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18日──尋找自心

高中生有許多困惑(各階段的人生都一樣充滿困惑),該何去何從?得由自己尋找安頓之道。

 

1.【投書】高中生:今日教育體制下,我身邊的4種人

2.盛治仁/布萊恩、柯瑞的共同點    聯合報   2016-04-17

3.王文華/兒子,我也想開咖啡廳啊! 

4.寫給十年後的自己          楊玉欣

5.重視人格教育 孩子,你就是名牌  李枝桃

6.方祖涵/永遠不算太遲的人生  

7.王文華/行動,是最好的履歷表

8.名家觀點-耶誕夜尋找自心   彭懷真

 

 

1.【投書】高中生:今日教育體制下,我身邊的4種人  作者:彰化女中學生  《天下》2016/03/19

身為一個高中生,在現今教育體制下,身邊的同學開始對未來不知所措,不知道將來的路該往哪裡前進,對自己之後要過的日子也產生了許多疑惑,越來越徬徨,甚至好像「卡住了」。以下是我在身邊經常看到的4種朋友:

 

努力讀書只是為了父母

第一種是努力型的人,也是最令我感到惋惜擔憂的人。他們是可能比全班第一名還要努力,每天認真讀書,一步一腳印的學習,絕不偷懶。但如果問他們是否真心喜歡讀書?幾乎一半以上的人答案都是「還好」。再問他們,如果不喜歡讀書,為什麼那麼認真?答案幾乎全都是「不知道」。他們只是跟著父母師長的腳步,盲目的前進,拚命地想要符合家人的期待,希望能考上第一志願,讓家人開心。

要是再問他們:真的進了好學校以後呢?會發現他們根本不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只為了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弟妹心中的好榜樣。這些人幾乎都是家中的老大,他們接受了父母的刻板印象,認為進了好學校,才會有好前途。但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要讀什麼科系?要從事什麼行業?他們都不曾想過。

而這類的人,大半都只能進入第二志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信心很低,只要考卷上錯了一題,就代表整個單元不熟悉,於是一直重新來過。這樣不停重來的讀書計畫,讓他們對前面的單元很熟,後面的卻從來沒碰過。我想這種盲目的學習也許就是他們無法成功的原因。

 

天資加努力令人羨慕,不上不下卻最辛苦

第二種是進取型的人,他們用心讀書,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且有完善的規劃。這類型的人應該是我認識的人中佔最少數、但也最令人羨慕的人。他們從很早之前就立下目標,每天認真地達成,一點一滴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他們對自我的約束力很強,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哪裡,並且慢慢累積自己的實力。他們多半很聰明,但向上爬的重要關鍵不僅僅在於天資是否聰穎,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努力爭取。

第三種是居中型,他們的聰明程度大概在中間,並不是成績很突出或是成績很差的人,而這也是他們最辛苦的地方。他們當時只是在第一志願的學校下了把賭注,然後就很幸運(或很不幸)的進了第一志願。他們在國中,經常是全班排名前五名的優等生,進高中後卻出現了大幅度的轉變,落到吊車尾的名次。他們所看到的未來非常渺茫,有人覺得當初應該去讀技職學校,現在也不會這麼累,在高中混不下去,出社會可能也比較好找工作;但通常又因為家庭因素而不敢說出口,更不用說轉學、退學了。

這種學生在我身邊佔了大多數,而且其中有許多人在會考說的「適性教育」下,學科以外的成績幾乎得到滿分。而他們真的熱愛學習嗎?真的適合學習嗎?

面對現實,不再被舊觀念綑綁

第四種是技職型的人,他們普遍不善於學科方面的內容,在國中畢業後選擇了技職學校、商業學校或五專,這可以讓他們專精於某件事,成為日後出社會的一技之長,並且繼續往自己的所學發揮。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對未來比較有幫助的選擇。

以上所敘述的,只是我生活中所遇到的朋友分類。我相信在目前教育體系之下,仍有許多人面臨著不同的問題。長期以來的教育改革,是希望學生能各有所長、各有所學,並且熱愛學習,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但教改最初的目的達成了嗎?使學生們茫然徬徨、面對未來的交叉路口躊躇不前,這難道也是教改的目的嗎?讀完了大學,然後呢?等著失業嗎?

我們的社會一直在改變,而我們的未來也一直改變。學習的目的到底是該符合社會的期望,或者是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呢?

無論教育體系怎麼改,我們都應該要面對現實,在麵包和玫瑰之間做出選擇。我知道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許多人堅定的抱著「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的信念向前進,但他們缺乏社會的磨練,不知道該去向何方。也有許多人一直想要符合父母舊有的期望,覺得上一流的大學等於薪資高,工作穩定,但在現今社會中是如此嗎?我想並不是。未來的路,到底該走哪一條,都是自己所選,但你選好了嗎?

謹以這篇文章獻給對未來迷茫的朋友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在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上。              §§   回頁首

 

2.盛治仁/布萊恩、柯瑞的共同點    聯合報   2016-04-17

四月十四日是NBA重要的一天。

縱橫球場廿年的老將布萊恩在洛杉磯湖人隊主場出賽最後一場後退休,以狂飆六十分的表現劃下完美句點。同時間,金州勇士隊的柯瑞率隊破了廿年前傳奇公牛隊單季七十二勝紀錄,在奪得七十三勝的同時,也締造了單季投進四百零二顆三分球的個人紀錄。今天想談一下跟這兩位球星有關的做事態度:認真。

先談布萊恩。廿年前進入NBA時,就因為他的態度而引人側目。球風很獨,自視甚高,所以引起愛恨兩極的評價,但是不管是喜歡他還是討厭他的人,都承認他求勝意志之高以及拚盡全力打球的鬥志。

最近ESPN一篇文章描寫三年前的球季,把KOBE如何將自己的體能推向極限,導致阿基里斯腱嚴重撕裂的過程,讓我這個非布萊恩球迷的讀者都感動異常。除了每天訓練都是最早到球場,最晚離開外,比賽前四小時就到場熱身,力求保持最佳狀況;另外,他右腳踝高中時就嚴重扭傷,始終在傷痛中打拚,每場比賽前,都會去研究對手前五場的比賽影帶,反覆觀看,了解對方球隊的戰術以及個別球員的習慣。

最讓人佩服的是,在他打完最後一場球賽退休後的隔天,他不像一般人一定好好休息一段時間,早上照常完成他的例行訓練,八點半進辦公室上班。他說如果不馬上這樣作,就會明日復明日,一直拖延下去。

再談柯瑞,是本季得分王,又是去年最有價值球員。這樣的NBA超級明星,是被哪一個運動品牌簽下代言的?答案是Under ArmourUA)。 我查了幾個運動品牌評比結果,大約落在七至十五名區間,落後最多NBA球星青睞的NIKEADIDAS有一段距離,有四分之三的NBA球員是被NIKE簽下的。

讓人驚訝的是,UA簽下柯瑞的過程,並不是因為他們出了高價搶人,或是柯瑞對這個品牌情有獨鍾,完全是最大的體育品牌NIKE自己搞砸的。柯瑞原本就是NIKE旗下球星,但在二○一三年要談續約時,NIKE的人不但把他名字念錯,在合約簡報檔裡,竟然誤植了另一位球星杜蘭特的名字,顯然完全不用心。柯瑞當時雖然沒那麼紅,但也已創下單季投進三分球數的紀錄,要求的續約價碼相對也不高,四百萬美金一年(參照組數字:詹姆士五億美金終身合約)。這種敷衍態度,讓柯瑞最終選擇UA

這樣的決定造成多大的影響呢?二○一三年開始,柯瑞的代言鞋銷售成長三百五十%,僅次於喬丹鞋。摩根史坦利分析師Sole估計,柯瑞對UA的財務影響力大約是一百四十億美金。要說柯瑞會撼動NIKE王朝,可能言之過早;但誰也不能保證,一九八四年NIKE簽下喬丹後,逐漸超越了ADIDASCONVERSE的故事一定不會重演。諷刺的是,當年喬丹一心想要簽約的對象,是ADIDAS而非NIKE,只是ADIDAS當年面臨創辦人去世,專注在處理複雜的內部繼承問題,讓NIKE成功達陣,創造了歷史。

不管是打球或是做事,百分之百全力以赴不保證事情一定成,但是抱著輕忽態度,絕對不能成事。最後結果是成是敗,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超出我們所能掌握的,但是在過程中盡其在我,全力付出,才是更重要的。而且,認真做事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滿足感,夠了。(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回頁首

 

3.王文華/兒子,我也想開咖啡廳啊!   聯合報  2016-02-29

過年假期,朋友聚會。大家都在中小型公司,共同煩惱是找不到人。

「失業率這麼高,起薪這麼低,為什麼合理的待遇找不到人?」

原因是:

一、人才在大公司或自己創業。

二、很多人才已經離開台灣。包括當天現場的幾位,也只是回來過年。他們讚嘆:「台灣的空氣真好!」「台灣的東西好吃!」「還是台灣的生活舒服!」

那為什麼不住台灣?

「我在研究的技術,台灣沒有。」「台灣的薪水太低。」「台灣的市場太小。」

我也曾在國外工作,可以了解。他們在外面,的確對自己,甚至台灣,都有好處。現在學到一身武藝, 將來也許把武藝帶回台灣。

找不到人的第三個原因是人才待不久。做兩年,繳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同事跟我辭職:「我想到國外走一走。」

「可以請假啊!」

「我跟男友一起辭職,我們打算到國外流浪一年。」

我也曾這樣流浪過,所以支持她。但為了公司,還是要試圖挽留:「存款足夠讓你們一年不工作嗎?」

「我們這兩年的儲蓄剛好可以撐一年,回來後重新開始。」

綜合以上三類,我發現人才難找的根本原因是:在今天的台灣,「線性人」變得更線性,而「非線性人」變得更非線性。

「線性人」對人生的規畫是直線向上的。他們按部就班,追求更高、更大、更多。當台灣的經濟和薪資萎縮,線性人自然離開台灣,追求外面的機會。

「非線性人」的人生則是迂迴轉折的。他們未必追求更高、更大、更多,而追求更新、更獨特、更有趣。他們不在乎「累積」餘額,而重視「運用」餘額。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想做。而為了做那些事,省吃儉用一年後從零開始,都沒關係。

每個人都有「線性」和「非線性」的一面,只不過在做選擇時,給予兩邊的權重不同。

當「線性人」逐水草而居,而「非線性人」都出國流浪時,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自然就找不到人了。

當天聚會有位「線性人」媽媽,兒子最近要離開大公司去開咖啡廳,跟她借創業基金。

「你借不借?」

「當然借。」

「為什麼?」

「因為我自己也想開咖啡廳啊!」

沒錯,有的「線性人」也想開咖啡廳!

大家笑她寵壞兒子,她說:「不是寵他,我是想幫他把咖啡廳搞到星巴克的程度。」

這當然又是「線性」思維,兒子未必領情。但這樣的世代合作,也算各取所需。

大家都憂心台灣人才的「流失」,我也憂心。但我看到的一絲亮光,是台灣人才的「轉型」。那些非線性的年輕人:流浪的、開咖啡廳的、做志工的,創業的會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台灣。

那是習慣於持續經濟成長的上一代,不熟悉、不習慣,甚至不樂見的。

上一代能幫他們做大,當然很好。若他們不想做大,就靜靜地去捧場,喝一杯咖啡吧。

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我不知道。也許就像咖啡,有些香醇,有些苦澀。

我期待,喝到那杯「咖啡」。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回頁首

 

4.寫給十年後的自己          楊玉欣

感謝天主讓妳活到現在。

10年來妳是否持續奉行祂的旨意,為弱小困苦的人奉獻,並努力活出精采的人生呢?請妳仔細思索我接下來要問妳的兩個問題: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妳的信仰是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是否更明白祂為妳所預備的計劃?

19歲「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發病後,醫生就宣告了妳的命運:全身肌肉組織包括器官會逐漸纖維化,且愈來愈無力,接著會癱瘓、器官衰竭死去。因此,妳學會從終點那端回過頭來看生命,一切變得清晰,妳開始明白什麼對妳是最重要的,並且選擇去實踐它。而不再讓日子被次要或根本不重要的事情耽誤。從那時開始,妳就努力解決兩個問題,「怎麼活出癱瘓之前的精采人生?」以及「怎麼安頓自己在癱瘓之後的人生?」

明明意識清醒,卻沒辦法使喚自己的身體,腳癢、頭癢沒辦法抓,被螞蟻咬,也一籌莫展;每天一直叫人,叫幾十次,從起床、上廁所、穿衣服、盥洗都需要人幫妳,「活著」本身成為一件困難的事。如今又10年過去,我想妳可能更虛弱了,此刻的妳一定是以更大的意志力活著吧!但我還是要問:「妳找到答案了嗎?」是否更明白痛苦、失能與充滿障礙的生活到底有何意義?

妳總說,活著是為了體驗愛、付出愛和享受愛。即使在生活或工作場域中看見許多複雜與醜陋,經歷很多挑戰與挫折,但妳依舊堅持「人是善良的,唯有愛的思維和行動,才值得活。」那時候的妳,是這樣深信著:只有愛更多的人,讓世界更美麗,為集體社會更大的善去奮鬥,受苦才值得!妳更大聲疾呼,近乎偏執的要所有人「把每一個難題都變成創造價值的契機」。

因此我的第二個問題是:「10年來妳為弱勢者做了哪些創新價值的事呢?

 

第一件事:為身體受束縛與為疾病所苦的病人尋求更好的可能。

幸運的話,每個人都會變老、都要面臨身體功能退化的困境。原本就已不友善的環境,將讓失能的人過得更辛苦,要不寸步難行,要不就是得看別人的臉色過日子,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連帶也讓身旁的家人跟著愁容滿面。

但這不單是個困境,也同時是個創造價值的好機會。我相信科技是個途徑,例如眼鏡或助聽器可以輔助人的視聽能力、輪椅或助行器可以補足四肢的功能。號稱科技大國的台灣,照理說應是幫助失能者重獲新生的美好境地。

然而,國家欠缺統合輔具發展的主事者,單位各行其是的結果讓我們的科技實力毫無用武之地。因此,我致力於推動國家輔具中心的成立,望能改善國內輔具產業、研發與服務的環境,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享有平價、普及且高性能的輔具,失能的人得以再次活出自我與尊嚴。

10年後的今日,妳成功了嗎?台灣正走在邁向美好境地的路上嗎?

我知道這很難,也會遇到許多阻力,但無論如何都請妳要堅持下去。

 

第二件事:關懷重症病人的善終之路

除了讓人活得更自在之外,還有一個更現實而無法躲避的課題:重症病人的善終議題。當他們所受的痛苦與折磨,不再是這個世上所能給予安慰時,如何好走,變成了最重要的事。為此,妳大力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第三次修法,也著手制定《病人自主權利法》,希望台灣能夠早日趕上先進國家的腳步,建立人人都能尊嚴善終的環境。在抵達生命的終點線以前,可以好好的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然後重新歸零、等待新生。

而這條路,妳又走到哪了呢?最後的最後,也別忘了妳從不是孤獨的。

記得嗎?在妳當立法委員的時候,辦公室有面牆,貼滿了夥伴們的照片與工作點滴;每到傍晚時分,夕陽就會斜斜地照在這面牆上,為一張張的照片添上幾分暖意。這些和妳一起努力為人民爭取福祉的夥伴,妳仍時常想起嗎?曾經因為妳的鼓勵,他們選擇挺身面對立法的艱苦、走出不一樣的道路。藉著過去的妳,他們變得更好,而現在妳是否也幫助更多的人成功,並在他們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角色上,更加圓滿幸福呢?

30幾個年頭過去了,不難想像妳的身體可能已經動彈不得,但是信仰可以讓妳的心靈比任何人更有力,身邊也總是有愛妳的家人、朋友與夥伴支持著妳,所以不灰心,每一天都努力生活,繼續用妳的笑容溫暖每一個「最小的弟兄」。

即使在生活或工作場域中看見許多複雜與醜陋,經歷很多挑戰與挫折,但妳依舊堅持人是善良的,唯有愛的思維和行動,才值得活。

本文出自《2025圓滿人生備忘錄:寫給十年後的自己》    §§    回頁首

 

5.重視人格教育 孩子,你就是名牌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聯合報2016-02-28

最近出新書,接到幾家廣播節目訪談,節目進行之餘與主持人聊著教育相關問題。一位主持人憂心忡忡地說起,在台北父母親把孩子送到私立雙語小學就讀,決定十二年都待在私立學校似乎已成趨勢,他問我知不知道這樣的情況?

我想到,幾年前推十二年國教沸沸揚揚之際,我在台北某扶輪社演講,當時一半以上社員都對十二年國教不放心,把孩子往私校送,並計畫讓孩子到國外讀大學,另一半則慶幸他們的孩子都大了。

「畢竟會來讀私校的,都是經濟較優的家庭,所以讓孩子讀私校有個好處,就是盡早建立人脈。」當我說到某位社員想法時,這位主持人忙不迭的點頭說,他也聽到很多這樣的說法,然後我們兩個都嘆了口氣。

另一個節目訪談主持人,也在節目段落休息時,提到他對台灣未來的憂心,他說台灣很有可能是未來的海南島,除了觀光之外一無所有。

「校長,你要多跟你認識的家長說,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比追求明星學校重要呀!」我聽著他說起台灣的經濟現況,及下一代的窘迫,也沉沉的嘆了口氣。

回來後,和同學聊起來,同學有二個兒女,毫無驕縱之氣,因此深得長官賞識拔擢,雖然同事吃味,讓他很擔憂,但兒女安慰他,若檢討有錯就改,沒錯也不會被擊倒,還拿「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給他看,要他寬心。

我誇同學的孩子在社會上的表現亮眼,完全不輸讀私校的。同學哈哈大笑說:「孩子的教育,人格養成比較重要,不是人脈的建立吧!若是建立的人脈,是屬於浮誇的富二代或三代,這種人脈不要也罷!」

我想到,以前曾應邀到私校演講,教務主任陪我到會場的路上,學生見到了我們沒一個打招呼,他看到我驚詫的盯著這些走過身旁的孩子,說了:「他們的家境都很好,所以比較傲,不會和人打招呼」,我這一聽眼睛睜得更大。

孩子的教育,不該分家境好與壞,孩子的教養好壞,人格的良窳,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主因,做生意或到職場有時的確會需要人脈,但能力與品格不佳的人,依然很快就會被淘汰。

「是呀!與其追求人脈,不如建立良好人格:與其追逐明星學校的光環,不如腳踏實地學習一技之長。」同學說他的事業孩子也不想接下來,他們到外面找工作時,也都沒用到父執輩的人脈。

「你在公立學校退休的人,一定對私校反感吧?」同學調侃的問我,我笑著說他多心,無論私立或公立學校都各有其優缺點,家長因其考量也各有不同選擇,無關好壞。只是教育考量的點,該是教育的多面向,而不該是虛無縹緲的人脈關係!

「讓自己擁有最佳的能力,就是他人心中的人脈。」我才說完這句,同學哈哈大笑說:「不用追逐名牌,你就是名牌,不就是你跟你女兒說的話嗎?」

是呀!一味地讓孩子追求名牌,追逐人脈,還不如讓他們成為別人眼中的名牌、人脈吧!      §§     回頁首

 

6.方祖涵/永遠不算太遲的人生    聯合報  2016-01-04

男孩七歲的時候,跟叔叔到家裡旁邊的足球場看球,是童年少數的快樂回憶。從戰場上回來的父親,或許是因為創傷後壓力症的關係,變成家庭暴力的來源。首相邱吉爾稱那場戰役是敦克爾克的奇蹟,在十天以內從法國撤出了三十三萬名英軍,幸運地保存國家的戰力;不幸的是,許多人的靈魂卻留在那比法邊境的小鎮,再也回不來了,他的父親,約克夏輕步兵團軍士長,就是其中之一。

他開始讀很多的書,儘管家裡貧窮,男孩把攢到的錢都用來買二手的平裝書。在家裡,只有洗手間是能逃離父親暴力陰影的地方,在那狹小的空間裡,他把買來的書讀了又讀。英文老師給的莎士比亞是他的最愛,後來也因此變成職業:一位莎士比亞舞台劇的演員。

莎士比亞舞台劇,其實是很愛演戲的他,唯一能夠找到的機會。十八歲開始,他的頭髮就因為圓形禿的關係掉落,那當然不是什麼吸引人的模樣,還好,舞台劇對於長相的要求低很多。他十五歲從中學畢業,幾年後變成莎劇的專職演員,十幾年過去了,終於被選進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聽起來好像很不錯的工作,其實領的也只是剛好可以餬口的薪水。除了這個之外,僅有國中學歷的他什麼也不會,只好繼續撐在那邊。

不過,對於每一場演出,他都非常認真。經歷過的劇場磨練,讓他不管是什麼劇本,都可以很快地熟記,「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說。其實那就是練習創造出的記憶模組,像是職棒球員經過訓練,學會運用視力在毫秒的時間看見投手球路旋轉的軌跡。

跟職業運動員不同的是,記再多的莎士比亞,他仍然只是一個莎劇演員,領每周五十元美金的低薪。為了改善生活,他試著接拍一些電視、電影的小角色,可是並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在劇場裡從少年禿演到中年禿,眼看一輩子也就只是如此了。

四十六歲那年,朋友在洛杉磯加大舉辦了講座,他拿了一百元美金的酬勞上台幫忙。雖然只是念稿,他還是像平常一樣認真讀完劇本,揣摩戲裡的角色。活動當中,台下一位觀眾看著這位有點年紀的演員,轉頭跟他的妻子說:「這就是我們的艦長了。」

那是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製作人,他們要重新開始這一系列的電視劇,正苦於尋覓下一代企業號的艦長,在學校活動裡巧遇的英國無名演員派崔克.史都華,竟然就是完美的人選。他那幾十年,數萬小時的莎士比亞劇場訓練,讓編劇想像的太空世界,變得真實很多;奇怪而難記的劇本,他可以在九十分鐘內一字不差地背熟,曾經是噩夢的父親嚴肅軍人模樣,竟也轉化成他腦海裡艦長的形象。

儘管劇集開拍的時候,史都華已經四十七歲,可能是很多人對未來絕望的年紀,他卻證明那並不算遲。先前看似無用的努力,在此刻,不但帶來職業生涯的新春,也使得星戰系列重新獲得歡迎。如今七十五歲的他,還是產量很高也極受歡迎的演員。二年,英國女王親授爵士勳給史都華;而當年跟叔叔去看的足球賽,他現在已經是那支球隊的總裁。

在新的一年,就讓我們藉著這個故事,督促自己繼續努力吧。真的沒有很多事情是會太遲的,就算現況看來一片茫然,別忘了,轉機可能只待時間的醞釀。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        回頁首

 

7.王文華/行動,是最好的履歷表   聯合報  2016-01-06

「王老師,我明年要畢業,請問怎樣寫出一份好的履歷?」

我告訴同學這個故事。

我們公司有個實習生計畫,已經辦到第十二屆。

過去招募的方式,是辦一場討論會。同學繳履歷表、在網路上分享一則行銷案例,就可以參加,前幾屆的學長姐評估履歷表和案例,觀察候選人在討論會中的表現,選出下一屆。

這種方式,大約有五十位報名。

招募第十二屆時,我們改變了方式。

實習生進來後要做兩件事,一是撰寫國際創新案例,二是動員大眾參與公益活動。

所以報名方式,就改成做這兩件事情。

結果願意做第一件事,有十六位,比用履歷表報名大幅減少。做完第一件還願意再做第二件的,有十三位。

這十三位發起的公益計畫,包括幫助二度就業的婦女做健康便當、打造統整小農資訊的平台、在國小推動食育

對我來說,這十三位同學都有很好的履歷表。

因為「做」的人,永遠比「想」、「懂」、「說」的人少。所以願意去「做」,你已經贏了一半。

我心中好的履歷表,不一定要有名校、名公司、證照、多益成績、遊學經驗。這些當然都很好。要做到這些,需要很多的天分和努力。

但這些,跟能不能在社會上「做」出什麼,沒有直接關係。

原因之一,是這些資歷不能反映出「不能被量化」的特質,比如說團隊合作的能力。

有時,履歷表好看的人,反而不能跟別人合作。因為「優秀」的人通常要想辦法打敗別人,「不優秀」的人才會跟別人合作。

原因之二,是履歷表也很難反映出某種特質的「持續性」。比如說,工作三個月,表現出色。三個月變成一年,還能不能維持?或是天下太平時,出類拔萃,當市場開始萎縮,還能不能傑出?

十一屆以來我帶過的同學,能長期、持續、「做」出成果的,有傳統定義的「優秀」人才,也有所謂「不優秀」的。

若是「優秀」的人,他們沒有把漂亮的履歷表當作橫行天下的權杖,而把它當作督促自己的教鞭,大小事都願意做,不會在遇到困難後掉頭就走。

若是「不優秀」,他們接受起跑點的不公平,樂觀地去掃除在他們面前一個又一個額外的障礙。他們英文並不靈光,口才不是最好,但袖子總是捲得最高。

所以我回答那位同學:

「要有好的履歷表,在真實世界中『做』一兩件事吧。」

不是去玩社團、聽演講、考證照,而是做一兩件,發生在校園之外的真實世界,失敗後必須付出代價的事。

因為值得你追隨的老闆,看的不是履歷表上的美妝,而是生活真實的血肉。

更因為人生走到最後,沒有履歷表,只有墓誌銘。墓誌銘上,很少有學歷或多益成績,而是一生中做了什麼事,這些事如何改變了自己、家庭,和世界。

美國黑人名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墓誌銘,是他自己演講的名言:

「黑人終於自由了!」

那,才是最酷的履歷表。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回頁首

 

8..名家觀點-耶誕夜尋找自心   彭懷真    中國時報  20151224

每一年的今天晚上,我都面對「要不要走入人群」的困擾。東海校園的聖誕氣氛濃厚,今夜又將有5萬人以上湧進,享受這裡的音樂、燈光、舞會、市集。有些人一年一度進入教堂,在人群中參與一個小時的禮拜,聆聽歌曲及講道。

充滿好奇心的學生除了去舞會,一批批走向老師的宿舍,看著有燈飾的家戶高唱聖誕祝福短歌,有些老師就會拿出水果點心招待。更大方的,歡迎學生進入喝茶聊天。有一年,我的家被吃到只剩下狗食,熱鬧又開心。

但我注意到宿舍區掛上燈飾的家戶一年比一年少,有些老師害怕今夜的喧鬧,選擇外出。有些躲進研究室,繼續為學術多做些努力。有些躲進電影院,看到半夜才回到眾多旅客仍然數完教堂鐘聲依然閒逛的校園。

人群有人群的精彩,躲避人群有躲避的輕鬆。走進人群可以享受大量的刺激,但多數是膚淺的。躲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將有限的刺激深入整理,檢視此種刺激對自己的意義。

例如拿出記事本,整理自己的2015年,想想已經逝去的350多個日子,想想自己與家人、工作夥伴、上司部屬的關係。也可以拿著剛到的2016日誌,規畫著366天的來年,想想自己的身心靈、人際該有何成長?

愈來愈多人習慣用手機記錄行程、安排計畫、聯絡他人,其實寫在記事本上有另一種生命情懷。手機已經成為「人群」,你我急著走入,在熱鬧中忙碌不堪。其實躲避也不錯,無須「全國關機日」,自己就可以經常關掉,單單與被忽略許久的內心相處。

往內心之路還暢通嗎?還是早已被手機、被慾望、被膚淺的訊息所阻塞。心中的一間間小屋是光明還是黑暗,今年初許下的一點點願望已經實現還是淡忘?辛苦忙碌那麼多個日子,自我愈來愈好還是漸漸消失?

如果此時煩惱今晚要走進哪一個人群,花多一點時間,找自我吧!(作者為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