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112日──語言暴力?言論自由?

巴黎「查理週刊」遭恐怖攻擊,造成12人死亡慘劇。《查理週刊》2006年起連續刊登系列隱喻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曾引發伊斯蘭信仰者的強烈不滿。我們反對恐怖攻擊,暴力、殺人就是不對,乃普世價值,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然而,此刻要同學思考的是:言論自由有沒有紅線?

 

☆☆我是查理

☆☆我不是查理 也有法人反侮辱宗

1.紐時挺查理 不刊爭議漫畫  2015-01-09 聯合報 編譯馮克芸

2.美國狙擊手與法國聖戰士   張佑生  聯合報2015-01-11

3.媒體壟斷醜化 伊斯蘭也怒了 謝丹華 自由業2015-01-09 聯合報

4.惡搞異族文化 不是幽默   刁卿蕙(自由作家)2015.01.11中時

5.仇恨與報復的毒藥 聯合報 黑白集2015-01-12 

6.恐攻畫面驚悚 低頭別忘抬頭  趙哲聖 中時2015.01.12

7.王正方/好萊塢的報應到了?2015-01-12 聯合報

8.十字架和新月間的衝突2015-01-11 聯合晚報午後熱評

9.文明理解 才能解決恐怖主義 潘襎/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  聯合報2015-01-12 

 

☆☆我是查理

法國雜誌《查理周刊》7日上午遭受恐怖攻擊,造成12死亡的悲劇,推特用戶隨即發起「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聲援行動,表達捍衛言論自由。

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10日表示,當天全法各地有逾70萬人上街,對遇害的《查理周刊》表達支持之意。§§

 

各國元首齊聚反恐攻 百萬法國人上街頭  黃文正/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150112

德國總理梅克爾、英國首相卡麥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等約40位各國元首,11日破天荒齊聚法國首都巴黎參加團結大遊行,以實際行動支持法國,展現全球反恐決心。各國領袖齊步遊行巴黎市區,寫下歷史新頁。法國內政部估計,約百萬人出席這項歷史性集會。

 

巴黎槍擊 英相:絕不放棄言論自由  中央社  2015.01.08

巴黎「查理週刊」今天遭槍擊,造成12人死亡慘劇,英國首相卡麥隆與來訪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同聲譴責暴力,力挺協助法國緝凶;卡麥隆並強調絕不放棄言論自由。§§

 

義媒挺查理週刊 捍衛表達自由2015-01-11 中央社

義大利發行量最大的「晚郵報」登出爭議漫畫,並且表示「我們與查理週刊同在,站在訊息、批評和嘲諷的一邊,這些是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

長期與晚郵報合作的漫畫家詹內利(EmilioGiannelli)表示,「諷刺該有極限,但不該用武力嚇阻。」並在漫畫上寫著「嘲諷的自由殺不死」。

義大利晚郵報也指出,「表達自由應該永遠被捍衛,即使是挑戰禁忌時。可以批評查理週刊的漫畫,但西方世界不該在捍衛表達自由的立場上分裂。」   §§

 

☆☆我不是查理 也有法人反侮辱宗教 2015-01-11 中央社

世界報(Le Monde)報導,巴黎北郊聖丹尼(StDenis)的部分中學生譴責謀殺漫畫家的暴行,但同時也譴責漫畫家的作品。聖丹尼約有1/5居民為北非裔。

一名17歲的高中生說,她不太想默哀,「那些漫畫家侮辱了伊斯蘭和其他宗教,向他們致敬,我覺得不公平」。

另一名14歲的初中生說,「我為死者默哀,但不為畫漫畫的查布(Charb,指週刊總編輯夏邦尼耶),我一點都不同情他,他對我們穆斯林沒有半點尊重;但槍手不需要殺12個人」。

名叫雅辛(Yacine)的學生提到,很多同學把查理週刊漫畫家與法國脫口秀藝人狄爾多尼(Dieudonne)比較,「狄爾多尼做了一個形似納粹的手勢就被處罰,而對查理,談的卻是言論自由」。

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FN)創黨人雷朋(Jean-Marie Le Pen)在推特上說,「抱歉,我不是查理」;他的孫女、民族陣線議員梅瑞恩.雷朋(MarionMarechal-Le Pen)也表示,「如果是要捍衛言論自由,那麼我是查理;如果要支持查理週刊的編輯方針,我就不是」。    §§

 

1.紐時挺查理 不刊爭議漫畫  2015-01-09 聯合報 編譯馮克芸

法國查理周刊七日遭濫殺後,金融時報評論指出,刊載爭議漫畫激怒穆斯林是「愚蠢」行為,此語在社群網站引發強烈批評,但對照美國部分媒體避免刊登爭議漫畫,該文正凸顯自由與自制的微妙分際。

金融時報歐洲總編輯巴伯七日在網路版的該報評論中,先對殺手嚴詞譴責,但表示,以描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爭議漫畫來激怒穆斯林,是查理周刊「編輯上的愚蠢」。

此語一出,迅速引發推特使用者的激烈回應,有人稱此文「可能是最遲鈍、最麻木、最毒」的文章,還有人說,巴伯讓「自由」這個字蒙羞。

金融時報網路版不久後把「愚蠢」字眼移除,但仍不改其對查理周刊的責難,文中說:「對查理周刊這類意圖在激怒穆斯林之際為自由奮鬥的刊物而言,一點常識會很有用。」

弔詭的是,當巴伯的文章在網路上挨轟時,金融時報另一篇評論指出,查理周刊工作人員勇氣十足,該刊有權出版那樣的刊物,且新聞工作者必須說出肺腑之言,無論那些話可能得罪什麼人。

就在英國熱烈討論言論自由的同時,美國媒體具體而微表現了如何自制。

美國紐約時報、費城詢問報、國家廣播公司新聞集團、福斯新聞網、美聯社、路透等,皆正視此事的敏感性,未在報導中刊出查理周刊的爭議漫畫。但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則並不避諱。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痛批暴徒攻擊查理周刊傷害言論自由,但紐時發言人丹妮爾.羅德絲.哈說,該報決定,以文字描述那些爭議漫畫即足以讓讀者了解這則新聞。美聯社發言人寇佛說,他們秉持的是行之有年的既定政策,即避免使用刺激挑撥的圖像。

華爾街日報在社論中強硬指出,如果伊斯蘭教領袖不管管狂熱信徒,更多反伊斯蘭情緒將無可避免。同樣曾經刊出穆罕默德爭議漫畫的丹麥日德蘭郵報文化版編輯羅斯說,查理周刊為捍衛言論自由付出了最高的代價。

這項代價能否開拓更多言論自由空間,歐洲許多漫畫家及作家並不樂觀。他們擔心,此案可能導致創作者在嘲諷宗教時進一步自我檢查。

穆斯林的大忌

法國查理周刊編輯部遭血洗,疑似與刊登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有關。伊斯蘭教嚴禁崇拜任何偶像,認為如果立像(例如畫像和雕像),人們就會去崇拜(人造的)偶像,而不是崇拜真主。先知是人不是神,即使心懷敬意,也能替穆罕默德立像。   §§

 

2.美國狙擊手與法國聖戰士   張佑生  聯合報2015-01-11

「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套用海明威的話,就算從未去過巴黎,這一周在巴黎發生的事即使不到永生難忘的程度,恐怕也會久久揮之不去。

有媒體將巴黎恐攻和美國九一一事件相提並論。九一一後,美國在海外發動反恐戰爭,追緝首謀。電影「美國狙擊手」描述美國海軍史上狙殺紀錄保持人凱爾的生平,凱爾四度派駐伊拉克,軍方統計他十年內共狙殺一百六十人。

問凱爾為何千里迢迢殺人,他說唯有直搗黃龍,才能預防恐怖分子到美國作亂,破壞美國的價值。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規定言論自由是基本人權,顯見其為重要價值。

言論自由主要是保護人民不受政府侵犯,但不是毫無限制及代價。一般人亂說話,有妨害名譽的法律責任。德國有反納粹法,對支持納粹或反猶太的言行劃紅線。

查理周刊等西方媒體固然有權調侃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但如果要批判激進伊斯蘭勢力,不能挑伊斯蘭國和凱達首腦醜化嗎?為何非拿穆罕默德作文章?與公益何干?不但引起穆斯林世界反感,更讓激進分子借題發揮。二一二年白宮發言人卡尼說,美國絕對支持新聞自由,但質疑媒體判斷。旨哉斯言!

查理周刊血案發生後,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的諺語屢被提及。麥克阿瑟曾說,無論是誰說過「筆桿子強過槍桿子」這句話,這人肯定沒見識過自動武器。

如果說美國狙擊手捍衛美國的基本價值,血洗花都的法國聖戰士也可自稱維護先知不受汙衊。雙方都「師出有名」也各有強大火力,手無寸鐵的民眾該如何是好?      §§

 

3.媒體壟斷醜化 伊斯蘭也怒了 謝丹華 自由業2015-01-09 聯合報

法國《查理周刊》遭到恐怖攻擊一事,在斥責恐攻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反思:言論自由高漲的背後,我們是不是忘了尊重不同族群的聲音?

後殖民主義學者薩依德的著作《東方主義》指出,西方國家壟斷了世界的發言權,並建構出對近東世界的刻板印象,造成當社會大眾看到阿拉伯,就會聯想到伊斯蘭教,進而產生恐怖主義的想法。

像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充斥著美國的文化觀念,醜化伊斯蘭教的劇情層出不窮。近期索尼影業推出的「名嘴出任務」,也因為劇情中惡搞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引起軒然大波,造成北韓政府的不滿與抗議。

全球化的時代有好有壞,一方面使我們能夠聽到多元的聲音;另一方面,多元聲音的聚合,似乎勾勒理想的遠景,不過各國的資訊產製能力有限,少數媒體仍然掌握多數的發言權,使世界上的價值觀變得愈來愈相似。

從內容產製者的角度而言,科技變遷加速了國際媒體間的合作與整合,可從不同觀點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及內容。然而,如果強勢的國際媒體,為了鞏固自身文化的主導權,控制了全世界大部分的資訊,內容趨於同質化的結果,不僅壓縮了多元的聲音,更會阻礙我們對異國人民的同理心與認同感。

從訊息接收者角度而言,多元聲音整合促使文化相互流動、相互共享,產生創新的結合與思維,像是麥當勞為了因應亞洲文化而推出的米漢堡即是一例。但如果我們對此控制過程無能為力,將受到特定文化的宰制,並且逐漸認為主流媒體訊息所建構出的社會就是社會真實。

多元文化忽略多元背後存在著強勢與弱勢間不平衡的關係,必須解決對差異的歧視,以及包容不同的文化,才能使世界在同質性與異質性並存的過程中,形成文化多元的景觀。

我們應該要將心比心,抱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認真尊重每一個聲音。        §§

 

4.惡搞異族文化 不是幽默   刁卿蕙(自由作家)2015.01.11中時

巴黎《查理周刊》槍擊案125傷,民眾集結致哀,手握燃焰的筆,舉著「我是查理」的標語,搖著「我們不怕」的布招,燭光輝映淚水……恐怖分子又一次凝聚全世界的怒目,激化了文明的對立。

促進瞭解或助長蒙昧

「心裡信神,是宗教;一經發表,即為政治」,政教牽扯,治絲益棼。自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創教以來,可蘭經已如同其它各大宗教的經書,隨著派別林立,詮釋紛雜。槍手已被擊斃,探討伊斯蘭教是否暗殖仇恨,煽惑青年,鼓動聖戰,走入陰邪,見仁見智。

媒體傳頌該刊總監Stephane Charbonnier之言「我寧願站著死,決不跪著生」,頓時令他和那三名漫畫家之死,有如泰山之重。死者為大,況乎以「捍衛言論自由」之名的崇高犧牲!全球反伊斯蘭的「正義大軍」沛然莫之能禦。一篇指責Charb 編輯方針的文章,遂引來撻伐,隨即匿跡;印度某穆斯林發言同情殺手,旋踵被捕。此刻凡膽敢逆鱗反思者,莫不感到徹骨的寒蟬效應。

何以Charb會自陷「站著死」與「跪著生」的絕對二元選擇?其招致殺身之禍的堅持是否真符言論自由的定義?其作是在促進文化了解,抑或助長蒙昧?

某華媒有云「《查理周刊》充分展現了法國人冷幽默的天賦……法國人對此樂享其中,但遭諷刺的穆斯林卻因此屢屢攻擊該報社」。法國雖有深刻的沙特與細緻的楚浮,但其普羅的粗俗品味,常連老美也瞠乎其後。早年旅法發現電台充斥Jerry Lewisslapstick鬧劇,全民風靡此美籍三流諧角,曝露了其文化中的「農民性」。

言論自由也不能誹謗

《查理》雖也嘲弄基督,但上帝老神在在,不以為意,因在歐美具廣大的民意基礎。而多為逃難而移民的少數族裔穆斯林,流離失所,內外交煎,處境艱難,竟連唯一宗教慰藉,都迭遭詆毀嗤笑,能不憤恨嗎?評估宗教的包容性,需納入地緣政治,資源多寡與立足點大小都是考量的重點,不可以偶發事件,驟下結論,連坐所有信徒。

1970年代因取笑戴高樂之死,曾遭停刊,改名後的《查理》,仍襲舊惡以譁眾。一系列攻擊穆罕默德的漫畫,除了描繪先知與男人熱吻,還裸體露屁眼,對白粗劣,曾被前總統席哈克評為「宣示性的挑釁」,埋下禍根。

19世紀的法國藝術家杜米埃,咸認是西方時事漫畫始祖,畫工精美,鞭辟入裡。曾因把當朝國王畫成一梨形頭的巨人,在王座上邊吃民脂,邊拉屎,而賈禍下獄。詩人波特萊爾讚其作「這已經不是諷刺漫畫,而是歷史」。

幽默與惡搞的拿捏取決畫家的文化內涵。言論自由的旗幟再大,也無法為拙劣遮羞,規避譭謗的事實。罹難者令人同情,然不可諱言,其引發殺機的畫作,實有違其先賢杜米埃揭諸的智性訴求。理性的世人亦當謹記「我不是查理」。§§

 

5.仇恨與報復的毒藥 聯合報 黑白集2015-01-12 

法國恐怖攻擊事件震撼全球,近日的發展驚心動魄。向來與美食、精品、香頌、浪漫主義畫上等號的法國,人心惶惶;而且可預見,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全世界都脫離不了恐怖主義的陰影。

伊斯蘭激進組織IS迅速坐大,有人指責乃美國政策躊躇所致,歐巴馬自己也承認,低估了敘利亞內戰期間的恐怖分子,造就了世界各地的「聖戰者」基地,甚至不乏歐美人士加入。而從人類文明史來看,這仍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世界累世仇恨情結的一環,至今陷於復仇的循環。

恐怖主義的暴力手段絕不能姑息,這是全球追求和平的底線共識。但人類自相殘殺事件,像經年累月飄浮天空的鬼魅一般,令人嘆息仇恨的毒藥如此惡質,殃及無辜者同嘗惡果。凱達及IS激進組織如今堪稱全人類公敵,不僅猶太人、基督教世界成為恐怖攻擊目標,散布全球的廣大穆斯林也受牽連,成為可能遭到報復的對象。然則,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次法國的「查理周刊」事件,令全球媒體工作者感同身受,並有歐美報紙以「我們都是查理」為之聲援,表達捍衛言論自由的決心。不過,信仰民主、自由為最高價值的人,也不能不深思長年以醜化、褻瀆他人宗教為樂的爭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不是空言,可惜世人多半奉行的是:「把自由留給自己,把容忍期待於別人」,惡性循環之下,留下今日世間這種血腥的景象。

台灣倖免於強烈的宗教對立,此刻全球反恐氣氛中,我們還是要呼籲勿遷怒無辜,不必惡意對待住在台灣的「異教徒」,特別是為數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尼外勞。此刻應低頭反思:人類為何自己吞下仇恨與報復的毒藥?§§

是語言暴力 非言論自由  路況 中國時報 2015.01.11.

查理事件被定位為言論自由與恐怖主義之爭,是一個嚴重的誤導。「我是查理」變成「捍衛言論自由」的宣言代號,更是非常可怕的簡化扭曲。武裝攻擊查理是肢體暴力之霸凌傷害,查理漫畫所表達的種族歧視、宗教排斥則是語言暴力之霸凌傷害。

查理事件的本質不在於「言論自由遭致暴力攻擊」,而是兩種暴力形式的對幹:面對種族歧視之語言暴力霸凌,伊斯蘭激進分子訴諸肢體暴力來反擊反制。查理事件不是「言論自由vs.恐怖主義」之爭,而是「語言暴力vs.肢體暴力」之「以暴制暴」。肢體暴力當然該譴責,查理遇害當然令人遺憾,但這並不表示查理沒有錯,種族歧視之語言暴力更需嚴厲譴責,因為它更易被社會輕忽縱容。查理所犯的錯誤罪過並不小,只是罪不至死。

問題當然不是對兩造各打五十大板,而必須提出「為什麼」之大哉問:為什麼標榜普世人權的西方會產生查理漫畫這樣販賣種族歧視的流行媒體?為什麼伊斯蘭激進分子要一再訴諸暴力方式來反擊西方?

設想在一場足球賽中,某裁判一再做出有利甲隊,傷害乙隊之不公裁決。乙隊屢次抗議無效,裁判還對抗議球員直接給紅牌出場。全場多為甲隊球迷,更一面倒挺裁判。乙隊幾個球員氣不過,動手毆打裁判,結果乙隊被判禁賽,逐出大會。

 

集體種族歧視的發言

如果將查理事件定位為「西方言論自由vs.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普世價值之爭,情況大概類似。問題癥結在於:為什麼查理漫畫可以洛陽紙貴?由此反證:其種族歧視之語言暴力並非少數人士之個人言論,而是反映整個社會輿論氛圍。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指出:所有的「表述」都不只是個人的言行表達,而是一種「集體發言裝置」。所以,查理所表達之種族歧視其實是種集體的語言暴力,是整個法國社會,乃至整個「歐洲/西方/白人」之集體語言暴力,只是掛起了「言論自由/普世人權」之招牌旗幟。

在西方傳統列強中,法國對非西方異文化其實最具開放性與包容性。對於以巴問題,美、英一面倒挺以色列,德國不方便表達立場,唯有法國會替巴勒斯坦與阿拉伯人講幾句公道話。但此次事件,「我是查理」的宣言反映了法國人也嚴重倒退。世衰道微,舉世沉淪,夫復何言!§§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6.恐攻畫面驚悚 低頭別忘抬頭  趙哲聖 中時2015.01.12

網絡與通訊匯流的當下,法國《查理周刊》恐怖攻擊所造成一連串血案,社群媒介出現大量資訊轉載與圖檔聲援的力量,間接帶領分裂及失聯歐洲子民,上街宣示團結。

視覺狙殺攻堅的畫面,加上意見的陳述;悲傷、流淚、憤怒的,輔以大眾媒體完整的追蹤報導,哲學家笛卡兒所說:「感官欺瞞著我們」,恐怖的視覺意向,因為畫面、內容、傳播,而加速感官的失神與悲傷。

殺人視覺的衝擊太大,臉書與推特徬徨發言,網路與媒體資訊如剝洋蔥般日漸詳細極端分子行為;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每次全球化脫序反社會的異常分子,極容易透過資訊流通而複製與無感化行為,我們要怎樣篩選與控制資訊給我們的缺點或助力?

通訊解放的效應,讓網路空間脫離真實世界的常規與價值。鍵盤上惡言的速度,手指滑動的快感,像之前北捷劫難凶殺,後續在虛擬的網路中複製波瀾,有鄉民按讚鼓動、預言再犯,甚至少數人崇拜凶手的虛擬暴力出現。相同,伊斯蘭國或蓋達組織,靠影視殺人畫面與社群連結,吸引加盟成員。

地球村周遭毀滅性新聞產生「複製性模式」,媒體尋求真相,閱讀者更新發展,當資訊量產生囤積與重複,西方主流更茁壯,伊斯蘭穆斯林被異化,涉入者從反感到無感,而不知如何控制資訊流量的「邊緣人」仿效模仿,變造kuso圖影,把例證合理化自身行為,製造隱性炸彈與負面衝擊。

對於大多數需要溫暖與關愛的人們,在這樣資訊衝擊下,常落入法國哲學家維希留所說「失神癲」;我們強迫去見證不曾目睹的事件,因為科技影像技術與網路傳播,好似真實到達現場,當分享的災難恐怖畫面持續增加,最後讓我們失神,雖然感官保持警醒,外在感受卻封閉,掉入負面困窘與焦躁,涵化為無法預期持失神癲癇狀態。

法國版911黑暗面的消息,充斥在話題、網流,與意識之中,蔓延全球恐怖氛圍。此時的大眾媒體除了忠於報導事件真相外,更需要輔以多層面分析,增加教育與反思的報導,減少血腥畫面的衝擊,而訊息接受者,適時選擇資訊來源與數量,以免資訊超載;當然,與親人朋友對話,分享想法,才能維繫情感的支撐。

在失神一陣子後,日子從生活中重新黏合感受。當科技資訊深化在我們的體感中,虛擬、速成、低頭中溝通的那個你我,還是要適時抬起頭,跳回真實的警覺狀態;得於資訊,用於資訊,還要能選擇資訊。(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 §§

 

7.王正方/好萊塢的報應到了?2015-01-12 聯合報

好萊塢的電影人人看,不是因為產品特別優秀,得歸功於美國的商品行銷力超強。圈內有名言:我們能夠安排你去喜歡它!(We can program you to like it.

砸重金,使出渾身解數廣為宣傳,將一部爛片炒作成火紅的時尚話題,供大家在社交場合上談論。票房成績靠頭兩個周末,看完爛片再開罵也來不及了。

《名嘴出任務》(The Interview)是索尼公司的耶誕賀歲片,快上演前突然宣布全面停止發行。究其原因,有北韓某駭客集團威脅索尼公司:如果上演這部侮辱金正恩的影片,索尼的電腦系統就要遭殃。為了保護自己,只得將這部耗資近兩億美元(包括宣傳費)的電影硬拉下來!

好萊塢公司財大氣粗,呼風喚雨,怎麼就屈服於一個來歷不明的北韓駭客集團?據說駭客透露了機密資料,證明他們有一舉將索尼毀掉的本事。網路時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電腦天才組成駭客集團,彼暗我明,防不勝防。好漢不吃眼前虧,索尼公司知道駭客要玩真的,只好認栽。

歐巴馬覺得索尼太窩囊,說美國政府會保護索尼公司的言論表達自由,發行該片吧!索尼做了限量和網上發行,絕對收不回本錢來。

少數看過《名嘴出任務》的人透露,本片水準不高,純屬搞笑,盡情將金正恩描繪成一名荒誕昏庸暴虐的獨裁者。這種片子符合西方和世界各地愛看笑鬧片觀眾的胃口。編劇與製作人有算計,嘲弄對象必須縮到最小,方能擴大商業效應。好萊塢的影片不在北韓上映,金正恩為大多數世人所唾棄,開他的玩笑又有什麼問題?不料網路時代的事真難辦,幾名狠駭客,就能叫好萊塢大老闆低頭!是他們的報應到了?

百年來,好萊塢的言論自由從沒任何障礙。侮辱非白種人與華人的影片不計其數。福滿州是個極端邪惡醜陋的華人角色;陳查禮乃華人名偵探,得找一名西方男子來演,黏住眼皮、貼上怪鬍子、陰聲陰氣的講破英語。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出一套電視劇「功夫」,拍攝前硬把李換掉理由是美國觀眾不喜歡看「中國佬」(Chinaman)當主角、做英雄。他們看上某華人功夫高手演員,寫了個劇本請他演出要角,戲中他沒什麼台詞,頸子上老戴著一條狗項圈,睡狗窩。

好萊塢刻意或不經意的拍電影侮辱非白種人,問題出在那個圈子裡的人,有不少以WASP(白種盎格魯撒克遜人)為尚,狂妄自大,對其他族群一律缺乏尊重了解,也從無意願去了解。這種人寫的劇本,一旦觸及其他族類,便充分表露出他們的無知、傲慢,劇情總帶有難以令人消受的侮辱。

他們創造出大好佬約翰韋恩,一人赤手空拳打敗他國的千軍萬馬,亞洲男人都是醜陋卑劣的配角,亞洲女子俱是發洩性欲的可愛對象。再看一遍根據田納西威廉姆斯大師原著拍攝的電影The Night of Iguana,其中有個小角色:中國廚師,他的造型、言談舉止,實在不敢恭維。大師尚且如斯,其他人的作品就更甭談了。

好萊塢的產品靠著噱頭、高科技特效、全方位的強力宣傳,屢屢賺到大錢,但是何必老是要用侮辱、嘲弄、醜化其他族裔的劇本來生財呢?

眾生平等還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概念。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各類駭客無所不在,若遭到突襲,後果難以設想。駭客的行為應予譴責,絕對要遏止。這次他們卻迫使強勢、偏激、驕傲的好萊塢大老闆們三思,不認同「眾生平等」難免要賠錢?(作者為電影導演)

 

8.十字架和新月間的衝突2015-01-11 聯合晚報午後熱評

法國爭議雜誌《查理周刊》數度開伊斯蘭教和先知穆罕默德的玩笑,招致法國激進穆斯林的怒火,兩組嫌犯犯下一連串事件,最後造成17名法國人死亡,讓法國舉國既震驚又悲痛,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疤。這起案件的發生,絕非偶然,而是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教之間衝突的新一章,戰場從中東、美國轉移到歐洲。

美國哈佛大學前教授杭廷頓曾在《文明的衝突》中提到,冷戰後的世界衝突,來自文化和宗教上的差異,911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一直衝突不斷,倒不是因為彼此的價值觀歧異太大,反而就是因為雙方太像,所以無法和平共處。兩者都是一神教,也都是專制主義,他們都向普世宣教,希望全人類都能信奉自己崇敬的神。

《水滸傳》中的洪太尉因為好奇,揭開被封印的石碑,沒想到放出了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演變成一百零八條好漢大鬧宋朝的故事。中東地區因為宗教衝突、資源爭搶導致常年武裝戰事不斷,但美國硬要插手干預本來屬於區域性的戰爭,軍事行動激出許多所謂的「聖戰士」,猶如洪太尉放出的莽士,美國找來多國同盟轟炸敘利亞的結果,是最後將戰場擴展至美國甚至歐洲。

事件落幕後,法國總統歐蘭德公開表示,本次事件與伊斯蘭教無關,試圖藉由此番言論,撫平法國人心中的恐懼,避免有其他激進穆斯林趁機發動類似攻擊,也防止雙方之間的仇恨加深。只是西方和伊斯蘭文化間的矛盾已有數百年之久,又豈是一句話可以弭平?若雙方不能建立真正的尊重,開啟平等的對話,恐怕本次法國事件只是雙方衝突的起點,而非終點,而且下一次可能在奧斯陸,可能在斯德哥爾摩。§§

 

9.文明理解 才能解決恐怖主義 潘襎/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  聯合報2015-01-12 

巴黎發生《查理周刊》令人震驚的屠殺事件,包括法國著名漫畫家喬治.沃隆斯基(G.Wolonski)在內。巴黎友人來函證實此事,令人震驚與難過。二一二年我們帶著學生前往巴黎進行移地教學,到他的住宅進行訪談,記得他給學生的建議是:「努力工作,享受生活。」沃隆斯基溫文儒雅,雖已七十高齡依然慈祥講述自己的理念。

這次恐怖行動意味著人類文明即將走向新的對立時代。記得上世紀末到巴黎留學時,書店的宗教書區最常出現的法語標題是「tolerance(寬容)」,宗教的信仰以及異文化的理解已經成為當時的課題。法蘭西文明自從殖民北非開始,已經注定必然經歷如何納入穆斯林文化的異教信仰的嚴肅課題。法國文明為了邁向今日的信仰自由,經歷新教屠殺、異端審判等血淋淋的過程,長達數百年才在法國大革命中獲致初步的寬容政策,近代法蘭西文明的價值基礎「自由」從此誕生。

今日法國內政錯綜複雜,法國本地人出生率急速下降,穆斯林一夫多妻制度造成人口快速上升,因此有人預言遲早將會選出黑人總統。人種問題以及被邊緣化的異教徒成為是法國文化與內政的嚴肅課題。因此,法國在面對中東局勢時,向來受限於國內的現實問題,必須採取不同於英美的立場。

這次的恐怖事件震撼法國,挑戰法國人素來所捍衛的言論自由。有漫畫標題寫著:「沒有幽默,人也死了。」《查理周刊》素來以諷刺漫畫為主,以前曾經因為諷刺伊斯蘭教先知而遭受威脅,這次則進一步演變為屠殺事件。聖戰士的聖戰演變為屠殺手無寸鐵的漫畫家與編輯群,令人憤怒。罹難者的著名漫畫家沃隆斯基夫人隔日指出:「喬治倒在了戰場上。他和他的同志們、他的兄弟們一起犧牲。為了崇高的自由,他一直一直在戰鬥。他倒在了媒體所職守的戰場上。對我來說,昨天發生的事件是一場反對自由的戰爭。」為此,數萬人走上巴黎街頭,發出怒吼,強烈譴責這場屠殺事件。美國安全局警告,散布各地的恐怖分子將會比安全人員還要多。一位法國女穆斯林跳出來指出,穆斯林素來愛好和平,譴責這批屠殺者為少數激進分子。

這件事背後存在著異文化的相互理解課題,在法國被視為幽默的事件,在穆斯林世界則是挑戰基本信仰的底線。血洗《查理周刊》的兄弟為法國籍,卻前往葉門接受蓋達組織訓練;不只他們,其他國家的伊斯蘭信徒同樣也都存在此類情形。他們在自己國家內部大多屬於邊緣的人,受到主流文化排擠。其實,中東問題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開始,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浮現在人類文明的對抗型態中,美國、以色列以科技、軍事優勢去解決民族、文化問題;結果抱薪救火,愈演愈烈,大火從上世紀延燒到本世紀。本世紀必須導正上世紀的缺失,嚴肅正視此一課題,相互尊重文化差異,彼此珍惜生命,徹底反省彼此文明。科技不論如何先進發展,人文的反省依然必須回歸核心,冷靜正視。

中東局勢詭譎多變,美國涉足其間,我們若與西方國家一樣,亦步亦趨地跟隨在美國腳步之後,恐將逐漸捲入了這場漩渦裡面。漩渦底層的暗流不斷滾動著,然而最終其底層依然存在著以某種優勢科技主宰世界的物質主義的核心價值。人類要避免這場災難,必須從文明的理解著手,否則所謂反恐只是外科手術的摘除感染,無法有效且根本地解決文明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