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 安頓身心 ——推薦《通往自由的7堂課》
了解、感同身受並尊重──推薦《Orange媽媽四分之三的幸福》 徐茂瑋
通往自由 安頓身心 ——推薦《通往自由的7堂課》
台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教師 徐茂瑋
在教學的第一線,常遇到家長殷切地問:「老師,我的孩子成績不好、不用功,怎麼辦?」多數家長希望最好給一帖立即生效的藥方;或提供一套馬上使孩子得高分的辦法。孩子成績不好、不肯用功的原因複雜不一,家長只看到病徵,以為英文不好就補英文,數學不好就補數學,只要逼著孩子坐在書桌前讀書,就可以解決。殊不知病根並不在此,很多孩子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
追根究柢,孩子不用功的病根,大多在於未能安頓好生命,不知道「我要」做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我應該」做什麼?學習本應該是喜悅的事,但分數、升學至上的唯一價值,逼得孩子視學習為畏途,視師長如虎狼,視學校如囹圄,稍有不如意就容易逃避學習。曾有學生幾乎天天從第一節課睡到第八節,問孩子「為什麼來學校?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不來上學,你要做什麼?」答案卻都是「不知道」。如此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的孩子不在少數,當然也不願意學習無趣的課程。
成績好的孩子就安頓好自己了嗎?有位一流大學書卷獎的孩子,去國外頂尖大學求學,教授問︰「你的專長是什麼?興趣是什麼?想研究什麼?」孩子方驚覺多年求學,只知道追求好成績,將老師所教的照單全收,卻不曾審視自己「要」什麼。我們的孩子當然不都是如此極端,但的確有些孩子缺乏明確目標,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當下與未來。
陸放翁教兒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因此我總勸家長,課業問題的關鍵往往不在課業,反而應該陪著孩子、引領孩子尋找人生的方向、生命的價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質與態度,我的教學目標亦如是。
人生方向、生命價值得靠自己追尋創造,他人無法代勞,沒有標準答案,「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人格特質與態度亦然。是故,如何引領孩子探索、思考人生的問題,提供何種人生樣本給孩子參考,舉出怎樣的人格特質與態度做為孩子的典範,則為家長、老師的重要功課。
人為什麼會覺得不自由?是什麼束縛了我?不愛學習的孩子被老師關在教室?書卷獎的孩子被分數蒙住眼睛?為了養家的父母被工作綁架?我們總怨天尤人,是別人、是社會、是環境害了我,不太能夠心平氣和地、理性地反思:我要什麼?我該如對待他人?我怎麼看待我所擁有的?這種種與學習無關、與名利無關的問題,卻正是在詩外的工夫!
民國95年教育部將「生命教育」列為高中選修課程,99年定為高中必選一學分的課程,讓高中生有機會學習安頓生命。但是適當的進修書籍與教材不多,所幸林火旺教授近年先後出版《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與《為生命找道理》兩本哲普書,又於民國98、99年參與製作「品德教育」系列教學影片,不但提供國人道德實踐與人生觀的指導,更是教師自我進修與教學的最佳材料。當時觀看影片「驚為天人」,立刻用班會課教學,孩子們喜歡而且討論熱烈,遂撰寫〈思維、論辨、內化品德〉一文推薦給全國教師。
然礙於影片時間有限,火旺教授的論述較少,片中議題值得再深入剖析,闡述其倫理。心中的惋惜方興未艾,竟收到《通往幸福的8堂課》和《通往自由的7堂課》兩本哲普書籍。不但提供國人道德實踐與人生觀的指導,更是教師自我進修與教學的最佳材料。
人除了先天的諸多限制外,束縛我們最多的不是外在因素,反而是自己的渾沌不清明。如何對治渾沌不清明?本書詳細闡述、舉證,說明容忍、理性、自主、公德、正義、尊重、感恩等七項具體修養的必要,文中的道德思辨、人生議題的探索,促使讀者由閱讀、思維並內化為價值觀,更進而影響言行,藉著理性與道德擺脫不必要的束縛,通往自由,安頓身心。
這七堂課提供極佳的人生樣本,給國人、老師、家長與學生參考學習。
本文摘自《通往自由的7堂課‧推薦序一》 《通往自由的7堂課》林火旺著 傳愛家族 出版 回頁首
台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教師 徐茂瑋
「老師,道德誰不會說,只是都做不到呀!」
「對啊!從小學的老師教道德到現在,有什麼用?」
這樣的對話不只是學校,在社會上也常聽到,道德教育是照本宣科的教條,是說教的空論,是政客維護威權的手段等論調。
這的確反應部分道德教育的現象,或國人對道德教育的刻板印象。我們的生活教育、道德教育長期以來,只有「管」而沒有「教」,家長、老師只告訴孩子不准這、不准那,卻很少說明,甚至從不說明為什麼不准。孩子不懂為什麼不該做,膽小者唯唯諾諾,膽大者陽奉陰違,更甚者專做不准做的,「英雄」即由此誕生。
所有的教育都該先教「是什麼」,然後教「為什麼」,宜與孩子討論、說理,為什麼應該這麼做,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吾愛吾師,但是我更愛真理」,用理性、證據彼此說服,排除語言暴力、人身攻擊與權威壓制。引領孩子探索、分辨相關事實,學習適當的道德判準,思維、分析、歸納,嘗試判斷是非,師生分享彼此的觀點,理性溝通,或有共識,或相互欣賞,或包容異己。長期理性思維各種人生議題,並給予適當的閱讀資料,帶領孩子觀察人生百態,學習人際互動,親近大自然,用心體悟,最後教孩子真誠檢視自我,反省所做所為。久之,粗略的人生觀、價值觀漸成熟,道德亦內化,當核心價值越明確,面臨道德抉擇時越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教學時老師常遇一困境,懂得很多高深理論,卻無法用「白話文」讓孩子聽懂;有的理論教師可以用「白話文」說明,又舉不出適當的案例。林火旺教授近年先後出版《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與《為生命找道理》兩本「白話文」的哲普書籍,深入淺出,舉證歷歷,提供國人思索、反省道德實踐與人生觀的機會,尤其可作為教師道德教育的進修與教學的最佳材料。
《通往幸福的8堂課》正好與《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相應,有《道德》一書的基礎,再讀到《通往幸福的8堂課》書中的實際案例,都是孩子、老師、家長棘手,釐不清曲直,不知所措的困惑,經由火旺教授淺白論述「為什麼」、佐以例證,複雜的問題頓時清明了起來。
再回顧《道德》的論理,前後貫通,彷如真氣打通兩本書的任督二脈,「不亦說乎」!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的問題也在人生的其他場景發生,這些道德議題適合教師進修與教學,亦是所有關心道德議題的朋友們值得一讀的好書。修養具足了這8堂課,亦即擁有了幸福的必要條件。
本文摘自《通往幸福的8堂課‧推薦序一》 《通往幸福的8堂課》 林火旺著 傳愛家族 出版 回頁首
台北市麗山高中國文教師生命教育教師 徐茂瑋
讀《小步小步走》隨著腋窩的思維、掙扎,不禁回到16、17歲念板中的時代,當時的我價值混淆、是非弄不清楚,徬徨而不知所措。不停地與老師、學校體制衝撞,但心中也有不少不可動搖的基本信念,在衝突、挫敗中,為滿身躁動尋找宣洩。
開學第一天導師於黑板寫下「愛的教育」,然後在「愛」字上打個大X,改成「死」,接著要求我們每天一早到校就「死」在書桌上讀書,放學回家「死」在書桌上讀書。結果用膝蓋想就知道了,每節下課總是一群同學衝向籃球場。老師不能解除我的生命疑惑,大量運動只撫慰了肌肉,心靈與理性仍渴望得到的安頓與啟迪呢?我的人生要往那兒走?
籃球、足球消耗體力,哥兒們一起吸菸、蹺課、胡扯,偶爾挑釁打打架,與教官、老師、校規鬥法。生活貌似多采多姿,然徬徨、疑慮仍揮之不去,我要何去何從?所幸,我與腋窩都有溫暖的家庭,徘徊時依舊惦念著父母,斷然拒絕組幫派的邀請,不違法、不違背良心是底線。在鬼混嬉鬧中,並未放棄學習課業,亦閱讀小說、散文、詩詞與各類因緣所及的書籍,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想法。
高二寒假的生日禮物是「退學通知單」──這倒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事。先父回家第一句話:「好漢做事好漢當。」慚愧之餘寒假好好K了書,僥倖轉學入台中一中,高三我便決定要當高中國文老師,引領躁動的高中生。
至今連續擔任34年的高中導師,你以為我是「死的教育」?或是……
作家的書寫是第一手創作,讀者的閱讀乃再創作。文學藝術的再創作,往往因體悟不同而見仁見智,《小步小步走》,您的解讀將是什麼?從腋窩,我看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掙扎、尋覓、企圖突圍與對正確事情的執著(如:反抗「死的教育」),也彷彿看到我學生們的生命故事。
腋窩當初為了爆米花與自己的尊嚴進入綠湖營,亦如很多人常不知所以,就已陷入困境。受到完全不人道的折磨,美其名為感化(請參閱《洞》),因著綠湖營挖洞的「專長」,從事挖溝、埋水管等灌溉、美化工程,努力工作企圖增加存款,同時修補高中學分,並且要求自己不再暴力待人,是位努力向善的「更生人」。
然而無風浪的人生並不長久,綠湖營老友X光油嘴滑舌,誘惑腋窩拿出大筆存款買賣黃牛票,暴利必然高風險,腋窩幾番掙扎屈服於慾望之下,拿出存款合夥賣黃牛票。其實我們不也都如此貪婪嗎?腋窩為了純真的友誼,捨棄兩張黃牛票的暴利,帶腦性麻痺的金妮去欣賞流行巨星凱拉的演唱會,接著一連串事件高潮迭起…。腋窩被X光騙了?會不會再鋃鐺入獄?他能否堅持該做的事?究竟還有什麼遭遇?且留給各位細細品嘗。
好故事不分古今中外總令人感動,因為它道出人之常情。腋窩的驚險故事大概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是他的衝突情境,卻以不同的面貌顯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別人的歧視、霸凌、不公、不義要怎麼回應?辛勤工作永遠比不上鋌而走險的暴利,能拒絕嗎?陷入不賣情人的情書給歹徒,就被供出賣黃牛票的兩難,有智慧處理嗎?讀不懂經濟學,不會看圖表,卻因為算黃牛票利潤而搞懂經濟學,居然考了九十分,我們讀的書若不與生活發生關係,豈不全都是死資料!書中讓我最有「fu」的是,諮商師告訴腋窩:
他的人生將有如在湍急的河水中逆流而上,其中祕訣就是小步小步走,而且要繼續不斷往前挺進。如果步伐跨得太大,洶湧的水流可能會把他沖倒,又把他沖回下游。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在湍流中嗎?是不是也該小步小步走?
本文摘自《小步小步走‧推薦序》 《小步小步走》出版社:小魯文化,作者:路易斯.薩奇爾 回頁首
推薦《慢的教育》──反思父母師長是否愛孩子適足以害之? 徐茂瑋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莊子.至樂〉
《莊子》有一故事說:「一隻海鳥飛到魯國,魯侯將它引進太廟,送上美酒,演奏音樂,殺宰牛羊豬供膳食。海鳥眼花鬱卒,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莊子接著批評「這是以魯侯的需求養鳥,而不是以鳥的需求養鳥。」
近年來教師們普遍感受到教室管理、班級經營的難度逐年升高,固然因為社會風氣開放,個人意識抬頭,瀰漫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態度。然而,少子化,直昇機父母暴增,迫切望兒女成龍鳳,培育子女的態度走到極端才是背後主因。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安全的環境、最高的物質享受,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更唯恐埋沒孩子的天才,才藝學習、雙語教學、功文數學、科學營、領袖營……等,無役不與。正如《慢的教育》引用約翰.奧法羅(John O’Farrell )於《不盡如你意》( May Contain Nets )所云:「
我曾想為我的子女做一切的事:把路上的每件障礙幫他們清除,代他們打每一仗,替他們揮每一拳。」
將孩子捧在手掌心,無微不至的呵護、時時刻刻的監督、巨細靡遺的規劃,不是台灣獨有的怪現象,《慢的教育》的作者觀察、走訪世界各地的教育,針對如此「微觀管理」的教養孩子提出分析與評論,大體而言,其剖析與論述皆頗能切中弊害,值得我們借鏡與省思。
作者特地環遊世界以了解人們如何改變對教育的態度,以及觀察成功的學校制度。他第一站參訪「芬蘭奇蹟」,芬蘭似乎已經達到了教育的理想境界。PISA的評試之中,芬蘭學生在各個類別,得分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且二OO七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中,芬蘭兒童的快樂評分高居已開發國家的第三名。(案:《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將是下一本推薦的書)〈安全:玩火〉一章,作者介紹英國首創的戶外托兒所「秘密花園」。
孩子們整天待在室外,風雨無阻(讀者應知道,蘇格蘭連春天都有零下的氣溫,颳寒冷北風是常有的,下雨更是司空見慣)。他們在樹林裡小便,不洗手。他們探索的樹林裡免不了有毒蕈,以及紫杉果和毛地黃花,看來美麗可口,吃了卻可能導致嘔吐、頭昏、兒童心律不整。他們撫摸綿羊和其他牲畜,可能接觸的細菌不知有多少種。還有,他們會生起可能燙傷人的營火。儘管有上述這些危險,或者正是因為有這些危險,報名要進祕密花園的幼兒源源不絕。《慢的教育》P308
此外,作者還隨著意題介紹世界各地教育改革的實例,以供借鑑。
對為人師、為人父母者以及關切教育者,《慢的教育》值得細讀,除了反思我們給孩子的教育,是否如魯侯愛鳥適足以害之?也是對生命態度的反思,畢竟我們的教育觀是源自於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書中各地的教育改革或顛覆我們主流觀念的教育價值觀,更是切磋琢磨、開啟新思維的他山之石。
教學現場的品德教育常面臨不容易回答的質疑──為什麼要做好人?做好人有好報嗎?任何一位孩子都可舉例:我的XX一直都是好人,為什麼被車撞死?我的XX從來不欺騙人,為什麼一生積蓄被詐騙光?XX同學考試作弊不但名列前茅,還當選模範生!福德一致常常是芸芸眾生抉擇行善或不作惡時企求的前提,否則行善變得毫無意義,然而,似乎人生的現場卻不一定依此規則進行。於是乎「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或「抬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補救辦法因應而生。宗教的因果報應、最後審判、閻王爺的算總帳,亦是勸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依據。但是,對講求科學證據的青年學子來說,老生常談、宗教教義或無聊的道德哲學都不太具說服力,很多老師不免面臨此困境。
《好人肯定有好報》一書可貴者在於以科學實驗結果為輔證,有感人的真實故事交織其間,論述真愛與付出的好人會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印證老子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 第81章),以及數千年來東西方大哲人及宗教的核心價值──好人終究會得到好報。更令人驚豔,因而值得推薦學生閱讀的是,書中有實踐道德的具體做法。作者主張十種付出的方法:讚頌、傳承、寬恕、勇氣、幽默、尊重、慈悲、忠誠、傾聽及創造。針對每一種付出方法,深入分析,引用實驗印證,設計練習方式,幫助讀者更懂得如何付出。有理論,有實踐的操作方法,不流於空泛。例如:〈第八章 尊重之道:看得更深,找到價值〉其中實踐的單元「關於尊重的五堂課」列舉五堂課為:第一課:寬容是讚頌差異;第二課:嘗試體貼他人;第三課:三種禮貌方式;第四課:放手釋懷,接納他人;第五課:崇敬生命。詳細敘說為什麼要這麼做,要如何做,讓讀者有實踐的依循,十種付出方法皆有操作的X堂課。
《好人肯定有好報》還有獨特的「愛與長壽量表」,讀者可以評量自己的付出能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付出方式。書中「量表可以為你做什麼?」一節敘述(第36頁):
「愛與長壽量表」經過邁阿密大學枓羅蓋柏斯(Coral Gables)分校三百三十九位大學生的測試。這個測試群體包含來自各種文化和種族,包括白種人、非裔、拉丁裔、亞裔美國人等的男性及女性,完整地代表了美國的人口組成。測驗的分數會顯示你與測試這項量表的樣本群體比起來,在每一種愛的方式上位於五等分群組的最上層、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層,進而有效地幫助你了解自己的長處。
在每一章最後,我們列出該量表中的二十個問題,測量你在該章所討論的付出方式上,分別在四個領域的得分。你可以回答這二十個問題、加總得分,然後檢視自己位於哪個群組。整個量表總結起來,理論上,你能得到的最高分是一千兩百分,但我至今還沒看過有人得到滿分(我也希望我不會看到!畢竟你我都是凡人)。
如果你的得分落在80%,表示你比八成以上的人更懂得付出,屬於高度付出者。如果得分在20%,表示你是低度付出者。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這張量表能夠迅速反映出你在生活中的改變。如果你能先知道自己現在位於哪一個群組,三個月後再做量表時,可能就會很驚喜地發現自己有很大的進步。
品德教育容易流於空談、口號,《好人肯定有好報》的實踐之道與量表都提供讀者內化的可能,是品德教育的一流教材值得推廣。
錫口徐茂瑋書於人境軒
附書中二小節:
《好人肯定有好報》第四章幫助他人成長 p79
「美國校園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在2005年調查了來自七十四所大學院校,總共超過四萬七千名的學生,發現45%的受訪者說自己有時候憂鬱到無法正常生活﹔有十分之—的學生說自己在過去一年中曾認真考慮自殺。這項結果令人震驚,但並非無法避免。
積極從事志願工作的青少年,在生活上表現較好﹕學校成續較高,較少吸毒或喝酒,青少年懷孕的比例較低,也比較可能終其一生都從事志願工作。根據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sity of America )教授尤尼斯(JamesYouniss)的研究,青少年如果是受到啟發而自願擔任志工,對其正面的影響最強﹔但即使是因為學校要求而擔任志工,正面的影響還是相當明顯。
在檢視無限大愛研究中心贊助的一些新近研究前,先來看看—些較早的研究。根據台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梅根(Zipora Magen)所做的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顯示,志願幫助他人的青少年,感到相當快樂的時間比較多,獲得極度欣喜經驗或事件的能力,幾乎是其他人的兩倍。梅根在結論中認為,自我實現與致力於增進他人福祉之間的關係,顯然密不可分。
《好人肯定有好報》第四章幫助他人成長p68
引用《老年時期的利他主義》研究利他行為獲得:
1.我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2.可以藉由把注意力轉移到他人身上,減少自己的壓力。
5.我們會覺得融入社會且與他人有所連結。
4.我們會自覺較有能力且能發揮影響力。
5.照顧他人可能引發比較主動積極的生活方式。
《好人肯定有好報》 作者: 史帝芬.波斯特、吉兒.奈馬克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9/01/23 回頁首
了解、感同身受並尊重──推薦《Orange媽媽四分之三的幸福》 徐茂瑋
為健康的孩子來說,視健康、身體健全、憧憬無限可能的未來為理所當然,「罕見疾病」一詞是陌生且遙遠,更遑論「知道」罕見疾病患者及家人的辛苦與看不到「未來」,恰如俗語說「飽漢不知餓漢飢」。曾任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專科護理師的歐玲君女士,其長子黃永強一歲多被診斷出罹患黏多醣症,自此全家的生命列車駛往不同的軌道。
《Orange媽媽四分之三的幸福》一書是玲君女士記述永強短暫卻豐碩而光亮的一生,文字素樸,沒有訴苦、怨懟,倒是滿滿的愛與感恩,平順的敘述中,屢屢令我感動、落淚。自序〈每個人皆能如此〉一開筆就說道:
因幸福使我懂得感謝,
因感謝使我懂得謙卑,
因謙卑而懂得付出,
因付出而了解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與目的,
生命日日更新,
我知道,我存在,
因為有愛……
在我未動筆前,心裡早已設定這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而是一個獨特、充滿溫馨與感動的故事。(p.29)
此書命名為「四分之三的幸福」因為永強上天堂後,有次君玲女士與永強爸爸、永強弟弟三人並肩牽手於紅磚道,問弟弟:「你幸福嗎?」弟弟毫不猶豫答:「很幸福!」接著君玲女士寫道:
永強來這世上十年教了我許多事,甚至他離開後也不時有新的體會。從這四分之三的幸運裡,我悟到許多道理:
四分之三代表擁有的比失去的多,
四分之三代表的是不完美背後的圓融與真完美,
四分之三代表四分之一永遠是屬於這其中的一員,
四分之三代表有一天終會和這四分之一會合,
成為一個圓。」(p.76)
人總是只看見得不到的、失去的,忿恨於不圓滿,東坡不也曾歎息「何事長向別時圓」?永強與媽媽都從他們嚴峻的人生課題學到生命的意義:
永強放學回家,用一貫冷靜又有點酷酷的語氣跟我說:「媽媽,我知道我出生的目的是什麼了。」
「是什麼?」
「就是給別人勇氣。」
聽到這句話我被震懾住了,我有沒有聽錯?這是從我八歲兒子口中說出的話嗎?」(p.56)
不知上蒼為惡疾纏身的八歲永強開了一扇什麼樣的窗,讓他有如此深刻的體悟,我這半百翁不禁汗顏。麗山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無虞匱乏的家庭,身心也都健康,推薦此書期望孩子「看見」、「體會」生命的不圓滿,更要能「感同身受」人生的苦難,進而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麗山的學生將來會是社會的中堅分子,了解、感同身受並尊重弱勢與少數,該是基本的素養,也該是麗山的教學目標之一。
錫口徐茂瑋書於民國99元旦
《Orange媽媽四分之三的幸福》 歐君玲著 張老師文化出版
附件:〈聚會〉
聚會 黃永強
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是黏多醣症協會會員聚會的日子。
聚會是我最好的藥劑,
好像看到一面面的鏡子,
一個個的我,
呈現在我的眼前,
讓我不再孤單,
讓我行動不再緩慢,
讓我不再暗自哭泣,
讓我充滿歡笑,
讓我更堅強,
聚會就是我最好的藥劑。
(p.6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