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103日──誠信與學術倫理

餿水油、假油氾濫,全台灣淪陷,大概國人無一倖免,商人為利毫不顧誠信;學術界不遑多讓,前教育部長因他人論文造假波及而下台。誠信是人格的基礎,學術倫理是學者的學術人格基礎,二者其實為一。請細讀下文並慎思之。

 

1.時論-學術研究 掛名就是不誠實  徐武軍  2014.07.17.

2.作弊不分中外 科學誠信才服人   聯合報╱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2014.07.17 

3.社論-啟動教育打假行動  中國時報   2014.07.17.

4.研究倫理必修課 先打預防針   聯合報陳義華/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2014.07.15

5.學術界應誠實看待自己「不高尚」的這一面   聯合報社論2014.07.15

6.盛治仁/人的素質對了 才是最美風景   聯合報2014.09.15

7.廖玉蕙/尊重和誠信的教養觀    聯合報2014.10.01

8.劉克襄/一枝冰棒的誠信    聯合報2014.09.20 

 

1.時論-學術研究 掛名就是不誠實  徐武軍  2014.07.17.

從要求大學教師首重研究、沒有論文或論文的數量不夠立即解職,和重視大學論文排行來看,台灣的學界是非常重視以論文為標竿的學術研究的。作者本人不具「學者」身分,謹自「常識」的觀點來討論台灣的學術前景。

要將一件事情做好,做的人需要很「誠實」的、「專注」的、和「務實」的去做;「誠實」、「專注」和「務實」是把事情做好的要件,這是常識性的認知。做學術性的研究亦不例外,而且要求更嚴謹,一般將這3個要求涵蓋在學術規範或「學術倫理」中,是學術活動可以永續發展的基礎。以下,將用「誠實」、「專注」和「務實」這3個指標來討論台灣學界領袖的作為,和台灣學術研究的前景。

監察院曾公布若干學界領導人物在20062008年間的研究計畫數量和經費:4位國立大學的校長共有研究計畫56件,總經費185,002,000元:平均每人在校長任內,要同時照顧14件研究計畫,和46,250,200元研究經費。美國的大學校長和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在任期中是沒有自己的研究計畫的,其理由有二:

一、是對職位的尊重。要心無二用的全力將這個職位做好。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敬業」,或是前文中提到的「專注」。

二、是利益迴避原則。主事者通常也是資源分配者,校長不負責研究計畫,即是校長本人不是資源分配的受益者,更可以凸顯出其公平性。

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顯然不具有「敬業」或「專注」的品質,無法在對研究的熱忱和對校長職位的熱愛中做出選擇,而一定要兼得。尤有甚者,對任一個人來說,14件研究計畫都是需要全力以赴、猶恐不及的重責大任,校長是一定無法同時兼顧校長職務和14件研究計劃主持人的責任。從校長極少缺席會議、會面和飯局的情況來判斷,校長對職位的熱愛是大於對研究的熱忱,他所主持的若干研究計畫一定另有其他的實際負責人,校長只是「掛名」而已。這種情形在美國是一定不會存在的。「掛名」在研究計畫是實質上的不誠實,是違反學術人格的行為,完全不能見容於美國的學術界。台灣學界的「學霸」,即是指具有取得研究經費影響力,而「掛名」在多項研究計畫中的人。台灣公立大學連「誠實」、「專注」的校長都缺乏,要由「學霸」充任,我看不出台灣的大學的前景在哪裡。

補記:本文完稿後在媒體上看到陳姓副教授有60篇論文被取消,該學術期刊的總編輯並引咎辭職。學術期刊於去年(2013)年11月即通知陳副教授任教的學校,該校對發表了60篇論文的副教授的行為不可能無知,而一定要在國外媒體報導後才著手做真正的處理,造成更大的風波。學界當然要「打假」,那就從清查掛名研究計畫、在論文上掛名開始吧。而且一定要清查舊帳,要將台灣學界作假的根源徹底挖出來。(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    §§

 

2.作弊不分中外 科學誠信才服人   聯合報╱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2014.07.17 

一九七三年,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蘇馬林醫師,將白老鼠塗黑,宣稱將此「黑」老鼠一塊皮膚處理後,移植到白老鼠身上,不會產生排斥,並將改寫器官移植及癌症治療史。二○○五年,韓國漢城大學黃禹錫的研究團隊宣稱能量身訂做和病人體細胞DNA相同的胚胎幹細胞株;調查單位發現黃氏捏造研究結果,且未妥善告知捐贈卵者,會引起副作用,嚴重違反道德。

○○六年中興大學張姓教授論文發表於「細胞」雜誌,宣稱在原核細胞內,只需要Sigma因子參與,不需要RNA聚合 ,即可打開雙鏈DNA進行轉錄,無疑將改寫教科書新觀念,然經旅美華人指出該內文及圖表有作弊嫌疑,文章被撤回。

年,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吳博士實驗室兩位中國科學家,發表於《人體基因療法》雜誌,宣稱用噬菌體酵素為載體,可將基因嵌入專一部位,成功治療老鼠遺傳性疾病苯酮尿症,後經發現造假,調查並證明吳博士並無不法。同時期諾貝爾獎得主巴赫博士實驗室內周姓博士後研究員,宣稱利用攜帶一植物蛋白的基因改造老鼠,藉此蛋白於神經元間的傳動,可分析出大腦皮層中那一神經元,接受鼻子嗅覺接受體的訊息,但他人卻無法重複此結果,震驚學界。周姓博士回到中國也消失無影。

今年一月,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宣稱將體細胞暴露於酸性溶液中,可誘導成多功能幹細胞,乃幹細胞研究史上一大突破,但因錯誤解釋、竄改圖片及實驗無法重複,論文已於上周撤回。七月,前屏教大陳震遠副教授虛構同儕審查,遭國外媒體披露,震驚國際,乃台灣科學史上一大醜聞。教育部長和陳有論文共同掛名發表,也因此辭職。

作弊造假事件乃全球皆然不分東西,在一高度競爭的實驗室中更是層出不窮,作弊方法也出神入化,從塗改膚色、竄改電腦影像到同儕審查制度上作弊,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為何無法有效阻止作弊的發生?一、研究人員急功好利,缺乏誠信道德,乃此弊案的根本。二、為何《科學》及《自然》等雜誌未能在第一時間找出破綻呢?尖端科學上的突破,從投稿到出版,檢視者僅能於六個星期內,從作者提供的資料及其結果中,推敲內容是否符合邏輯思考及基本知識,但並無法了解資料內容是否屬實。三、同儕審查無法落實,大師掛名有利論文被接受,但並未參與實驗,如何辨出真偽?

這一連串事件又透露出何種訊息?第一、科學研究乃經得起千錘百鍊。當年一公布複製羊的成果,雖震驚全球,但也倍受質疑,然而歷經一年,各方重複考驗後,才得到肯定。科學沒有捷徑,誠信是研究人員的座右銘。第二、重要研究資源,莫過度集中於少數科學家身上,將減緩客觀單位快速檢視其成果的機會。第三、未來隱私權於細胞組織等的取得、使用及管理上,將更深一層考慮。去名化後,將不利於追蹤調查,是否有更好方式,仍有待思考。第四、重要期刊將要求作者敘述個人在論文中的貢獻,以避免魚目混珠,有利釐清每個人的責任。

成功是每位科學家的心願,急功近利已逐漸扭曲社會的價值觀,更腐蝕科學界的核心思考,或許再多的制度規範也無法阻止類似事件的發生。科學家唯有堅守誠信,學養兼備,方足以服人。          §§

 

3.社論-啟動教育打假行動  中國時報   2014.07.17.

教育部長蔣偉寧受他人論文之累辭職,雖然國際期刊已來函說明,與蔣偉寧有關的5篇論文並無涉及造假,而是審查程序的問題。不過,這次風暴更值得外界關注的,是學術圈由來已久的論文「虛浮掛名」現象。在以量取勝的台灣學界,學者或研究者為求快速累積論文業績,一篇論文往往搭載各式「黃魚」,能掛上多少人頭就盡可能掛上,只要論文上有掛名,就有點數,大家你儂我儂、互相取暖,形成學術歪風竟習焉不察,令人感到極為痛心。嚴格來說,「這不是造假,什麼才是造假?」

其實台灣教育圈堪稱「造假一條龍」,追求虛假、表面的成就或者成績的心態與作業流程,早已滲透進入各級教育。從學術界、高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甚至基礎教育,每個層面與層級都充斥造假的現象,這種「系統性的造假」才是台灣教育最讓人憂心之處。

蔣偉寧下台的理由除了因受到陳震遠與陳震武兄弟的論文牽累之外,他個人處理這次事件的態度與說詞反覆,也是理由之一;此外,12年國教引發民怨高漲,執政黨考量年底選情,確實也有不得不把蔣偉寧換下的壓力。問題是,12年國教不是馬英九的政見、甚至不是教改人士的期望與要求嗎?為何真正付諸實施之後卻完全走樣,造成學生、家長與學校一片反彈呢?

12年國教的目標是孩子們能快樂地學習,「免試入學」只是手段,教學內容與方式才是關鍵。不過,目前看來,教育界和家長、學生都已陷入「入學方式」的泥淖裡,至於學校到底教些什麼、怎麼教,似乎乏人關心。

各方關注焦點都集中在入學方式的技術面問題,而非學習的基本面需求,於是很快的,聰明的補習業者就幫助焦慮的家長、茫然的學生,推出了全新的應對方式,那就是「因考制宜」:學校要以什麼做為甄選的標準,補習班就推出相應的補習科目;學校重視什麼樣的活動,家長就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出那樣的活動來。

例如,學生為了在大學推甄時搶得優勢,爭相參與志工,彰化基督教醫院徵求志工時就湧進了800多位高中生報名;有些家長為了幫孩子搶得擔任志工的名額,竟得漏夜排隊。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台灣高中生人人搶當志工,愛心真是豐沛滿溢,殊不知,這是因為擔任志工的經歷可以為學生在推甄時加分。

在台灣,只要能加分,家長、學生真可說無所不用其極、拚命爭取。然而,扭曲的心態與做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擔任志工的意義嗎、能讓他們真正打從心底認同志工的價值嗎?鼓勵學生擔任志工的良善用意,就因「分數至上」而崩潰了。家長為孩子排隊搶當志工,將來孩子進入社會,造假、虛浮、只懂得做表面功夫,又何怪之有?

更有甚者,台灣的中等教育還出現了應該是獨步全球的「國際競賽補習班」,將包括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等等競賽的SOP與制勝祕訣訂出,再以不斷重複、強迫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嫻熟各種題型、參賽規則,好在這些國際競賽中脫穎而出。當然,勇奪各種獎牌的目的還是為了入學時可以加分。

很多人問,為什麼台灣學子在各種國際大賽、發明獎、創意獎中屢屢奪得優異名次,金銀銅牌不知凡幾,每年產生為數眾多青少年的「台灣之光」,然而,一旦成年之後,台灣人似乎很快就失去了這種優秀的體質,台灣之光怎麼會突然間就黯然失色了呢?從種種教育造假的現象即不難理解箇中緣由。

台灣人太聰明了,在任何制度、標準中都可以找到取巧與造假的門路,你考什麼,我補什麼,兵來將擋,神乎其技、無縫接軌。而台灣的教育界過度重視、甚至可以說是只重視數量上成就的結果,就是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對分數敏感、對造假無感的考試機器。

蔣偉寧辭職了,但是「虛浮掛名」混充論文數量的亂象就會從此銷聲匿跡嗎?教育東改西改,造假不改,又豈真能讓台灣孩子明白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如何讓孩子真心享受學習呢?因此,單單撻伐蔣偉寧或個別的學術弊案是不夠的,台灣需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進行一場「教育打假」行動,摒除假掛名、假點數、假研究、假學習、假金牌……,甚至根除考試作弊現象,讓教育回到最單純的「初心」,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美好與滿足。        §§

 

4.研究倫理必修課 先打預防針   聯合報陳義華/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2014.07.15

他山之石—負責任的研究行為

著名的國際《振動與控制期刊》一口氣撤銷了六十篇台灣學者發表的論文,這件事不只在台灣學術界掀起了驚濤駭浪,在國際間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連紐約時報都有一篇非常尖銳的報導。台灣教育界如何亡羊補牢?本人目前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設「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課程,希望能夠提供一些經驗,以供國內參考。

其實這一門課的興起,在美國也才只有幾年的工夫。當初是源於「國家健康總署」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新規定,所有參與其研究計畫的學生必須接受研究倫理方面的訓練,用以維繫研究成果的品質和學術界的高道德水準。而且這些單位還強調,這一訓練必須紮實,由學生親身實地參與來完成,不能徒具形式,所以不是網路課程或幾場演講所能取代的。

本校從二○一一年開始,規定為這兩單位做研究的博士班學生必修這門課。關於課程的內容,可以說舉凡與研究有關係的課題都列入了,其大綱包括了「倫理基本觀念」、「良師與合作伙伴」、「資料管理」、「利益衝突」、「動物研究」、「人體研究」、「作者」、「同儕審查」、「不良研究行為」、「科技與社會」、「雙重用途」、「出口控制」等等。學生如果上了這一門課,對整個研究領域之中所有可能犯錯的時機和場合都一清二楚,等於是先打了一劑預防針。

舉例來說,關於誰才有資格當作者,許多期刊都有其嚴格的界定,電子與電機工程學會就要求此人必須是從頭到尾,從研究概念的提出到步驟的執行到論文書寫都要參與。執此而言,光是在一篇人家已經寫好的論文上面提供一點補充意見,充其量也只能被感謝,是不夠資格當作者的。另外,像某些一心只想畢業,缺乏研究動機,不肯動腦筋的學生,平常就照著指示埋著頭寫程式或收集數據,根本搞不清楚研究精神的來龍去脈,其實也只能被感謝,是不足以被列入作者名單的。

誠然,教育不足以完全杜絕鋌而走險之徒,仍然需要治標機制的輔助配合,但是百年之計才是釜底抽薪,扭轉風氣的根本之道,七年之病,必須求助於百年之艾方克有功。

這些年來,亞洲有好些國家在評鑑研究成果上走了極端,光以數量做為憑藉,造成了不少光怪陸離,烏煙瘴氣的現象,像是剽竊、篡改、捏造都已經不算是大新聞了,歐美學術界也往往不堪其擾。

坦白講,台灣的學術環境並不算是此中之尤者,兢兢業業的研究人員仍然大有所在,出了這一樁醜聞,讓國際間對台灣有了個整體的負面刻板印象,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公平。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握機會,趁勢引入美國最新的課程設計,好好教育研究人員,則未嘗不是否極泰來之機。將來台灣很可以在研究倫理上開亞洲風氣之先,甚或自濟濟人,幫助其他國家走出目前這一個惡劣的死胡同,則國際學術界勢必對台灣要有一番新的評價。  §§

 

5.學術界應誠實看待自己「不高尚」的這一面   聯合報社論2014.07.15

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擴大,國際間鬧成「台灣之恥」,國內則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遭波及去職。但社會的質疑聲浪未止,最值得追究的是:這僅僅是一個程序疏失問題,還是蓄意作弊問題?是個人道德問題,或竟有結構共犯存在?

傳統的士大夫階級,是社會的智識領袖和道德表率。但檢視台灣學術界現況,從稍早的國科會研究費詐領事件,到建築教授蔡仁惠幫遠雄行賄葉世文,到今天的論文審查造假風波,大學教授們真該誠實面對學界並不怎麼高尚的這一面了!

論文抄襲,或研究資料造假,這類事件古今中外有之。近年最「經典」的例子乃南韓的生物學家黃禹錫,對幹細胞的研究使他成為南韓的民族英雄,在首爾大學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隻複製狗,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二○○五年最令人讚嘆的發明」榜首,甚至被捧成有望為韓國拿下諾貝爾獎。這種等級的學者,最後卻被揭發多項研究結果造假,甚至私人挪用了政府投資的巨額研究經費。黃禹錫後來被判刑十八個月遭緩刑。只能說,各個領域裡都有走捷徑、鑽漏洞、利欲薰心、不擇手段的敗類,學術界也不能倖免。

這次陳震遠事件爆發,檢視其中造假的過程,稱得上程序複雜、精心策劃,絕非「疏失」二字就能解釋。結果,不僅他個人名譽掃地,還牽連到期刊主編下台,蔣偉寧難逃下台去職,仍未獲社會諒解。其間,蔣偉寧確有交代不清的情節:與陳震遠是否熟識、見過幾次面,其實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自己署名的論文,到底研究上親力親為到什麼程度?是隨便掛名的「搭便車」行為?還是混入其他共同作者來「雨露均霑」?這種問題不可能用「不清楚」、「不知情」就矇混過去。蔣部長一開始還堅稱自己是無辜受害者,最後辭職下台,顯見自知必須扛起責任。

這次事件是因國際學術期刊的嚴格調查才告曝光,弊情俱在,當事人只能「認了」。但一葉知秋,其中情節反映出學界的一些黑暗面,其實眾所周知。例如論文共同掛名之「不可說的祕密」,從研究助理到名牌教授,都可謂習以為常;至於「同儕審查」流於派系相互包庇,「我罩你,你罩我」,乃至學閥壟斷研究經費之「包山包海」、「大包轉小包」等行徑,哪一個不是學術界的「約定俗成」?不願同流合汙的學者,在申請研究經費補助時只好「斯人獨憔悴」;但更普遍的則是,學界眾人慢慢也就臣服於這樣的「潛規則」了。

學界陋習,凸顯出弱肉強食、權力傾軋的風氣,不管是出於名利競逐的私心,或環境壓力之情非得已,事實上,和政壇鬥爭、企業界「人吃人」的景象並無二致。這本是人性軟弱的一面,有些人甚至會用「適者生存」來解釋。但社會對知識分子到底有不同期許,知識分子「心懷天下事」的自我期許也應該標準更高一點。前兩年的國科會詐領研究費事件爆發後,很多不堪的情節才公諸於世;例如,研究儀器費用變成液晶電視搬回家,助理費變成自家親友的人頭充數,甚至還有廠商協助報假帳、開假發票等情節現形。雖有人諉稱這是緣於學界的「歷史共業」,最高法院對相關案件也作出「教授不具授權公務員身分」、不成立貪汙罪的認定,但部分學者原來也是「能貪就貪」的形象也已無可挽回。再加以台大等校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下,僅碳粉墨水匣費用就花了一億一千多萬元經費,而遭監察院糾正等事件為例證,知識分子曾幾何時已淪落到花納稅人錢「先天下之樂而樂」的境地?

學術界以往受光環效應籠罩,享受了不少尊榮禮遇,甚至「學而優則仕」的便利。但如今證明此輩「也是凡人」,醜聞接二連三爆發,揭開了學界並不比別人高尚的這一面;就算難期待學界應有高人一等的道德使命感,但至少應受專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規範。社會上對學者們「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崇敬已漸褪去,學界實應自清和自律,不要留下「象牙塔裡到底有多少黑暗祕密」的疑問。   §§

 

6.盛治仁/人的素質對了 才是最美風景   聯合報2014.09.15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曾經讓我們內心多麼地驕傲。台灣人的禮貌、熱情、善良和友善,讓許多觀光客津津樂道,我們也為自己的國民素質和文化底蘊深感光榮。但是最近餿水油事件引發的一些現象,卻又讓我們驚覺這條通往富而好禮社會的路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繼續努力。

輿論對於極少數的黑心商人和產品的問題已經討論很多,令我心驚的是看起來不是那麼少數的民眾在商家提供退貨服務時的行為與態度。據報導有些貪小便宜的客人,把發票和商品分開退兩次錢,甚至還有人拿一個商家的塑膠袋,就要求退三千元。這些作為糟蹋了店家的負責和善意,也讓自己跟黑心商人為貪圖利益而造假行為淪為相同本質。

消費者買到劣質商品,還要花時間去退款,心情不舒服可以理解。但是遷怒到也是受害者且願意負責任的店家,甚至是基層店員,真的不應該。還有客人不只態度惡劣,甚至要求店員當場吃掉退貨,遠遠超過了一個消費者應該主張的權益範圍。這種缺乏對人的基本尊重,是當前台灣很大的問題。

理直氣婉,是一個文明社會的表徵,如果做不到,理直氣壯是起碼的標準。但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理不直而氣盛」的事情存在。對事物的來龍去脈不清楚,加上多是用直覺去反應評論,造成了民粹風行。這個風潮始自政壇,政治人物齜牙咧嘴、口出惡言,不管說的話有沒有根據,越大聲、越激動、越粗鄙,在選民面前就好像越有道理。這個風氣開始蔓延到各個領域,大家逐漸喪失了同理心以及對專業的尊重,殊不知這個共業最後需要共同面對承擔。

日前一位醫師跟我談起執業的難處,舉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假設有一種疾病,動手術的存活率是百分之五十,藥物治療的存活率是百分之十。從專業上看,應該會建議動手術。但在實務上,醫師多會傾向藥物治療。原因很簡單,動手術致死的百分之五十,有一定的比例會提告,但是用藥物治療無效致死的百分之九十,則不會提告。這樣的結果,對病患其實極其不利,但「民意」卻會造成反方向的集體壓力。

這個現象當然不是台灣獨有。記得去年有義大利同事跟我分享,選舉時政治人物為了表達跟廣大人民站在一起,實施遊艇稅徵收。政治人物得到選票,民眾對富人的不滿也得到宣洩,似乎是雙贏的局面。結果一夕之間,港口的遊艇都移到了鄰國,不但稅沒有徵到,原來港口的停泊和觀光餐飲等消費都連帶泡湯。許多公共政策的利弊都是多面向又互相連動,需要冷靜的態度和理智的邏輯去分析。

我們在規畫自己的計畫、經營自己的事業,或甚至於買一件衣服時,所花的思考時間與精力,恐怕都大於我們面對公共事務時投注的注意力。台灣要能繼續發展提升,需要社會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和態度,並且重建人際之間的信任感和尊重。

同理心的存在更是社會與人際關係和諧的關鍵因素。尤其服務業不管在經濟產值和工作機會的提升上,對台灣的貢獻及影響越來越大之際,如何真正落實把台灣人成為最美的風景,實在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及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人的素質對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民主政治成敗的關鍵字,就在人民。(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

 

7.廖玉蕙/尊重和誠信的教養觀    聯合報2014.10.01

「尊重」和「誠信」問題,每到選舉期,必成為對手交相攻訐的箭靶。大人在新聞上吵得火熱,讓人不禁要喟歎基本的美好德行似已蕩然無存。朋友聚談,總為此種惡質選風憂心忡忡。此刻談「道德重整」彷彿是個笑話,仔細想來,卻又不得不嚴正以對;而世道混濁如斯,恐怕非得從民族幼苗的教育著手不可了。

民主教養得從小扎根,自前年晉升為阿嬤之列,我對孩童的成長有了比以往當母親時更多的觀察。禮運大同篇裡的「講信修睦」不只適用於外交,在親子溝通上,尤顯重要。

孩子對大人的信任,是從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對待裡建立起來,必須雙方都拿出誠意,從基本的生活細節裡開始講究起。大人和孩子站在一樣的高度,共同商量著訂立規則,是其後督責孩子守信的憑藉;如果大人單方自行立法,由上而下,嚴控孩童不要逾矩,如此,犯規就如同觸法。守信是從情感出發,守法則有賴理智控制。情感和理智打架,理智的贏面向來較低。所以,尊重和誠信堪稱一體兩面,互依共存。

尊重不是姑息,姑息是對惡劣生命品質的縱容;尊重是對生命的敬畏,小自個人生活的品味,大至對未來人生的規畫,縱使只是孩子,我們都得尊重他的抉擇,並容忍他們在追求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讓孩子從犯錯中培養對不良事務的抗體。

在成長中受到適度尊重與信任的孩童,通常因為拘執少,溝通多,學習進度相形較快也比較能夠自重。我的孫女雖才兩歲多,自主性就頗高,不肯隨順大人飯菜合一的進食方式,不但堅持飯菜分離且各菜獨立,湯匙內,一次只容一種滋味,我們也覺堅持有理而予以尊重。

曾在一次南下之旅中,她不停問:「現在到哪裡了?」我雖竊笑:「我說了,妳又知道什麼!」但仍耐下性子一一回答「新竹」、「苗栗」、「豐原」,感覺她彷彿從大人的鄭重以對中維持了相當的學習興致。另外,她曾因拉開小抽屜時用力過猛,導致小抽斗整個脫落傾地而驚慌莫名,也因為得到大人適時的安撫:「第一次做的事出錯是難免,不用害怕,以前阿嬤也曾這樣。」並得到力道拿捏的指點及再度練習的機會,得以掌握對她而言有些難度的拉開抽屜的要訣。

尊重與信任就是這樣日積月累而得,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一點,我從小孫女父母的教養方式上也有所領會。譬如:小孫女的爸媽前來托嬰,向來跟兩歲的小娃兒說得清清楚楚,她也乖乖站到門口揮手說再見,看著爸媽的電梯關閉下樓,講理、不哭鬧,爸媽從不偷偷溜走;身為阿公、阿嬤的我們,肅然起敬之餘,也跟著重然諾;承諾過的事,就算孫女忘記了或不再提起,也一定設法履踐。

同樣的,因為大人的信用額度高,小孩童也有樣學樣,譬如:看到玩具店雖眼睛發亮地飛奔前去,但除非行前約定好的,否則,她從不隨興要求;店員問她要買什麼,她總說:「家裡已經有了。」不會任性耍賴。跟她玩遊戲,我督責她,要換另一種新遊戲前,得將先前玩的玩具收拾乾淨。小孫女要求「阿嬤一起收。」我說:「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小孫女據理力爭:「阿嬤也有玩。」因為言之成理,我也只好遵命行事,不敢耍威權。

小朋友的學習與成長,以子夏的話來說最得其實:「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我深信尊重及信任可以讓孩童的學習多了些溫度,也必增加厚度與質感,為人父母者或者可以常常放在心上。      §§

 

8.劉克襄/一枝冰棒的誠信    聯合報2014.09.20  

大清早在鹿野高地,一個人無奈地捧了卅多枝冰棒。在店家二樓的平台,茫然地望向遠方,熱氣球正緩緩飄飛。

這是一部觀光局台灣好行籌畫的微電影畫面。劇情裡,我扮演一位尋找法國人的遊客。但此處重點不是故事的情節發展,而是為何要買卅多枝冰棒?

我捧冰棒的地方,叫春一枝,鹿野76。它以天然果物做為食材,手作冰棒販售。現今的冰棒都名不副實,泰半以人工香精、化學添加物的製冰技術處理。春一枝強調真材實料,將過熟無法再販售的果物,做成好吃的水果冰棒,一方面也解決,當地農民賣不掉青果的煩惱。

商店冰庫裡的冰棒,擺售了好多種款式,印象最深刻的有鳳梨、梅子、釋迦、洛神花和百香果等,都是在地物產。每枝冰棒價格並不便宜,約卅元至四十元不等。但它貨真價實,咬下去,果肉果絲盡露。新鮮果肉的香氣也悠然釋出,顯見製作很講究信用。

但我更驚喜的是販售方式。我扮演一位口渴,誤闖進商店的遊客,想找飲料,看到冰棒。大喜過望下,先取了一根食用。正準備付錢,赫然發現,牆壁上掛了「誠信自助」的字眼。原來,這家商店是自助型的,只設有一座木製投幣孔箱,取多少便付多少,全憑個人良心。

這間商店有二層樓,主要以賣冰棒為主,其它雜貨為副。整棟空間格局空曠而明亮,擺置了不少桌椅,供人休息。還有不少圖書、繪本、留言簿和文具鉛筆,以及好幾台供孩童玩耍的彈珠台。遊客能隨意滯留一整天,孩童亦可在裡面嬉戲。當然,商店也提供了潔淨的廁所,以及旅遊資訊服務等貼心設備。

整間商家沒人管理,會不會有吃冰不付帳的情形呢?相信一定有,但這是各憑良心的買賣。老闆以善念出發,特別建造此一公共空間,賣安心的食物。此一連串行徑,都在在證明,他勢必有一番理想。

但自行投幣,難免有些小麻煩。譬如我先吃了冰棒,想要給錢。偏偏,身上只有一千元。四下又找不到人,怎麼辨?

按劇本演出,我發揮了誠信的精神。投進一千元後,算一算可買卅多枝。乾脆全部捧在手上,走到二樓,看看能否分送給其它遊客吃。只是大清晨,不見半個人影。於是,鏡頭裡便出現我跟一堆冰棒,坐在平台的可笑畫面。

以誠實為特色的商店,我在國內外還見過不少。它的出現比例,或可視為一個國家觀光旅遊質地的探測器。這類商店一般都是小規模,擺設一些簡單的雜貨和蔬果為多,圖的不是賺錢,主要是與人為善。

但春一枝賣的可是高檔冰棒,而且是在地特有物產,並非一般廉價商品或書籍。其利潤虧損明顯偏高,更何況,休閒空間的格局還帶著公益的社區精神。職是之故,這樣的商店意義就非凡了。

近幾年新興的熱氣球活動,為鹿野帶來龐大的觀光效益。地方人士也透過此一旅遊效應,不時思考如何改善旅遊品質。譬如小吃餐廳精緻化,民宿品質提升,又或者打造新興的柑仔店。這一系列改變,外來的旅客想必都有所接觸。

但誠實商店的出現,顯露對陌生人的信任和友善,那才是難以取代的溫暖。它的大器坐落,不以營利為考量,無須任何解說即充分告知,在地人對遊客的歡迎。有時小村鎮的旅遊永續,端繫乎於此一二小店展現的態度。

有志的鄉里,盍興乎來。(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