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03月08日學校日與家長分享的文章
親愛的家長:您好!
陪伴高中階段的孩子實在不容易,理應脫離青春期的暴風暴雨,鬧起脾氣卻又更狂烈,麗山沒有嚴重行為偏差的孩子,頂多是好玩調皮不知分寸罷了。耐心溝通,引領孩子尋找人生方向,建立價值觀,該是當下的重點。此外,身為家長的我們,能否與孩子一起成長,往往是親子關係的關鍵,最常遇到的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已是成熟個體,忽略該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與尊重。謹以幾篇文章與您共享,藉此也思考我們要怎麼陪伴這些大孩子。
徐茂瑋敬上 102.3.8.1.親子天下》馬友友為什麼挨揍? 洪蘭 中時電子報 親子天下2013-01-18
黃瑽寧 中時樂活 2013-01-11 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 聯合報╱2013.02.216.親子天下》少一點「為你好」 陳雅慧 中時樂活 2012-09-28
7.讀名校有這麼重要嗎? 聯合報╱金萍仙(台中市)2012.11.12
洪蘭 中時電子報 親子天下2013-01-18黃昏時,耳邊又傳來打罵聲和哭泣聲,就知道隔壁的孩子又因為不肯練琴而挨打了,心中著實替他嘆息,也替他抱屈。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先生從不因孩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馬友友只有在做錯事時,小屁股才會挨揍。
先不說每個孩子天賦不一樣,學習的快慢會不一樣,只要他有用心練,就不該打他,最主要的是,打孩子會把他學琴的興趣打壞。下次他看到琴,腦海中浮現的是挨打的影像,出現的是恐懼的情緒而不是愉悅期待的心情。如果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而你的孩子連一個小時都拉不下去時,你如何期待他在琴藝上出人頭地?
我們大人常把成績和成熟混為一談,表現不好就要他去罰站、跑操場。其實仔細想一想,他如果笨,罰他站,他會變得聰明嗎?考不好,罰跑操場,跑完了他就考得好了嗎?開竅的早晚是基因決定的,每個孩子不同,如果你自己念小學時學習慢,你現在就不能要求你的孩子學習快。把未開竅的孩子跟已開竅的比,就像叫一隻腳的人和兩隻腳的人比賽百米衝刺一樣不公平。知識不是教過了就應該會,若是不會就是笨、偷懶、不用心。我們忘記反省一下,是否這樣的教法不適合他?還有別的方式可以用嗎?
馬友友的父親是個音樂家,懂得只有真心喜愛音樂,演奏出來的樂曲才會感動人心;不管琴技再出色,沒有感情的樂符只是物理音而已,不是樂音。因此他不因琴拉得不好而打孩子,更不會一次讓馬友友練的時間太長,因為他知道小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鐘,他若專心練十五分鐘,效果會比不專心的四十五分鐘還要好。他不讓孩子因音樂而受罰,怕孩子心中會留下陰影,他說:「如果要讓孩子以後成為音樂家,就不要使音樂在他的心中是個恐懼的事。」我們都以為不打不成才,孰不知打了才不成才。
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兒子練琴時耳朵是聾的,聽不見你講話,也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因為他全神貫注在音樂中,其他的感官管道都關閉了。我們現在從腦造影的實驗中得知,當全神貫注時,大腦整個資源都集中到所做的工作上,那個區域的血流量大增,大腦會產生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來幫助學習,這時學習效果最好;恐懼時,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師手上的籐條上,大腦中的恐懼中心杏仁核大量活化起來,心跳加快,手心流冷汗,這時,沒有任何的學習效果產生。
宋朝劉摯在《乞重修太學條制疏》說:「昔之設學校,教養之法,師生問對,憤悱開發,相與曲折反復,諄諄善誘。」教學生必須「曲折反復」去引導他的思想,更必須諄諄善誘,從思辨中去改變他的觀念,這樣才能達到好學的目的。父母老師們,放下你們的鞭子,讓孩子喜歡學習吧!
§§ 黃瑽寧 中時樂活 2013-01-11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建議您先搜尋一下
Patience Beard這位女孩,看看訪問她父母的影片。Beard
小姐是美國阿肯色大學的啦啦隊員,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只有一條腿。因為出生後被診斷為一種叫做「近側股骨灶性缺損」的疾病,導致一條腿無法正常發育,必須截肢才不會影響正常生活。最後這位
Beard小姐能夠靠自己的實力站上啦啦隊舞台,過程的艱辛就不加以贅述,但真正令我深思的是,在她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所給予的支持與力量。當她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因為覺得義肢很醜,曾經告訴她的母親她希望能穿著長褲遮掩左腳。但她的母親說:「這樣一來,別人所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妳了。不要覺得丟臉,遮遮掩掩,這樣才能讓人認識真實的
Patience Beard。」後來,Beard甚至要求醫生將左腳的義肢漆上斑馬條紋,此後這也幾乎成了她的註冊商標。我有一位朋友,家裡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位哥哥。這位朋友的父母親都是教授,對於孩子的生活規矩,學業成績,都要求地非常嚴格,導致我這位朋友在學生時代過得非常辛苦。最後終於唸到了碩士,爸爸問他還要不要攻博士,他避之惟恐不及,恨死念書這檔事,人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但相較於哥哥,從小被診斷有氣喘病,因此爸爸媽媽反而把標準放寬,想念書就唸,不想唸書就做點其他有意義的事,早睡早起,健康飲食,不要把身體搞壞就好了。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可憐的弟弟同時間正在受逼迫中),他的哥哥在上了大學之後,反而對唸書越來越有興趣,最後讀到了博士,在美國某科技公司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不知道這兩個故事給各位什麼樣的衝擊,但每當我在網路上回答媽媽的問題時,卻常常想起這些例子。
有網友媽媽說:「寶寶滿六個月應該停止半夜餵奶習慣,可是最近麻煩來了,不給他會狂哭,我打算要這幾天寧願我不睡,狠心的讓他哭,戒掉半夜找奶的習慣,這樣也可以讓他自己睡在小床上。」
另一個網友媽媽說:「女兒彈鋼琴動作太慢,同樣的曲子一首要練一小時才學會,每次都要跟我大吵一架。我只是希望她不要想我一樣到老了才後悔當年沒有好好學琴,所以還是很堅持她至少學到初中再停。」
還有這種的:「我兒子身高太矮,在班上已經是倒數了,做媽媽的每天逼他喝牛奶和跳繩
100下,為他好還跟我擺臭臉。這幾個月再沒有長高,我想去找醫生給他打生長激素。」也許我們沒有像
Bread小姐少了一條腿這麼明顯的缺陷,但我們依然有情感上的缺陷(比較黏人,需要安撫),能力上的缺陷(音感不佳,運動細胞不好),或者雖然好手好腳,外表卻被貼上缺陷的標籤(身高,體重,膚色)。而上述這三種媽媽的留言,其實就等同於在否定孩子那一條看不見的截肢。一定要到斷手斷腳,氣喘發作,我們才願意尊重孩子的個體,體貼他們的軟弱,給予他們空間去快樂的成長?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不是因為缺陷,而是因為家人尊重與支持的態度,才讓
Patience Beard,力克胡哲,蓮娜瑪麗亞,黃美蓮,以及像我朋友的哥哥,得以生命這麼燦爛,這麼豐富,比我們這些健康的人都還要喜樂?Patience Beard
的媽媽在訪談的最後說了一句發人省思的話,她說:「我甚至希望能像女兒一樣,如此接納自己的一切。」一位教導自己的女兒勇敢接受缺陷外表的母親,其實也不見得能完全能接納自己的內心與外表。說不定要是沒有這條缺陷的腿,Beard可能也無法這麼自由自在的揮灑人生。我是這麼想:上帝創造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都是被祂所愛的。想要努力重新接納孩子,不如先從接納自己開始。
§§ ╱朵拉吉(台北市)聯合報
2013.01.15從小到大,父母提供我最好的資源,栽培我讀第一志願,還不惜重金,多次帶我出國旅遊,拓展眼界,也會要求我的言行舉止,希望我成為大家閨秀。他們甚至連留學費用和購屋基金都早幫我準備好了。
我的生命是他們給的,我的成就有很大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協助,這讓我覺得自己對父母有一定的責任。我是他們的投資,該讓他們看到報酬與成果,所以我應當照他們的期望去做。
父母為我規畫好人生的路,他們認為高學歷比較容易找到頭銜好、薪水高的工作。此外,雖然他們沒有明講,但許多時候卻流露出希望我嫁入豪門或上流階級的期許。其實我知道爸媽只是希望女兒過得幸福,但是他們以世俗的眼光以及自己的經驗來定義「幸福」,譬如現在經濟不景氣,媽媽就希望我去考公務員,而我交往過的對象也因為經濟背景不夠厚實,或是父母的工作不夠體面,被打了回票。
最近在想,如果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是不是就能夠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愛我想愛的人?可以有摔得鼻青臉腫再努力爬起來的機會?聽到我這麼說的人,一定會覺得我「人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事情沒有經濟支援的確做不到,何況我的家庭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我一直走在父母鋪的康莊大道上,我很希望人生多一些選擇,讓我獨自去闖、去過活或受傷。
§§ 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 聯合報╱2013.02.21昨天學測公布成績的同時,也看到另一則新聞報導,有一位台大女學生因為「在台北不快樂」,雖然已經推甄錄取台大碩士班,依然在校內跳樓自殺。筆者認為這絕對不是單一個案,而是現在台灣青年學生同樣遭遇到的問題。
昨天早上是本學期第一周上課,面對大學部通識課程七十位來自各系的選修生,本來想要印製問卷提出三個簡單問題:你們快樂嗎?你們覺得未來有希望嗎?你們曾經出現過想要自殺的想法嗎?由於時間太趕而作罷,但是我告訴學生,如果讀大學不快樂、越讀越沒有希望,甚至於出現想自殺的念頭,這些訊息就應該讓教育部與學校知道。
高三家長得知考生的學測成績後,一定有很多人不滿意,認為孩子考得不夠好,應該把握下一個大學指考的機會,此乃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將孩子送上台大後,有一天出現昨天報紙報導的結果,再回頭問家長:你願意重新選擇嗎?筆者相信此刻才會發現原來還有超越台大的選項,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活著。
我們的教育嚴重偏差,奇美實業許文龍先生在受訪時,曾以三角函數為例,提到學校教育不但打擊學生學習興趣,與生活也沒有關係。最近網路傳閱一篇紐約時報中文版的大陸高教報導,「圓了大學夢,碎了翻身夢」,很精簡的將大陸從一九九九年擴大高教招生以來,許多人「圓了大學夢」,如今因為嚴重供過於求,「因學致貧」,失業嚴重以致「碎了翻身夢」,簡直就像在敘述台灣的現況。
兩岸文化近似,對高等教育存有錯誤的期待,加上台灣錯誤的教育政策,以致教育病症越來越嚴重。馬總統的教育政策績效如何?全民有目共睹。不論是從大學、教授、學生、產業等任何角度來思考,都會很失望:「進了台大又如何?」、「讀到博士又如何?」、「不讀大學可能更快樂嗎?」等等許多教育的根本問題積弊已深。
在新春與新內閣就任之際,大學學測成績公布又加上台大學生跳樓事件,每一個事件都息息相關。教育政策必須幫助學生從中受惠而不是受害,大學必須幫助學生找到生命的希望與意義,而不是成為學生生命的終點站。沒有人樂見,卻無法避免,大家忽略了學測成績原來還有比錄取台大更重要的選項。
§§5.親子天下》「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父母最常犯的錯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中時樂活 2012-11-23為什麼孩子不仔細聆聽?為什麼父母已經竭盡所能,孩子依然繼續做出不當的行為?下列幾種父母的反應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鼓勵孩子繼續舉止乖張。若你是正常的父母,會覺得其中有幾種似曾相識。
責備
許多家長很喜歡責備。孩子的不當行為:「怎麼還沒整理你的房間!」「真是的,怎麼又惹妹妹生氣了!」「老是待在電視機前面!」「整天含著奶嘴到處跑!」
父母責備完之後,還會補上幾句損人的話,如「你這樣真的很壞」、「太離譜了」、「你真叫人受不了」。
你也曾這樣嗎?孩子聽完這些責備後,會立刻改變他的行為嗎?你只不過對孩子說出他正在做的事,然而這一點通常他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喜歡他的行為,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這些責備只是「發牢騷」。他從中得到的結論是:「他不喜歡我,所以我必須爭取他的注意,繼續這麼做。」當責備還另外包含貶抑時,特別會這樣。
問孩子「為什麼
…」父母總是一再問孩子,他們為什麼會做出不當的行為:「為什麼不整理房間?」「為什麼一直惹妹妹生氣?」「為什麼一直待在電視機前面?」「為什麼咬那個可憐的小男生?」「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簡言之,「為什麼你不做我叫你做的事?」
這些問題也常加上損人的話,像是:「這真的是最後一次嘍!」或「你真叫人受不了!」。
你曾從孩子口中聽見過合理的答案嗎?孩子通常會回答:「沒為什麼!」或「我不知道」、「因為我要」。這對你有幫助嗎?有些父母甚至會得到像「媽媽你很煩!」這種傲慢的答案,或者孩子根本忽視你的問題。
我相信,「為什麼
??」問題可以表達出兩件事:第一是我們生氣,第二是我們無助。兩者都適合讓孩子爭取注意的反抗行為持續下去。孩子因為我們生氣而覺得被否定,因為我們無助而讓他佔了上風。就算我們不問「你為什麼這麼做?」也可能會問:「我該如何處置你?我跟你沒完沒了。」要孩子回答我們這種問題,不是要求太多了嗎?請求和乞求
你偶爾也會懇求孩子改變他的行為嗎?「拜託啦,乖一點,把房間整理一下!」「拜託對妹妹好一點。」「請你看在我的份上,關掉電視好嗎?」「你是媽咪的小寶貝呀!拜託現在不要再哭了!」有時候父母沮喪到哭著哀求孩子:「拜託照我的話去做!」
面對客氣的要求時,孩子毫無反駁的餘地。然而面對真正的請求時,孩子可以選擇要接受或不接受。所以若真的要孩子做什麼的話,是不太適合用請求的。
偶爾表現出我們的無助與傷心,絕對能讓孩子印象深刻,並讓孩子開始改變。不過這個方法只能在萬不得已時才拿來用。
孩子沒有遵從要求
假設你一度或數度要求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或不要做某些事情,但他對此毫無反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什麼事都沒有!你的要求石沈大海。
孩子沒有聽從指示,而父母就此不再過問,沒有貫徹執行他們的要求。這時孩子沒有遵從的要求不只無效,而且有害,會使孩子不認真看待你,也不聽你的話。
「如果
…就…」:說到沒做到父母經常在孩子不肯聽話時,宣布不聽話的後果:「如果現在不馬上整理的話,今天晚上就不准你看電視。」「立刻停止惹你妹妹生氣!否則你就到房間去!」「把該死的奶嘴從嘴裡拿出來,不然我就把它拿走!」「如果不馬上去做功課,你就要倒楣了!」
問題是,事實上後來什麼都沒有發生。其實我們只是想藉這句「如果
??就??」強調我們的要求。我們暗自希望,宣布這些後果就會達到效果,不必真正採取行動。根據我的經驗,這類「空洞的威脅」大部分根本無效。如果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更是教小孩不必再聽我們的話。
有時候,父母的威脅多麼荒謬,常常一眼就可看出:「如果現在不安靜下來,就再也不准邀請任何人來玩!」「如果不把這個吃完,接下來三天什麼都沒得吃!」
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這類沒有貫徹到底的做法,是達不到任何效果的。孩子從這類經驗學到:「爸爸媽媽說的話根本沒有意義嘛。」父母的警告左耳進右耳出,總有一天孩子根本不再注意聽。
忽視
這有兩種可能:你忽視孩子的不當行為,或是把孩子當做空氣。第二種情況下,你忽視的是孩子整個人,而不只是他的行為。
不去注意孩子的行為,有時是恰當的做法。像是吸吮拇指這類習慣、偶爾使用罵人的話、零星的鬧鬧彆扭等,這些情形只有當父母注意到時,才會變成問題。相反的,若這些行為根本沒有被注意到,那麼孩子通常會自動停止做這些事。因為孩子想要藉此成為注目焦點的目的,最終並沒有達成。
若是特別不當的行為,事情就迥然不同。想像一下:你在餵兩歲的孩子吃飯,他不斷的把菠菜吐出來,最後還故意把整瓶菠菜泥往牆壁上扔;或者你六歲的孩子只要一有事不合他的意,就踢你的小腿。如果你對所有這些事完全沒反應,而是繼續很客氣、很「正常」的對待孩子,那麼他對你會有什麼想法呢?他大概會想:「不管我做什麼,她顯然都無所謂,所以我可以為所欲為。」於是孩子便不再敬重你。
若是你忽視的不只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把孩子當做空氣,裝作一副好像孩子根本不在那裡似的,這個方法有時候也會被稱為「把愛收回」。例如:孩子早該上床睡覺,可是他一再到客廳找你。你決定,不管他做什麼都不再注意他;或是吃晚飯時你想和先生商量一些重要的事,孩子卻一直插嘴。你裝作好像孩子沒有一塊兒坐在餐桌邊似的,繼續講話。在特殊情況下,父母可能一整天都不跟孩子交談,希望孩子終有「恢復理智」之時。
這種態度會有什麼影響?請你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有人曾用忽視來懲罰過你嗎?那是什麼感覺?我相信,忽視一個人必定帶有某種敵意。「對我而言你是空氣」這個訊息比「我不喜歡你」更嚴重。
以上所提到的「父母錯誤」,你也犯過其中幾項嗎?你沒有理由為此自責,或感到良心不安。你大概對自己不明確、不肯定的反應也感覺不太好。儘管已經下定決心,但錯誤還是一再發生。我自己在與我三個小孩相處時,也常犯典型的錯誤。有時候我無法及時煞住車而繼續為之,雖然明知道那是錯的。
千萬別打算把所有的事都做對。完美主義必然會製造失敗和罪惡感,進而讓人不安和猶豫不決,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更明智的做法是,小心不要犯錯,接受錯誤,從中學到教訓。
§§ 陳雅慧 中時樂活 2012-09-28很多年前,我大學剛畢業,一邊工作、一邊追著所有台灣學生留美的標準作業程序:補GRE、考GRE、考托福、到美國在台協會找學校資料、準備申請文件
……直到有天和朋友喝咖啡,他問我:「為什麼要去美國念書?」我愣住:「因為……所有人都去美國……」「那為什麼你還要去美國?」朋友反問。兩個「為什麼」炸開了沒有思考過、理所當然的生涯藍圖。其實我一直很嚮往到歐洲念書,但不會德語、法語
……歐洲什麼都貴,大概念不起……心裡自動蹦出的門檻「不可能」,早把選項排除。但是當「去去去,去美國」的框架拿掉,才豁然開朗,世界這麼大、歐洲也不遠!自己一直不自覺的被「理所當然」綁架。後來,到各個歐洲辦事處蒐集到豐富的課程資料,最後在瑞士、荷蘭和比利時的碩士課程中選擇。我決定到比利時念書,因為學費比在台灣念大學還便宜,還申請歐盟獎學金到波蘭當交換學生。從主流的路跳車,人生風景很不同。這是第一次為自己人生做的重要選擇。二十三歲那年,我追問自己:現在做的真的是自己的最愛嗎?為何這樣選?為什麼不選那樣?若是錯了,願不願意承擔?
中年回首人生,常常覺得自己面對人生的勇氣是從那一刻找回來。
「怎麼選」的挑戰
今年朋友的小孩考大學,朋友在旁下指導棋,最後拍板在孩子成績門檻的最佳落點內,預備申請科系範圍從法律系、工業設計系、國貿系到醫學院的齒模設計系。我聽了滿羨慕現在學生的精采多元人生,卻也傻眼:「這要怎麼選?」「這孩子的興趣到底是什麼?」
是幸運也是挑戰,下一代的選擇愈來愈多,「怎麼選?」成為最大的難題。為自己找路,是一輩子的事。
很慶幸下一代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練習,選才藝課、選社團、選暑期營隊、選高中
……給自己的提醒是:把握每個「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忍住「為你好」。因為,在錯誤的選擇中,了解自己不適合什麼?在模稜兩可的選擇中,判斷最在乎什麼?從正確的選擇,得以信任自己、建立自信。本期封面故事「讓孩子學會選擇」(一四四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父母處心積慮「為你好」,幫孩子鋪好安穩的康莊大道,到頭來,卻成為綁住孩子追夢的大石頭。身為父母,看了覺得很痛。深深體會到愛孩子,就是不要讓他們把美好青春投資在給父母「交代」。
應該早早把人生主導權還給他們。
因為若無法感受是「我的」人生,沒有動機挖掘自己和探索世界,不知道自己喜歡和在乎什麼,真的可能會是人生中最大的損失!嚴重一點,也會是世代的危機。
§§ 聯合報╱金萍仙(台中市)2012.11.12最近在媒體上看到一些對十二年國教的批評聲浪,尤其是對於明星學校入學方式比例的多少,家長們更是憂心忡忡。我想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表達一些看法。
我是一個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曾擔任國小教師和校長多年,也是一兒兩女的母親。三個孩子中,大兒子和大女兒都是一中、女中和國立明星大學畢業,只有小女兒是高職美工科畢業,三個孩子後來都分赴歐美留學。兒子學理工,在國外讀完碩士後回國,現在在某工程顧問公司擔任工程師;大女兒學文學,獲德國文學碩士回國,目前從事專業譯作。
小女兒由於數學不好,只考取高職,職校畢業後,大學也沒考取,她向我們提出要去瑞士讀餐飲管理學院的要求。說實在的,供三個孩子出國留學,對身為公教人員的父母而言,實在是非常沉重的負擔,但是考慮公平起見,又攸關么女未來的人生,我和她爸爸一口答應,小女兒也不負所望,順利完成學業。
瑞士的學校教育非常注重實作,小女兒一學期上課、一學期實習,實習期間得早晨五時起床,用冰冷的水洗碗,但也因此培養了她吃苦耐勞的精神。
小女兒先回國後,在某五星級大飯店擔任領班,而後升任副理、特助、總監,現在是國外某知名品牌大飯店的高階管理人,曾參與過數家大飯店的籌備成立業務,收入頗豐,也是唯一能每月固定回饋數萬元的兒女。
我在年輕時和許多父母一樣,眼裡只有一中、女中等明星學校,么女當年只考取職校時,還讓我生氣多時。經過這麼多年來,我發覺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讀什麼學校沒那麼重要!只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一顆向上的心和專業智能,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勝任愉快,這也是做父母的最希望的事,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