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217日──想為生命留下什麼?

人人都想有所成就,想為生命留下什麼,怎麼才可以圓夢?史丹佛前校長 漢尼斯John L. Hennessy於其著作《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的序文,略述他的生命經驗,值得鑑借。另有四篇文章由人格特質、誠信、利他等角度切入,以供同學參考。

 

1.《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序/導讀

2.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2018-12-14 聯合報

3.名家縱論/共好 不能自己好就好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聯合報 2016-07-24

       4.信值…取決如何行使自由   黃賀  聯合報   2017-03-25

5.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2018-12-08聯合報

 

John L. Hennessy簡介:史丹佛校長漢尼斯寫給數位世界下的你,未來的處世指引先懂得管理自己的人生,才能領導別人。漢尼斯擔任校長長達16年,是美國大學校長平均任期的兩倍。帶領史丹佛名列大學排名Top 10,並被《富比士》評為「全美頂尖大學第一名」。他三度進出矽谷,對學術與產業的貢獻甚巨,不只是圖靈獎得主,更有「矽谷教父」的讚譽。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原文作者: John L. Hennessy

1.《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序/導讀         摘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6938

【前言】二十一世紀領導本質的轉變 

把你的好名聲當成是你最貴重的珠寶,因為聲譽就像一把火,只要點燃,就能一直燃燒,一旦熄滅,卻很難重燃。要獲得美名,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變成你渴望成為的樣子。據說出自蘇格拉底(Socrates),實際出處不明

很少人能夠完全依照計畫演繹人生。如果幸運,倒也是件好事,我自己就可印證這點。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已實現夢想。我和高中女友安德莉雅結為連理,至今依然恩愛,還有兩個好兒子。我一生潛心於計算學領域的研究,這股熱情始於高中時代。而且,我在一所世界名校擔任教授,已經長達四十個年頭。當我還是個大學新鮮人,我的志向就是當教授。 

二十五歲那年,史丹佛大學電機系邀請我擔任助理教授時,我的夢想已然成真。當時,我立即就答應了,雖然其他學校提供的待遇更優厚。跟安德莉雅結婚以及到史丹佛任教,是我此生最好的決定(而老婆又比工作重要)。 

如果那時你問我,有什麼樣的人生計畫?我會告訴你,我希望在一所學校教一輩子,幾十年後退休時,最好能得過幾個教學優良的獎項和研究殊榮,發表幾篇重要論文,或許再拿到一、兩項專利,取得榮譽教授的頭銜。 

這的確是個美夢,但我懷疑自己能否走得無怨無悔。事實上,四十年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仍是我人生一大樂事,我也愛跟學生、同事一起腦力激盪。但世事難料,我誤打誤撞創立了一家公司,於是生涯出現大轉彎,最後走上領導之路,而且一走就是二十五年。 

本書就是我這一路走來得到的領悟和教訓,包括我早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後來創業的歷程,但大部分來自過去二十年,在領導之路上的修練。我講述的這些故事,說明了哪些方法對我很有用,不過它們有時也會失靈。其中某些心得,可以直接用於企業界,或是學術界與非營利組織,不管對什麼樣的機構,應該都有參考價值。就領導而言,我是從基層做起,最後立於整個大學機構頂端,因此,我在領導和管理上的經驗,可供各階級的領導者做為借鏡。的確,當你在大型組織中爬得愈高,危機來得愈快、也愈大,但是難題及最佳因應方法,卻大致相似。 

正如艾薩克森在序言中提及:「領導沒有公式。」我也不相信,除了清楚易懂的經典原則外,並沒有什麼金科玉律。因此,我將提出領導的十項要素,並配合一連串的故事,說明它們如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希望這些想法,能幫助每一個有心的領導人。 

切入主題前,請容我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一九七七年,我加入史丹佛大學時,矽谷與資訊時代才剛起步,蘋果也只創立滿一週年,英特爾(Intel)仍是一家小公司,主要製造記憶體晶片。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和行動電話都還沒誕生。我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焦點都放在超大型積體電路,以及逐漸嶄露頭角的微處理器。當時我也參與了兩家新創公司的團隊,特別是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視算科技(Silicon Graphics),不過主要還是以教職為重。 

正如第二章〈真誠與信賴〉所述,改變我職涯軌跡的關鍵,就是我利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四年在史丹佛的研究結果,與人共同創立了美普思科技(MIPS Computer System,後改名MIPS Technologies)。我向史丹佛申請休假,專心經營公司,即使後來回到學校,還是為它奉獻出不少時間,以及好幾個暑期。儘管我好幾次想辭去教職,留在公司,但始終放不下學生和研究,最後決定以史丹佛為家。 

從創立美普思到首次公開募股成功,這五年的歷練讓我脫胎換骨。經歷多次危機的考驗,我更加懂得因應類似的挑戰。此外,我看著一個堅定不移的小團隊,透過創新事物改變世界。因此,我開始有了野心,想看所屬的系所、工學院和學校,為世界帶來更大、更多的正面影響。我大可回去當教授,在我看來,對個人來說,這是最崇高、也最有收穫的工作;然而,我卻踏上了一段長達二十多年的領導之旅。 

起先,我的領導職責並不繁重,擔任的是計算機系統實驗室的主任。這是個跨學科實驗室,由十五位計算機科學和電機工程的教職員組成。我負責招募優秀的新同事,提供指導和支持。一九九四年,我受邀擔任計算機科學系主任,但仍有餘裕教課,帶領研究團隊做些有趣的事。 

兩年後,我被任命為工學院院長,責任更大了,帶領的教職員從三十五人增為兩百多人。不過,同事都是工程師,我們使用相同的語彙,衡量成功的標準也都差不多。我熱愛這份工作,而且我的太太至今依然堅持,我從事過的眾多職務中,這份工作最好。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可以認識學校所有教職員,了解他們的研究為何。每次學校聘任新的教授,我都會親自迎接,歡迎他們加入本校。同時,我每一學年都能開一門課,指導幾個博士班學生。 

然而三年後,一切都改變了。一九九九年,校長格哈特卡斯帕(Gerhard Casper)請我接替康朵麗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的職務,出任教務長。這個職位等同大學的執行長,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畢竟這是很大的晉升。 

沒想到,我才走馬上任幾個月後,學年一開始,卡斯帕校長就宣布,他要在該學年末卸任。我擔任教務長期間,與卡斯帕校長密切合作,專心因應重大挑戰,也因此認識了工學院以外的同事。說實話,我還在摸索、適應這個充滿挑戰的新職務。然而,從十月到翌年三月,董事會在多方諮詢,並與校長遴選委員會開了多次會議後,邀請我出任史丹佛大學第十任校長,任期始於二○○○年秋天。 

儘管資格審查過關,我還是有點意外,而且惶惶不安。畢竟我才四十七歲,擔任大型機構高階主管的經驗不多,駕馭龐大行政組織的知識也很有限。我擔心會讓大家失望,但又很心動,這項挑戰有機會使一個機構更上一層樓,而且它有恩於我。我想,如果我謙卑看待自己的技能,秉持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上有出色的團隊為後援,也許有希望成功。 

雖然我有矽谷的工作經驗,在史丹佛也有很多同事好友,但除了卡斯帕校長,以及學校董事會幾位成員,周遭沒有太多長輩可以請益。因此,我做了優秀研究人員都會做的事:開始閱讀以領導為題的書藉,特別是偉大領導人的傳記,藉此了解他們如何成長、與人合作,以及克服逆境(詳見後記列舉書目)。我也下定決心常保有好奇心,把興趣從科學與技術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與藝術。 

我是成功的大學校長嗎?我是否已經成為偉大的領導人?我們的團隊是否讓這所優秀的大學更上一層樓?這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我和教務長約翰艾奇曼迪(John Etchemendy)都認為,要衡量我們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才的素質,亦即組成這所大學的全體師生。要衡量人的素質很困難,不像計算興建多少設施,或是募集多少資金那樣容易。不過,二一六年八月,我卸下校長職務時,根據大多數的師生品質衡量標準,例如最佳大學排行、學生表現和註冊率,史丹佛都堪稱全球頂尖大學。此外,我們也在跨學科研究和教學領域,建立了領導地位,這是我和教務長在上任之初設定的目標(詳見第七章)。我們成功的關鍵在於,兩人合作任期長達十六年,約是一般大學校長任期的兩倍。 

不管如何,故事應該到此為止。有什麼事能比管理史丹佛大學更具挑戰性和影響力?我現在是Google、思科(Cisco)及幾個重要基金會的董事。當然,除了這些工作,我或許能再教上幾門課,為這有點意外的職涯,寫下不錯的結尾。 

然而,這時發生了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我認為有必要為這個世界,培育新一代的領導人,這個想法得到菲爾奈特(Phil Knight)的支持,很快就實現了。他是美國頂尖企業領袖、NIKE的創辦人,我們共同推出奈特-漢尼斯學者獎學金計畫(Knight-Hennessy Scholars program),提供來自全世界一百名學生全額獎學金,到史丹佛就讀研究所,致力研究全球貧困、氣候變化等重要課題。這是自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創立後,一百多年來最有野心的領導人才培育計畫。 

奈特-漢尼斯學者獎學金計畫帶我回歸初心,再次作育英才、開創事業。我必須從頭開始推動計畫,思考如何教導一群優秀的學子,引導他們成為未來的全球領導人。 

不用多說,我再次展現優秀科學家的典範,自我教育、研究領導這項課題。我重訪書架上的老朋友,向成功的領導者求教。他們已經在過去二十年內,成了我的好友與熟人。此外,我也得以利用這個機會,初次回顧自己的領導生涯。 

我發覺我對領導的了解,和很多流行的觀點大有不同,有些甚至跟一般人對領導的直覺背道而馳。於是,我開始探討高績效領導的幾個關鍵層面:堅實的原則基礎、對原則堅持不懈,以及一套方法,可以改造組織、讓它更進一步。本書前四章都聚焦在基礎上:謙卑、真誠、服務精神與同理心,有些與僕人式的領導有關,但在我看來,這些原則對改變組織的領導力至關重要。 

第五章〈勇氣〉將這些原則,結合組織變革的方法,既是偉大領導人的特質,也是面臨挑戰之時,必須採取的行動。勇氣能使領導人在困境中堅持正道,必要時大刀闊斧改變路線。勇氣倚仗的是領導的基本原則,以及組織的核心使命。 

後五章描述的是我用來創造轉型變革的方法,使我帶領的機構爬上新高度。這些章節涵蓋我們對大學未來的願景,以及如何讓史丹佛社群的所有成員齊心為此努力。各章焦點如下:協作、創新、求知欲、說故事,以及創造永恆的變革。 

史丹佛大學已有百年以上歷史,要使這所老學校轉型,需要有讓人信服的願景、使命必達的團隊,以及確保轉型能長存的計畫。我們為史丹佛規劃了宏大的願景,雖然前四章講述的基本領導原則,對計畫的發展與執行至關重要,我還是必須依循後五章闡述的領導方法執行,才得以實現目標。 

在史丹佛大學之外,我和奈特很擔心在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中,日益嚴重的領導危機。從國家失靈到內戰、饑荒、獨裁者在開發中貧窮國家斂財、仇外和種族主義等問題,顯而易見。在企業界,我們也可看到領導人拉著公司誤入歧途,例如久遠的安隆(Enron)弊案,和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的會計醜聞,新近的也有富國銀行(Wells Fargo)做假帳,和福斯汽車(Volkswagen)的排污造假事件,這類案例可說不計其數。非營利組織也不能免除危機,大專院校體育校隊醜聞頻傳,與學校的崇高教育使命,形成鮮明對比。 

不管是在政府、商業界或是非營利組織,這些問題大抵源於領導基礎薄弱:領導人重視個人利益,勝過組織福利、員工和顧客權益。 

很多領導人無法帶領組織執行必要的轉型,原因在於他們不會評估狀況,或者更有可能是根本不知道方法。現今,世界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無論組織的基礎多穩固、歷史多悠久,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紀存活、甚至屹立不搖,都必須不斷求新求變。 

萬一領導之路走偏了,要如何修正?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分享我的發現給各位讀者,以及奈特-漢尼斯學者獎學金計畫培育的領導新血,並希望在我百年之後,此書能供後人參考。但其實真正的初衷是為了自己,我想整理自己領導方面的學習心得,畢竟有些是苦學而得。同時,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從不同且相較超脫的角度,審視職涯中的重要事件。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促使更多人探討二十一世紀領導本質的轉變。從某些方面來看,這將有助於世人了解奈特-漢尼斯學者獎學金計畫。 

親愛的讀者,我很榮幸為你獻上這本書。雖然身為作者的我,最先懷抱的是不同的夢想,但一路走來充滿挑戰,也同樣獲益良多。儘管人生之旅不免會有意外,但願你也能和我一樣,擁有歡喜、圓滿的人生。        §§   回頁首

 

2.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2018-12-14 聯合報

一九八八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萊德曼(Leon Lederman)在今年十月三日過世了。這個消息除了物理學界,好像沒有很多人注意到。其實,他是「功課不必很好,只要有熱情、有毅力就會成功」的最好例子。

一九二二年,萊德曼生在一個從烏克蘭移民到紐約的猶太家庭中。那個年代的美國人其實相當歧視猶太人,所以他並沒有很多機會去接觸課本以外的東西。大學畢業後去當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用美國退伍軍人的就學優惠法案(GI-Bill)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所就讀,後來進入費米實驗室,最後拿到諾貝爾獎。

他在拿到諾貝爾獎後,有一天,一個芝加哥大學的學生問他:「您是什麼時候知道您是拿諾貝爾獎的料?我很用功,但成績拚不過我的同學。假如我不是諾貝爾獎的料,不如早一點投入職場,以芝加哥大學的校譽,我可以找到一個朝九晚五薪水不錯的工作,只是我心中並不想如此過一生。所以我想知道,您怎麼知道您可以成為科學家?」

萊德曼的回答出乎人們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看法。

他說他高中成績不好,總在B+和B-之間徘徊,大學念的是校風強悍的紐約市立大學(因為免費),功課還是B,只是他對所有不知道的東西有求知的熱情而已。他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即使當了三年兵,還是不知道,但是因為他最好的朋友去念了研究所,他就跟著去念。在那裡,他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點燃了他對知識的熱情,所以當別人回家休息了,他還在實驗室繼續工作,每天廢寢忘食,不知東方之既白,最後拿到了諾貝爾獎。

他說只要肯做,大部分人都可以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但是要問你自己,你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你對生命的要求是什麼?如果你能早上眼睛一睜開就迫不及待的要進實驗室,晚上精疲力倦才要回家,心中想的不是加班費而是實驗的結果,你就可以投身科學領域。科學家是個薪水低,工作時間長,沒有紅利,全年無休的行業,但是它帶給你的滿足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至於我是什麼時候知道我是諾貝爾獎的料?是當他們唱我的名字,叫我上台去領獎的時候。

他的回答使我在看過這篇文章卅年後,仍然記得。尤其最後一句「當他們唱我的名字,叫我上台去領獎的時候」。如果做研究不是為了求知求真,而是為了求名求利,就難怪有這麼多論文抄襲或假論文的事件出現了,講起來這些人不配稱為科學家。

此外,很多人迷信天賦,所以那個學生才會這樣問。但是沒有什麼叫天才,放對了niche,讓自己的能力能夠發展出來就是天才。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對工作充滿熱情,不計成敗的人。成功沒有捷徑,熱情與毅力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途徑。萊德曼的逝世使世界少了一個科學家,對我來說,少了一位人師。  §§                   回頁首

 

3.名家縱論/共好 不能自己好就好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聯合報 2016-07-24

在台灣職場,如果新人報到第一天,要他去掃街道,去附近鄰里挨家挨戶拜訪,不少人應該會覺得莫名其妙吧。為何不是坐在辦公桌好好熟悉一下業務,而是做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敦親睦鄰。

在日本,有一家「大里不動產」,位在千葉縣大網白里市,員工數僅約五十名,規模不算大,但員工一大早上班,不是先進辦公室,而是到白里市的車站、街道集合,先掃地再說。

有的員工主動穿上指揮交通的服裝,疏散家用車不要開進公車道,避免公車無法進站,造成路段塞車。另外幾批員工,則換上清掃服裝,按街道順序,一條街一條道沿路掃乾淨。

大里不動產的員工一開始做這些事情時,該區域的居民都心生懷疑「到底他們意有何圖?」為什麼沒事不像別家不動產那樣發傳單、推薦房屋租售就好,而是要掃街道維護居家整潔,甚至後來還辦社區活動,把公司會議室當作社區教室,邀集鄰里鄉親一起跳早操舞。

我拜訪這家企業前,也是充滿好奇,因為包括鄰里街道清掃之外,員工一早進辦公室,還要花卅分鐘打掃辦公室,甚至把鄰里活動排出日程表,每天要掃哪些街道,要辦哪幾場文藝交流活動等,全部就像公司會議行程表,被詳細地刊載出來,員工工作時間有超過四成,幾乎都在掃地或參加鄰里活動。

大里不動產創辦人野老真理子的企業核心理念,是「解決地方課題,是經營者的職責」,她說一開始做社區活動、清掃時,居民也很冷漠,覺得這家新公司葫蘆裡不知賣什麼藥?並不是太熱中理會他們。

野老真理子則認為真心不騙,只要是發自真心對待居民、愛護企業所在地的環境,一定可以讓大家感受到他們的「誠意」。也就這樣,每天掃地、每周辦鄰里活動、一年辦了二八三場地方活動,終於打動居民。自此大里不動產儼然成為該地區居民的交誼站,對大里的員工不像是客戶關係,反倒成為朋友般時常噓寒問暖,生意也總是「自動找上門」。

講這麼一段故事,要凸顯的是,「共好」這兩個字的實際含義。

當企業誠心為客戶著想,先讓客戶好;客戶絕對感受得到,等時機成熟也會有所回饋,這是人與人相處很自然地互動。且當經營者用真心在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員工跟著親身執行,久了就養成了習慣;因為天天掃地,員工自然而然就知道要保持環境乾淨,在公司如此,在鄰里走動時也如此。

共好的架構,包括顧客、員工、企業、地方四方都好,進而成為地方貢獻與企業永續經營的正向循環。共好也是從內而外的善念展現,絕不只是自己好而已,而是別人也要一起好。

很多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對待外國人很有熱情。不過,有些情況卻流露出這種對別人好的好,卻是有選擇性的,例如在捷運上很多人看到長者會讓座,這是禮讓的美德;但一接起手機,講話的音量卻很大,打擾了附近乘客。

共好,不應顧此失彼,要發自內心體貼他人,對他人有耐心,才能逐漸展現真誠,讓對方感受到你真正的好。把共好的精神,放到企業去實現,做得好、連貫地做下去,企業得以永續;但如果把持不住,例如為了向股東有所交代,陷入追求利益的「陷阱」,眼中會愈來愈看重利益,不慎可能就迷失了自己、抹滅了創業初衷。

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原在IT產業,為了幫助種鳳梨的弟弟和八卦山的鳳梨農夫們找銷售出路,創立微熱山丘,雇用當地員工、選用當地土鳳梨,對待客人則以台灣人情味的待客之道,奉茶並遞上一整塊鳳梨酥,取代切塊試吃的傳統做法;結果一炮而紅,寫下鄉間傳奇。接續還在店面找出空位,讓當地小農可以販售自己栽種的農作物。

起心動念先要為他人的好,最終也得到善意回饋,讓許銘仁在事業也闖出另一片天。所以共好,起初是不能自己好就好;一旦執行下去持之以恆,最終會讓客人及相關夥伴們感受到,「有你真好」。(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       回頁首

 

4.信值…取決如何行使自由   黃賀  聯合報   2017-03-25

「顏值」是多數人所重視的,但「信值」(trustworthiness)通常被忽略,信值指一個人值得被信任的程度,由善意、能力、正直三個因素構成。顏值很感性,信值則須理性分析,如果也感性,會出問題的,輕者如警察盤查到大官惹來麻煩,重者如南港女模命案,連性命也丟掉,死者父親痛心地說:「常提醒女兒不要太輕信別人,但女兒單純,認為是朋友就可以信任。」

台灣各界能想到的最應該被信任的職位,都已經或曾經被信值低落者所占據,信任危機嚴重,很多人歸咎於太自由;台灣被評為最自由國家,人們能為所欲為,便覺難以信任。所以,旨在限縮企業主自由的「一例一休」修法迅速通過,醞釀中的國安考慮的法案要限縮通訊與行動自由,也獲不少支持。

然而,自由是人權的靈魂,讓人活得有尊嚴,捨自由以換信任,形同「隋珠彈鳥,得不償失」,我們必須思考兩者得兼之道。

為此,我提出信值原則:「個人自由以不貶損自己的信值為限」,從自己做起,自覺地限制自己的自由。信值原則其實呼應了約翰密爾《論自由》的傷害原則:「個人自由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限」,因為個人信值驟降,必造成利害關係人心理上的重大妨礙。

但信值原則比傷害原則有著更高的道德情操,在不牽涉對他人實質傷害情況下,決策者以信值為念,而願意節制自己的自由,依此原則,有責之人自會注意言行與專業形象,有權之人自會慎重使用其資源分配的權力。

信值原則可以推行,因為近年領導學在信任研究上,已釐清信值、正直、謙卑等相關概念的內涵,使得「信值評估與提升」成為一門可修習的功課。基本功課是瞭解信值三因素—善意、能力、正直,必須全盤考慮。換言之,一個人值得信任,是基於「不但對我好,還能把好事做好」的三好,但信任必有風險,信任人須先衡量自己的承受能力。

有責之人若拘泥於對正直的理解就是誠實守諾,在多變環境中可能無法完成任務,故須修習進階「正直」課,理解正直其實是「心有正信、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完整人格,透過共同價值觀與有效溝通,自己的難處能被體諒而不致信值受損。

有權之人要帶領組織從優異到卓越,更須學習「謙卑」課,謙卑是「接納別人比自己好的意見」,它不會令人舒坦,但是,為獲得真正頂尖人才的信任,領導人謙卑是不二法門。

人生的快樂,莫過於被人信任因而得到友誼愛情,人生的幸福,莫過於遇到許多值得信任的人因而得以安居樂業,都取決於我們行使自由時的一念之間,那是信值之念。 §§    回頁首

 

5.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2018-12-08聯合報

最近閱讀了「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一書,作者約翰漢尼斯(John L. Hennessy)在史丹佛大學擔任了十六年校長,在任教職的長休假期間也同時成功創業,目前擔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董事長。他以長期擔任機構領導人的經驗,寫下這本書分享他的領導哲學,由於他的經驗和觀點涵蓋了學術行政和商業管理兩個迥然不同領域,分享的心得讀來格外受用。

一個重要心得,就讓我想起過去讀過幾位成功領導人自傳,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特質,就是又謙卑,又自信。一個好的領導人,往往能夠同時具備這兩個看來矛盾的特質。帶領百年紙廠Kimberly-Clark轉型為生產消費者產品KleenexDarwin Smith是一例,用堅強的意志力一邊治療癌症,一邊帶領公司轉型,但是對外從不居功,不談自己,是例一。華盛頓郵報的Katharine Graham力抗政府壓力揭發國防部機密文件和水門案,但後來被問到成功原因時,不斷提到運氣,也把功勞歸給他人,為例二。林肯虛懷若谷,但他意志堅定、目標遠大,為例三。

本書作者進一步闡述這個特質,真正的自信來自於真實地瞭解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同時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才不會變成只看到優點的傲慢。真正瞭解自己之後,才能謙卑地看到自己的弱點,然後設法補強。如此,自信讓我們謙卑,謙卑讓我們產生自信。作者也自承雖然性格謙遜,但內心卻是好勝又有野心,但重點是要為他人和團體的利益而努力,把野心放在發揮正面影響力,讓社會變得更好上。

書中引述曼德拉的一句話:「慶祝勝利或是有好事發生時,我們最好站在後面,讓別人在前面。但要是碰到危險,我們則必須站在最前面。如此,人們才會欣賞你的領導力。」這個要求很違反人的天性,但是要做一個好的領導人,要有肩膀扛起責任,要有度量分享榮耀。領導,其實也就是服務。

他在書中強調的成功領導重點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在於原則:謙卑、真誠、服務與同理心,另一個部分在於方法:協作、創新、好奇心與說故事。原則和方法,則是以勇氣來加以貫穿結合。當中的每一項特質,都有實際發生的精彩故事做為案例來說明。

漢尼斯誠實分享他創建MIPS公司時面對的挫折,擔任校長時在史丹佛推動紐約校區計畫的失敗等經驗。失敗並不可怕,只要能夠不被擊倒,能夠學習教訓並盡快復元。他提醒一個好的領導人,對失敗的瞭解,往往要比對自己成功的原因還要來得透徹,例如艾森豪在諾曼第登陸前夕就已經先寫好了失敗聲明。從很多的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並不是在打高空,而是確實實踐了這些原則。

一個人到了越高的領導職務,事實和數據變得越不重要。領導人的責任反而變成要突破事實和數據的限制,為複雜的問題找解決方法,並思考各種方法,來創造普遍認為不可能的願景。在心態上,不要太刻意在意能留下什麼,否則反而會患得患失,什麼都不敢做。只要盡自己的能力,希望能正面影響世界,就是最好的人生策略。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