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30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媽寶、爹寶越來越多,孩子!你是否可以承擔自己的責 任?清楚知道「我是誰,我該往哪兒去」,提供幾則生命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啟迪。 

 1.台灣聽 障之光 陳康只想回 饋  陳 康口述/黃奕瀠整理 中國時報  2013-09-29 

2.聯合筆記/聽障青年陳康的啟示    黃 顯祐  2013.07.30

3.誰 為孩子的人生負責?  聯 合報陳怡馨  2013.06.07

4.聯 合筆記/撿鐵釘的哲學家  聯 合報吳仁麟2013.08.21

5.教育的夢想巴士上路   葉 家興  中 國時報  2013-05-29

6.我 想寫作 爸: 九把刀只一個  聯 合報符文睿/高中生(桃縣八德)2013.06.06

7.許 芳宜從芭蕾考三分 到 現代舞后 撰 文者:吳修辰、王茜穎 商業週刊1001 2007-01-29   原文網址:商業週刊

8.兒 子是刺青師   聯 合報梁純綉(苗栗市)  2013.06.23

9.坦 蕩蕩,欣賞自己的一切   聯合報余 秀芷2013.07.26

1.台灣聽 障之光 陳康只想回 饋  陳 康口述/黃奕瀠整理 中國時報  2013-09-29

茂 瑋案:陳康的祖母與先父是小學同學,陳康的祖父曾是福建籃球代表隊,陳康父親來台北念書時曾住我家,與我及舍弟擠一張床。陳康的成就與有榮焉!

身為聾人的我曾受 過台北聽奧的洗禮,同時自己也生長於聾人家庭,一定要以自己的成就而回饋於聾人族群。--陳康

我 是第一個當上國際聽障運動總會(ICSD) 首席副主席的亞洲人陳康。我的父母都是聽障者,他們一直期盼第一胎是聽得到的孩子,我出生後能夠啼哭,讓他們很高興。當時鄰居特別到廟裡求平安符,希 望神明保佑我能繼續聽得到,不料,喝了符水後我高燒不退,聽力因此壞掉了。

     學習讀唇 適 應環境

因 為父母也是聾人,能夠彼此理解和溝通,也算幸運。可是,接受教育過程就比較多波折。父親是香港人,因爺爺聽說台灣的聽障教育比香港好,就想辦法讓父親 來台唸書;母親則在台北市立啟聰學校接受教育。他們擔憂我的未來,正巧中正國小啟聰班老師得知附近有聽障孩子,向我爸媽詢問意願,決定送我進中正國小 就讀。

 我的同學是聽人,或聽障同學的父母是聽人,只有我從小在手語環 境長大,當時啟聰班老師不准我們使用手語,必須學會發音和讀唇,如此才能適應都是聽人的環境。

     赴美求學 獲益良多

我 的興趣是畫畫,為了讀高中,我嘗試聽障特考,當時士林高商等幾所學校能招收少數幾位聽障生,我順利考上,父母都很高興。但考上不表示能畢業,因學校對 聽障不會特別照顧,如果成績不好,照樣被留級退學,所以很認真讀書,因為想上大學。

可 惜大學落榜了,本想自修1年 再考,但舅舅鼓勵我到美國讀書,外公慷慨支付第一年留學經費。美國環境提供聽障朋友很多幫助,對聾文化非常尊重,7年留學生涯讓我學會很多,不論設計還是手語翻譯,我把美國的優 點放心裡,一直想著把這些優點帶回台灣。

      聽奧一戰 拓展人生

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籌備處招募人力,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祕 書長趙玉平問我要不要去那裡工作。我當時有份網頁設計的正職,收入穩定,聽奧則是短期活動,活動辦完怎麼辦?我很猶豫。父母卻認為這場盛會是聾人的光 榮,機會難得,加入工作團隊是替歷史做見證。

     我到聽奧團隊後,和聽障與聽人朋友們一起工作,也接下不少任 務,如貴賓接待、閉幕式主持人等,每次完成都有莫名的成就感,「聽障朋友能做到就是可以做得到。」後來公視「聽聽看」節目製作人找上我,詢問主持的意 願,我猶豫很久決定接下,也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跨領域經驗,因此1年後與公視、王曉書等主持人一起榮獲「第47屆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獎」

     無聲力量 持續發酵

近 年我在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工作,今年在協會祕書長等人促成下,參加國際聽障運動總會首席副主席的選舉,原本很惶恐,但大家都認為我可以,一直 鼓勵我。我的競選宣言很簡單:「身為聾人的我曾受過台北聽奧的洗禮,同時自己也生長於聾人家庭,一定要以自己的成就而回饋於聾人族群。」於是,我成為 唯二的亞洲人執行委員,但是第一個當上副主席的亞洲人。

這 些年,台灣變得對聽障友善些。以前念書時,只有4所 大學收聽障生,現在有100多 所大學收,且不侷限於美術和體育系;此外也越來越多人能夠做手語翻譯,這對我和許多聽障朋友都是很大的改變。

我 對如此無聲的變化點滴在心,因此希望自己,倘若有一點點成績,能夠無聲勝有聲地做出回饋。  §§

 

2.聯合筆記/聽障青年陳康的啟示    黃 顯祐  2013.07.30

體 育外交,一直是我國走向世界重要一環。昨日我女子拔河隊獲世運金牌,即是一例。但除選手成就外,亦不應忽視其他角色的貢獻。

一三年聽障奧運,正在保加利亞舉行。卅七歲的陳康,是平凡的聽障者,但他當選國際聽障運 動總會首席副主席,有機會為聽奧及聽障世錦賽選手服務,也讓國際聽障界知道,台灣也有人才。

出 生兩個月,因發燒而開始無聲的世界,原想朝設計發展,到美國讀書,七年後因經費不足而回國。二○○七年,因緣際會參與國內聽障運動工作,有了不同的人生,如今又 以流利手語及英文書寫,為我在國際聽障運動占有一席之地。

國 際聽障運動總會,雖不是大的運動組織,但各國逐漸重視聽障運動。我國也因四年前台北聽奧,打開國際知名度,許多聽障運動者至今仍念念不忘,台北聽奧期間受到的尊重與禮遇。

陳 康說,他沒什麼知名度,但有台北聽奧成功加持,與協會秘書長的國際人脈,才能當 選以前想都沒想過的總會副主席。

陳 康希望未來在聽奧及聽障世錦賽,能有更健全制度,使更多聽障運動員走出來,當然也包括台灣聽障選手。但陳康的理想,卻面臨現實問題;在經費有限下,原 本在中華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工作的他,八月就要暫時離開。

陳 康與國內聽障選手一樣,難以找到穩定且能兼顧訓練的工作;但樂觀與笑容滿面的他,面對可能失業的未來,只說一切聽從安排。但他說,已經比許多聽障者幸 運了,至少在國際總會尚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這 個國際總會的榮譽工作,讓陳康找回了自信,對國內(不只是聽障的)青年,應有勵 志的作用。  §§

 

3.誰為孩子的人生負責?  聯 合報陳怡馨  2013.06.07

我 曾目睹一個有美術天分的孩子,想畫圖時被媽媽斥責,不准他再畫畫。在旁的我看了心裡很難過,但也不便插手,因為孩子是別人的。

有 一天下午,工作了十 年的 小君提到自己對人生感到迷惘,覺得日常生活裡百分之九十是無趣的,而快樂的時間稍縱即逝。她進一步說明,幾年前就碰到工作瓶頸,但苦於工作時間過長, 無暇發展其他技能,且需要收入來支持生活,只能得過且過地待在現職上。

小 君又說,她自己從小到大都是按著家人的期望,選擇所讀的科系,人生一步步走來,卻提不起勁來, 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沒興趣的事;她想到西方的父母都相當尊重孩子意願,讓他們朝著個人天分、興趣發展。東西兩方的教育觀真是不同。

我 另有一位同事的孩子冰從小就有美術細胞,他們夫妻以西方文化的觀念:孩子是上帝託付他們的,要按上帝給孩子的潛能來培植。

雖 然冰一路走來,在課業上皆沒有傑出的表現,但父母卻不斷投資、強化他在美術上的技能。讀大學時,冰告訴父母,他在建築系的課業上,表現得比從頂尖高中 畢業的同學更好。

天 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也許那位壓抑孩子畫畫的母親,想到的是孩子太投入藝術,以後可能沒飯吃,卻沒想到孩子擁有的天分,日後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小 君從小到大都聽家人的安排,現在卻過得不快樂,相信這是她父母始料未及,也不樂 意看見的結果。

究 竟誰才能為孩子的人生負 起責 任呢?      §§

 

4.聯合筆記/撿鐵釘的哲學家  聯 合報吳仁麟2013.08.21

今 年五十六歲的林漢濤,是一家外商保險公司的主管。他從去年四月開始沿著台北的每一座大橋撿鐵釘。因為在某一天看到一部電影裡一根鐵釘造就一場車禍的畫 面,他相信,只要讓路上少一根鐵釘就能多防止一場悲劇的發生。

在 這樣善念的驅使下,他開始他的撿鐵釘旅行。一年過去,他撿遍了台北每一座橋,開始利用假日往中南部發展。有時候撿鐵釘撿得太晚,錯 過了宿頭,他乾脆在橋頭露天躺著就睡,半夜還遇過野狗來叫醒他,這樣的經驗他也不以為苦。

他 說,在橋上撿鐵釘是旅行也像一種修行,撿久了會上癮,也讓他有更多靈感,許多本來想不清楚的事往往都會在橋上撿釘時找到答案。他把這樣的經驗叫「阿哈 經驗(AHA Experience)」,英文字義是頓悟,表示瞬間領悟,而AHA這三個字正好都是橋樑的結構象形。

他 也覺得,自己的行為也是一種隱喻式的提醒,人和人之間其實都有一座橋,只要小心注意別讓這橋上有釘子,這世界就能更和諧。

他 說,撿完台灣的每一座橋之後,他差不多也到了退休年紀,他要到全世界的橋上去撿鐵釘。他充滿豪情壯志的說,總有一天他會到大陸長江上的大橋去撿鐵釘, 那些橋有的甚至長達近廿公里。

但 有些橋面甚至沒有行人走道,怎麼撿?

「只 要撿釘的人夠多,就會封橋給我們撿」,他信心滿滿。

面 對中國的崛起,在思考台灣的世界定位時,總會有人提出扮演中國社會創新催化劑的聲音。如果有一天台灣的鐵釘哥在中國造就了更多的鐵釘哥時,那是不是也 能讓這樣的理念傳播到全世界去?讓台灣影響中國,再讓中國去影響整個地球。  §§

 

5.教育的夢想巴士上路   葉家興  中 國時報  2013-05-29

有 人說,夢想的意義是為尋找真實的自己。但在循規蹈矩的日子裡,我們已有多久不敢奢想兒時的豪情壯志了?

上 周香港傳媒一則斗大的頭條故事:「九A狀元追夢,放棄高薪厚職」,吸引了眾人目光,引發諸多討論。

這 位香港中學會考的狀元,憑藉優秀成績考入本校計量金融學的理學學士課程,畢業後順利進入大型機構任職分析 員,幾年後升任經理。卻在幾周前,在加薪升職、事業順遂之際,毅然辭掉工作,轉行投入兒時的夢想職業:巴士司機。

香 港金融圈是個「人比人,氣死人」的地方,你很容易聽到某某人的收入多高,旋即又被另一個收入更高的人比下去。人往高處爬是天性,但收入賽局下的勝出 者,也很少在臉上出現滿足的笑容。

這 位香港中大畢業的新科巴士司機卻不同。在電子媒體採訪裡,我們看到久違的浪漫、質樸、天真、興奮的笑容。他描述兒時的巴士夢,坐巴士帶給他的快樂;又 提到對香港任何地方的巴士路線都瞭若指掌,有新開的巴士路線,他便會長途跋涉去試坐。

他 坦言並不喜歡金融業,當年選系 是因為「收生嚴,出路好,搵錢多」。但就業之後與自己的夢想越走越遠,甚至忙碌時曾經一星期沒見過家人。這時候,母親的一句戲言:「阿仔好耐冇見,咁 辛苦唔好做啦,做巴士司機好過啦!」成了他的辭職追夢的動力。

雖 然轉行之後,月薪從四萬多港幣少掉三分之二,但駕駛自己的夢想巴士,他每天上班都很開心,從來都沒有過這麼想要上班的感覺!在影 像訪問中,那種興高彩烈、熱血沸騰、手舞足蹈、血脈賁張的快樂神情,是很真實有感染力的。非常明顯,夢想成真增加了自我肯定的 力量,而這種自我肯定,是人生價值實現的「殺手級應用程式」。

當 然,這種勵志故事成了頭條新聞,反映香港社會「追夢者的稀缺」。其實台灣社會恐怕也如此。宅神朱學恆經常穿著「夢想」的黑色T恤,走訪各地高中、大學 演講,經常用的開場問題就是「在你的人生中,有沒有讓你浴血奮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守護的夢想?」

我 們的心靈,需要追夢者的慰藉,因為我們之中,太少勇於以行動證明自己有夢的人。我們對社會充滿抱怨,卻又不敢走出生活的舒適圈;我們報考社會排序的大 學志願,走著社會認可的職業道路;我們考公職,害怕錯誤,不敢摸索適合自己的生涯規畫;甚至,我們連了解自己是否有夢的能力都不見了。

追 夢者的稀缺,其實無法靠一則頭條 新聞的勵志故事翻轉,也無法靠一個巡迴校園的演說家來改變。關鍵還在於教育革命,將奴化心靈的機械式教育內容徹底翻新。多元入學、十二年國教,誠然並非盡善盡美,誠然有許多技術性的細節需要微調。但相較於過去聯 考定終身、單向一元的悶鍋教育,已經有了改變的種子。

夢 想的根源在於自我了解,追夢的過程讓人發掘自我的潛力;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又是社會創新與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元素。教育改革應該幫助下一代埋下夢想的種子,而非培養唯唯諾諾 的體制螺絲釘。也許最好的教改評鑑指標,就是問問年輕學子是否比過去更有夢想?看看下一代的追夢者是否讓我們更加驚艷?(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 教授)§§

 

6. 我想寫作 爸:九把刀只一個  聯 合報符文睿/高中生(桃縣八德)2013.06.06

在 我目前所經歷的十六年人生中,遭遇最大的困境,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以及社會既有的觀念,因為這兩 點,使我人生的道路變得難以向前邁進,只能在原地打轉。

我 們的教育體制,只是要求學生不斷念書,將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畢業後進一流的公司上班;只希望學生念好課本內的知識,這樣造就了不少只會念書,無法打理自己生活所需,企業需要的技能一項也不會的人。現實是殘酷的,沒有一 技之長,就算再高的學歷,企業也只願意給22K

而 許多家長不但不反對教育體制,反而支持,他們依舊鼓勵小孩念書。當我們說想學一技之長,家人們 大多只會說:「學那個沒前途」、「世界上只有一個王永慶、吳寶春、阿基師」,阻擋了學生的路。在社會大多數人的觀念下,學生真的難以追夢。

我 有一個夢想,我想成為小說家,用不同的故事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而父親在聽完我的夢想後只說:「這世上只有一個九把刀!」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類似話語。為什麼社會上的人總是說,我們無法成為誰誰誰?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第 二個誰誰誰?我的想法是:「我就是我,我不是九把刀,我也不想成為他,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我永遠就只會是我,不會成為第二個誰!」我一定會突破困境然 後成長,朝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                    §§

 

7. 許芳宜從芭蕾考三分 到現代舞后 撰文者:吳修辰、王茜穎 商 業週刊1001 2007-01-29   原文網址:商業週

一 月十二日,宜蘭社區大學董事長許祈財,收到一塊送給女兒的木匾,上頭刻著:「許芳宜──用 生命跳舞」。

這 塊匾額意義非凡,它是已過世的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生前來不及送出的禮物。去年,陳定南因閱讀到 許芳宜的故事大受鼓舞,於是請人製作了這塊匾額,陳定南過世後,家人最近才把這塊木匾送到許家。

許 芳宜是誰?她如何讓病榻中的陳定南感動?

「這 位來自台灣的漂亮女舞者...讓你不再遺憾葛蘭姆已不在人世!相 信就連葛蘭姆本身,也未必能像許芳宜所詮釋的米蒂雅一樣,驚悚、畏懼、令人動容。」紐約《觀察家報》如此形容。

三 十七歲,來自宜蘭的許芳宜,赴美十年,現在是美國最權威的現代舞團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舞者,獲得二○○五年《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選為全球最值得矚目的舞蹈家,並獲陳水扁總統頒發的「五等景 星勳章」。

從 小,許芳宜就只是中段班學生,「不管書怎麼念,就是進不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父親甚至擔心,她以後只能到工廠當女工,現在許芳宜卻成為華人之光,比王建民早了兩年揚名美國。

 

轉捩點一:十一歲登台,找到自信

許 芳宜的轉捩點出現在十一歲那年。她第一次參加民俗舞蹈比賽,原本在後台的她緊張得直發抖,然而 當舞台燈一打亮,音樂響起,「我忽然覺得很安全,覺得我在扮演另外一個角色,已經不是功課很不好,而一直低著頭(的女孩)。」

這 道光,讓許芳宜發現自己的「天才」,也慢慢愛上舞蹈。她隱約感覺,在舞蹈的路上,只要她肯付出,就可以有成果。只是,她並非從小學舞,因此,報考華岡 藝校舞蹈班時,她的芭蕾只考了三分。

先 天不足,許芳宜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趕上別人。當時,她的父親特別安排她住在華岡藝校旁的修道院裡,一個月零用錢只有四千元,每天除了上學、練舞,沒有其 他的娛樂。果真,許芳宜後來保送進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

 

轉捩點二:恩師的期許,找到動力

國 立藝術學院是她的第二個轉捩點。當時她的現代舞老師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一眼就看出她的潛力。「終於開始有人對我懷抱期待,那不只是 一道光,而是很大的希望。」從小自卑的許芳宜,對這個鼓勵感受特別深刻。

為 了不讓老師失望,許芳宜每天都是第一個開教室的人,早上六點就到校,將昨天的功課重複練習。她聽著羅斯述說職業舞者的生涯而著迷,讓她決定當一個職業 舞者。

羅 斯說,許芳宜就像個「目中無人」的小孩。「上課的時候,許芳宜一直在拚命、一直在拚命,只專注自己的最好,眼中好像沒有別人。」

大 學畢業, 她是跳舞第一名畢業,但學業成績並不好,英文甚至在大一就被當掉。但為了成為職業舞者,一九九五年許芳宜申請到葛蘭姆學校全額獎學金與文建會獎助,毅 然隻身赴美闖蕩。

 

轉捩點三:孤獨到極點,衝出極限

在 紐約大街上,她拿著一本舞蹈雜誌,翻著後面舞蹈教室和舞團的資訊,學著坐地鐵,搭地鐵去每一間 舞蹈教室,一間間慢慢找,不會英文,就比手畫腳,以最笨的方式,尋找每個機會。

九 五年底,她在兩百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考入當年只招收兩名舞者的葛蘭姆舞團,開啟職業舞者的生涯。

「第 一次拿到工作時,我很興奮,站在十字路口的電話亭旁邊,想找個人分享,往前走、往後走,往左看、往右瞧,卻找不到方向,那時候,我不斷問自己,到底在 做什麼?這才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人!」

街 頭的徘徊,很孤獨,可就是這份隨著孤獨而來的專注,讓許芳宜成為一個頂尖的職業舞者。

當 時,她隻身在紐約,英文不通,沒有說話,靠著練舞來面對孤獨,連搭車、吃飯、睡覺,腦子裡也都 在想著走位、轉身、動作銜接。她不知道世界的標準是什麼,只是不斷的跟自己的極限挑戰。「只要人孤獨到極點,你就一定能夠與你的身體對話,了解你 的身體,衝出你的極限。」

她 不斷思考葛蘭姆的技巧:以呼吸為原動力,肢體吸氣時挺直外揚,吐氣時縮腹內省,復以脊椎為軸,使身體作螺旋式旋轉。

然 而,舞跳得再好,也只是一名舞匠。許芳宜的技巧,能否在葛蘭姆舞團脫穎而出的最後一關,必須掌握人性,才能舞出精髓。「葛蘭姆的作品,事實上就是在說 她自己的故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解釋,葛蘭姆是一個只有高中畢業,靠著自我進修,改變世界的女人。

她 所有的劇碼,都是在形容她自己,一個好鬥又好強的女人。因此,葛蘭姆舞作的主人翁不是美國拓荒 先民,就是希臘悲劇人物,貫穿她一百八十齣作品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鬥精神。

正 如葛蘭姆在自傳《血的記憶》裡對自己的形容:「所謂『命定狂熱』是指天生注定要對某樣事物有不計代價不問辛苦的狂熱。」「葛蘭姆的故事,就是許芳宜的 故事。」林懷民說,芳宜為了跳舞可以不吃、不喝,她是個不跳舞會死的人。

這 位被譽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許 芳宜,憑著對舞蹈的狂熱,舞出一片天,也扭轉了父親擔心她只能當工廠女工的命運。

 

許家父女,譜寫逆境成功傳奇

「我 在父親身上,看到了一股勤勉、刻苦耐勞的台灣精神。」許芳宜說,開藥店的父親,每天固定清晨六點開門,半夜十二點才打烊,硬是把小藥店經 營得像7-Eleven。 「爸爸是我背後的推手,」許芳宜從小就佩服父親的毅力。

家 裡貧窮,小學畢業,許祈財十三歲就當起藥房學徒,一個月薪水四十元。十年後,許祈財以父親標會幫忙籌來的一萬一千元,從四坪大租來的小店面南興藥房起 家。

如 今,許祈財住在三百坪的宜蘭市區房子裡,開著黑色賓士S320轎車。他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的高爾夫球友,一年有三百五十 天一起打球,更曾是推出百億元建案的北城建設公司董事長。

當 了十年藥房學徒,許祈財創業初期沒錢,藥房的藥罐子全是空盒子,沒有一顆藥。客人來,許祈財只 好請客人喝茶、抽菸,再請弟弟去別間藥房拿來賣。

創 業成功後,他沒忘記自己貧窮的過去,總是熱心助人,曾擔任生命線國際總會理事長。此舉也讓他被推薦擔任宜蘭社區大學董事長,協助宜蘭人受到更好的教 育,擁有像他一樣自力脫貧的機會。  §§

 

8.兒子是刺青師   聯 合報梁純綉(苗栗市)  2013.06.23

這 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父母面臨的考驗也最多,朋友D即 有深刻的體驗。D的 兒子從小在繪畫方面展現才華,也如願就讀某國立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兒子向她表示:自己手巧、有素描基礎、有興趣,基於上述三項原因,要以刺青為業。

D聽了之後,嚇得驚慌失措,正色告誡兒子: 「刺青不就是跟黑道有掛勾,或和混幫派有關嗎?為什麼要從事這麼『不名譽』的工作?」

儘 管父母反對,她兒子終究走向刺青師的行列。有好長一段時間,D怕人家問起兒子在何處高就的問題,她說:「只要想到『兒子是刺 青師』,就好像『兒子是流氓』一樣的難堪。」

去 年,D的兒子榮獲法國 文化部刺青藝術大獎的殊榮,兒子特別邀請母親一起前往領獎。頒獎當天,會場展示了他的作品──模特兒身上刺了一幅聖母瑪莉亞的肖像。

D說: 「會場觀眾看了之後,有人跪下來膜拜,有人濕潤了眼眶,有人緊握兒子的手,向他致上敬意,自己也感染了 現場虔誠又隆重的氣氛,不禁淚眼婆娑。從那刻起,我坦然面對兒子的職業,且以他的成就為榮。」D說著說著,臉上綻放久違的光彩。    §§

 

9. 坦蕩蕩,欣賞自己的一切   聯合報余 秀芷2013.07.26

五 月中旬,芝加哥的天氣是冷暖溫差極大的春季。第二屆芝加哥障礙藝術節在暌違六年後舉辦,隨著台灣參訪團以及「點燈」製作小組一起出發,內心有著期待,還夾雜著許多疑惑。

究 竟障礙藝術跟一般的藝術作品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叫無障礙藝術,而要稱之為障礙藝術呢?

 

拆 除內心的框架  展 現藝術的本質

我 們來到了障礙藝術的萌芽處——自 立生活中心。要發展屬於障礙者的藝術,首先,當然要能夠接觸藝術,如果身障者連自主出門、進入展場參與藝文活動的權利都沒有,那就無法發展藝術了。在自立生 活中心裡,我見到幾幅障礙者大大的自畫像掛在牆上,每一幅都給我很大的震撼。畫中的身體扭曲著,赤裸裸展現自己最真的樣貌,讓人無法將目光移開。

參 訪期間,我見識到很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一位聽覺障礙藝術家利用聲音來創作,她將錄音機拿來錄下自己都聽不見的尖叫聲音,接著拿一個大型喇叭,在喇叭 上頭放上畫布,將一把畫筆沾滿各色顏料,擺在畫布上,當錄音機的聲音透過喇叭傳出,音波的振動讓畫筆不斷在畫布上彈跳著。一幅用聲音創作的畫,打破了 所有人心裡的框架,聲音與聽障者無關?影像與視障者無關?這些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內心的框架,在藝術中完全被拆除,唯有藝術的本質才是吸引人的重 點。

藝 術沒有任何框架和限制,而所謂的「美」,也沒有標準。

藝 術節活動中,有一場時尚秀,不同障別的模特兒,跟設計師進行合作,打扮成他們心中想要的風格。這次我因為隨節目出機拍攝,有機會與藝術家坐下來深談, 在伸展台上的Tekki是侏儒症,天生身材就比較矮小,但她依然希望自己可以穿上性感 的衣服,讓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她的身上。伸展台上還有又高又瘦的馬凡氏症模特兒,也有輪椅使用 者,障別不同的大家,在伸展台上有著專業的演出,任何體態都是種美感,那是種自信的美。

 

與生命經驗結合 打開每個人的心

藝 術是種分享也是種傳遞,當我採訪劇作家Mike,提及如何讓非障礙者也願意前來接觸障礙藝術,他說:「如果我們總是用 自己才聽得懂的圈內話創作,那又怎麼能讓更多人理解我們要傳遞的觀念?」Mike以幽默的方式表現障礙議題,一開始雖然只有親朋好友前來,但漸漸地,經由口耳相傳,讓更多的觀眾願意花 錢入場,也許他們並不見得都能感受到戲劇中要傳遞的障礙議題,至少他們看戲的時候都哈哈大笑了。但是幽默與戲謔,需要小心地處理,因此Mike總是先開自己的玩笑。

障 礙藝術,是以障礙者本身的生命經驗跟身體與藝術作結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強烈的自我障礙身分認同,欣賞與喜歡自己的一切。

各 領域給予障礙藝術者展現的機會,並給予身障藝術家同等的報酬,不因公益或愛心而在酬勞上打折扣。硬體上,這次的藝術節,所有展場皆有無障礙設施,讓不 同障別的人都可以參與、享受藝術。

美 國詩人、表演藝術家Neil Marcus說, 身心障礙不是「勇敢地掙扎」,或是表現「面對困境的勇氣」,身心障礙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坦蕩蕩活著的方式。這充分說明了障礙藝術節的精神。

參 與障 礙藝 術節,像是被打開了一扇門,我想,即使非身心障礙者,心中其實也有一層需要拆除的障礙之牆。很期待未來台灣也能舉辦障礙藝術節,用藝術打開每個人的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