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02月11日──閱讀李偉文
新學期開學,高三學測放榜,高中生要用甚麼態度學習,高三生怎麼選擇學系、學校?都不是老師家長說了算,讀讀李偉文的想法,或能有些啟發。
1.該教孩子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1.該教孩子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李偉文部落格 2013-08-06
有人說,二十紀未是個焦慮的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逐漸進入集體憂鬱的時代,其實不管是焦慮或憂鬱,都是反應出我們面對不確定時代的徬徨與恐懼。
的確,時代變遷愈來愈快,當一個人的努力認真或者優秀,愈來愈不能確保我們的前途,大家不免好奇的想知道:「到底成功的人有什麼秘訣?」
也因此這些年報章雜誌最熱門的就是報導那些成功的名人,書市裏最暢銷的就是告訴我們們有錢人怎麼想?有錢人做了那些事?學校老師父母長輩不斷跟孩子耳提面命的就是:「用功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有好的學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夠賺大錢!」
當孩子從大人言行與媒體的報導中,把賺大錢的人視為成功人物,建立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這是我相當擔心的,當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致富之道,總以為可以找到某個秘訣然後就可以複製成功的方法,也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我們都知道,要賺大錢也許必須努力,但是往往一個人即便再努力也不見得有機會賺大錢,而且當我們太強調秘訣與方法時,假如真的賺到錢,不免會認為這是我們比較聰明,比較厲害,成果是自己應得的,就無法看見一路上有多少貴人的幫忙與機緣的助力。
常會提醒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是否在言談舉止中會不經意地流露出對有錢有勢者的欽羨之意,我也在引領孩子探索未來時,要他們思考究竟什麼是成功?
我認為成功是有意義的過一生,這個意義與世俗的名利地位無關,而是關乎自己對生命與價值的看法,因此,也不須贏過別人才是成功,因為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意義由自己來定義自己過的快不快樂,人生幸不幸福,跟所賺的金錢多少,工作的職位高低其實都與別人沒有關係,而且也不見得對社會要有多大的貢獻人生才有意義,這些都不是由那些可以量化的數字來決定的。
因此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天賦,自己的熱情之所在,真的不必跟隨著周遭功利現實的輿論起舞,每個人都可以活出精彩完美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是個成功者。
這個感觸也正是我六月底應邀到台中明道中學國中部畢業典禮致詞演講所告訴學生的:「大家千萬要小心提防父母長輩給你的建議,因為假如你們想要過個精彩,熱情的人生,就不該聽從父母長輩給你的生涯規劃,因為他們太愛你們,太關心你們,害怕你們受到挫折,怕你們太辛苦,所以一定會希望你們走一條安穩的路,但是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要過得快樂而精彩,一定要做自己!」
而且真實人生是變幻莫測的,這個世界變化愈來愈快,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那一些是將來能夠派得上用場的,那一些是很快被淘汰的,每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適應未來的世界,因為勇於做自己所湧現的求知熱情,是我們所擁有最重要與最基本的能力啊!§§
2心靈MSN/新春的聯想 聯合報╱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2014.02.09
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從小父母都會告誡我們要講吉祥話,大人碰面也會互道恭喜發財,事事如意。的確,每逢新的開始,我們總會懷抱希望,祈願來年心想事成。
不過在年假裡,陪著孩子看了幾部卓別林的經典電影,倒有不少感觸。
卓別林所拍所演的大部份電影,都是以平凡小老百姓為主角,他們面對生活困境的努力,或許常常失敗,常常闖禍,可是永不灰心,還能主動對更弱勢更貧窮的人施出援手。他的電影並不像好萊塢那些「昧於事實」的勵志片:「主角最後總會實現夢想成功賺大錢。」而是小人物終究還是平凡的小人物,只是他們在困苦的情境當中,精神能自我超越與昇華。
之所以會說「昧於事實」的原因,是因為世界上大部份的人縱然懷有夢想,即便非常努力,可是往往辛苦一輩子最後仍然非常平凡微不足道,這才是人生的真相,市面上滿坑滿谷的勵志書或勵志電影,雖然內容都號稱是真人真事,但是那些幸運兒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
這幾年全世界最暢銷的書是「祕密」,內容反覆強調的就是鼓勵只要正面思考就能夠心想事成。有許多勵志格言的確能激勵人生,比如海倫凱勒說:「只要我們堅持得夠久,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汽車大王福特也說:「不管你相信你做得到,或你做不到,你都是對的。」
我們的確要積極,要努力,不要抱怨,心力集中在正面且可以做的事,這當然沒錯,不過若是我們很倒霉,不斷被連累或陷害,或者我們很努力卻沒有被看到,很認真卻沒有好下場,這時候該怎麼辦?
當大家都不斷強調「只要你夠努力,一定會成功」,可是萬一我們就是不斷失敗,那又該如何自處?
其實在這個全球化無國界的高度競爭下,失敗是非常可能的。我們以為很認真了,可是全世界這麼多人口裏,比我們還認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呢?我們以為自己很優秀了,可放眼全世界天賦強、條件好的多如繁星!
我常常提醒自己的是,我們無法掌控時代,也無法掌控別人的行為,但是可以掌控自己的行為與態度。我也很贊成傅佩榮教授說的:「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他能夠得到什麼,而在於他可以承受失去什麼。」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來自平常的生活習慣,我們是不是對物質享受能夠不依賴,在與人的互動裏,可以淡然處之,自己孤獨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活得愉快。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其實只要人心中有憧憬,精神有更高更遠的價值追求,不要說是忍受,我們不但可以接受,甚至能夠享受任何一種生活呢!不過這種憧憬或追求,不能是現實社會的金錢物質或功名權位,而應該是一種主動付出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一種目標。
美國前總統雷根講過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假如你不在乎誰得到功勞和名位,那麼你可以做的事情有無限多。」的確,即便我們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沒錢也沒權,可是絕對可以為社會增添溫暖而正面的力量。
看完電影,跟孩子分享的這番感想,其實也是在新春時節對自己的提醒與期望吧!§§
假如我可以拿一小時的時間來解決一個攸關性命的問題,我會把前面的五十五分鐘用來決定應該怎麼問問題,因為一旦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問題,就可以在五分鐘之內解決問題。 -科學家.愛因斯坦
從進入學校開始讀書起,我們經常被大人反覆地耳提面命:「一定要用功讀書考高分」,因為成績好可以讀好學校,考高分才可以獲得各種證照與資格,才能夠找到好工作,才能夠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要考高分,就要很快寫出唯一的標準答案,長期的考試訓練之下,我們不敢胡思亂想,而且老師上課為了趕進度,基本上是不喜歡學生上課問問題的,一個真是敢在課堂上不斷發問的學生,大概很快會變成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不儘我們天生的好奇心被抹殺之外,還養成了我們以為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標準答案的觀念,更麻煩的是我們不再會問問題了,也沒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提出問題!
我們都知道,考試只能考既有的知識,但是面對變化迅速的時代,我們必須解決新產生的困境,創造出新的知識,在做研究的過程,一定要會問問題,也必須用探問的方式,追尋出新的結論,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問出好問題,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出有用的答案。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一再提醒大家,過去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但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而且要找出問題的源頭、核心,不要急著去找做法與解答。
在美國頂尖大學任教的婷娜希莉格教授就提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來打開自己思考的舊框架,就是不斷追問:「為什麼?」
她舉例子,比如我請你造一座橋,你當然可以直接去找材料找資源想辦法把橋蓋起來,但是你也可以回過頭來問:「為什麼需要造這座橋?」
也許答案是:「我需要過河到對岸去,所以需要一座橋。」
哦,這個回答打破了原先解決方案的既定框架,因為顯然要過河到對岸,除了造橋之外還有許多方法,比如搭船,拉空中纜繩,或者挖隧道…等等。
當然,還可以再追問:「為什麼想過河到對岸去?」也許出現的答案可以提供我們原先更多沒有想到的解決方案。
對於工作或學習上,我們要懂得發問,其實面對人生也是一樣,我們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停下來問自己一些問題,也許問題都一樣,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或生命經歷,答案會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不斷發問,如胡適所說的:「於不疑處有疑。」劇作家席歐多魯賓講過一段有點像繞口令的話,頗值得我們深思:「問題不在於問題本身的存在。問題在於預期沒有問題存在,然後覺得有問題是一個問題。」
問題比答案重要,因為人生並沒有標準答案,能夠滿懷熱情與好奇,不斷向這世界提出問題,才會造就精彩生動的人生。§§
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傳斯年
傅斯年擔任台大校長的時間不到二年,但他卻是台大歷任校長中最被人記憶與最被人懷念的。
台大校門口進去,在椰林大道旁有一座紀念他的傳鐘,這座鐘只敲打21下,因為傅校長說,一天只有21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用來思考的。
大學為什麼大,並不是校舍校園大,當然也不只是學生年齡大,當然更不是學費金額的大,我想,大學之所以成其為大的地方,來自於精神視野胸襟的大,就像傅校長想像的大學精神應該是以全宇宙的尺度心心為念般的氣魄。
的確,這些年社會各界對大學的檢討,不外乎是平庸化、瑣碎化,還有學生素質的低落更是令人憂心。
記得我在民國六十幾年考大學時,全台灣的大學與獨立學院加總也才二十幾所,但是當時嬰兒出生率大概都在四十多萬人,可是到了現在大學數量是當時六倍多,約一百六十多所,但是我們的新生兒只有十多萬人,這麼來回一差,學生素質的低落當然可想而見,但是我更大的憂慮,是大學精神與學生自我期許的失落。
最近這些年,大學母校的老師常邀請我回校跟學弟妹演講,有一次與牙醫學院院長聊天時才知道,原來老師們有些憂慮現在的醫生太汲汲於賺錢,希望能在他們畢業進入社會前,讓他們知道生命中除了賺錢之外,其實有更多不同的價值與意義,也盼望這些即將從事醫療工作的學弟妹們,能多少花一點心力在社會關懷與公益服務上,於是校方邀請我『現身說法』。
老實說,我很感動學校能看到這一點,並且敢於在像是畢業典禮這樣的場合做這樣的安排。 (因此,對於以前在校讀書時,偶爾會惡作劇陶侃這些師長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其實,在多年前,當學校遴選我為傑出校友時,我除了訝異之外,也感受到學校想建立新的價值觀的用心。因為在學校數以萬計的畢業生中,當大官的所在多有,賺大錢的更是如過江之鯽,甚至在學術上享譽國際的也不乏其人,那麼,怎麼會選上一個平凡的開業牙醫師,而且還是位不務正業的牙醫師?甚至後來學校大樓重新裝潢,要從歷屆傑出校友中選出三位要做成大的看板當做永久裝飾,居然又選到我,這種種迹象或許可以說明這些專題演講的邀請由來。
這些年我也常思索著為什麼學校師長會感慨現在學生的價值觀,或許在如今時代氛圍的影響下,也不能怪學生。老實說,醫學院的學生中有多少位是懷抱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及救人苦難的動機而考上的?我相信絕大多數是因為當醫生在目前而言還算是安穩且收入還不錯的行業才擠破頭擠進醫學窄門的吧?
若是以這樣的動機入學,我們能期望畢業後他們的價值觀會改變嗎?我想不太容易。不要說醫學院了,在一般大學就讀的學生,從學生社團的興衰也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記得民國六十多年,高中與大學眾多社團中,最活躍、人數最多的大概不出這三個,一個是童軍團,另外就是慈幼社或各式各樣的服務隊,第三就是登山社。可是我在十來年前,曾經問過幾位頂尖大學的學生幹部,想了解現今大學的社團活動狀況。
結果一聽把我嚇壞了,我問他們說:「學校童軍團活動狀況如何?」
答曰:「童軍團?有這個社團嗎?從來沒聽過!」
問曰:「登山社?」
答曰:「應該還有吧?只是沒有認識任何同學有參加!」
問曰:「慈幼社或服務性社團?」
答曰:「你是指慈濟青年還是基督教團契嗎?」
最後,我只好問:「那麼現在什麼社團最夯?」答曰:「熱舞社,調酒社,股友社。」
問曰:「什麼社團?」
答曰:「就是熱門舞蹈啊?!還有就是學怎麼品酒,如何調雞尾酒的調酒社,另外股友社歷史也很悠久了嘛!」
經過這樣的震撼教育之後,有機會回高中與大學母校演講時,不敢開口要求順便去找童軍團的學弟妹,怕再受到打擊。
其實隨著時代變遷,現今資訊化、全球化以及跨領域又高度競爭的世界裏,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童軍運動非常重要,甚至是無法取代的關鍵能力。
我覺得大學不只是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學習,而更該是培養出對社會對人類責任與使命感的地方,因此要從社團及社會參與中,找到自己學習的熱情與動機,為自己創造更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
5.從負責紀律到創造力的培養 李偉文部落格 2013-06-01
去年底寫的「從慣寶寶到小皇帝」這篇文章(見101年12月號「親子天下」),引起了不少共鳴與回嚮,當然,其中也一定包含了許多的誤解。
前一陣子,曾接到一封朋友寄來的信件提醒,他的孩子在公立幼兒園讀中班,發現當遊戲時間孩子在遊戲區玩時,老師居然規定小朋友玩具該怎麼玩,遊戲過山洞也必須遵守從那裏進那裏出,當他跟老師溝通應該讓孩子自在的玩,想不到老師居然拿出我這篇文章給他看,並且在「從小要求負責任守紀律」這句話旁以紅線圈出,老師暗示是在教導孩子守紀律。
的確,以玩遊戲這點來看,這位老師似乎誤解了我的意思。我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求孩子一定得養成的紀律與常規,是指生活作息以及待人接物這類與人相處的品德方面,至於學習的內容與方式,是非常開放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
所謂生活作息包括幾點鐘睡覺,幾點鐘起床,飲食習慣(少吃油炸食物不吃零食,只能喝白開水),每天必須運動的習慣等等,當然,從情境塑造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學習紀律也是我們教養的重點。其他如每天必須分擔做家事,也是沒得討價還價的,另外假日參加活動或當志工時,也正是訓練孩子在與同儕或大人互動時表現恰當舉止的大好時機。
我相信這些要求與學習內容的開放是不衝突的,像我們跟孩子平常在家一起看電影、看小說,假日上山下海攀岩溯溪,玩得很瘋,百無禁忌,讓孩子的想像得以天馬行空。
我覺得當孩子作息有規律,生活單純且穩定,就可以不必要為日常瑣事傷腦筋,省下的精力反而可以好好放在學習內容的多樣化。總是覺得把時間在浪費處理混亂的生活細節與物質欲望,是非常可惜的。
而且我所要求孩子養成的學習紀律主要是一種自我要求的態度,不是標準答案的訓練,更不是抹殺自由創意的想像,也不是過度安排孩子大小事。
當一個孩子能夠自我負責,加上良好的生活常規,就是我所謂的有紀律,這種紀律對於創意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做了一輩子創意工作的著名建築師潘冀與廣告才子孫大偉,就曾經一再強調,講究紀律,對做創意的人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非常有紀律的人,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來思考,並且將創意執行出來。
我們往往以為創意這種能力是天生的,有這種才華的人,當需要時就會迸出創意來,其實並不是,根據研究,創意的來源不是靈光一閃,它得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在不斷挫折中反覆練習,在不斷失敗中仍能夠有勇氣繼續挑戰,所有成功的創意,全都須經歷一段漫長且既專注又有紀律的努力過程。
因此,我們在支持孩子多元發展並鼓勵他們懷抱夢想之餘,也要記得,若孩子的自我控制不足,沒有學習的紀律,是無法逐夢踏實的,那麼也許會在遭遇挫折後一蹶不振,甚至產生嚴重的情緒困擾或負面的人格特質,那麼離我們當初的想像反而愈來愈遙遠了。§§
6.帶著一生的準備前來! 李偉文部落格 2014-01-08
許多花都在想要開什麼顏色的花,只有一朵花一直在想要如何開最漂亮的花,結果隔天只有那朵花沒開。
這是鹿橋的「人子」這本書裏的故事,幾十年前看過後,一直忘不了。每當面對新的挑戰時,總會想起這個故事,勉勵自己不要以還沒有準備好來讓自己當作逃避的藉口,正如李安導演拍的「飲食男女」電影裏講的一句話:「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材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忘了是那一位企管大師說的,時機永遠不會成熟,當你覺得時機成熟時,其實機會已經過去了!
看來我們必須永遠在「還沒有準備好」的心虛中前進。記得三十歲出頭就與朋友開始籌備成立荒野保護協會,隨著組織的成長,每個參與籌備的創始幹部,都擔負著超出自己時間與能力所能負荷的工作,就有人跟我反應:「我喜歡當小組長,能力也只夠當小組長,你卻要我擔任群組召集人,覺得有點像少尉卻佔了少將缺呢!」
到底該做那些準備才夠?
住在我樓下的楊茂秀教授(毛毛蟲哲學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對於「準備」有很好的詮釋。每當他邀請人演講時,總是會說:「不必針對這堂課有任何準備,但是,請帶著你一生的準備前來!」
其實真是如此。當你針對某一場演講或某個活動準備得太周詳,演練太多遍之後,臨場依慣性往往就只會照本宣科,而忽略了與聽眾心意的交流或即興的互動;這種隨機的火花,通常才是最精彩且最能感動人心的部份,也因為我們沒有「一定得如何講」的準備,反而會很專注地觀察與感覺現場的氛圍與精神力,這種專注與尊重及敬業,就是楊教授所謂的「一生的準備」吧!
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伙伴們身上,我的確也看到,不管在開口承諾之前每個人是多麼擔心害怕,事實證明只要肯踏出第一步,每個人都是能夠勝任的。因此我可以確定,每個人身上的確都有太陽,而勇敢的承諾與隨後的行動,就是使那個太陽得以發光的源頭。
有一句被人用濫的詞語:「生命的潛能。」也常聽人家以「你有這個潛能」來勉勵別人。好像潛能是一種放在口袋裡的東西,你想用就可以拿出來用的東西。
事實上,潛能並不是存在人體內(像是你學會辨識動植物,你會說英語法語等學得的能力),潛能是存在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就像地心引力、萬有引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一種關係),因此,正確來說,並不是我們在使用潛能,而是有外在的人或物或情境,將我們的潛能「呼喚」出來。因此,只有不斷的行動,不斷地與周遭情境互動,才可以呈現出我們所謂的「潛能」,潛能並不是能關在房裡獨自一個人修鍊或增強的。
除了在生命職志的追求所需的準備與努力之外,若我們真的沒有時間與力量參與社會服務,在我們生活周邊的小環境裡,我們還是可以保持著一種「準備好」的心情,一旦發現有人在做好事,自己可以馬上有善意的回應,好讓這顆善的種子有存活萌芽、生根茁壯的機會。
當然,不管我們自覺自己的準備夠或不夠,我們無論如何都可以嘗試做那善意的源頭、播種的人,或許我們可能會「熱臉貼別人冷屁股」,或許我們播的種子會被踐踏,但是也可能會被呵護,只要我們不斷行動,縱使力量再微小,只要持續下去,終究會造成世界的不同。
有位歷史學家曾經這麼說:「不要誤以為我們沒有辦法對抗世界上層出不窮的災難、不幸、不公、暴力…以為只有少數人有力量扭轉歷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改善一小部分的事件,所有這些行動將會寫入這一代的歷史,人類歷史是由無數各式各樣勇敢的、有理念的行動所形成的。」
我相信這段話。因為我從許多志工身上得到這樣的信心。§§
7.學測前夕談12年國教與快樂學習 李偉文部落格 2014-01-17
AB寶明天就要參加學力測驗,我期待了很久,希望她們趕快考完試,恢復「正常」的生活。
她們在六個月前開始「閉關」,也就是除了讀與考試有關的書之外,不再做其他不相干的活動。因為暑假前,她們在好朋友的勸說之下,試著到補習班聽看看,結果一去才大驚失色,發現別人已補了好多年的習,考古題測驗卷不知反覆做過多少次,不像她們一直到高二結束,還在「正常又快樂」的學習,所以若以考試的內容熟練度來說,已差別人一大截。
其實這些年來,在生活中有機會就會用各種實例提醒她們讀什麼大學都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動機。我知道她們應該明白也相信我們所說的,但是看到周邊同學朋友都那麼認真,也難免緊張起來。
有點心疼孩子的壓力,但是也明白,近年全球化高度競爭下,我們不太可能自外於世界,雖然行行出狀元,但是行行競爭也都很劇烈啊!
二十年教改至今,在議論紛紛中,總算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現在正如火如塗的在研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從九年國教的課綱,要統整銜街成十二年國教的課綱,去年起我也意外地被邀請為研修的委員。
基本上經過眾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參與,或者說在眾多不同力量的拔河中,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應該是四平八穩的,標舉出的目標當然也是無可挑剔的,但是課綱中看不到的考試與入學方式,或許才是家長或社會大眾所關心的。
倒是很訝異地在這個月的遠見雜誌看到一篇前台大教授巫和懋的專訪,訝異的原因是他居然敢講政治不正確的話,當然我也知道他敢講得這麼白,是因為他現在已被北京大學重金挖角擔任講座教授,已離開台灣的教育界或學術界,在一個更大更有影響力的舞台發光發熱。
當年他算是台大最頂尖的教授之一,是個指標性人物,當初被挖角時也引起很廣泛的討論。
以下我直接引用巫教授在遠見雜誌專訪中所講的話:
「近20年來的教改,最重要的方向是「為快樂學習而大力減少升學壓力」,但學習沒有競爭與壓力,孩子念到大學畢業,還是馬上要面臨全球勞動市場的殘酷競爭啊!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迎接競爭,怎麼可能拚得過人家?薪水又怎可能好得起來?
「快樂學習」和「追求卓越」本身是有衝突的,但馬上要實施的「12年國教」還是走快樂教改的路,而且統統常態分班。結果就是消滅精英、消滅明星學校,沒有了建中、北一女等明星學校,未來連台清交這些好學校都會因招不到好學生而被消滅!試問,沒有明星學校,怎麼培育精英人才?又如何提升高教素質?
我建議,要培育人才必須恢復鼓勵精英制,允許明星學校提高自主招生比例,不要限制太多,才能有效集中資源培育人才。」
這一段話是不是非常政治不正確?是不是很剌耳?
不過我又想起李家同教授曾講的:「現在要快樂學習,以後會變得不快樂!」
若問我意見怎麼樣?對於整個教育制度或是否鼓勵所謂菁英教育,我也想不出適用絕大多數人,或符合台灣現在社會氛圍的好方法或好制度,但是對於個別的孩子或家長來說,我覺得答案倒是比較簡單──重點不在於快不快樂,而是孩子的動機。當一個人有動機,再辛苦也能承擔,甚至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花再多時間流下再多汗水,旁人眼中的折磨對他來說都是享受。
因此,想辦法找到孩子的興趣,引起孩子的動機,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才是父母師長應該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廂情願的以減輕孩子的壓力為目標,追求所謂快樂學習。§§
8.把不喜歡的科目當做練功 李偉文部落格2013-12-23
不久前到新竹女中周會演講,結束後有幾位學生留下來希望我幫忙在書上簽名,有位高二學生很興奮地分享她的閱讀經驗。說她非常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覺得課本既枯燥乏味,以後也根本用不到,原本打算放棄學校課業,但是看了我書上寫的一段我與讀中學的女兒討論的讀書的目的,被我說服了,所以現在又乖乖耐下心來面對課本跟考試。
在旁邊的老師聽到我們的對話,忍不住問我到底是如何跟孩子說的,怎麼這麼有效?
我笑了笑,跟老師說,通常我不會跟孩子講虛偽的話,會先同理她們的心情,然後再跟她們一起面對事實,之後才有機會與她們討論:「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比如以討論為什麼要讀書為例,當孩子抱怨讀高中數學或物理化學或背一堆公式,以後也用不到,幹嘛花這麼多時間與生命浪費在用不到或會被淘汰的知識呢?
首先我會很老實地承認,高中的課程真的有些難度,有些科目若非以後從事相關行業,的確是用不到,而且現在背下的資料也許幾年後就會被淘汰了,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之後,我再要她們面對現實,可是目前的制度是,若你想讀頂尖的好大學,就必須考到一定的成績,而且當我們必須把這些我們不喜歡,又枯燥又難念的課程搞懂,的確要有堅靭的耐力,一旦我們能勉強自己克服這些困難之後,也會獲得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以後遭遇的挑戰。
我提醒孩子把這些自己不擅長不喜歡但又是必考的科目,當作是人生達成目標途中的障礙,也當作是學習才藝或運動技能一定得反覆練習的基本動作,基本功。
當然我知道,這樣的說法對我的孩子或新竹女中的學生有用,是因為她們對讀書與考試已經有不錯的底子與信心,而且對未來也有較強烈的期待,她們的迷惘只是一時的煩躁或沮喪,這些人是能夠適應目前社會主流價值的人。但是,其他的孩子怎麼辦?
有許多孩子已經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挫折而自暴自棄,如何協助他們找回學習的熱情與對未來的憧憬?
課本或考試所能評鑑出的,只是所有「能力」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及知識產出與淘汰如此快速的時代,未來在職場上謀生所需要的技能或工具,恐怕現在都尚未出現,顯然我們沒有辦法「學」現在「不存在」的東西,因此讀書不應該是個別知識的背誦,而必須調整或最基本能力的養成,個人素養與求學態度的建立。
這種能力是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主動求知的熱情以及具有高度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個性。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增加自身能力的眾多方法之一而已。當我們擁有許多能力,讓自己被別人需要,也就是用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幫助別人,在此同時,我們也能以此能力換得我們所需要的協助或想要的東西。
以後的社會不只是三百六十行,而是三百六十萬行,不一定要會讀書考試,只要我們因為喜歡,將熱情投入所學會的任何技能做到傑出,也一定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信心,笑著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