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12月15日──培養體貼 從掃廁所開始
你的心,柔軟體貼嗎?飲水機的食物殘渣、廁所垃圾桶有可回收垃圾、小便斗的衛生紙、口香糖、洗手檯的廚餘、隨手丟棄的飲料瓶…等,打掃的同學為此抱怨不已,可是同學們不也都負責一部分的清掃工作嗎?也必曾抱怨上述垃圾,製造垃圾的卻還是同學們。請同學認真打掃,付出心力更知珍惜,希望從掃廁所開始,讓你柔軟體貼。
1.培養體貼 從掃廁所開始 聯合報╱徐重仁2014.12.14
3.我見我思-貓狗有情,人呢 陳敏郎 2014.10.27.
4.林中斌: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聯合報 2013.01.22
7.台南加飯事件vs.日本一碗湯麵 聯合報╱李屏生/法律系助理教授、台南人(台北市)2013.12.30
9.教養之道 藏在細節裡 聯合報╱柚子(新竹) 2014.11.16
1.培養體貼 從掃廁所開始 聯合報╱徐重仁2014.12.14
清掃事實上沒想像中簡單。從準備工具、分配工作、執行、到掃完整理,因為細節多,過程繁瑣,要能養成「不怕麻煩」的毅力。看似簡單的清掃工作,實際動手做,收穫比想像中大很多。
日本清掃學習會創辦人鍵山秀三郎,現已八十三歲,身體力行清掃工作達五十年。說起他為何投入推廣清掃,要從他早期「行商」說起。行商是在日本背著產品走動兜售的商人,鍵山挨家挨戶拜訪,有時遇到好心人家請他進門喝杯熱茶,但更多時候是吃閉門羹。
工作過程中,鍵山嘗遍人情冷暖,從中學習待人處事之道,好的人便是他的榜樣,他要用同等方式回敬別人,甚至發揚利他主義,把溫暖擴大至其他人;不好的人則是他的「反面教師」,供他當鏡子般反省,是否也有同樣缺點。正因為有過這樣的體驗,讓他願意用體貼的心對待每個人。
鍵山後來創辦公司,把過去行商歷練轉成經營之道,甚至創辦清掃活動。他在日本各地成立清掃分會,均有子弟兵響應,數年前也因與他接觸,把清掃工作引到台灣。相較於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嚴肅,鍵山更喜歡台灣人溫暖的一面,每年定期來台灣參與清掃工作。
和鍵山一起吃飯時,觀察他用完餐一定把大盤子疊在一起、小杯子另外擺好,方便餐廳工作人員收拾,這就是一種「體貼的心」。例如我們到戶外烤肉,烤完沒清理亂丟一地;或是西門町常見年輕人抽菸,菸蒂亂丟,不僅環境髒亂,更會在下意識中養成「隨便的個性」。若要求進步,我們就要努力從小處改進,別亂丟垃圾,見到地上垃圾隨手撿起,這就是日常培養體貼心的做法。
像我們舉辦清掃活動,我都希望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塊參加,有的小朋友挖水溝泥土,鏟到蚯蚓因為沒看過會害怕,但若有家長陪同並解說,過程會很有趣。將髒亂環境清掃乾淨,小朋友的心境會漸漸轉變,認為儘管自己年紀雖小,卻能跟大人盡一己之力使環境改觀。這些孩子往往回到家中,自然而然就會幫爸媽做家事,自己的東西也不會亂丟,這都是體驗得來的習慣。
清掃活動是個體驗過程,從別人不喜歡做的工作,學習彎下腰做,把細節做好,就能培養出關懷別人的柔軟之心。讓人做事從內心出發、做事存有善念,發自熱忱,能關懷、包容別人,也就是對別人體貼。
我搭飛機時使用廁所,一定把洗手台擦拭乾淨,讓下一位使用者比較舒服,自然而然的,一直做、每次都如此,就能養成好習慣。
又如鍵山住旅館,每次他都自己帶毛巾,還會寫一張紙條告訴服務生,旅館內的毛巾、備品他都沒使用,不必再花時間整理,這就是對服務生的體貼。
鍵山十二年前來台旅遊,我請他們夫婦吃飯,問他興趣,他回答「掃廁所」,當時我覺得很怪,怎會有老闆把掃廁所當興趣,但聽他講解後覺得有趣,於是邀請到超商周年慶活動跟同仁談清掃,才從活動中發覺掃廁所的好處—很多清掃過程中的細節值得被學習。
我成立台灣清掃學習會(台灣美化協會前身),定期舉辦清掃活動,我帶頭下去做,其他事業體的總經理見狀,也只好下來掃,從超商附近鄰里開始掃起,逐漸掃出規模與心得。
後來,鍵山請我們台灣協會主辦一次世界清掃大會,五百位日本人自費飛來台灣,響應此舉,由此台、日民間交流,竟然也從掃廁所,建立出深厚的跨國情誼。
觀察日本人掃廁所,不是工具拿起來就刷,他們第一步驟會先在廁所門前深深一鞠躬,意思是感謝廁所給他機會清掃,態度十分謙卑。當掃完廁所後,還會到門口再敬禮一次,意思是這次掃完廁所學習到很多,感謝這次清掃帶給他的啟發。
清掃完各自都要發表心得,就像夥伴共事完成後,彼此交換各自學習到的經驗,分享彼此清掃後的愉悅。此時,通常大家會席地而坐,吃些日本家庭菜,那是一種情感的凝聚,宛如家人般一起做好某件事,分享彼此的辛苦與快樂。
清掃,是一個體驗後轉換心性的過程。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學校、機構團體,邀請我們去教清掃。經過真實體驗清掃,才知道打掃的重要,並進而養成好習慣,隨手做好清潔。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
街頭來往路人行色匆忙、眉頭緊鎖,迎面而來的陌生人,即使是不小心的眼神交會,也會急忙閃避,人與人之間就像有一道隱形牆,而我卻獨鍾於與人眼神交會的瞬間,將微笑傳遞過去。這微笑的力量,是從一位陌生婆婆給我的微笑裡展開。
有次回彰化,嫂嫂在傍晚的時候說:「走吧!我們去散步!」
輪椅走在田園邊的道路上,沿途兩側都是菜園,有隨意攀藤於小屋邊的菜瓜,滿園盛開如花的高麗菜,沿著田邊散步,享受迎面吹拂的微風,還有眼前即將走往下半個地球的夕陽。
菜園裡有位婆婆走了上來,將滿懷的農作物放上機車前的籃子,脫下斗笠與頭巾,慢慢牽著機車往前走來,就在我們眼神交會的那一刻,黝黑的臉上堆滿微笑地問:「出來散步啊?」我先是一愣,然後微笑回應:「是啊!」那位婆婆走遠後,轉身問嫂嫂:「是鄰居嗎?」嫂嫂說,她與那婆婆並不認識,但在村裡的人們都會相互打招呼,這就是鄉下的人情味。
婆婆溫暖的笑容與親切的問候,瞬間讓我滿心暖意,推著輪椅的手也輕快了起來,回家的路程,在快到家的路口,遇到一群婆婆帶著孫子在路邊聚會,這時的我也想來嘗試一下當個熱情的陌生人,一邊推輪椅,一邊盯著婆婆們看,直到其中一位婆婆朝我看來,在彼此眼神交會的那一刻,我滿心歡喜地對著婆婆微笑、大聲地問:「帶孫子出來玩噢?」婆婆先是一愣,然後微笑著對我說:「對啊!來跟鄰居聊天!」這一刻所有的婆婆們都朝這看過來,帶著微笑。
在我往前走後,婆婆們才又恢復聚會的熱鬧,隱約中聽到有人問:「你們認識喔?」「不認識,但是人家跟我打招呼,也要回應一下啊!」後方傳來婆婆們開心的笑聲,而我也跟著微笑了。
微笑蘊含著正面的能量,無論彼此是否相識,微笑的渲染力都能讓緊皺的眉頭鬆綁、不安的心瞬間平靜,它跨越彼此間那道隱形的防護牆,給予最直接的正向能量。而當你的微笑從對方微彎的嘴角投射回來時,會形成雙倍的快樂感染力。
喜歡在輪椅行進中,用微笑打破一道道隱形的牆,下回在路上相遇,也請給我一個微笑。§§
3.我見我思-貓狗有情,人呢 陳敏郎 2014.10.27.
人與動物的感情,不亞於人與人間的感情。上周在臉書有一則點閱率超過10萬人的〈等一個人的花貓〉影片,網友Jerry Wang在新北市三重區目擊這段溫馨的「人貓情緣」。
影片中一隻黑白花貓站在十字路口,豎直尾巴,發出喵嗚、喵嗚的聲音,望向後方一位推著資源回收車的駝背阿嬤,直到阿嬤緩步靠近,花貓才放心的轉身,站在回收車旁伴著阿嬤走進昏暗的騎樓,踏上回家的路。
Jerry Wang在影片中寫著:「牠在路口等了好久,在等一個人。她們的互動,當下讓路口所有的人都停止動作,看著阿嬤與貓。」
這段影片讓眾多網友感動,甚至有人因此落淚。誠如Jerry所言:「貓,是有感情的。只是,有沒有遇見懂牠們的人。」故事的後續更令人感傷,花貓已離開阿嬤(可能已往生),阿嬤孤伶伶的撿資源回收。
另一個「老人與貓」的真實故事,在大直劍南路山上,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在靠近「劍南蝶園」的路邊,每天上午11點左右,就會看見一位阿公,拉著菜籃車從計程車下來,阿公下車後對著路旁樹林大喊:「芭比,芭比」,這時只見一隻肥嘟嘟的橘貓不知從何處蹦出來,阿公笑著對橘貓揮手,橘貓跳上路旁的矮欄杆,阿公與貓都坐了下來。
阿公從菜藍車拿出2個便當盒,1個裝了白飯和飼料,1個倒了些水,橘貓開心的吃著,等到剩下1、2口,阿公拿起湯匙舀起剩下的飯粒,就像餵孫子吃飯,對著橘貓說:「來,吃完。」貓抬頭看著老人,頓了一下後,低頭就把飯給吃了,老人又將水放到貓嘴邊,要牠喝水。
老人與橘貓的真實互動,訴說著彼此的信任與依賴。橘貓在劍南路山上流浪,行蹤不定,連阿公都不知道牠吃飽後跑去哪,但聽到「芭比、芭比」這個信任與依賴的呼喚,牠心安,跳出來與老人相見歡。
阿公說,他天天來,一天沒看見就不放心,也帶牠去結紮了,「不能讓牠亂生,牠受罪,也製造問題。」老人收拾菜籃車,站起身子,橘貓跟著跳起,「牠知道我要走了,牠也要走了。」阿公說,他老了,坐計程車上山,下山就慢慢走。老人的身影往山下移動,橘貓還沒走,看著老人的背影,頓了一下,就像老人要牠把剩下的飯吃完般,稍加思索後,跳進樹林繼續流浪。
流浪只為一口糧。流浪貓犬浪跡天涯,駝背阿嬤收養小花貓,讓牠不必再流浪,成為有家的孩子,雖粗茶淡飯但相互取暖,彼此真情付出,對方已是家人,所以牠站在十字路口等阿嬤,「不能沒有你」;橘貓與阿公,雖然並不同住一個屋簷下但心靈契合,有如「精神上的家人」。無論是「阿嬤與花貓」,或是「阿公與橘貓」,在真實的人類世界,利益薰心,處處虛假,信任感薄弱,但與貓狗為伴,卻簡單而快樂。
4.林中斌: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聯合報 2013.01.22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人類普遍相信:「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弱者被消滅。強者活下來,傳他的基因給後代。所以人類基本性格是自私的、暴力的、侵略的。
人類篤信這觀念的結果,和目前全球社會亂象—持槍濫射、親子相殘、貪婪無厭不無關係。
近年科學更進步,卻發現進化論的盲點。請看一則小故事。
美國帥哥,像○○七演員皮爾斯布洛斯南,哈佛大學畢業,開保時捷名車,在紐約華爾街創業,任廣告公司總裁,高薪職位,常載金髮美女去豪華餐廳約會。
某天,他在街頭看到一位可憐的兔唇小孩,心中不忍。他介紹小孩去看醫生朋友整形,費用他付。事後他覺得自己從未如此快樂過。
穆拉尼(Brian Mullaney)幫助兔唇小孩獲得完美笑容上了癮。從一九九一至九九年,成立紐約市慈善組織,再推廣至全美及全世界,叫「笑容火車」(Smile Train)。至○二年底,全球有七十五萬裂唇和裂舌的兒童,遍布八十個國家,已免費動手術開展新的人生。
穆拉尼的名言是:「你所能作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The most selfish thing you can do is to help other people)。
難道穆拉尼是個自我沉醉的怪胎?
○六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Jonathan Haidt在統計大量數據後,發現做義工、捐血、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其他的人快樂。穆拉尼似乎不是個特例。
無怪乎,在一○年海地大地震後,全美國一半的人捐款給海地。前往海地的美國旅客人數在災後暴增。他們是去做義工清理災區的,許多人還在國內排隊良久才輪到。
○六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研究人類神經的Jorge Moll和Jordan Grafman博士,應用掃描腦部的fMRI技術,發表突破性的論文:當我們把別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如捐錢助人—之後,大腦中負責享樂情欲的中心mesolimbic pathway會亮起來。做好事所得到的「爽」,與大快朵頤及翻雲覆雨的快感竟然類似!他們說:我們動念做好事的源頭,是腦部神經構造中早已埋伏的本能,而非仁義道德壓制自私自利的結果。
而更早在○二年,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神經病學學者James Rilley和資深教授Gregory Berns用相同技術也有類似發現:當我們與人合作的時候,腦部某部分(caudate nucleus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會亮起來,那是和收穫或中獎的喜悅一樣。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Edward O. Wilson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提出人類「群體演化」(group selection)的理論:兩個部落競爭,生存下來的部落戰鬥力強,因為族人團結、合作、有犧牲的精神;被消滅的部落戰鬥力弱,其族人傾向於內鬥、猜忌、自私自利。世代遺傳下來,人除了競爭的天性以外,還有合作犧牲的精神。人的進化有別於其他動物。這說法在當時備受批判。
近年來心理學、社會學、神經學陸續的新發現使得威爾遜終究在○二年獲諾貝爾獎。
其實,達爾文在十歲女兒早逝後寫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中有句話:「同情心是我們人類最強的本能,強過自私。最有同情心的人會繁衍得最好,也會有最多的子孫。」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大災變」作者,為退休國際關係和戰略教授)
廿歲不到的年紀,我便負笈北上求學、工作,至今,雖然已在台北定居多年,但仍有許多家人、親戚、朋友在中南部,因此,不時的南來北往,是我生活的常態。特別是每年春節期間,我總會利用返鄉的機會,與親友們團聚、話家常。但也許是工作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差異使然,我發現,即使是和我同樣年紀的人,彼此卻在此時,對於生命和生活的態度,有著相當殊異的看法。
看事情的方式,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去實踐自己的人生,也會讓同代人的生命,出現不同的周期步調。有人積極以對、把握當下、分秒必爭,對未來滿懷理想與抱負,且自始至終都能保有高昂的鬥志和進取的熱忱。反觀,有些人的生命軌跡,卻是讓消極和悲觀成為調性,還正值壯年,理應成熟穩健攀向生命高峰,但周遭所瀰漫的絕望氛圍,卻彷彿已走到了盡頭,於是,可以排解生活苦悶的方式寥寥可數,只能以一種百無聊賴的思緒,談論著生老病死。
每當聽到這些無奈、抱怨與不滿充斥在周遭的談話時,我總感到特別惋惜。前不久,和友人的聚會結束後,因為感受到彼此對生命情調的扞格,連帶使得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影響。帶著這份無以名狀的情緒坐上車,聽到收音機裡傳來樂團五月天在演唱會上翻唱〈如果還有明天〉這首歌,彷彿道出了五味雜陳的心事,頓時令我有熱淚盈眶的衝動。
我憶起了我的同代人—薛岳,那位令樂壇後輩懷念不已的搖滾歌手。卅多年前,我和他都是對音樂充滿狂熱的青年,各自在自己所屬的領域裡,奮力為未知的前程打拚。當時,薛岳以獨樹一格的形象,為流行樂壇燃起一股的全新想像;而我則是自維也納回國,開始全力推動打擊樂在台灣的發展。由於薛岳鼓打得不錯,我們因而打過幾次照面,只可惜,這些短暫的交集未能更進一步,因為不久之後,薛岳便因肝癌與世長辭了。
雖然只有短短卅六年的生命,但直到最後一刻,薛岳未曾放棄過對音樂的熱愛。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世,薛岳以他的執著與堅持,完成了最後的傳世之作,在《生老病死》這張專輯,他以〈如果還有明天〉一曲,唱出了對生命的渴望:「如果還有明天,你想怎樣裝扮你的臉?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這是薛岳留給他的同代人以及後世的無盡探問,也是他最終的深情告白。
廿多年過去,薛岳的影響力未曾消逝,他炙熱的歌聲、屹立於舞台上的身影、窮其畢生努力不懈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懷抱夢想的音樂人,勇於去追求能讓生命發光發熱的舞台。只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真切地感受、真心地追求,人生的「成功」才會是有意義的;而懷著「如果還有明天」的心情,當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高低起伏時,即使碰上再大的困難,也能常懷珍惜、感恩,將阻礙化作躍起的動力。
「如果還有明天,一定要提醒自己,把握每次感動!」薛岳的心情寫照,不但是我時常與身旁老友以及年輕朋友們分享的故事,也是不斷要對自己說的話。 (作者為國家兩廳院董事長)§§
善事,不一定要靠善人。
比較兩個類似、但在關鍵點上截然不同的案例。
巴西公益組織,為了幫助飢餓兒童,串聯一些餐廳。顧客在這些特定餐廳吃飯時,可以選擇只要三分之二的分量(價格不變)。餐廳省下三分之一的食材,折算成現金,用來救助兒童。
對照組:美國公益組織,為了幫助飢餓兒童,串聯一些餐廳。顧客在這些特定餐廳吃飯時,只要用某個App拍下食物的照片,分享給社群網站的朋友,餐廳就捐一筆錢,用來救助兒童。
哪一種比較有效?
巴西案例靠的是善人。消費者體會到「人飢己飢」,少吃三分之一。做這事是發揚情操。
善人當然有,可惜不夠多。而且一旦要人犧牲奉獻,就難以永續。久了之後,食量再小、情操再高的人也會反問:為什麼要我少吃三分之一?你餐廳幹嘛不把服務費捐出來?但要在商言商的餐廳捐服務費,也不會持久。
美國案例靠的是凡人。消費者吃飯時本來就喜歡拍照分享,做這事是舉手之勞。
消費者分享照片時,App會註明餐廳名稱,等於替餐廳做了廣告,所以在商言商的餐廳就樂於把本來就要花的廣告費捐出來。在這模式中,資源重新分配,但沒有人做了原本不會做的事,花了原本不會花的錢,於是可以永續。
任何事要永續,得符合人性(拍照分享),而不能要人犧牲(少吃三分之一)。
我常跟年輕人談夢想,發現這一代對公益越來越有熱情。他們關心環保議題、幫助弱勢族群、在國內外做志工。跟我們那世代只想追求個人成功,截然不同。
可惜的是,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觀,讓他們對主流的同學或賺錢的企業,抱著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以致無法用平常心去了解大眾的心理,觀察市場的運作,進一步用商業技巧來實現夢想。希望保持純粹,往往只剩孤獨。
我也希望保持純粹,但那純粹是在於願景的堅持,而不是方法的單一。夢想、熱血、公益、大愛這些純粹的字眼都很好,但它們是我追求的願景,而不是實現願景的方法。
因為只靠夢想、熱血、公益、大愛來說服人(請少吃三分之一),而不提出一套符合人性的機制(你拍照上傳,餐廳付廣告費),最終只能吸引到少數人。而那幫助飢餓兒童的願景,也就無法實現。
每天,我鼓吹更多人和企業投入公益,但不訴諸他們的高尚情操。我尋找凡人,而非善人。因為當他們心態越平凡,越能了解大眾的心理和商業的運作,於是也越願意去找出公益和私利雙贏的方法。
世界可以更好,資源應該重新分配,但沒有人必須因此而犧牲。我崇敬高尚情操,但想要動員的,是舉手之勞。(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7.台南加飯事件vs.日本一碗湯麵 聯合報╱李屏生/法律系助理教授、台南人(台北市)2013.12.30
南一中「加飯事件」後,該校一位老師力挺學生,認為此事只有老闆的一面之詞,應該還原真相,其他學校更聲援一中同學,這件事讓我想起日本「一碗湯麵」的真實故事。
日本人習慣在歲末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夜裡吃麵條求長壽,北海道札幌一家麵店「北海亭」當晚生意特別好。十點快到了,老闆娘正要打烊,店門輕輕推開,一位穿舊格子衣的老太太帶著兩位小男孩進來,老太太怯生生的說:「可不可以…只要一碗不要料的湯麵」,兩位小男孩更是不安的低著頭,老闆娘說:「當然可以。」就帶他們到人比較少的三號桌。老闆也是老實人。他想:「三個人吃一碗麵那夠!」偷偷的多丟一團麵條,也加了不少海鮮實料,三人圍著一碗湯麵,吃得津津有味,付過錢,三人同聲對老闆及老闆娘說:「真好吃!謝謝你們!」老闆與老闆娘也說:「謝謝,新年快樂。」
隔年的歲末,麵店的生意依然很好。晚上十點,老闆娘正要關門,那位穿著格子舊衣的老太太與兩位小男孩又來了。老太太怯生生的說:「可不可以給我們一碗湯麵?」老闆娘對他們已經有印象:說「當然可以。」又帶他們到三號桌。老闆娘偷偷對老闆說:「煮三碗給他們吧!」老闆說:「這樣他們會不好意思。」又多弄了一條麵團和加料海鮮,端出一豌熱騰騰麵來,這一家又不好意思的多謝老闆。這樣的事持續了五年,後來老太太和小孩都沒再出現,但店裏每年歲末仍然保留那三號桌。
二十年後,歲末晚上十點,「北海亭」正要打烊,二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出現了,帶來了一大箱現金和厚禮,謝謝老闆和老闆娘當年的「一碗湯麵」,他們就是那位老太太的孫子,年輕人就是日本今天橫跨軟體和銀行投資界的韓裔首富,那位老太太就是從韓國帶他們到日本投靠親戚的外祖母。
日本的「一碗湯麵」,告訴我們「施」的人也要注意「受」的人的尊嚴,「受」的人也要回報以禮貌。聖經上說:「扶助軟弱的人,施比受更有福。」如果店家態度和南一中學生,能像日本的「一碗湯麵」,那麼「加飯事件」就不會發生。
孩子若能從小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是別人因你而快樂時,他便會自動分享。我們需要增加孩子這種體會的機會。
一位鄰居來謝謝我推薦她看《親子天下》,因為她在上一期的主題「分享」上找到了支持她教養的理論。
原來她有一雙兒女,年齡相近,常為玩具而爭吵,她婆婆就說:「為什麼不多買一個?一人一個就不會吵了,家裡又不是沒有錢!」她一直覺得分享很重要,不應該圖耳朵清淨而縱容孩子,現在她知道她的堅持是對的。
但是在離去前,她問我:「為什麼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就自然會分享,而現在的孩子教了也不會?」這問題讓我開始思索。
以前人家孩子多,一般都有五個左右,當然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買玩具。但是那時雖然物資缺乏,民風卻很淳厚,大家都逃過難,都吃過苦,都知道生活的不易,不論誰家有什麼好吃的,都會分送給鄰居朋友,量不多,但是都有。即使是端午節,家家都包了粽子,母親還是會叫我們拿幾個送給鄰居,順便教我們說話的禮貌。
我媽會說,去到別人家要說:「這幾個粽子請陳媽媽笑納,嚐嚐福州粽子的味道。」這時陳媽媽也會趕忙剪幾個粽子叫我帶回家:「跟你媽媽說,陳媽媽手不巧,包的不及你媽媽的好看,嚐幾個我們湖州粽子,不要見笑。」過年蒸年糕也是如此。
不知不覺中,我們學會了分享及禮貌,尤其到家境不如我們的鄰居時,說話更要小心,不能傷人的自尊心。所以早在國文課教「嗟來食」(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之前,我便從母親嘴裡聽到這個故事了。
要孩子分享最重要的是讓他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有一次,我父親下班回家,經過物資局,看見在拍賣沒收的物資,其中有三花牌奶水,他一時興起,便買了一打回家,做冰淇淋給我們吃,我父親在南洋長大,家中傭人常做冰淇淋,所以他會做。
那一天我們全部都放下功課來看父親做這個連台北都不常見的東西(當時台北只有白熊冰淇淋店),好不容易等到深夜,冰淇淋打好,可以吃時,我母親拿出湯碗,滿滿盛了幾碗叫我跟妹妹分送給鄰居。我們心中都非常不捨,自己吃都不夠,怎麼還要送別人?但是不敢多話,走在路上不免偷舐幾口。
等到了鄰居家,看到他們孩子雀躍和感激的神情時,我真的感到施比受更有福,在當下,我也願少吃一口,分給他們吃。這種感受很深刻,它影響我後來對珍品的看法,也能了解文革時為什麼「有雞大家吃,才能大家有雞吃」,人必須互相幫忙才有未來。
西洋諺語有句話:「人一生仰賴三個朋友的陪伴:第一個朋友是財富,只要有錢,財富便陪伴你;第二個朋友是親人,但是親人只能陪伴你到墳墓門口,他必須離你而去;第三個是善行,只有名譽在你進入墳墓後還一直陪伴著你。」許多人做善事不是為名,但是這個名卻跟著他長長久久不消失,如陳樹菊或陳綢阿嬤。
孩子若能從小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是別人因你而快樂時,他便會自動分享。
我們需要增加孩子這種體會的機會。§§
9.教養之道 藏在細節裡 聯合報╱柚子(新竹) 2014.11.16
趁著秋高氣爽的假日,到海邊挖海瓜子好孝敬公婆。豔陽下我時而彎腰,時而深蹲,雙手不停翻動石頭和揮鏟挖掘,手套上沾滿沙子,鞋襪也被海水浸溼了。
正當我汗流浹背,埋頭苦幹之際,忽然出現一家人擋在我的正前方圍觀。年輕爸爸率先發問:「小姐,請問你在挖什麼?」
好為人師的我回答他:「我在挖海瓜子。」
他又問我挖掘的技巧,還借我的工具給孩子們小試身手,我也樂意配合他們進行一場「挖海瓜子體驗課程」。沒想到當他們轉身離開時,非但忘了致謝,小女兒竟說:「媽媽,你看她的手上、鞋襪上都沾滿沙子,看起來好髒、好惡心喔!」雖說「童言無忌」,但我還是很在意的停下手邊的工作,留心觀察這對父母如何進行「家教」。讓我錯愕的是,我只聽到當媽媽的提醒:「看路,小心滑倒!」
我不禁想起早年在鄉下常遇到挑水肥的長輩,父母教導我們雖然糞臭難聞,但切記要面帶笑容地打招呼,絕對不可露出掩鼻惡心的表情,否則回家鐵定會被罰跪在房間尿桶旁反省悔過。
職業本無貴賤之分,腳踏實地、辛勤工作的人更值得尊敬,這是父母從小教會我們最寶貴的一課。我也曾親睹父親幫年邁體弱的鄰居挑豬糞到田裡施肥,那老人家感激的神情至今仍令我難忘。而與我在海灘上偶遇的這對父母,他們錯失了一次教養的機會,當時我真想叫住他們,好好地跟孩子們說:「待會兒我會用海水洗淨手腳才上岸,但你們可知海邊的沙石每天都洗澡兩次,一點兒也不髒呢!」
教育是百年大計,而教養之道更是藏在細節裡。我把這次的經驗當題材,在朝會上與全校師生分享這則生活小故事。我問孩子們:「如果你是海邊的那位小朋友或者父母,你該怎麼做、怎麼教,才算有禮貌、有教養?」從孩子們的回應,我知道他們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堂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