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進入高中,不論滿意否,已成定局,不怨天尤人,也不志得意滿,繼上星期《高一新生的基本功》的文章後,還是希望你調整心態,思考未來的方向,高一、高二至高三我該怎麼安排?該探索興趣,追尋理想,想想我的人生將何去何從?這些都是你短期、長期,甚至是終極的目標。挑了幾篇文章,盼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1.會考放榜後 5B孩子邁向5A人生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 聯合報2017-06-10
2.學測考差後…成功會從N次失敗累積出來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聯合報2017-03-03
3.周行一/以夢想準備未來 2017-06-10 02:35聯合報
4.名家縱論/別怕,把自己逼到牆角 2017-02-05聯合報 徐重仁(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5.王文華/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聯合報 2 016-10-02
6.羅智成/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聯合報 2016-09-26
7.周行一/培養創造力從改變考試開始 2016-10-04 聯合報
8.方祖涵/沒有虎爸虎媽的亞裔孩子 聯合報 2016-10-01
1.會考放榜後 5B孩子邁向5A人生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 聯合報2017-06-10
會考完,幾個孩子傳簡訊給我,有的興奮地告訴我考出好成績,我恭喜他,並提醒他未來持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有的難過地說,想太多考砸了,我也恭喜他,及早知道挫敗滋味,同時能早點了解人生努力到最後不一定會有好成績的事實。不過,最後我都強調,此際的成績不代表未來,耽溺於眼前好壞是無意義的。
昨天傍晚一群三年級孩子出現在我家,他們拿出畢業紀念冊請我簽名,還帶來他們烘焙的麵包;我驕傲的看著他們,雖然我只帶他們一年即退休,但他們堅持我是他們的校長媽咪,平日即會往我家跑,與我聊他們的生活和志向。
在簽名時,LINE的叮咚聲不絕於耳,他們問我怎麼回事?我說一些老同事或老朋友說,今年三年級學生成績算我的,LINE給我恭喜。一個孩子問,我們學校考得怎樣?我告訴他5A的有一百多人,他訝異的說「我們都不知道呀!」轉而黯然地說「校長媽咪,我只有考5B。」
「你不需要知道他們考得怎樣,對你有意義的是:你知道在基礎教育上,自己學習的程度,並思考將來需要補足哪些能力。」 孩子聽了頻點頭。
我繼續問他們想讀的科系及未來目標,他們的小臉像太陽般發亮,一個個說著理想,並談到要就讀學校有那些優點。有一個說,他選讀的學校有海外實習機會;有一個不但談學校教學特色,甚至還談到他未來校長,是個關心學生的校長,說完還補充說:「就跟校長媽咪您一樣!」他一說完,大家就開始揶揄他會拍馬屁,客廳霎時充滿笑聲。
「瞧!你們已能規劃未來,並先行認識未來環境,知道自己在其中該如何掌握機會,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隨波逐流,只為了光環而讀,或為了他人而讀,那終究會失去努力的動力,雖然你們考了B,但不代表你們不可以擁有A+的人生。」他們睜大眼睛認真地聽我分析一些人成功的條件,個個臉上浮現信心與希望的堅定表情。
「校長媽咪,將來我們不論從事哪個行業,就是要做到您說的『專業』,是吧?」他說出我以前勉勵的話,我感動的直點頭。
一個寶貝看到我興味盎然地看著他們,問我:「校長媽咪,你對我們很好耶!但我們很對不起您,沒有考到A呀!」
我噗哧一笑說:「你們都是我心目中5A寶貝。」
在昏黃夜色中,看著他們離去身影,我想到會考放榜,可能幾家歡樂幾家愁,多希望在關注5A學生人數之餘,大家能多關心非5A的孩子,家長能抱抱沒考好的孩子,讓他知道他的能力不是用那分數來認定,讓他知道持續努力,他便可能有5A的能力,更要讓他知道人生每一階段的成功或挫敗,都只是一個讓自己更謙卑或更努力的提點罷了,努力繼續前行才是重要的。
我衷心希望呀! §§ 回頁首
2.學測考差後…成功會從N次失敗累積出來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聯合報2017-03-03
傍晚爬山回來,迎面而來的是一位穿著整齊制服的高中生,他揹著沉甸甸的書包,跟我不期而遇,露出靦腆笑容打招呼;我仔細端詳,原來是我教過的學生。
短暫一席話,激起我無限感慨,這孩子終究是一步一腳印的「苦行僧」。我們的話題自然落在學測後的分發,他坦誠地說:「沒考好,跟在校模擬考差一大截,恐怕也登記不上我想念的學校。」我原本以為他會懊惱或怪東怪西,但從他那充滿陽光的臉龐看不出來,反而出現考生難得一見的開朗樂觀。
他就從這次作文考差說起,我問他找了什麼材料來寫?他說:「我從小到大堅信—成功是由N次失敗累積出來的,所以就這樣寫;雖說成績不理想,但我的信念卻屹立不搖。」這孩子是年邁的祖父母辛苦拉拔大的,自然有著無比的認命;當他小學畢業時,我特別爭取一份豐厚的獎學金鼓勵他,就是看準這孩子是個可造之材。
他不卑不亢地說:「假如這次填不上學校,就是上天再給我一次衝刺的機會,因為這段時間,同學有車接送上補習班加深加廣,而我花很多時間走路上下學,回家需要協助祖父母做家事,雖然考試是公平的,但時間對我很不利,考不上也是預料中的事。」
然後話鋒一轉,他說:「幸好還有一次考試,我可以利用時間好好地把高中讀完、讀懂、讀透,時間似乎又站在我這裡,相對於甄試上的同學,誰輸誰贏猶未知啊!」
暮色漸濃,我望著他離去的背影,那瘦小的身軀卻像小鋼砲般無堅不摧。學測後,有多少考生仍沉溺於失敗的泥淖中,他卻已成功找到出路,準備重新出發,我相信他N次的失敗後,必能像浴火的鳳凰般光采奪目。 §§ 回頁首
3.周行一/以夢想準備未來 2017-06-10 02:35聯合報
我常問學生:「畢業後要做什麼?」得到的答案通常是:「還不知道!」「還在想!」「想要選擇某種職業。」偶而學生會提到對某些方向很有興趣,但是幾乎沒有人談夢想。我常想,如果跟學生繼續聊下去,就算他們當時沒有清晰的夢想,卻可以被導引去思考這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年輕人聊職涯未來時,談的多半是職業、工作、賺錢,這種思考方式頗為危險,在未來難以捉摸的時代裡,會有許多人非預警地失去工作,而且沒有能力轉換技能去找到另外一個工作,較幸運者必須接受一個所得更低的工作,這將是貧富差距更形擴大的最重要原因,技能高的人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得到很高的所得,而技能平常的人所得不高,或者隨時可被取代。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行業將來不是會消失,就是工作內涵會有極大的差異。幾個職業圍棋士集體打不過一台電腦,表示將來想做職業棋士的人一定會減少;當虛擬與擴充實境技術可以讓人們擬真地浸淫在文物裡時,博物館的導覽員恐怕很快會沒工作了;隨著翻譯軟體逐漸愈來愈精準,翻譯者必須能利用軟體做初步的翻譯,再以自己的能力彌補軟體的不足。這些趨勢正在社會所有角落內發生,無一倖免。
世界已經變化到完全無法預測,常聽人講的:「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已經是常態,什麼樣的人才能在這種完全無法掌握的未來裡活得好呢?只有能夠持續進步,不停適應的人方能處變不驚,但是什麼樣的人會有這種持續進步的動力,不停適應的耐力呢?有夢想可以去追求的人比較有可能。
如果夢想是只想要有一個工作,得到之後就失去了目標;如果有了工作之後想要升遷,升官後可能發現公司快不見了;如果還認為服公職是有保障的,你已經與社會現實脫節了!以職涯發展為夢想會給我們進步的動力,但適應力可能有限,我們會以自己認知的工作需要思考未來,例如想當老師的人,會去選修考教師證所必須修的課程,不太會去思考做老師以外所需要的學習,未來當環境變化時會不知所措。
所以工作或職業不是理想的夢想,必須有更高層次的抱負,思緒才能跳脫出工作或職業的框架,很自然地關注外在環境的變化,我們不僅學習在原有的工作範圍內生存,也學習到超出現在所需的技能,增加了應變力,當環境改變時,適應力比別人強。
有夢想才會有熱情,激發不斷學習的動力,這種自發的,永不止息的學習慾望,才是人們生存發展的最重要能力。古人說:「豫則立」,在一個充滿未知的時代裡,有熱情不斷成長的人,才是真正為未來準備的人。
如果有一個老師的夢想是要不斷培育對世界有貢獻的下一代,她一定會不停思考巨變社會中的學生將來如何發展,持續追求新知會是她的日常生活習慣,經常調整教材、教法會是家常便飯;如果夢想只是做老師這個工作,一開始還有工作的熱誠,久而久之教書只是一件工作而已。
你現在也許還沒找到夢想,沒有關係,尋找的過程已經在心中燃起了熱情的火種,當夢想漸漸成型時時,火種會變成熊熊的火焰,就像熱氣球一樣,驅使自己不斷提升,照亮別人。(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 回頁首
4.名家縱論/別怕,把自己逼到牆角 2017-02-05聯合報 徐重仁(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我人生第一次出國是去韓國,時間是一九七三年的三月,因我國與日本斷交,在台無法取得簽證,為了去日本讀書,我決定先飛韓國辦簽證,再轉進日本。抵達韓國第一晚入住的那家旅館,自牆上倒掛的暖氣機老舊一直咿啊作響,而且睡到半夜突然被冷醒,暖氣居然自動停了,後來問才知道是為了省電。
隔日一早,我詢問旅館經理早餐在哪裡用?那位經理回我說,旅館內沒餐廳,帶著我往外走了里許路到了一家小餐廳,指著我進去用餐,他也主動地坐在同桌吃起早餐,就這麼「自然地」要我幫他埋單。再隔天我決定自己到那家餐廳用餐,無巧不巧,那位經理又跟著來了、又坐我同桌、又要我幫他埋單。當時我心裡想,韓國人吃一頓早餐並不容易啊。
在韓國等待簽證期間,有位阿姨服務員熱心地說要帶我跟友人到處走走逛逛,後來居然還帶我們到她家裡,並介紹她年邁的父親說,她一直想給父親買個東西可是沒有錢,當場希望我們能幫忙,給她一些錢。當時我待在韓國那幾天的初印象就是,「這國家怎麼窮成這樣」!
在那個時代,不只韓國窮,新加坡、馬來西亞亦不富裕,反倒是台灣正處於發展階段、經濟快速起飛,台灣成為鄰國取經的對象。當年新加坡人來台訓練軍人,馬來西亞華僑來台念書均是常見之事,他們就是希望能學台灣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發展自己的國家。
韓國、新加坡等因為窮過、窮怕了,人民都知道「不努力絕沒有機會」,再退無可退只能盡全力,後來努力出一片天,如今再去韓國,景況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那時的台灣各領域百花綻放,常聽聞台灣醫師、護士組成的醫療隊,遠赴非洲行醫,各行各業都很努力地貢獻所長,在國際上施展拳腳。
不過現在,台灣陷入很多議題爭論不休,許多事情想做卻動彈不得的窘狀,我們羨慕歐美等國家做得很好,但我們的問題是「知道別人好、這樣做很好,卻不踏出第一步去做、去實行」。
台灣已到了再不努力,怕要被邊緣化的臨界點。我們必須要努力,而且要試著跳脫舒適圈,用「把自己逼到牆角」的決心來思考新出路,絕不能再遇到爭論、障礙,就安慰自己說「還好啦,會沒事的,會有人來幫忙的」,得過且過的心態並無法帶我們逆勢突圍,而是要想著如果已沒有退路,下一步如何絕處逢生?
我的經驗是,要跨出第一步先從容易的開始,不要把目標想得像天方夜譚那麼遙遠,而是既然有了目標,就要生出決心,相信自己做得到。我常講,當不知道怎麼做時,他山之石可當參考,我習慣讀日本重要財經媒體或是電視專題訪問,整理出企業成功案例,學習他人邁向成功的過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努力,而我自己也會實踐,邊實踐邊修正,不是看看別人很成功就算了,重點是要用在自己的事業上並努力實踐。
事業的起心動念,要能「利他」,成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我常以日本樂清創辦人駒井茂春經營事業的理念為例,他強調事業要走一條「損」的道路,意思是做事要先委屈自己、讓利他人,才會有善的回報。我將其闡釋為走一條「利他」的路,做事業要先想著解決顧客的問題、融入顧客的情境,一旦問題解決了,自然而然會回饋給企業利益,產生善循環。
「利他」的理念適用於各領域,日本有很多地方創生的例子,都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像是愈來愈多日本企業設有托嬰中心,方便職業婦女可以邊工作邊看照小孩,解決了員工的問題,員工自然努力工作。我常講,「有問題就有機會點」,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往往都可以找出新機會。
(作者為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重仁塾塾長) §§ 回頁首
5.王文華/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聯合報 2 016-10-02
朋友跟我感嘆,他去大學演講,台下學生睡成一團。
我拍拍他的肩:「別難過,我也被『睡』過。」
甚至我自己聽別人演講,聽著一成不變的語調,看著密密麻麻的投影片,有時也忍不住打哈欠。
縱使不睡,當觀眾開始滑手機,演講也失去了意義。
看到觀眾睡覺或滑手機,我先怪自己。我現在講得很無聊,要立刻應變,把場子贏回來。於是我跳過一段、加快節奏、穿插笑話、引導討論、帶個遊戲…
在這個時代上台,面臨特殊的挑戰。智慧型手機讓人能隨時聊天和看影音,任何人都很難在密閉空間,單純靠說話吸引大家注意。
感嘆沒用,有用的是改變自己。手機上的影音可讓人手指滑動、眼球移動,但要讓人心產生悸動,還是得靠現場那個活生生的人。
但那個人不能只靠投影片,而必須剖心挖肺、渾身解數,把眼神、表情、音調、語氣、呼吸、動作、道具、內涵…發揮到極致。
小巨蛋演唱會有人睡嗎?只要台上的內容精彩,實體的經驗不會完全被手機取代。
當然,有時候台上講得再怎麼精彩,台下還是睡。
我主持很多年輕人的活動。常看到主辦單位砸下重金,大老遠請來世界級的講者,講者唱作俱佳,我自己都學到很多,但甚至坐在前五排的同學,還是睡。
這不是因為代溝。縱使講者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樣有人睡。
原因可能是學校規定他來,他本來就不想聽。
也可能是他的眼界、格局、想像、興趣,完全跟講者脫節。雖然是講中文,但他聽起來是外語。
這也不必感嘆。我跟朋友說:「專心看著清醒的同學!」
因為不管睡的人有多少,醒的人永遠更多。他們聽講時睜大眼睛,鉅細靡遺地做筆記。結束後拉著講者,問很多人都問過的問題:「我該不該念研究所?」「該不該出國留學?」「該不該去大陸工作?」「該不該創業?」
我們這些講者,應該像第一次被問一樣,耐心回答。雖然這些問題都是個人選擇,我們的回答不應該是他們的答案,但至少可以藉由聆聽、反問、舉出案例,引導他們想得更深。
「那還在睡的人呢?」
他們像是轟趴主人的鄰居,隱約聽到隔壁的動靜。我們能做的,是讓醒著的人場面熱一點、收穫多一些。如果讚嘆的音量夠大,參與者事後在臉書上分享的照片夠精彩,睡的人看到,下次就會想一探究竟。手機搶走了聽眾,那我們就用手機,把聽眾再贏回來。
每個人,都睡過。每個時代,都有睡著的人。我們的手機廿四小時開,卻奇妙地讓我們進入半夢半醒的狀態。
在這樣的狀態,不想睡的人要先檢討自己。我們眼睛睜開,不代表一定醒著。時代在變,我們若怨而不變,也是在沉睡。
如果年輕人還願意聽我們說,那上台時別唱催眠曲。把內容和形式變得有趣一點,我們繼續,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回頁首
6.羅智成/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聯合報 2016-09-26
知識激發想像,是想像力的能源。
知識提升想像,因為它同時也是想像的基本素材;知識愈豐富,想像的空間愈深廣。
我們的創意和想像力不是憑空發生的,它需要動機、需要方向也需要啟發。這一切都需要知識做基礎。
但是就我而言,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因此,天文學跟占星學一樣的迷人,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艾略特的《荒原》一樣迷人。
我曾在多年前出版過一本關於水旳書,是加拿大作家馬克.德.維里耶寫的。書中談及水的特性與重要性、全球淡水資源的分布與匱乏、各國經營水資源的努力等。那是一本以數據和資料為主的著作,卻讓我重新省察了和水接觸時點滴在心頭的種種體驗,也激發出對水的更多想像,並在詩集《地球之島》加以表現。
我在開卷版也推薦過另一本關於水的書,原名叫"Virture Water"的《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作者提出虛擬水的慨念,探討人類在各式生產活動與交易中,水元素的比重與代價。它提出一個警訊,即:在許多商品的生產過程裏,看不見的水消耗是十分驚人的;但也點出某些解決契機,例如:透過各式農畜產品的交易,我們已間接舒緩全球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困境。
在此,「虛擬水」的概念讓我的視線穿透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彷彿目擊了水或大自然在產業體系後頭的犧牲與貢獻。各種科學理念,如「混沌」、「黑洞」、量子理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也都會向我們輻射大過原義的意涵與聯想。
許多知識有實用價值,我們會為了具體目的去學習它;所以過了求學階段,還會迫切想了解AR、3D列印、《大數據》、《自造者時代》的意義。
有些知識可以豐富我們的經驗、我們的心智,我們會為這樣的期待去接觸它:我曾經在一個老飛行員的回憶錄裡讀到「冰雨讓機體在高空瞬間結冰」讓駕駛員驚慌失措而導致危險,而讓我對不久後的空難事件多了切身的想像;我也從友人的南極遊記裡得知,現在到南極旅遊要比我當年提早一個月——因為冰層已提早溶解——才驚覺地球暖化之嚴重。
但是,有時,我們接近某些知識的動機更單純,就像接近一叢奇花異卉、或一顆剛沖上岸的燧石:別的科系的教科書、一本陳舊的九章版《數學史》,或一本英文和埃及象形文對照、多佛版的《死者之書》,我反覆翻看,因為這些真材實料裡閃爍著奇異的美感—其實,不管哪一類知識,在某些特定的時辰都能激起某種感覺、某種共鳴、想像或茅塞頓開後的神清氣爽。
引我好奇的非文學書、雜書、科普書很多,它們爭奇鬥艷,簇擁在各式書架或平鋪的書檯上,向我渲染著各類求知的熱情與莫名的資訊焦慮。我不會自限於自己的一知半解,更不介意許多書根本沒讀完,一意想去翻它、看它,因為這裡就是人類文明的現場,所有傑出心智匯聚的派對。
託時代進步之福,除了書籍之外,現在我們更有視聽及網路媒體,讓我們無時無刻、無遠弗屆去接觸各種和識。我們也許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深奧妙,但是生活中這些觸手可及的智慧總能開拓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的想像、讓我們對整個世界更熟悉、關注,並從中找到更妥善的位置,或幫我們暫時離開那個位置。(作者為作家、詩人) §§ 回頁首
7.周行一/培養創造力從改變考試開始 2016-10-04 聯合報
我們都希望小孩出人頭地,想盡辦法讓子女進入好學校,因此如何能保證小孩有一個公平的入學機會,一向是決定我國教育政策的最關鍵因素。在十二年國教的改革過程中,很多不同意見的脈絡反映的是父母的共通心思:「如何能讓我的小孩有一個最好的機會進入好高中?」
其實父母要的是小孩得到好教育,但當我們把「好學校」當成是「好教育」的同義字時,父母的決策突然間輕鬆許多了。了解一個學校的教育良窳豈是簡單的工作?但是看排名選學校卻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事,就像在網站上以幾顆星決定看哪場電影一樣簡單,父母只要把心思放在讓小孩能夠進入哪所學校即可,根本不必為教育品質傷腦筋,最重要的是拿到看電影的門票,電影內容已經是其次了。
當「公平」是最重要的選材機制時,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台灣沿用至今的「考試」,造成每所大學的學生都非常相似,他們都是「會考試」的學生,或者更貼切地說,他們都是會練習與背誦的學生。為了「確保」公平,考試的範圍與形式也要非常確定,父母才能很容易地幫助子女準備考試,既不會有心理壓力,也感覺能力所及。
大學的選才機制決定高中生的學習方式,當考試範圍固定時,背誦與練習就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而現代世界最需要的創造力是無法這樣培養的。我有一個朋友是小留學生,在美國創業後到台灣來聘高品質的工程師做研發工作,他發現台灣畢業生與美國工程師一樣聰明,但只會聽命做事,創造力不足,缺整合能力,而這些是高價值的人才最該具備的能力。
中小學是培養創造力最重要的時候,大學當然應當嚴格訓練學生的創造力,但是沒有辦法完全彌補高中教育的欠缺。大學選才方式的改善是最有效改變高中教育的方法,由於考試仍是重要招生依據,台灣起碼可以先師法美國SAT考試的精神,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基本上,沒有固定的教科書考試範圍,學生要培養常識、深度理解閱讀內容,並且有能力以文字分析、整合並推論。數學並不困難,重視的是基本能力,台灣數學還不錯的學生,只要看得懂英文,要考滿分並不困難。
台灣學生如果無法以重複背誦固定的教科書內容準備考試,就會強迫高中老師以新的方式教學,強調學生廣為深度閱讀、了解不同學科間的連結,例如學歷史就不能以背誦為主,要了解歷史事件的成因與啟發,與地理及文學之間的關係,由於要培養整合與推論的能力,做專題研究寫報告就會是學習的重要活動,這才是學生學習創造力,思考問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開始。
家長對於沒有明確範圍的考試一開始一定會覺得無所適從而有排斥感,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希望下一代有能力解決現代的問題,對世界有所貢獻,而且當世界各國都在調整教育內涵,希望學生有創造力時,如果我們不改變,台灣年輕人仍會被這世界所淘汰。歐美的考試方法其實也是公平的,只是測驗的目的是學生的能力,而非背誦與練習的成果。(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 回頁首
8.方祖涵/沒有虎爸虎媽的亞裔孩子 聯合報 2016-10-01
在維吉尼亞州念高中的女兒,在學校遇到這樣的事情:物理老師是位五十多歲的白人,學期開始幾個星期,每周作業的成績逐漸公布,她的分數卻不如自己的預期。老師在課堂上說他沒有時間改全部的作業,所以只截取一部分來評分,女兒在課後去找老師討論,她認為,如果老師看完整份功課,對學生來說才算公平。
老師說會提高她的分數,不過被女兒拒絕了。她詢問老師評分的標準,還有作業怎麼改善才會讓成績進步,老師沒有回答,只說:「喔?妳是那種滿分的學生?」「我知道妳的父母逼著你拿滿分。」
老師的說法,讓女兒很受傷。她的家長沒有強迫她念書,而且其實剛好相反。從小到大她沒有一門科目拿過B,我們卻一直告訴她不要太在意分數,甚至已經準備好獎品,要在第一次沒有滿分的時候當禮物,希望讓她放輕鬆。只不過,女兒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除了功課之外,她在學校樂旗隊當隊長,對課外活動也是同樣的態度。高中女生對自己生活已經很有主見,我們沒有什麼辦法影響她的想法,只能默默在她累的時候覺得心疼。
老師對她的態度,顯然來自種族偏見:亞洲家長都是虎爸虎媽,孩子都是受害者。他或許還因此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正在替社會拯救受到「亞裔偏差心態」荼毒的學生。後來我們跟老師碰面,他還是絲毫不掩飾同樣的偏見態度,女兒因此決定申請轉班,也獲得學校的同意。老師的偏見抹煞了孩子的心血,讓她在課堂裡覺得不安全,只好藉轉換環境來改善。
很令人生氣的事情,可是在憤怒之餘,我還是告訴傷心的女兒,偏見與歧視是無所不在的,不要讓自己太難過。亞洲學生只會念書,只在乎成績的刻板印象,讓高中時期就已經是全加州最好球員之一的林書豪拿不到籃球名校獎學金,幾年後又讓這位大學時期常春藤聯盟最佳球員差點進不了NBA,甚至在進了NBA以後,還數度被不認識的球場管理員擋在門外;美國電視與電影裡,迄今沒有幾位亞裔演員演過不屬於亞裔的角色,在螢幕上的亞洲臉孔,大多都只因為角色設定是「亞洲人」而出現;大聯盟球場上的亞裔選手,同樣很難忽視來自於教練,甚至是裁判的差別待遇。
我們身邊也存在許多對其他族裔的歧視,像是台灣外籍配偶的子女在學校,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對待;像是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飛機上的倫敦指南,建議遊客避開「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跟黑人聚集」的區域。種族的刻板偏見,傷害我們家小女生的感覺只是小事,它更實質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安全—像現在全美各地層出不窮的,非裔被警方槍擊的事件。
「繼續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吧」,我跟女兒說。我們不能馬上停止別人對我們的歧視傷害,不能隻手改變所有既存的偏見,卻沒有人能夠讓我們放棄對未來世界的期待。而唯有堅持這樣的相信,事情才會一直變好。(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