的成分很高,但其他兩種偏低,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可能就是這種。對年輕人而言,最有吸引力的當然是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了!這種愛的親近感和情慾的成分都很高。情慾成分很高不見得就要上床,也許只是親吻擁抱,不過這種愛的承諾成分很低,因為他們也許還沒考慮到結婚的問題。所以這種愛大概只會出現在戀愛時期,結婚後大概就沒有了,如果有的話,可能是外遇吧。接下來要談的是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這種愛比較平淡,一般來說較常發生在鄰居,青梅竹馬的情況,到了適婚年齡,就結婚了。這種愛在親近感和承諾方面都很高,而情慾方面則很低。第七種是熱愛(fatuous love),這種愛是當兩人剛認識就產生激情,因而許下承諾,決定要結婚。他們會有很浪漫的想法,會認為既然我愛他,我就應該跟他結婚。由於兩人認識時候很短,彼此對對方都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儘管情慾和承諾的成分都很高,親近感卻是很低。但是激情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淡化,以至於消失,彼此不熟悉的感覺就浮上來,兩人會覺得很陌生,可能因此而導致離婚。最後一種就是圓熟之愛(consummate love),這種境界很難達到,因為它必須要三個成分都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只有在新婚蜜月期,或是在刻意的經營下,譬如說,用心地提高夫妻的生活情趣,設法把三個成分都維持在高水平,才有可能維持圓熟之愛。

表一:兩性關係的八種可能類型。

親近感(intimacy 情慾(passion 承諾(decision and commitment
無愛(non-love
喜歡(liking
慾戀(infatuated love
虛愛(empty love
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
熱愛(fatuous love
圓熟之愛(consummate love

專一可能嗎?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來回答:在行為上,我認為專一是辦得到的;但是在心理層面上,我認為專一是很難的。情感受制於非自主神經系統,並不是我們意志力可以控制的,它的發生是很自然的。當你碰到一個人,他的外貌、氣質、才華等等,一切都很吸引你,你在情感上很自然的就為他著迷了,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愛上他,這是你的意志力無法控制的。意志力能控制的只在行為層面上──在道德倫理的約束下,你可以為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憑著你的意志力,決定要不要跟眼前使你著迷的人有任何情感上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專一只侷限於行為的層面上,才是可能的。這就是所謂『發乎情,止乎禮』。」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是專一的動物,但是兩者不能專一的原因並不相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雄性動物都有多偶的傾向,人類也不例外。男人在生物性層面上就傾向於多偶,這是因為他們要延續自己的後裔,遺傳自己的基因,當然愈多女人跟他交配愈好,因為這樣能生產更多的後裔。由於女性每月只排卵一次,每一年只能懷孕一次,所以女性在有生之年能夠遺傳自己下一代的機會很有限;相反的,男性則每天都可以射精,一年內可以使很多女性懷孕,所以男性能夠遺傳自己下一代的機會比女性高很多。因此,女性在擇偶時會比較謹慎,而男性則比較會有多偶的傾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女性比男性專一。但其實兩性都不專一,男性是因為其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使得他不專一,而女性則因為男性的權力與社會地位的改變而不專一。由於男性本性就有多偶的傾向,再加上政經權力往往都落在男性的手上,使得女性處於比較不利的情況下,而男性由於權力在手,就更有利於他發展其多偶的傾向。女性由於長期處於比較不利的情況下,所以為了要改善自己的處境,只好依附在權力較大的男性之下,所以她們在擇偶時會傾向於有權有錢的男性。可以說,男人的魅力主要是建立在錢財與權力之上,但這都是外在的東西,隨時都有可能失去。因此,對一個女人而言,他的男人一旦失去錢財與權力,他就失去魅力,她很可能就因此而變心。這就是女性不專一的原因。」

「雖然從生物性來講,人是很難專一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放任自己這樣的生物性,因為這樣會產生很多問題,婚姻制度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家庭觀念會崩潰,一堆家庭與社會問題因此而生。所以,我們要以理性判斷和道德倫理來壓抑生物性的慾念,以維持家庭與社會的良序性。」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被甩了之後,就會認定別人欺騙自己。他們會認為對方當初口口聲聲說愛自己,說什麼山盟海誓,信誓旦旦,現在卻要離開自己,因此就認定對方存心欺騙自己。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很可能當初對方真的很愛他,真的想要跟他過一輩子,只是現在感受變了,關係變了,時易境遷,兩人已經不再像當初這麼契合,所以才決定分手。所謂欺騙應該是瞞著對方,同時與其他人交往,這才叫騙。年輕人在談戀愛時,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

‧愛與性的關係為何? 性等於愛嗎?

「兩性對性所抱持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男性而言,性與愛可以不必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男人可以跟一個他不愛的人發生性關係;但是對於女性而言,性與愛必須結合在一起,她一定要愛你才會跟你做愛。其實性只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物性的需求,當然性的歡愉的確是一種感官享受,但是其目的主要還是基因的傳承。人除了有這種生物性的性需要之外,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種心理需求心靈上找一個特定的依附對象的需求。這種需求是依附母親的一種轉移,它變成了愛情。所以,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當你滿足你的多偶傾向時,儘管你今天跟這個好,明天跟那個好,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旁人可能會覺得你異性緣很好,一定不愁寂寞,但當你一個人靜下來時,你還是會覺得很空虛,因為你缺少了那個單一的依附對象。」


‧分手後愛可轉為友情嗎?

「我認為是有困難的。分手後能不能成為朋友,在於你們有沒有友情的基礎,如果沒有友情的基礎,那是很難的。除非你們是從朋友做起,有了深厚的友情後才發展成戀人,不然分手後也不會有留下什麼友情。」

‧為何有人會轉愛為恨?

「兩人在一起時,因為對方選擇自己,所以有受到肯定的感覺;一旦被對方甩了,就會有被否定的感覺,感到自尊受損,因而產生恨意。另外一個說法是:人的心靈必須要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兩人在一起的時候,靠著對方填滿了自己的空虛,而取得了心靈上的平衡。一旦分手,賴以維持內心平衡的要素突然消失了,內心失衡因而失控。這就像吸毒吸久了,毒品已經成為維持內在平衡的要素,突然要他斷掉是很痛苦的。所以有人形容失戀就像戒毒一樣,會有一般痛苦煎熬的時期,但捱過了也就好了。恨一旦轉化為行動,會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轉向自己,也就是自我傷害,嚴重的就會自殺;另一個方向是轉向對方,就會設法向對方報復,去傷害對方。以往女性被棄後只能暗自神傷,甚至自殺;現在隨著女權主義的高漲,很多女性會轉向為傷害對方。」

‧外表與愛的關係為何?

「外表可以說是情感發展第一關的有力通行卡,但是對於以後的發展就不一定有幫助。外表只是一開始時,引起對方與自己認識、交往的一個要素,但兩人往後能不能進一步交往,能不能維持彼此的感情,則在於兩人的個性與思想是否契合。如果兩人不契合,單憑外貌的吸引是很難維持下去的。可是有些男人很糟糕,他會只因為一個女生姿色很美而去追求她,完全不會考慮她的個性是否與自己契合,而只會想到自己有一個很美的女朋友就很有面子。這是最要不得的想法,因為最終兩人會相處不來,而痛苦不堪。」

‧何謂付出?要如何付出?

「那當然是主動的關懷啦!做一些你可以幫他做的事情,可以讓對方愉快的,可以幫助對方成長的事。但是關於付出,我有一些告誡,就是一定要是雙向的。也就是兩方都要付出,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在付。因為其實兩性關係也是某種權力關係,若只有一方付出的話,一定會權力不平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付出的時候絕對不能失去自我!很多戀愛中的人真的會迷失自我,譬如說他自己明明很多作業要寫,卻跑去約會或幫對方做事,結果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所以要切記,交異性朋友絕對不要影響到自己的成長。如果這一段感情會使你一天到晚都覺得很焦慮,兩人在一起老是為了像『你到底愛不愛我』或『你要怎麼證明你愛我』這樣的問題爭吵不休的話,可見兩人其實並不契合,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愛,這樣的愛應該盡早把它結束掉。」 (感謝李美枝教授接受本刊訪問。)

2.愛恨交纏 戀人如何分手? 黃連忠/文字工作者(桃園市) 2008/12/20 聯合報.民意論壇

筆者長期以來接受大學生情感問題的諮商,可以說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都要深入的關懷與了解,更要平等與耐心的協商與溝通,同時也必須兼顧男女雙方的立場。唯有發自內心慈悲的真誠關心、平等的互相體諒與智慧的退讓溝通,才能逐步化解雙方負面情緒的心結,為他們找出一條心靈困境的出口。

筆者採取的策略,或可供分手中的戀人參考:

其一,慈悲感恩與真愛體諒的同理心。許多情變如劈腿、變心、三角或多角戀愛的分手原因,往往有一些漂亮的理由,或是真的是個性不合,但只要有一方感受到痛苦,另一方就要真誠面對,因為這是感情的債務,必須理性與慎重處理。最擔心執意要分手的一方,如同法官宣判一般,就要被分手者自己去解決痛苦的情緒,再加上避不見面,改換手機,或是散播不利對方的情事,或是害怕面對面溝通等錯誤行為,導致被分手者情緒找不到出口,最後失去理智,終釀大禍。

所以,提出分手的人,要真誠慈悲與感恩對方曾經對自己的付出與關懷,以愛心體諒對方難過的情緒,給對方多一點空間與時間,以理性呼喚對方的理性而堅定自己的心志,卻以感謝的心情表達感恩祝福與鼓勵之意,才可能和平落幕。

其二,分手前後要單純化處理人際關係。許多校園情變分手而以悲劇收場者,多半是前緣未了,太快的另結新歡。因此,每次有人向我詢問「分手技巧」,筆者一定窮追根源,了解來龍去脈,再三告誡不要複雜化問題。良好的溝通態度遠比分手理由來得重要,特別是「個性不合」,應該是彼此的共識與認知,而非片面分手宣判或控訴的理由,讓被分手者感受到欲分手者的良好態度,才能平和理性的解決。

其三,尋求眾人群體力量的支持。感情往往沒有誰對誰錯,卻有因果循環,自己感受到受傷的人,只要願意開口請求師長朋友的協助,自然能得到眾人力量的支持,但提供意見的人,卻要謹守「眾生平等」,不要一味偏袒,先釐清因果是非,掌握雙方個性差異,以和平解決為前提,更絕對禁止碰菸酒或其他不良藥物。筆者常以三至五位的「陪審團」模式提供諮商,兼顧男女雙方的立場與感受,給予明確而易行的建議,往往能收到好效果。

其四,生活兩性教育的預防勝於事後療傷。現代家庭往往過於寵愛子女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偏執,學校兩性教育又偏於理論與被動。若家長同學與朋友能真誠而細膩的關懷身旁的人,謹慎觀察與處理每個情感變質的訊號,勸誡情感的發生與進程要緩和與漸進,友誼情感與愛欲要能依序而生才好,這也是預防情變的重要方法。

情感大海往往令人迷茫,情欲滿足的歡樂往往伴隨愛恨的交纏,唯有慈悲的對待對方才是自己解脫的良藥,慈悲的愛心才是出離愛恨苦海的明燈,分手中的讀者諸君不妨試試。 §

3.愛過 就別毀掉美麗記憶          孔令信/教 2008/12/20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一場戀情,鬧到用車去撞倒情敵與前女友,再來回輾死她。這個孩子真的好狠心,他出了什麼問題?

情變,在青春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可能碰上,那種失去所愛的感覺當然難受。只是真的要因對方的離開,而非與對方同歸於盡,或者「我得不到你,也絕不能讓別人得到你」嗎?那麼,當初你是多麼愛對方,對方也和你相互深情回應,這些共同記憶都是假的嗎?

由愛生恨,很多人都覺得是對方對不起我,是對方先無情,所以我才無義。愛情,不就是你情我願嗎?一點都勉強不來。當兩人沒有感覺或者再也談不出什麼東西的時候,就不能選擇離開來化解這樣的尷尬嗎?同樣地,這份曾經擁有的愛就沒有辦法變成一份永恆的回憶,深深地歸屬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天再回頭來看時,也許我們都會覺得好笑,當時真的太痴!

愛情,如果變成了恨那就不能稱得上愛,而當愛人轉身離開,我們還去殘忍地宰制對方,那我們根本就不是在愛對方,而是在殘害對方啊!

青春中的男女,愛情本來就是你們專屬的權利,可是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還是要學會一件很重要的事:愛他/她,就不要害他/她,更不要殺他/她。愛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當然會犯錯,也會做得很棒。那麼,從現在開始能不能在愛的學習中,學到尊重對方,包括他/她的自尊與身體,學習愛對方,包括他/她的缺點與優點。

更要緊的是,相愛就是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與一起成熟。即使無法天長地久,但是愛過就是你與對方最好的機緣,珍惜這份機緣,不要再一時衝動地毀了你與他/她最美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