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10月17日──生命教育系列選文之一 載於Nownews
1.排骨飯的道德抉擇 劉桂光 2016.08.24 nownwes
2.便利商店的生死學 劉桂光 2016.08.11 nownwes
3.博愛座,坐了就不博愛? 作者/彭川耘 2016.09.07 nownwes
4.讓愛自然流動 陳炯堯 2016.09.14 nownwes
1.排骨飯的道德抉擇 劉桂光 2016.08.24 nownwes
常常在外面用餐的人,如果你點的是排骨飯(麵),整塊的排骨老闆幫你切成條狀時,你會去注意送來的是一塊完整的排骨嗎?總有幾次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店家幫我收拾了一塊起來,最近的一次是七月底我在桃園機場點的排骨飯,當我發現少了一塊時,就跟同行的夥伴說,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代表國家門面的機場餐廳竟然作出這樣的事情」!(我想店家是不會想這麼多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分析幾種可能的原因:員工偷吃?還是老闆貪小便宜,交代員工去做?或者是員工自作主張,省下來想帶回去給家裡的孩子吃?……總之,不是員工就是老闆,在這件事情上作了弊。
其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都是生命教育,這個機場吃排骨飯的小故事正好讓我們來討論有關「道德思考與抉擇」,這樣一個大家可能覺得嚴肅的話題。
在學校上課時我問學生們:「作過弊的舉手?」結果只有少數人舉手。於是我就說:「連小考都算喔!」這時很多人就都舉手了。於是我反過來問:「從小到大,不論大小考試,從來沒有作過弊的舉手?」這時很多學生都回說:「老師,怎麼可能沒作過弊,這太誇張了吧」、「沒作過弊還算是學生嗎?」、「太白癡、太笨了吧!竟然沒作過弊。」……
我問他們作弊的心態與想法是什麼?
學生們說:「因為害怕成績很爛啊!」、「怕被當掉啊!」、「怕被父母罵啊!」、「就只是自己作弊讓自己不要被當,又不會影響到別人。」、「老師,啊就同學求我幫忙,我也要做人啊!我只是幫忙作弊的人啊!」……
於是我又問他們:「你們覺得作弊這件事情所引發的問題,最嚴重可以到什麼程度?」學生們或許因為生活經驗的限制,都只是回答些:抓到會被記過、分數零分、被爸媽罵、沒面子……之類的答案。
聽著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我只提醒他們:關於作弊所引發的影響,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想更大範圍、更多層面的可能影響。
於是我就接問他們:「運動員吃禁藥算不算作弊?我特別舉了一個女網球明星的例子(莎拉波娃),她在2016年1月的澳網被檢出從2006年就開始使用一種禁藥,不過她說這個藥在2015年12月才出現在禁藥名單上,而她當時並未去注意這件事情。……這個案例學生討論了許久,然後我請他們想想:運動員作弊所引發的後果,也順便再舉了中華職棒多次涉及賭博打假球的歷史,很多學生非常有感,慢慢地發現到個人作弊會影響到的層面可能不小啊!
接著我又舉了建築業偷工減料的案例,讓她們討論蓋房子與公共工程作弊的後果是什麼?最後我們都清楚了,生活中的許多事情讓人感到不幸福的事情,都是作弊造成的,像是貪汙、賄選、運動競賽、黑心的食品與商品、交通安全、公共建設弊端……,我們都明白了作弊所引發的後果可是非常嚴重的。
回到那塊消失的排骨吧!做這件事情的人會怎麼想呢?
應該不會被發現吧!就算被發現了,補一塊就好了嘛!反正又不會影響到別人。……就是這樣的心態逐漸累積之後,你覺得那個在做黑心食品的大老闆心裡是怎麼想的呢?當我們習慣之後,就很難有能力去反省自己了。平常小作弊時不覺得會怎麼樣,總能給自己很好的理由或藉口,等到習慣了之後哪裡還會有能力提醒自己這是不對的呢!反而還會告訴自己:反正我只是想多賺點錢,對別人影響不大吧!這些東西又吃不死人,而且又不一定會被發現。早已經習慣作弊的人,就只會從自己出發,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哪裡還會注意到別人呢?
那該怎麼辦呢?我提出了五個檢視我們行為的原則,希望同學們在還沒有將學校的小作弊習慣成出社會的大作弊之前,從生活中的事情反省起,在生活中鍛鍊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努力去想想以下的五個原則(摘錄自《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
1.有沒有做到「不傷害」(特別是無辜的人)
2.有沒有「讓事情更好」(盡可能達到最好)
3.有沒有「尊重別人」(真正的同理心)
4.有沒有做到「要公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有沒有做到「要愛人」(愛別人也愛自己)
以最近很火熱的「寶可夢手機遊戲」來說,有一家南部知名的飯店藉此發起了一個活動「向寶可夢大師致敬」,若是在活動期間收集到全部的神奇寶貝,將可以獲得飯店提供的大獎。結果一週不到的時間就有人完成了全部145隻神奇寶貝的收集,但他是以外掛程式的方式來完成的,這樣的方式引起了有關公平性的討論,讓許多網友憤憤不平。主辦單位還因此特別發出聲明:「有關『我是寶可夢大師』活動得獎者資格引發熱烈討論,對於各界的指教我們仔細傾聽……,遊戲開發公司日前也提出將永久封鎖帳號的方式,避免外掛程式玩家破壞遊戲的進行……。」
像這樣的一件事情,我們若能以那五個原則多想一下,我的行為(以這樣的方式參加這個活動)有沒有傷害到與遊戲的公平性、有沒有讓自己與主辦單位及其他玩家的公平性受到影響、自己的行為有讓這個事情變得更好嗎﹖可能就不會引起爭議,當我們自己在玩這個手機遊戲時,若不牽涉到他人,或許使用外掛程式就無可厚非,可是一旦牽涉到他人、關聯到活動的公平性,其中就有道德抉擇的問題了。
因此我們若能在生活中鍛鍊自己的道德感,那麼生活中不幸福的事情就會減少,如果他們願意更積極的去做些其他的事情,像是「第一個去愛、第一個去給」、像是「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這樣生活中的幸福感也就會越來越多了!
(作者劉桂光,現任職台北市松山高中教務主任,經常巡迴演講,對生命價值有專業和深刻的體認。)
http://www.nownews.com/n/2016/08/24/2214756 回頁首
2.便利商店的生死學 劉桂光 2016.08.11 nownwes
我們一向避談死亡這件事情,我甚至遇到有的家庭即使家人過世,也不太讓孩子參與喪禮的過程,好像擔心讓孩子接觸了就會被死神給帶走一樣。
其實若能適當地幫助孩子思考生死課題,對他積極的掌握生命是非常有幫助的,並且討論死亡議題並不一定非要從人的死亡談起。
想想,如果我們要去便利商店買鮮奶,架上有三瓶分別是三天、五天、七天過期的鮮奶,你會挑選那一瓶呢?大概毫無疑問的會買距離現在最久的一瓶吧!所以,店家都會將快要過期的產品擺在最前面,消費者最容易拿到的位置。可是同樣的狀況若是放在家中的冰箱,你會先喝掉哪一瓶呢?當然是趕快喝掉快過期的那一瓶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我想主要就是因為要買回放在商店架上的商品我們必須付出代價,而放在家中的商品是我們已經付錢買下的東西,所以在商店結帳之前我們會用心考量,而放在家中的我們卻是從珍惜的角度來思考。
這樣的行為所透露的訊息,其實就可以與我們的生死課題做連結來討論。有效期限是我們買與不買的考量,其實也是商家擺放商品的重要依據。這個期限是我們選擇那一瓶先喝的重要因素,也凸顯了時間對我們的重要性,而我們有沒有付出代價去擁有這個商品,也是重要的考量原因。
如果死亡代表我們生命的有效期限,那麼我們面對死亡與那瓶鮮奶的差別是什麼呢?我想唯一的差別應該就是:我們知道鮮奶的有效期限,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之日吧!
可是,人卻是所有生命當中唯一知道自己必然會死的動物,這難道沒有特別的意義嗎?或者,我們做為知道自己必然會死的存在,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用心想想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特質呢?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會有一個有效期限,那麼我們就應該努力在這個日期到臨之前,把握最佳的賞味期限,好好的發揮生命的價值。這不就是與提醒自己不要買過期的鮮奶,或是注意要即時喝完快過期的鮮奶,是一樣的道理嗎!
當我們用心經營我們的生命,當我們因為這樣而逐漸找到生命的意義,就好像我們已經付錢買下鮮奶,並且會用心珍惜,不要讓它過期的道理,不是一樣的嗎?
也許你會說:「可是我們並不知道死亡何時會來啊!」
沒錯,但我們要面對的並不是死亡,而是死亡來臨之前的生命啊!因此,只要我們能體會到,因為死亡的存在而使我們必須用心把握人生,用心的活好每一天,這樣就足夠了。也就是說,當我們督促孩子認真生活的時候,別忘了從理解死亡對生命的意義的角度切入是最深刻的。因為我們都害怕失落,而死亡是人生中最大的失落。
下次去便利商店時,不妨帶著孩子觀察一下商品的有限期限與擺放的位置,可是要提醒你,帶孩子去觀察的是那些在一、兩周之內就會到期的商品,因為那才有急迫性,有那樣的到期日才會逼使店家要在擺放位置上去做安排。若是有效期限很長的商品,似乎就沒有必要太在意它的先後順序了。而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如果人的壽命可以與這些商品一樣活得很久,例如大家都可以活上幾百年而不死的話,那麼我相信社會上所形成的許多價值觀、所謂的意義,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不用看太遠之前的歷史就可以了,以前我們的平均壽命大約是六、七十歲,所以人們的退休年紀也就會設定在五十多歲左右。現在平均壽命已經到七、八十歲了,於是你就發現整個社會對於退休年紀,對於老人的定義、對於人生的規畫都有不少的變化吧!
從這裡來看死亡對人生的影響,我們應該可以有更多一點的體會吧!
(作者劉桂光,現任職台北市松山高中教務主任,經常巡迴演講,對生命價值有專業和深刻的體認。) http://www.nownews.com/n/2016/08/11/2201317 回頁首
3.博愛座,坐了就不博愛? 作者/彭川耘 2016.09.07 nownwes
2016年初有位老伯在捷運上指責二十多歲的女孩不讓座,被罵哭的女學生藏在衣袖下的卻是歷經塵暴後的傷疤。2015年的台鐵列車上,有一名只買到站票的孕婦,上車後隨意找位子坐下,被一位女乘客要求起身後,心生不滿,憤而拍照並上PTT發文抱怨,後被網友攻擊「自己有身孕,為什麼不提早買有座票,卻要求辛苦訂票的別人讓位?」,而事件中的女乘客後來也上網回應,表明自己也是孕婦。
前些時日,有位婦人因為在網路辱罵捷運上未讓座的女學生,遭到輿論撻伐,也有不少網友紛紛表達自己對設立博愛座的看法——坐在台灣的博愛座上,心臟必須很強,因為不只要面對「你適合坐在博愛座嗎?」的眼光,也可能當場就被指責開罵。
捷運上的博愛座本是好意,不料竟成事端。
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道德壓力,使得許多人上捷運後乾脆站著,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為什麼讓座會造成糾紛?沒有坐在博愛座就不需要讓座嗎?坐了博愛座就應該受到道德檢視嗎?那麼火車的有座票是否也屬於該讓座的範圍呢?
關於到底該不該讓座?也許我們可以先想想,為什麼要讓座?有人會說,這答案很簡單,就是讓比較有需求的人優先享有座位,這樣當自己有需求時,也就能被照顧到。於是,當有人認為自己有需求,卻沒有座位可坐時,有沒有要求別人讓位的權利?如果答案是可以,那麼孕婦、老伯的指責就有道理了嗎?若是你認為不該開口要求讓位,別人又要如何得知「你比他更需要座位」?
讓位出自於「自己的善意」,當我們看見別人比自己更需要座位,選擇起身讓座,這樣的美好,建立在「關懷他人」及「看見需要」上。所以重點不在於是否設立博愛座,而是我們有沒有培養「關懷他人需要」的情操。
如果我們隨時在意別人的需要,沒有博愛座,也會覺得需要讓座;如果我們隨時關懷他人,即使看到有人坐在博愛座上,也會多想想對方是否有隱形需求,而不會用訓斥的語氣,標榜自己的正氣凜然。因為「道德是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譴責他人的」。
台大哲學系林火旺教授曾說,道德的目標就是「心中有別人」,因此我選擇讓座、我選擇收斂脾氣不隨便開罵、我上網發言尊重他人隱私,都是心中有別人的表現。而捷運和火車的讓座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無劃位的公共財,後者則為有劃位的暫時私有財——在固定的時段和車班內,我擁有這個座位,而我選擇是否讓出這個私有財,就是一種超義務的表現。就像年初南台灣大地震時,有些商家選擇不營業,到災區捐助免費物資,這樣的舉動,就是超義務的道德行為,不做不會有人譴責,但做了就是讓人覺得感動。
捷運讓座的美意,在規劃博愛座之後,就像是道德義務,如果看到更需要的人卻沒讓座,便會受到輿論壓力。但當大家都忘記「關懷他人需要」的初衷,只拿道德去譴責他人時,就失去了美善的互動。
台北市捷運開通時,曾宣導「手扶梯靠右站立」,即使這規定至今已經廢除十多年,卻仍看見人們奉行不悖,影響層面甚至擴及火車、高鐵和百貨公司。當時的美意是希望禮讓趕時間民眾能順利快速通行,後來顧及安全和手扶梯維修,早已廢除這樣的規定,但人們可能早已習慣這樣的搭乘動線,或感受過趕時間時順利通行的重要,因此在搭手扶梯時,順勢往右一站,對自己沒有太大影響,卻給他人大大方便。
當我們曾感受過需求被滿足時的感恩,自然也能在日後的生活空間中,更用心看見他人的需要。
所以,這類事件的重點,不在於討論是否讓座,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否懷有愛與關懷?當坐上公車、火車,覺得陽光刺眼時,坐在窗戶旁的乘客,是否能體恤其他乘客,順手為他們拉上窗簾?當車廂內人潮擁擠時,能否顧及其他乘客的舒適,將後背包改為手提?當人與人之間,更願意去體察他人需要時,沒有博愛座,也會很有愛!
(彭川耘/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透過生動的創意教具和人格九型推廣生命教育內涵,近年推動小學深耕生命教育課程。)
http://www.nownews.com/n/2016/09/07/2229495
4.讓愛自然流動 陳炯堯 2016.09.14 nownwes
最近原本鼓勵人們「廣施博愛之心」的博愛座,意外地成為斲傷許多人柔軟心靈的利刃。設立目標美好的博愛座,卻造成想讓座者(或該讓座者)、需被讓座者(或想被讓座者),與認為某些人該讓座卻未讓座而仗義執言者三方間的衝突,甚至在網路上引發激烈論戰。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美好的企圖產生了如此不美好的結果呢?
首先,所謂「博愛」,是否就是指「廣博地去愛周遭的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要問下一個問題:「愛,是一件簡單的事,還是一件困難的事呢?」
其實從我們自身生活經驗中應該很容易察覺:「愛,絕非是簡單的事!」既然連愛身邊重要的親友都非常不簡單了,那麼「廣博地去愛周遭的人」是不是一件更困難的事呢?
人生而渴望愛,但愛卻是一種需要努力學習才有可能獲得的能力。無奈我們總是錯把渴望當成能力,誤以為只要是極度渴望去愛,便等於擁有愛的能力了。於是,渴望愛孩子卻始終沒愛到的父母、渴望愛情人卻一直愛不到的情人、渴望愛學生卻總是愛不到的老師、渴望愛人民卻往往愛不到的執政者……,這類的例子多到數不清。
於是我們知道:「愛,真的不容易。」
既然愛如此不容易,我們為何依然渴望去愛呢?因為人生而孤獨且有限,只有愛才能取消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與有限感。愛能夠讓孤獨的人感到被擁抱的溫暖;愛能夠讓有限的人在與他人雙向交流愛的時刻,感受到突破己身限制的無限自由。
所以,我們總是渴望著愛。所以,愛成了人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價值!
愛為何不容易呢?原因有三:
第一、愛之前得先充分了解自己,既要知道自己有多渴望,也要知道自己目前有多少能力,以及如何學習才能增加更多能力。
第二、在愛之前得先了解對方,既要知道對方的需求,也要評估自己目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方到底有沒有意願接受我們的愛?
第三、彼此之間還得有足夠的緣分,才能讓這份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展開與交流。
因此,愛真的不容易。
儘管愛是如此不容易,但在生活上人際的互動裡,愛卻非極為困難之事。因為有些愛(或說善意)的表達並不需要太多能力,例如搭電梯時幫忙按一下延長開門、身邊有人快跌倒時伸手扶一下、路人掉了東西開口提醒一句,或者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讓位給需要的人。
愛愈深厚、對象越專一,所帶來的喜悅與價值感也就越大,需要學習的能力也就越多。萍水相逢、因緣所聚時表露出來的愛,儘管較淺小而短暫,卻因為同樣能帶來自我價值感,因此依然讓人心感喜悅。讓座便是一例。
那麼,企圖引發美好喜悅的博愛座,為何最後卻帶來傷害呢?原因便在於,讓座者與被讓座者之間有緣相遇,本應自然而然完成愛的交流,無奈博愛座的設立卻可能違反了愛的原則:
第一、愛既然是一種取消人我界限,以達到無限自由價值的能力,便不該更不能牴觸個人意願。一旦張貼了「博愛座」三字於座位上,甚至還漆成了顯眼的顏色,強迫之意便不言而喻。
既是受迫,何來價值?而且,在有足夠能力讓座以成就愛的人而言,整列(或整輛)大眾運輸工具上,何處不是可讓之座?但對於缺乏能力讓座的人而言,「博愛座」三個字便成了旅途中異常沉重的壓迫。
至於對那些讓座能力時有時無的人來說,躲開博愛座是否就躲開了讓座與否的煎熬呢?減少了這種面對自我價值衝突的機會,對成長而言實在並非好事。
第二、因為是萍水相逢、因緣所聚,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了解,也很難有機會進一步溝通與互動。因此,一個看似需要被讓座的人,他的狀況是否真的需要被讓座?他又是否喜歡被讓座?一個看似有能力讓座者,他的狀況是否真的有能力讓座?他又是否喜歡讓座(心理素質亦屬於能力評估範圍)?
當我們在行使類似讓座這種方式來表達善意與交流愛的時候,詢問的態度與尊重的立場是絕對必須堅持的。因為讓座本身要交流的是愛,而愛是一種同時間的雙向交流,彼此的自由意志同等重要,只要有一方不方便、不樂意,便是強迫,便是壓迫,甚至,便是霸凌──整個大眾運輸工具內,眾目睽睽之下的霸凌。
在群居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權力要求他人「不可為惡」,法律也會制裁為惡之人,但是我們沒有權力要求他人一定要「行善」。因為「為惡」會傷害或影響到他人,進而造成他人的不幸,自然需要制止;「行善」卻並非如此,尤其如果行善需要損及自身的利益時,更是不該被要求、被強迫。何況,行善的價值來自於自我肯定與自我滿足,若非自願即無法達成此目的。
其實所有宗教與哲學中所提及的美好德行,都是讓我們拿來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與自我實踐的。原因無他,只因這種真、善、美的價值滿足也是只能自我印證的。
因此,放下了自身的反省、提升與實踐,咄咄逼人地要求他人非得行善不可,會讓所有美好的道理都扭曲變質為腐化的教條與吃人的禮教,這時「博愛」二字不只會砍傷他人,更會刺傷自己!
最後,台灣的社會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在平日生活裡,時常發現有真誠感人的愛在我們周遭流動著,出現的頻率絕對比寶可夢來得多。所以,就讓有能力去愛的人,自由地印證自己的價值吧!也請讓尚未有能力去愛的人,有個喘息和成長的空間,畢竟一旦能力足夠了,誰不想親自印證自己的價值呢?
陳炯堯/學生暱稱炯哥之生命教育教師,不只傳道授業解惑,更與學生「談情說愛」,培養學生愛人的能力。現為淡江中學國文教師暨生命教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