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019日──外遇社會學提問

郭台銘「在座哪位沒有逢場作戲過」、成龍「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九把刀說:「我希望我的未來還是我的女朋友,希望好好的走下去。」外遇(或曰:劈腿、多重戀愛關係)是個人的、人格的、道德問題?或其實有其社會結構的條件與誘因?或是……

 

1.外遇社會學提問  林毓凱中國時報 2007.04.28 

2.社會學提問不能太粗糙  周平 南華大學副教授 中國時報2007/04/29

3.多樣的愛情倫理  林毓凱  中國時報 2007.05.01 

4.社會學問,愛情學答   曾昭旭中國時報 2007.05.03

5.阿基師沒錯?「無辜不是藉口」  聯合報呂健吉014.12.11

6.九把刀劈腿/一句「我差勁」 偷吃就能挽回?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2014.10.23

7.愛情經濟學         王文華  (20061208)人間

 

1.外遇社會學提問  林毓凱中國時報 2007.04.28 

許多人將郭台銘「在座哪位沒有逢場作戲過」言論與成龍「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的說辭做聯想。然而,無論是郭董的「戲」還是成龍的「錯」,或是報章評論下的「傷風敗德論」,都企圖將外遇(或曰:劈腿、多重戀愛關係)視為一種個人的、人格的、道德問題,而不願正視外遇其實有其社會結構的條件與誘因。

事實上,現代社會高度的社會流動性,及資本主義對於勞動力日漸攀升的要求早已使得過去長期單一伴侶的愛情觀有相形的難度。現代資本主義高度的社會流動性不斷將個人從單一的生活環境與方式中,抽離至新的社會環境與變動的生活方式中。因此,處在高度社會流動的現代伴侶也比較難維繫過去那種需要「高度專注、從一而終」的情愛關係。換言之,在高度變遷社會結構下,婚姻不再是穩定生活的保障;在某些時候,婚姻所伴隨的道德論調反而是現代男女追求幸福快樂的阻礙。

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也逐漸打破過往公共/私人、工作/家庭等決然劃分的領域範疇。與日劇增的生產要求表現在不斷超時、超量的工作,這使得原本過去被侷限於家庭/私人領域的情愛關係,開始進入原本不被視為與情愛有關的公共/工作領域中。此外,工作環境的情愛關係甚至有助於人們脫離對於原本私領域的情感依賴,以便維持現代資本主義中高生產力的勞動要求。換句話說,只要「貞操、從一而終」的觀念持續壟斷我們對於婚姻(甚至愛情)的想像,那麼我們只會見證更多的外遇與出軌出現在未來的社會中。

其實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紀登思早就針對現代人的情愛關係提出「純粹關係」的說法。他認為民主關係的全球化改變了現代人親密關係的互動過程: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迫使私人的親密關必須時時協商與溝通,來決定一段關係的維持方式。然而,當下社會對於婚姻與愛情的(單一的、從一而終的)狹窄想像,和隨之而來道德律令(不負責任、濫交)的譴責,以及法律規範(通姦、妨害家庭)的威嚇與限制,都在在阻礙民主關係中理性協商的可能與空間。這對於必須歷經社會快速變遷與情感流動的現代男女而言,可能會造成更多痛苦。

如果說外遇有其社會結構的因素,那麼我們就不能僅僅以傳統道德的眼光來批判外遇現象。外遇(出軌)是不精準且過時的描述,因為它反映的是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結構與過去傳統道德束縛的衝突與差距,而這個差距必須靠打開「多樣的愛情倫理/關係」才能軟化這樣緊張。多樣的伴侶關係及愛情倫理其實早已被許多人實踐,只是困於社會主流道德,才表現為所謂的婚姻/愛情危機與問題。因此,解決現代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緊張,不能只靠法律的束縛與道德的譴責,提高多樣愛情倫理的社會接受度恐怕才是務實的做法。 (作者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社會研究所研究生)§§

 

2.社會學提問不能太粗糙  周平 南華大學副教授 中國時報2007/04/29

拜讀林毓凱先生的「外遇社會學提問」一文,筆者一方面認為運用社會學想像力來理解當下社會中的事件,是值得讚許的。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質疑,這樣的社會學提問會不會太過粗暴和化約,而遠離對事件的深入理解。因此而為此文與林君做一對話。

林文試圖以「社會結構條件和誘因」來解釋郭台銘和成龍的「逢場作戲」和「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並認為如此理解才不會落入對個人、人格和道德問題的歸咎。林文更試圖以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度社會流動性來幫助我們理解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中,「高度專注、從一而終」的情愛關係是難以維繫的,甚至認為某些時候這種道德論調「反而是現代男女追求幸福快樂的阻礙」。 為了強化自己的論點,林文更藉助其所就讀學校(倫敦政經學院)前院長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中所主張,現代人之情愛關係是建立在「民主關係」之基礎上的「純粹關係」,此一命題來正當化自己在結語中的主張,那就是,「解決現代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緊張,不能只靠法律的束縛與道德的譴責,提高多樣愛情倫理的社會接受度恐怕才是務實的做法。」

筆者認為林文的論點有不少失焦之處,茲列舉以下幾點以就教於林君。

一、筆者認為林文混淆了社會實體的「事實性」解釋與社會倫理的「規範性」基礎之間的關係。亦即林文輕易的將對現代社會的「實然」觀察與道德上的「應然」劃上了等號。筆者認為林君對「實然」的觀察本身過於簡化和一廂情願。即便其為真,也不能因此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社會道德亦應隨之改變的結論。否則這個論點就成了結構決定論,如此則作為道德主體的活生生的人,就無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更甚者,在社會倫理反映經濟結構的化約命題中,出自獨特生活經驗和歷史傳統所形成的道德社群和集體意識,也就會被認為是現代人追求幸福快樂的阻礙了。這個說法預設了現代性具有結構上的共相(即資本主義與純粹關係),它適用於解釋所有的現代社會。因此,紀登斯這個英國人基於歐美社會所做的宏觀分析就毫無疑問地被應用到對華人社會的現代性解釋上。但這一點無法解釋台灣或香港文化中所發展出來之特有的道德觀和對不道德的評價標準。總之,即便我們接受結構上的「共相」是成立的,但各社會會形成什麼樣的規範性基礎也不必然要被這個「共相」所決定。

二、其次,不可否認的,在現代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的共軛關係或平等原則,和維繫婚姻關係所需的忠誠,確實已成為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默會共識,這點在當代的華人社會中也已成為一種規範性的共識。在過去的華人社會中,一夫多妻和男人納妾召妓,曾經不是個法律問題,也不在男人的道德反省中產生不忠的困擾。但是在今天的法制基礎和社會倫理中,這就成了一個問題。至少到目前為止,任何違背一夫一妻和夫妻彼此忠誠的行為,都必然會受到社會或個人良心的譴責。因此,當我們聽到成龍和郭台銘以男性本色和生意人逢場作戲來正當化自己外遇和不忠的行為時,我們如何可能說這是一種現代性中「多樣愛情倫理」的表現?筆者反而認為,這兩人的說法不但極不現代,反而是傳統華人文化中大男人思想的遺毒。試想,在西方社會中,一個社會名流或企業主發生了一夫多妻或外遇的行為,他們有可能會用這兩個華人的說法來正當化自己的行為嗎?林君卻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中,親密關係轉變的結果,這個推論恐怕是張冠李戴了。對於天下所有正在享齊人之福或外遇的大男人而言,林君的推論倒是不錯的拖詞。

三、筆者認為,與其訴諸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普遍共相,不如檢省一下當代華人社會中特有的的情色文化,特別是男性企業主將經濟與情慾結合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惡劣的社交邏輯。在這樣的邏輯下,許多男性以金錢來購買女色,從而以女色來擴大男性企業主之間的網絡,並換取更多的金錢。同時,在這個邏輯下,許多女性將自己視為商品並成為男性企業主的逞慾的工具,也有許多女性無奈地忍受先生的不忠和外遇。這如何能說是一種多樣的愛情倫理呢?別忘了,台灣企業長期以來的情色文化,隨著企業移轉至中國大陸而在當地社會創造出更為物化女性的性產業。這不但更加強化了傳統華人男性沙文主義的根基,同時更與林君所謂的現代性親密關係中的「民主關係」背道而馳。其實,筆者認為林文對現代性中親密關係轉變的結構性條件之分析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釋力,但是把它關聯到對成龍和郭台銘言行的解釋上,顯然是文不對題的。         §§

 

3.多樣的愛情倫理  林毓凱  中國時報 2007.05.01 

昨日有幸拜讀周平教授對我文章的回應,對於周教授的批評,我有幾點看法。

首先,台灣自一九八末開始,四處林立的賓館、溫泉旅館、咖啡廳、KTV、直至近年頗流行的民宿與主題式汽車旅館,這些代表的不僅是台灣經濟面貌的轉變,同時更標記著「多元情慾文化/實踐/關係」的可能。其實所謂多元情慾文化,說穿了,就是「多樣的愛情關係」,同時,各方面關於婚姻、愛情與情慾的書籍、資訊也大量湧現,至今仍然歷久彌堅,這意味著,在人們不斷實踐多元愛情文化時,困於過去的道德心態,也開始找尋新的論述、新的知識,也就是,「新的倫理」,來調解快速變遷生活方式下的情慾實踐與過去傳統道德之間的鴻溝。

因此,當人們已經開始進行多樣的愛情關係、新的情慾實踐,也開始積極的探索新愛情倫理的可能時,我們怎麼能將其詮釋為簡單的社會結構決定論呢?當社會的(情慾)「現實性」已經步入多元的實踐樣態,(愛情)倫理的「規範性」難道不該稍做調整嗎?

其次,周教授認為現代婚姻的一夫一妻制乃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默契共識。但這正是因為這種異性戀的(一夫一妻)、家長權的(婚姻)情慾關係佔據社會與經濟的「霸權」主導位置,以致於讓所有其他非異性戀的、非一夫一妻的、非婚姻體制的情慾關係,在不同程度上,蒙上某種的不正當性。我們現所熟知的情慾體制之所以是「默契共識」,正是因為其所佔據的霸權位置的排他性、單一性、和不可挑戰性。

因此,我要反對的,不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而是它所佔的霸權位置和強迫性。此外,霸權的強迫性格不僅表現在社會結構的法律體制、社會道德的良心譴責、更構成我們對於愛情與情慾關係的想像與接受,許多因為愛情/婚姻受挫而自殘、創傷、失控、自殺、甚至情殺的實例,都是因為對於愛情關係過於狹窄的想像與認知,才造成性格上的脆弱與無助。換句話說,倘若多元的愛情/情慾實踐已經是大勢使然的社會現實,那麼培養多元的愛情與情慾認知,才是兼顧情理、合乎時宜的辦法。

當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力道開始衝擊台灣、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歐洲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生活模式時,人們的愛情關係當然也不得不找尋新的出路、經歷不同的體驗,當多樣的愛情關係與情慾實踐早已悄然在各個社會層面找尋新的可能,提倡多樣的愛情倫理,也就是,及早體認多元愛情關係的存在與可能,才是因應現代社會多元且多變環境的務實方法。§§

 

4.社會學問,愛情學答   曾昭旭中國時報 2007.05.03 

基於對愛情及情愛關係的關懷,我細讀了近日時論廣場林毓凱與周平兩位先生的論辯文章。深覺得兩造都有不自覺的盲點,需要有一個愛情學或愛情本體論的解答來協助釐清。原因之一是愛情這個名詞被用得太濫了,以致涵義因太多樣化而含混不清。為了釐清分際,我們至少該區分為愛情、情欲、色情三個界域。

愛情之情是發自真心(雖事實上常很短暫),真心必自由自主自願,超越一切社會規範(超越不等於必然對反);真心落實到愛情關係,也必自然成形一對一的忠誠關係(乃是愛情最美好動人的呈現)。它完全無關於社會規範而獨立自足,也沒有伴侶不在便寂寞難耐需要打野食的問題。當然,這美好關係不是不勞而獲而是需要經營的,如何經營則非本文所能論列。

情欲之情基本上來自生理與心理的需要,所以重心不在愛而在欲。當人還沒有成熟到能自由駕御他的身體(所謂安身之命),以致讓身體的欲望累積到一定程度(沒有隨時抒發消散),就會產生比較強的迫力,逼使人去尋求抒解或慰藉。而廣義的性行為,其實包括從見面交談陪伴擁抱愛撫以至於性器官的交媾。若真是出於身心的需要,是完全應該諒解的,社會規範包括法律與道德都應該對之有更大的寬容與彈性(如通姦除罪化--其實通姦一詞已很落伍了)。林文大體上是站在這個層次去抒論,在社會流動性愈高的現代,這的確是需要正視的課題。

但這樣的情欲需求如何才能獲得合理的紓解呢?在不夠開放多元的社會中,針對苦悶的人性,遂產生了許多自然需求以外的操作,如涉及金錢、權力、產學等利益交換的色情行業、包養、援交乃至仙人跳等。這時情的重點便在色,即意謂可以價購的假感情(火山孝子的悲劇便在動了真感情)。這當然會侵入到公領域,有危害社會秩序之嫌,而需要公權力的介入,給予合理的規範。周文所關懷,似乎大體在此層面。

但由於傳統上,統治者的確是借用了將性資源(在男性中心社會中,就是指女人)加以集中管制(男女授受不親,女人不能拋頭露面)、有條件分配(好公民才獲准結婚)的辦法來維繫社會秩序(以性為誘因與獎賞來敦促人民作好公民),以致婚姻被套上沉重的道德規範枷鎖,也將浪漫自由的愛情扭曲為從一而終的守貞。到今天社會日漸開放,的確應該再重新全盤檢視我們的社會結構與人性本質的時候,還給愛情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只有把這核心處的人性與義理弄明白,許多環繞它而來的葛藤與誤解,才可能獲得釐清與校正。

例如,我建議不要隨意使用愛情一詞(林文常愛情、情欲、婚姻互用),因為如果論述主題是情感卻套上愛情的帽子,當事人很奇妙的就會隱受到愛情本質的召喚與感染,而在明明只是暫時性的情欲需求上平空添加了永恆的想像,而導致對感情關係的過度期待與要求,反帶來失望的創傷。我覺得語言的慎用就是觀念的自覺釐清,觀念的清晰則是論析問題的最重要基礎。(作者為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5.阿基師沒錯?「無辜不是藉口」  聯合報呂健吉014.12.11

阿基師被爆跟女粉絲進入摩鐵,阿基師說:只是親嘴擁抱並無其它行為。由於他向來以好男人、好先生形象為眾人稱許,如今卻捲入桃色風暴中。

個人在這學期初上愛情哲學時,曾以九把刀劈腿事件,讓同學充分討論愛情倫理議題,期中後開始講婚姻問題時,卻又有阿基師婚外約會,正好可做為婚姻倫理教材。

如何看待阿基師摩鐵之約,從記者會似乎可看出,他一直想要表達對太太的誠信,強調把所有跟這位女子交往情形,都一五一十告訴妻子,包括送給他的東西、簡訊中對他稱呼為老公,還有這幾次不期之約都有告知太太,但這就可以表示對婚姻忠貞嗎?

我們無法判斷所說是否屬實,但可知悉,他企圖營造並沒有對婚姻不忠。

然而,對於已婚者,是否可在有婚姻對象時,另有一位紅粉知已,或者有如此親密的粉絲,可以無所謂似的輕率單獨約會、進入摩鐵呢?

做為一位名人,自然會有各種粉絲,表達愛慕和崇拜之意,如何和粉絲保持適當的距離,其分寸要自己拿捏,尤其對已婚的名人,更要注意過於熱情粉絲和自己的關係,應該避免有不當聯想的空間。

雖然很多粉絲喜歡稱呼偶像為老公或心愛的,也會送各種禮物,更會瘋狂傳送各種簡訊表達愛慕之意,要如何回應這些粉絲,身為名人應該要知道那些是可為?那些是不可為?

名人偶像和粉絲之間,原本就不對等,舉手投足之間,都會牽動粉絲忐忑不安的情懷,如果阿基師對此無知,也不能合理化其行為;同時,阿基師更不可無奈的認為,此事件只是粉絲過分熱情的表現,他是無辜的。

事實上,名人和粉絲個別關係發展,是一大禁忌,更不允許有個別約會場景出現,尤其對一位已婚名人,私下與粉絲單獨接觸,如何去避免他人有過多遐想空間,是難上加難。

阿基師摩鐵之約和九把刀劈腿事件,完全不一樣。九把刀是直接承認有第三者,阿基師的記者會,從頭到尾都否認是婚外情,只肯承認他錯不該跟著這位粉絲進入摩鐵;他不該如此熱心的幫助、關懷這位粉絲;他也不該在女粉絲抱他親他時沒有拒絕的動作。

阿基師說,卅分鐘不能做什麼事,所以他沒有做出對不起太太的事,但重點不在於這卅分鐘內有做什麼事?或沒做什麼事?而是在起心動念坐上粉絲的車時,阿基師到底想什麼?他有沒有想到如果太太看到自己坐上別的女人車上,會有什麼感覺嗎?或者說倒過來的話,阿基師可以淡然處之嗎?

婚後與另一位異性的相處,分寸之際需謹記自己是已婚者。至於記者會上的公關話,就由民眾自行判斷真假?而阿基師摩鐵事件,也可告誡這些名人,與粉絲保持適當距離,方是最佳互動方式,對一位已婚名人,更是如此。§§

 

6.九把刀劈腿/一句「我差勁」 偷吃就能挽回?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2014.10.23

正在準備下周愛情哲學課程,要從形上學角度去探愛情變與不變,並講述愛情倫理行為,分析那些行為是愛情所不容許。此時,看到九把刀劈腿新聞。

愛情會不會變,從愛情是感性的本質來看,是不可能永恆不變的。九把刀說:我希望我的未來還是我的女朋友,希望好好的走下去。此種承諾是沒有意義的,常跟學生說海誓山盟是不能去保證愛情。

愛情會變,所以變心是不符合愛情倫理嗎?問學生最無法容忍愛情行為是什麼?大概有百分之九十會說對象偷吃、劈腿是最不道德的行為。偷吃是欺騙行為,是對愛情的不忠,此次若非被雜誌拍到照片,九把刀大概會否認到底,或說他會繼續劈腿。

九把刀說,「在愛情的世界裡,我不是一個好的人,很差勁」,為何劈腿是不道德?我會讓學生從幾個面向去討論,從康德義論來講,愛情必須要忠於一人!愛一個人的當下不能再愛第二人!無論你當初選擇是對還是錯,在還沒有分手之前,就不能再愛他人,這是義務。

另外,從倫理學的黃金律來講,如果你不想對象對你做這樣的行為,你就不能以同樣的行為行於對方。所以不想對方劈腿,自己就不能劈腿。當然,還可以用其它倫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劈腿的道德問題,

但我比較會跟學生討論的是:如果你的對象劈腿或自己劈腿時,要如何處理呢?是否一句道歉,就可重新再來?還是就此分手呢?還是要好好的檢視自己的情感?九把刀看似要去挽回,但當他說出:為了偷拍向社會大眾道歉很奇怪,感情世界不是公領域,且他未婚。言下之意,未婚前的偷吃是可被原諒的,只要說出對不起就船過水無痕。

這種心態實在令人懷疑,他對這份愛情還能夠如以往的愛人如昔嗎?他是否很謙卑來省視自己錯誤的行為?還是他認為只要不結婚就可以用道歉來要求對方去原諒自己劈腿的行為嗎?

劈腿,不是那一年似的眾多追求者中擇一的選擇問題,而是擇一之後相互情愛的誠信與責任問題。感性為主的愛情,想用情感來維繫是不太容易之事,尤其在未婚之前,沒有法律婚約來約束情感,想要偷吃劈腿是極自然之事,但在動念當下若順著感性而為,自然難以克制,可是這不是說自然而為就是對的行為;相對地,人的行為就是在超越感性以理性來判斷行為的對錯,否則人和動物有何差別?

有人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其實結婚是愛情關係保障,因為想要靠濃情蜜意讓愛情永長久,不是易事;當愛情發展到某一階段時,除了靠婚約來維繫外,更要以理性來經營,這是柏拉圖之愛的原意。

如何面對劈腿後的情感世界,如果只想再去營造以往羅曼蒂克式的情感,大概是回不去了!

做錯事就該道歉,但不要再對自己錯誤行為合理化;同樣地,面對自己所愛之人偷吃,要不要選擇原諒,亦是當事人的決定,旁人無從過問。

劈腿是愛情的最大警訊,當警訊出現時,就該彼此好好檢視情感世界,理性面對,該分該合自會有較好的發展,這也是愛情最佳考驗。§§

 

7.愛情經濟學         王文華  (20061208)人間

十月中,史丹佛商學院的副院長來台灣,校友藉機小聚。學弟要我建議地點,我說了一家義大利餐廳。學弟說:「那家不錯,酒和開胃菜都很棒!」我說:「我不知道,我通常一個人去,只點主菜。」那晚校友到齊後,先請副院長講話。他是經濟學家,從經濟學談到學校的新發展。我聽著聽著,想起12年前在史丹佛上經濟學的情景。當年的老師是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家,但我跟他學到最多的,是愛情。畢業12年,當我在現實世界運用過經濟學和愛情學後,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點。

研究生產成本時,經濟學有一個「邊際報酬遞減法則」。比如說一塊花圃,你灑下1公斤的種子,長出1公斤的花。照理說灑下2公斤的種子,應該長出2公斤的花。但事實不然。2公斤種子,在栽種法不變的前提下,只會長出1.5公斤的花。因為土壤的養分,不足以支撐整整2公斤的產量。

更精緻地解釋「邊際報酬遞減」,應該要說投入額外的生產成本,一開始的確會造成等比例的產量。但到了某一點之後,產量就越來越少。

對比較薄情的情侶,那一點叫「上床」。對比較幸運的,那一點叫「結婚」。

男女剛開始交往,就像一片初耕的花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所付出的每1公斤努力,都能引起對方1公斤的回應。如果他愛你超過你愛他,你甚至能得到超過1公斤的回收。這次你請他吃飯,下次他請你。你生日時他送你禮物,他生日時你不會忘了他。

可惜熱戀期一過,一旦雙方有了某種形式的承諾(牽手、上床、結婚……)後,花圃就開始荒蕪。懶的園丁就隨便種種,本來的自我期許是花團錦簇,現在可以接受枝葉扶疏。原本發誓要天荒地老,現在只求對方不要遲到。

而那些勤勞的園丁縱使加倍努力,土壤好像也不會特別感激。原本情人節送她花她會睜大眼,現在情人節送她花她會嫌你當了冤大頭。

這當然不代表你就不愛對方,只是願意為愛付出的努力,和從愛中得到的快樂,都隨著熟悉,而遞減了。

「遞減法則」適用於所有年紀,「市場干預」比較適用於五年級。

適用於五年級的「市場干預」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最有名的比喻,是「看不見的手」。他倡導自由經濟,反對政府干預,認為在自由、開放的市場內,供給和需求會自然達到平衡。價格太高,需求就減少。價格降低,需求增加,價格可能又跟著增加,但到了大家不願負擔的程度,需求又減少,價格又被迫降低。這種「價格機能」,就是那隻「看不見的手」。

有「看不見的手」,當然就有「看得見的手」,也就是政府的干預。當政府以法令或關稅來決定供給、需求、甚至價格,就是伸出了看得見的手。「看得見的手」有時會保護市場,比如說掃除不法和弊案,有時會傷害市場,比如說官商勾結。

20幾歲的愛情市場,極端自由化。供給和需求都很豐沛(廣大單身人口)、交易市場眾多且活絡(夜店、KTV網路……),所以戀人在一起通常是你情我願,分手大多不會鬧上法庭。看不見的手巧妙安排,市場皆大歡喜。

30歲後期,也就是五年級的愛情市場,看得見的手容易一手遮天。那些熱心替晚婚子女相親的父母,就像干預市場的政府。李媽媽想撮合自己的兒子跟張媽媽的女兒在一起,一行四人周六中午約在五星級飯店,旁邊可能還有金阿姨和謝太太作陪。吃完午飯四位媽媽去摸八圈,男女主角被要求去看電影。這就像兩國政府規定各自國內的某家公司要跟他國公司合併,而且初次開會就已請律師出席。絲毫不問兩家公司的產業是否互補、文化是否相符。

政府干預市場常用的理由,是保護人民的福利。就像積極相親的父母,都是為了子女幸福。此時要問的是:人民到底怎麼樣最幸福?李媽媽說:「如果放任我兒子自己去找,搞不好一輩子都找不到!」但李媽媽忽略了一點:在自由的愛情市場中(沒有誰和誰一定要在一起,或一定不能在一起),如果李小弟長期沒有對象,有可能是因為他不想找,並不是因為他找不到。他覺得自己一個人的生活,比婚姻生活更快樂。誰說公司一定要合併?誰說有情人一定要終成眷屬?

不過話說回來,有時政府是對的。就像政府為了扶持具有策略性價值的新興產業,必須提供補助。比如說美國政府為了發展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乙醇,大量補助可以提煉乙醇的玉米產業。有時,媽媽是對的。如果李小弟天性害羞,是個愛情新手,適度的扶助,是李小弟需要也歡迎的。

這又要講到經濟學中的「學習曲線」。

效率遞增的「學習曲線」

「學習曲線」的想法是:當累積的產量變成2倍,生產每一單位所需的勞力、或時間、或成本,會減少某個固定百分比。好啦,說穿了,這也不是什麼經濟學,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

如果李小弟是愛情新手,放任他在自由市場爭鬥,他可能永遠不會起步,或是很快就放棄。若他不幸碰上表面清純的沙場老將,弄得人財兩失,輕微的從此金盆洗手不問世事,嚴重的看破紅塵頓入空門。

在這種情況下,李媽媽幫他過濾適合的對象,也不期望他立刻結婚,只希望他開始學習和異性相處,不失為一種安全的入門方法。畢竟打電話約第三個女朋友時的手,不會像約第一個時那樣發抖。和第三個女友分手時,不會像第一次那麼想去跳樓。

「學習曲線」的成果,是「經濟規模」。當製造的數量變多,單位的成本就變低。說穿了,就是效率。有效率的愛情玩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騙到第100個女孩,為什麼,因為他從前面99個學到訣竅,而人在愛情中的罩門都一樣。

這樣說,「經濟規模」似乎很糟,但有時候它很好。當你被99個愛情玩家騙過,你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揭穿第100個。但看穿,未必會拒絕。我的女性朋友們還是前撲後繼地愛上同樣的危險男人,以為自己,是的,惟有如此獨特的自己,可以改變浪子。

心碎,沒有學習曲線。錯愛,永遠不會學乖。她們搬進浪子的家,三個月後,甜蜜部屋變成忠烈祠。我總在半夜接到電話,打開門,把家變成急診室。

唉,我又好到哪去?憑什麼說別人!我不是清純的李小弟,但也跟他一樣還在浮沉。沒想到畢業12年,當我已經離開企業界,才真正體會到史丹佛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洛瑪(Paul Romer)的理論:「很多產品是互補的。某一產品單獨存在,價值不會太高。但當另一產品出現時,彼此的價值會同時提昇。以筆為例,若只有筆沒有紙,沒人會用筆。有了紙後,筆和紙的價值都提昇了。」

好了,縱使你沒讀過經濟學,現在也不用紙筆,你也知道這其實是在講愛情。兩個人比一個人好。兩個人點菜比較好點、在餐廳的位子比較舒服、看完電影有得討論、開車比較不會迷路、洗兩個人的衣服比較省水、兩個人坐一部車比較省油、兩人同行一人免費,兩人的家比較不會鬧鬼。

除了這些現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心靈力量。有了適合的對象,她會不斷地刺激、鼓勵、啟發你成為更好的人。在愛情中,我曾經是最好的自己。一個人時,我大多平凡無奇。

當然,兩個人也會讓我們面目猙獰,就像筆也可以拿來做殺人武器。但只要選對了紙,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是用筆來寫詩,不是行刺。

副院長說完了話,校友們開始用餐。我並沒有和這位經濟學大師分享我的愛情經濟學,我猜老師大概不會喜歡我這樣瞎掰。然而,但我坐在眾人之間第一次品嘗這家餐廳的紅酒,並和旁邊的校友分享我因為一個人來而從未點過的開胃菜時,我深深地相信:經濟學、和愛情,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