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10月08日──網路成癮(一)

親愛的孩子:上課未經教師許可使用電子產品記小過一次,去年我簽了十幾個小過,今年開學不到一個月我又簽2個小過,你們真是前仆後繼…,親愛的,你是不是成癮了?請你好好讀這兩星期有關網路成癮的文章,也作自我測驗,反省「我還好嗎?」如有成癮的可能,請思索「怎麼辦」?好像有危險也請思索「怎麼辦」?需要時請向師長、父母求助,老師們隨時都在等你來,不要怕,你是我們的寶貝!徐茂瑋誌

1.網路成癮 Q & A 摘自: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

2.「親子網路成癮問卷」 Young(1998)

3.社論-網路線 綁架了多少家庭價值? 中國時報

4.醫師:醫療及早介入 網路解癮比較快     張嘉芳

5.網路成癮 美國擬納入精神疾病     編譯陳韻涵

6.美頂尖大學 上臉書查證學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

7.解悶藥方   約法三章 多安排戶外休閒 張翠芬

8.網路霸凌致命 美立法防堵   編譯謝雯

9.虛擬與實境 網路暴力 王蘭芬

10.快快跳出 網路虛擬世界! 洪蘭

 

1.網路成癮 Q & A 摘自: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

Q:何謂網路成癮(沉迷)?資料來源:王智弘(2009)

A:網路成癮為網路使用普及後新興的名詞,所謂的網路成癮是指重度網路使用的當事人在網路使用上出現一般上癮問題的核心症狀與負面影響,包括:(一)強迫性:理智上知道要控制網路的使用時間,但仍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二)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三)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四)在相關生活層面出現狀況:比如在1.人際層面,2.健康層面,3.時間管理層面上都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受到負面影響。當發現當事人有上述的現象後,可再進一步運用評量工具或診斷標準來加以確認。

Q:造成網路成癮 的原因為何?資料來源:王智弘(2009)。

A造成網路成癮問題發生可以下述的脈絡來表示:

1.遭遇生活問題的情緒壓力(現實生活的推力)→2.方便取得網路以接觸網路活動(接觸網路的機會)→3.暫時得到情緒紓解與愉快經驗(網路經驗的吸力)→4.增強上網行為→5.生活問題仍舊存在或惡化(同時可能引發逃避問題的罪惡感),情緒壓力再次昇起(現實生活的推力)+再次接觸網路活動的欲望(網路經驗的吸力)→6.方便取得網路以接觸網路活動(接觸網路的機會)→7.持續重覆上網行為(著迷或成癮)

Q:易造成網路成癮 的危險因子與因應之道為何? 資料來源:王智弘(2011)。

A易造成網路成癮的八大危險因子及其因應之道如下:

1.缺乏自尊:自尊較低的學生較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危險,特別是在現實生活 (包括學校生活或家庭生活)中較得不到自尊的孩子,可能會到網路上找自尊,因此,如何提升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與自尊,創造孩子多元成功管道與建立自我價值的機會,就變成學校與家庭可用以降低網路成癮危險的預防策略。

2.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人際關係不佳而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的學生,也就是同儕疏離的孩子,亦較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危險,在現實生活中交朋友其實較不容易,在網路上交朋友相對容易多了,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的孩子,轉而在網路上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以尋求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是自然的結果,因此,如何創造孩子建立其人際關係的機會、提升孩子人際交往的社交技巧與增進孩子人際溝通與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協助其建立平日的、面對面且位於身邊周圍的人際關係與支持系統,就格外的重要。

3.家庭功能不佳:過去研究亦顯示家庭功能不佳的學生較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危險,因此,健全的家庭組織,家人的互動關係,特別是互動關係的品質,就變成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創造良好的家人相處經驗與互動關係顯然是預防孩子網路成癮或者是處理孩子網路成癮的重要關鍵。

4.生活無聊:感到生活無聊的孩子成為網路成癮的機會特別大,而感到無聊的可能是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內容,更可能是其個人的主觀感受經驗,除了學校與家庭可以增加更有具吸引力與有趣的活動與生活內容之外,更重要的要讓孩子感到興趣去投入其中,學校能提供令其感興趣的課內與課外活動,家庭能提供令其願意投入的成員活動與愉快經驗,都是可降低網路成癮問題的重要保護因子,學習活動、人際活動與休閒活動都在其中。其中要特別一提的是無聊感有分「外在無聊感」及「內在無聊感」,前者可藉由提供外在的有趣與具變化性的活動加以因應,後者則需要提供心理輔導與心理諮商的服務來加以協助。

5.課業挫折:課業挫折的孩子亦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課業挫折包含課業壓力大與學業低成就兩個部份,也就是孩子感到課業挫折可能是課業壓力實在太大了,更可能是其無法因應課業壓力而只能在學業低成就的挫敗經驗中自我放逐,那麼網路很可能是一個絕佳的去處,因此,如何針對個人狀況以對症下藥,降低課業挫折,其作法包括:降低課業壓力、提升課業成就、提供補救教學、改善學習技巧,提供學習諮商、調適情緒經驗等都是可能的協助策略。

6.神經質:所謂的神經質是指個人有容易多慮,對他人的評價有過度敏感、緊張不安及情緒化的傾向,具神經質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易感受到威脅感,較不易與他人相處,所以易於投入網路的虛擬世界,因此,要協助這些孩子,心理輔導與心理諮商的服務自不可免,在學校與家庭中營造接納與支持的人際環境對他們而言,特別的重要。

7.憂鬱:具有憂鬱情緒傾向的孩子較容易網路成癮,特別是具有憂鬱情緒傾向的孩子除較常出現沮喪的心情之外,也常伴隨著低自尊、缺乏動機、較害怕被拒絕以及較需要獲得他人肯定的特質,在現實生活較如容易遭遇困境的情況下,網路很容易成為逃離問題的避難所,因此,如同上述,除了心理輔導與心理諮商的服務以協助其處理憂鬱情緒之外,在現實生活(包括家庭與學校)中提供接納與支持的氣氛,並提供健康且愉悅的人際活動與休閒活動是很有幫助的。

8.焦慮:具有焦慮情緒傾向的孩子也是較容易網路成癮,其中更明顯的是社交焦慮的孩子較容易出現網路成癮的問題,具有社交焦慮情緒傾向的孩子較害怕與人進行社會互動,較會擔心自己的行為可能失當,也比較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談。因擔心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因而選擇到較不具威脅感的網路世界,以展開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因此,除了提供給他們心理輔導與心理諮商的服務以協助處理其焦慮情緒,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之外,教導其學習身心放鬆之相關技巧是有用的協助策略,而在現實生活(包括家庭與學校)中提供接納與支持的氣氛,提供健康且愉悅的人際活動與休閒活動同樣有其功能。

Q:網路成癮的治療模式為何? 資料來源:王智弘(2009

A:網路成癮有所謂六階段處遇模式,即是指網路上癮的諮商有六個步驟。此模式建議網路上癮的諮商步驟應包括:第一步驟、「覺」-覺察病識感:協助當事人覺察到自己已過度使用網路了:換言之,使當事人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有「病識感」,或者覺察自己的行為失當,比如,知道自己已「超時」上網了。亦即當事人對網路經驗到負向的情緒與認知,而產生改善的動機常是網路沉迷改善的重要關鍵(邱聖玲,2003)。

第二步驟、「知」-認知潛在問題:協助當事人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網路上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有理由的,過度上網的行為是潛在心理問題導致其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此一階段若能配合運用「網路成癮危險因子量表」加以評估,則可能更清楚與快速的辨識其潛在心理問題(王智弘等,2010Chan, et al, 2010),而有利於處遇的進行。

第三步驟、「處」-處理潛在問題:協助當事人去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讓當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問題祇是使問題更加惡化而已,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第四步驟、「行」-發展並執行改變計畫: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此等行動計畫若能提供當事人從事其他替代性正向活動的吸引力,並結合重要他人的協助以塑造有利情境,則成功率將大增:配合第三步驟的潛在心理問題的處理,應協助當事人提出具體改善網路上癮行為的行動計畫,並身體力行以逐步改變上網行為。

第五步驟、「控」-培養自我監控能力:逐步降低上網時間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以期在達成諮商目標回歸正常與和諧的生活之後,能自我監控以持續維持戰果。

第六步驟、「追」-後續的觀察與追蹤:由於考慮一般成癮問題的再患率極高,為穩定諮商成效,避免問題復發,亦可再加上以持續的觀察問題的改善狀況,追蹤諮商的長期效果,並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修正以避免問題的復發。

2.「親子網路成癮問卷」 Young(1998)

此量表共有20題,每題依照「總是如此」、「常常如此」、「經常如此」、「偶爾如此」、「甚少如此」分別給予5分到1分,如果該量表的得分超過80分以上,則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得分

1.每次在網路上所花費時間,都比原先預估來的久?

2.回到家後會先將家事與課業擺一邊,先上網再說嗎?

3.會覺得上網的快感更勝於與家人相處的感覺嗎?

4.常會在網路上結交新朋友嗎?

5.無法控制上網時間,上了網就停不下來 ?

6.會因為上網耗費時間過多而產生課業上的困擾嗎?

7.會不自由主的檢查電子郵件信箱嗎?

8.會因為上網而使得成績不理想嗎?

9.當有人問你在網上做什麼的時候,你會有所防衛或隱瞞嗎?

10.會因為課業與家庭壓力過大而喜歡在網路上流連?

11.離線後會再迫不及待的想上網嗎?

12.會覺得「少了網路,人生是無趣的」嗎?

13.當你在上網時被打攪,你會叫罵或是情緒不佳嗎?

14.會因為上網而犧牲晚上睡眠嗎?

15.會上網後便毫無目的的進入各種網站瀏覽嗎?

16.當上網後會常常說「再等幾分鐘就好了」這句話嗎?

17.有嘗試著隱瞞自己的上網時數嗎?

18.會經常以不同的身分在網路上交友嗎?

19.會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而不想與他人出去走走嗎?

20.會因為沒上網而鬱卒、易怒,一上網就百病全消嗎?

 

3.社論-網路線 綁架了多少家庭價值? 中國時報 2011-01-23

寒假開始,可能很多家長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家整天上網。教育部曾做過統計,平常一個禮拜上網時數約十五個小時的中小學生,到了長假期,時間則增長為一個禮拜二十四個小時,成長了五成;所以,在輕鬆快樂的年假裡頭,孩子沉迷上網,恐怕是很多家庭正要面對的大考驗。

近日美國一名單親媽媽莫莎特(Susan Maushart)在她新書《斷線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nect)中,詳述自己和三個孩子一同實驗「斷線」的過程。就像很多家有青春兒的家長一樣,莫莎特驚覺三個小孩沉迷於手機和網路等現代科技產品裡,每天一定要上「臉書」更新網頁,隨時在傳簡訊,還要一邊聽音樂才能寫功課,這不是她樂見的狀況;於是,莫莎特和子女約法三章,嚴格執行半年的戒除電子科技癮「實驗」。

這個實驗是指在家裡不上網。莫莎特說,這段「斷線」的時光讓她和三個孩子重拾簡單的生活小樂趣,家人會一起下棋、看書、翻看老照片、聽音樂、聚餐,而不是各自去上網或者聽iPod。半年實驗下來,原本整天看電視、打電玩的兒子,因不上線,多了很多時間,去學吹薩克斯風,意外發掘了對音樂的興趣,上大學後決定專攻音樂。

對很多家庭來講,這樣的實驗宛如天方夜譚,要孩子在家裡半年不上網很難,做父母的自己,又何嘗很容易辦到呢?很多家庭一人一支手機,一人一台筆電,一人一個iPod,甚至於電視也是一個房間一台。回到家裡,大家還是鑽到自己的手機、電腦、電玩裡頭,又如何建立家人間的親密關係?又怎麼能讓家人感受到「家」是個不一樣的特殊場域呢?因為每個人埋首於三C科技世界的家,也不過是辦公室、教室、各種室外活動的延伸。

莫莎特說,一般家庭可能很難做到斷線半年,不過,或許可以考慮定期為之,例如一個禮拜一次,在斷線時間,全家都不上網,勻出時間相處。莫莎特還提醒父母,不要讓孩子認為斷線時間是種處罰,而要讓他們覺得這是個很酷的特別活動,讓孩子期待這樣的時段。

調查機構「諾普世界」曾針對全球三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一個所謂文化指標調查,調查項目包括上網時間和閱讀時間等。每個禮拜平均花十二.六小時上網的台灣,上網時間高居世界第一;在閱讀這個項目,台灣人平均一個禮拜閱讀五個小時,在受調查國家中,居倒數第三。根據這項調查,台灣人花在上網的時間是閱讀時間的二.五二倍;而《遠見》雜誌在二年的調查則顯示,台灣每位民眾,每個禮拜花花七.四個小時上網,二.七個小時閱讀,台灣人上網時間是閱讀時間的二.七倍。

據資策會曾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台灣的民眾在家上網的比率達四四.六%,顯示台灣人很愛在家裡上網。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網路,想要用各種辦法抑制孩子的上網時間,例如曾有人設計電腦上網時間控制器軟體,把軟體灌入電腦後,家長可以設定電腦使用多久(例如一次使用五十分鐘)、必須休息多久(例如十分鐘)、幾點以後電腦即無法使用等等。設定後,電腦就會依設定的時間運作,該休息的時候、過了使用時段之後,螢幕畫面變黑強迫休息。也有親子專家建議,孩子未成年前,電腦應置放於家庭的公共區域裡,避免孩子關在房間裡,成天上網。

當電視日益普及時,出現了所謂的「沙發馬鈴薯」,指那些整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動也不動的懶人;在如今的網路世界裡,則有了許多掛在網路上不跟人來往的宅男宅女;如果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個別地活在網路世界裡,交流與互動愈來愈少,這的確是個令人憂心的趨勢。無論是採用莫莎特的「家庭斷線日」法,還是給電腦裝上自動斷線軟體,或是全家共用電腦,目的都是為了讓家人、特別是孩子不要成天掛網,因為這不但浪費時間、影響視力和健康,也會讓家人之間日漸疏遠。而這些策略要有效果,首先是做家長的自己在家裡也要放下手機和電腦、離開網路,願意花時間和心思陪伴小孩、營造家庭氣氛。 §§

4.醫師:醫療及早介入 網路解癮比較快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2.10.06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考慮將網路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說,網路成癮以青少年居多,將成癮當作疾病,可讓醫療專業及早介入治療,以免影響到孩子學習及人際關係發展。

愈來愈多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沉迷網路成癮,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天舉行「3C時代,樂活人際」論壇,將討論網路成癮的社會心理因素、腦科學解釋及解癮方法。

「網路成癮就像菸癮或毒癮。」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網路成癮是大腦依核的多巴胺分泌失調,人會感到快樂,就像談戀愛有幸福感。

但網路會刺激依核的多巴胺活化,如吸毒及菸癮,耐受性愈來愈低,成癮者易出現強迫行為,個人滿足逐漸下降,上網時間愈來愈多。

對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計畫將網路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許正典說:「應儘早納入。」因兒童不會太早染上菸癮及毒癮,但網路取得的便利性,觸控螢幕易致孩子出現強迫行為,一沒網路就焦慮不安,恐影響日後學習、專注力及人際發展。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說,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病並非貼標籤,而是提醒大眾及早讓專業醫療介入,避免網路成癮慢性化,影響孩子正常生活作息。

網路成癮以國高中生居多,許正典曾收治一名國二男學生,學業成績列前茅,但自從迷上網路,成績排行班上倒數,家長拔除電腦插頭,沒想到男學生竟毆打母親,後來被父母強押就醫,許正典說,門診這類案例常是「憤怒父親、沮喪母親,及自以為是的孩子。」

許正典說,治療網路成癮需配合藥物;多巴胺及血清素調節藥物可阻斷大腦成癮迴路、穩定情緒。

家長也應多陪伴孩子,透過運動或參與有興趣事物,培養自信心、累積正向成功經驗,逐漸擺脫網路成癮症狀。 §§

5.網路成癮 美國擬納入精神疾病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10.06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明年五月出版的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將建議對網路成癮現象「做進一步研究」,以決定是否正式列為精神疾病。這本手冊堪稱精神醫學的聖經,廣為心理學家與精神科學家接受。

紐西蘭新聞網站「Stuff」報導,美國專家認為此舉矯枉過正。不過一些澳洲心理學家認為,應該放寬兒童網路成癮症的診斷標準,讓使用簡訊、平板電腦和任天堂掌上型遊戲機成癮的孩童也都能接受治療。

澳洲墨爾本旋濱科技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奇里洛斯已推動修改手冊內容,將網路成癮的範圍擴大到電玩之外。奇里洛斯曾說,已有許多研究正在進行,讓醫護人據以診斷並妥善治療兒童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成癮的行為,這些治療方式包括改變兒童對網路的依賴。奇里洛斯說:「對小孩來說,電玩是最顯著的問題。但總括來說,使用科技產品可能是潛在的問題。」

雪梨市中心執業的心理醫師霍迪克說,有愈來愈多受挫的家長帶著生氣的小孩來求診,這些兒童平均年齡僅十二歲。霍迪克說,近七成的患者是兒童或青少年,他們焦慮、沮喪,「無法在網路或遊戲外的世界承受壓力」。

新南威爾斯大學兒童心理學系系主任洛雪兒‧林魯特說,目前仍難以判定過度使用科技有害,「科技與生活取得平衡沒有錯,但若忽略問題就有危險」。§§

6.美頂尖大學 上臉書查證學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10.05

「卡普蘭測驗預備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排名前500的大學中,約四分之一學校的招生人員上臉書、Google等網站,查看申請學生的「網路人格」,其中逾三分之一發現不利於申請者錄取的材料,比率遠高於去年的12%

「華爾街日報」報導,威克林(Wake Forest)大學招生業務主管瑪莎.艾曼說﹕「我們發現一些學生有霸凌、酗酒和磕藥等問題。我們未把網路資訊作為唯一標準,也不是盲目搜尋,可是若發現其他疑點,就會上網查證。」

從臉書和推特等社群網站查看申請學生的資訊,在許多大學的招生作業中處於灰色地帶。只有15%的學校制定了上網檢查的規定,逾三分之二的學校不採用這種方式。

卡普蘭測驗預備中心數據科學副總奧森說,學校上網檢查準新生的個人資料已是趨勢,「學生對上網貼的資訊一定要三思」。

多數學校既沒有時間和資源,也不願檢查每個準新生的網上個人資料,相關資料在論文、學習成績單和推薦書中已經很多。但許多招生人員說,如果在推薦書和面試中產生疑惑,或想進一步了解學生參與的某個計畫時,他們會上網深入了解。

紐約州的倫斯萊爾理工學院副院長馬瑟斯說,學院曾查出申請學生有抄襲和被控性侵紀錄,有的學生曾違反校規但未嚴重到停學和列入紀錄的程度。他先前在芮德學院工作時,曾查出一名申請學生因為霸凌而被強迫轉學,芮德學院向這名學生就讀的高中查證屬實後,未錄取這名學生。 §§

7.解悶藥方   約法三章 多安排戶外休閒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12-07-19

線上遊戲成癮,詐騙、色情、言語霸凌問題層出不窮,如何引導孩子安全正確的使用網路,不要淪為網路成癮者,專家建議,學會把電腦網路當「工具」,而不是當「保母」,並建立使用規範,約法三章,例如先寫好家規、切結書,家中網路到某個時間一起喊停。

另外,可請電信公司設定網路開放時間,若未遵守也須訂出罰則,例如扣零用錢等,政府也應拿出作為協助成癮者戒除網癮。

台灣展翅協會網路組長陳時英表示,網路花樣繁多,家長普遍對網路資訊有嚴重的焦慮感,協會陸續在各縣市開辦短期家長課程,讓家長對網路、社群網站、臉書等有基本的認識,不過,家長可以「關心」,但不要「監管偷窺」,以免造成反效果。

負責網路成癮諮商的馬偕醫院心理師呂奕熹指出,孩子會沉迷網路甚至成癮,往往是家長「縱容」出來的,要防止成癮,在孩子開始接觸電腦時,就應建立網路使用規範。

更積極的做法是,多安排戶外休閒或消耗體能的活動,呂奕熹表示,全家一起出去度假,一起去打球、爬山,在室內也可以一起玩「體感遊戲」,轉移對網路的興趣。

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認為,網路成癮已經是嚴重的社會現象,政府應拿出作為,不能再坐視問題惡化,例如南韓成立一百四十個網路成癮諮商中心,在一百所醫院開辦門診,還成立戶外冒險活動、休閒活動治療工作坊,及小團體諮商的網路成癮戒治學校,協助成癮者戒癮。

王智弘建議,政府應建立台灣網路遊戲分級制和玩家身分認證實名制,請遊戲業者設計網路遊戲「防沉迷」機制,拿出對策因應網路成癮造成的傷害。 §§

8.網路霸凌致命 美立法防堵   編譯謝雯?綜合外電報導 台灣立報2011.02.08.

反霸凌的議題總是在悲劇發生後,才會被熱烈檢討,不獨台灣如此,美國亦然。今年1月,紐澤西州嚴格的反霸凌法正式開跑,要求對成人和學生實施訓練和預防霸凌課程。該州將針對各學區對抗霸凌的成效進行評等。

羅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大一新鮮人泰勒.克立蒙提(Tyler Clementi)去年自殺身亡,原因是他的室友使用網路攝影機拍下他與另一名男學生的性行為,透過網路散播這支影片。事發4個月後,紐澤西州的反霸凌法案正式簽署通過。

迅速回應管控

去年耶誕節假期前不久,美國賓州哈特波羅–霍山(Hatboro-Horsham)學區副局長諾德克(John R. Nodecker)無意間發現一起網路霸凌事件。有學生在網路設置投票區,打算選出該學區「最辣」的女生。

《教育週刊數位指南》報導,學生的投票很快地參雜了負面的騷擾性意味,人們貼文評論女學生的外表和性傾向。

諾德克提醒學區委員會和教育局長,局長即刻命令諾德克採取行動。諾德克與學區科技長合作調查,發現部分貼文來自學區的校園,還有一些來自校外。他馬上與校長們聯繫,分別通知貼文的學生和被網路霸凌攻擊的學生家長,共同尋求解決之道。貼文的學生被要求停止貼文,並接受訓誡。

諾德克連絡上架設網路投票的主網站GoDaddy.com,要求管理者撤下投票區;網站雖號稱有24小時霸凌投訴熱線,但針對這次要求並未回應。哈特波羅–霍山這個擁有5千名學生學區的科技長親自上陣,全面封鎖學區校園通往該網站的路徑。

封鎖的速度之快,在事件通報後的隔天,他們就完成了上述程序。同時對學生強力傳達宣導,不希望再發生類似事件。

正視巨大衝擊

網路霸凌的悲劇事件常登上美國新聞頭條:15歲的麻州學生菲比.普林斯(Phoebe Prince)因長期遭受同學網路霸凌,2010 1月自殺身亡;2006年,13歲的密蘇里州學生梅根.米爾(Megan Meier)被同儕在社群網站MySpace上列為排擠目標,為此自殺。

由於網路霸凌對學生造成的負面衝擊太過巨大,美國許多州已通過法規,意圖避免、防治線上騷擾。各州立法的角度和裁決各有不同;專家表示,不同州別所制定的反網路霸凌條例,有些有實際用處,有些卻華而不實,甚至還可能違反美國憲法。

追蹤各州網路霸凌立法的網路霸凌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發現,目前至少有44個州在州憲法中制定反霸凌條文。其中,有6個州的法規明文提到「網路霸凌」屬於霸凌的一種類別;另外31個制定反霸凌法條的州則特別提到「利用電子通訊造成騷擾」。

各州制法相異

不過,各州法律包含的範圍大異其趣。舉例來說,有部分原因是為回應菲比.普林斯和卡爾.喬瑟夫.沃克.胡佛(Carl Joseph Walker-Hoover)等學生自殺事件的麻州反霸凌法中,特別指出了網路霸凌,要求教師和其他學校職員在發現霸凌事件後,需通報校長或是另一名行政人員。麻州反霸凌法也要求每一年級的學生和教師都要參與霸凌防治演習;法規中也要求州政府當局出版指南和政策範例供學校參考。麻州反霸凌法被視為全美最完備的反霸凌法之一。

位於佛羅里達州朱比特市的網路霸凌研究中心共同執行長辛杜加(Sameer Hinduja)表示,科羅拉多州只採行一項針對霸凌的「立法宣誓」政策。這項政策中沒有任何特定字句標示出網路霸凌。

美國國家學校委員會(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 NSBA)總顧問諾葛昂(Francisco M. Negron Jr.)指出,全國統一的反霸凌法可扮演重要的角色,幫助學校處理反霸凌。不過,當這些法案在學校沒有多餘資金援助的狀況下施行,這就發生「又要馬兒好、又要馬而不吃草」的窘境。

慎防矯枉過正

辛杜加很關切像亞利桑那等州的反霸凌法案將網路霸凌視為犯罪行為,他認為這種定義太過嚴苛。在亞利桑那州,利用網路霸凌他人的17歲以上當事人,將面臨高達5百美元的罰鍰,以及6個月的刑期;未滿17歲的霸凌者則需接受心理諮詢。辛杜加認為將網路霸凌訂上刑期無助於阻止類似行為。

他認為,這些學生發展尚未成熟,他們沒想到會有複雜的後果。如果把這些搞砸事情的青少年當成壞人,那才是真的搞砸一切。

明定保護範圍

諾葛昂則表示,各州法律已將遭網路霸凌列入霸凌防範的範疇。麻州反霸凌法不只規定學校需通報發生在學校建物,還有與學校相關的設施中所發生的霸凌行為,更規定校方需通報並非發生在與學校相關的地點、活動、集會或計畫的所有霸凌事件。

此外,透過科技或電子儀器的霸凌,儘管不在學區擁有、發行或使用範圍中,仍需通報。雖然麻州法律規定,若特定人士行為「為受害者在學校裡創造了有敵意的環境」,這種霸凌行為應該要被通報,諾葛昂表示,這仍是法庭尚未明確界定的範圍。

發生多起悲劇後,許多州已開始仔細檢視網路霸凌的問題,辛杜加批評,令人失望的是,通常都是悲劇發生才促使政府採取行動。「當有孩子自殺的時候,每個人都願意掏出錢包捐錢慰問。這令人非常挫折。因為這些孩子的生命原本可以被拯救。」 §§

9.虛擬與實境 網路暴力 王蘭芬 2005-03-01聯合報

越來越多公眾媒體的記者竟會將這樣不具名、沒有證據、顯然很沒有教養又沒有意義的網路留言,當成「新聞」來處理……

一九九八年開始養成上網的習慣後,真是見過不少網上的怪現象。這個可以匿名的廣大世界雖然提供了相當程度的民主自由,卻帶來更多的謠言、謾罵與衝突。加上近來公眾媒體大量引用網路上散播的各種未經查證的資訊,兩相助長的結果,形成相當可怕的「網路暴力」。也難怪近兩年,許多我輩「五年級」早年很迷上網者,如今大多只是上去看看資訊或只上固定幾個網站,至於公共論壇,年紀大了、工作又忙,還是少碰為妙吧!

就像世界上所有的暴力一樣,我看到的網路暴力也大約可分成兩種,一是喧囂的暴力,一是沉默的暴力。

前者如最近炒得很兇的「連侯戀」、「雙J戀」、「周侯戀」,網路上一些人可能是為了好玩、可能出於惡意而為當事人取了相當傷人的綽號。若是平常幾個人私底下的聊天,講講名人的壞話也是家常便飯,但如果把這些實在很糟的字眼以匿名的方式使用於可稱為媒體的一種的網路公共論壇上時,就很快形成了「暴力」。

那暴力的心態是:名人又怎麼樣?有錢有才華長得漂亮又怎樣?我一樣可以在網路上把你罵得一文不值,一樣可以造謠讓你百口莫辯,你又抓不到我是誰,你能拿我怎樣?

但要是只是網上的八卦同好看看、留下一些同意或不同意的話語,甚至來回打個幾場筆仗,在當事人不知情的狀況下,或許還可以當成只是茶壺裡的風暴。

壞就壞在,越來越多公眾媒體的記者竟會將這樣不具名、沒有證據、顯然很沒有教養又沒有意義的網路留言,當成「新聞」來處理。那些記者會拿網路上的話去詢問當事人,甚至逼迫當事人回應、回答,使得當事人不但知道了有人這樣公然辱罵他,還必須面對這些不知道藏身何處的敵人。

那種感覺用小說的用語來說,真的很「魔幻寫實」。讓我們來虛擬一下那種情境:有一天有兩個人扛著攝影機和麥克風找上了你,攝影機的紅燈亮著,拿麥克風的人像要刮你鬍子般把麥克風抵住你的下巴(周杰倫語)。他問你:「剛剛路邊有人罵你是豬,你的看法如何?」

「誰?誰罵我是豬?」

「這你不用管!全國觀眾只想知道你身為一頭豬的感覺!」

「我不是豬啊,你難道看不出來?」

「可是那些人明明就說你是豬,是好幾個人都這樣說的,我們是媒體,一定要反映民眾的心聲。」

「我就不是豬,罵我豬的人才是豬!」你終於生氣了。

本節新聞快報:名人甲今天在接受本台專訪時,激動反駁許多人指認他是豬的事實,並一改往日斯文形象口出穢言,痛罵廣大人民是豬。這番言論引起眾怒,損及他的形象甚深,可能會遭到撤銷名人資格的處分,檢察官也已分案進行調查,本台將持續為您獨家追蹤報導。

另一種則是沉默的暴力。網路上就是有這樣兩極的網友,喧囂者大放厥詞而不受約束;沉默者明明知道某些事或人是錯誤的、有危險性的,卻因深覺網路上應明哲保身而選擇一種奇怪的集體沉默,進而使不知情者在眾目睽睽下遭遇危險。這樣的暴力其實比喧囂者更可怕,其結果也更不可收拾。 §§

10.快快跳出 網路虛擬世界! 洪蘭 2005.01.19  中國時報

真誠應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基石,真誠的對待自己,不去羨慕別人,更不必化身為自己羨慕的人來騙自己及別人。人需要在真實世界中過日子,如果假戲唱多了,真假不分或弄假成真時,都是很危險的事。

朋友說她孩子有說謊習慣,老師寫聯絡簿叫她注意,她把孩子找來問,孩子竟然理直氣壯跟她說:「這很正常啊!每個同學皆如此,在這個世界那有人用真面目跟人交往。」她想到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詐騙案,害怕她兒子以後就會是哪種騙子,作姦犯科關進監獄,擔心得睡不著。

 

我問她:「你的孩子上不上網聊天?」她說:「現在哪一個孩子不上網?」這就是我擔心的地方。

許多孩子沈迷在網路聊天室,以各種虛擬的身分與人聊天,久了成習慣,忘掉自己是誰了。因為網路不具名,又看不見,所以滿足孩子的虛榮心,編造一個理想的我,在網路上享受一下真實世界享受不到的榮耀與快樂,這種虛擬的快樂連大人都會上癮。

我有一個朋友每天晚上上網聊二個小時,她說比去看心理醫生便宜且方便,因為不必出門掛號,她網路中化身為瓊瑤筆下的人物,享受一下當年我們念書時,嚴謹社會所不允許的被追求的感覺。她在說時,很多人也附和她,每個人講她們的經驗,大家笑得不亦樂乎,只有我覺得這種方式不妥,怕會玩火焚身。

小時候父親告誡我們交朋友要真誠,不以誠心交朋友就是欺騙,所以除非真心,不然不能花人家的錢,也不可以接受男朋友的禮物,每次報上有「人財兩失,憤而行凶」的新聞時,父親就念給我們聽,告誡我們不可玩弄感情,因此我到現在無法逢場作戲,也無法認同在網路上以假身分交朋友。

真誠應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基石,真誠的對待自己,不去羨慕別人,更不必化身為自己羨慕的人來騙自己及別人。人需要在真實世界中過日子,如果假戲唱多了,真假不分或弄假成真時,都是很危險的事。

心理學的研究知道一個行為做久了會變成習慣,而習慣養成後很難改,一個習慣即使已經戒掉,三不五時還會「自然回復」(spontaneous recovery)又再出現一下,所以一個行為是一開始就要教對,改正一個錯誤行為要花上十倍力氣還不一定改得掉。

現在社會固然是虛虛實實、爾虞我詐,但是人心目中仍然渴望一個不必擔心被騙、可以真誠交往的桃花源。社會支持(家庭,朋友,同事)是幸福感的第一要件,看到這些孩子從小就學會在網路上騙人,說話不算話,或是說一些不需要說的話,覺得很擔憂。我不認為網路聊天是心理治療,我覺得那是禍源。

人一定要面對自己才會平靜,只有心安,日子才會過得下去,假如我們的下一代認為說謊是正常社交手腕,政治人物一天三變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時,這個社會要如何生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