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09月10日補充閱讀──Makiyo與李宗瑞驚世啟示錄
近日李宗瑞事件可謂驚世駭俗,引發的騷動遠過於Makiyo與友寄,此二者可能給我們什麼省思?下列幾個角度的評論值得探索。
李宗瑞驚世啟示錄 中國時報 2012-08-19李宗瑞涉嫌以藥物迷姦女性、並偷拍性愛光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案發後他行蹤成謎,遭到偵訊的母親未透露兒子行蹤,警方以斷其金援與嚴密監控通聯的方式,逼李宗瑞現身;富二代李宗瑞平日奢華享受慣了,四面楚歌的逃亡生涯還能撐多久?
被外界稱為「富少淫魔」的李宗瑞被控以藥物性侵女性後,案情如雪球般擴大,演藝圈有關李宗瑞的風風雨雨大量傳出,意思是說,李宗瑞作惡多端,非始於今日。更有一些所謂的夜店咖爆料說,其實李宗瑞根本也不是什麼正港的富少,店裡的花費,十有八九是別人代付,他不過是空心佬。
如果這些傳言屬實,那麼,這些「早就知道」、「早就聽說」、「早就看過」的人早幹什麼去了呢?眼睜睜地看身邊的女性友人一個個被色魔糟塌,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要不是有兩位姊妹報案,警方追出一連串李宗瑞妨害性自主的案情、並發布通緝,說不定今晚他還在某處伸出魔爪、暢快玩樂;而「十有八九」替李宗瑞支付夜店費用的富商朋友,就算真的是錢多到沒地方花,又何必一再出錢讓李宗瑞做「夜店王子」,別人出錢他把妹、別人出錢他炫富,天底下有這麼笨的朋友?
這些人捫心自問,是不是就是因為縱容、甚至幫腔、鼓勵,讓李宗瑞愈來愈囂張、放肆?李宗瑞拍下這些不堪照片的動機既是炫耀,應不會只是鎖在電腦裡欣賞而已,有多少朋友、「同好」早已看過?這些知情者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呢,是斥責、還是同聲按讚?如果能夠做到提醒身邊的女性友人對李宗瑞這個人提高警覺,或許就算是有良心的了。
雖說李宗瑞已是個成年人,但特殊家庭背景,使得他與母親之間有緊密的關係,加上友人指出他是個「靠爸族」,平日出入以千萬名車代步、吃喝玩樂的錢來自富爸爸;難道提供金援的老爸、老媽都未曾目睹、耳聞兒子特異行徑嗎?以李宗瑞陸續傳出的生活、交友方式,連房間陳設都可能透露著詭異,愛護兒子的母親或者家人會完全「感覺不出來」李宗瑞有什麼地方怪怪的、不正常嗎?
李宗瑞行為當然惡劣,但長期以來,他並不是在一個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作惡,他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多有錢或者有多少風流事,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在這個年輕人走錯路的時候、玩得超出了界線時提醒、糾正呢?當初跟著一同吆喝、助陣、慫恿的酒肉朋友們,難道不是李宗瑞的共犯嗎?
李宗瑞或者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極端心態,但除了那些被下藥、在不知情下與之有不當關係的女性之外,多少相識未久就跟著這位看來是「闊少」的男人回家的女性,可以宣稱自己無辜呢?李宗瑞外表斯文、正常,在夜店出手大方,把一瓶一萬五千元的酒當汽水、當噴泉,據說有個有錢的父親
…這樣,難道就構成了一個女性可以和他毫無顧忌、共赴雲雨的條件嗎?女孩們,每一張來路不明的床上都可能有著你難以預料的危機,魑魅喜人過、江湖凶險多,以為釣到了大魚,結果可能是引來了殺人鯨。媒體報導,李宗瑞的父親李岳蒼年輕時也玩過了頭,他曾直斥自己當年「荒唐」,對過往時光後悔,甚至還想出書表達自新之意。如今兒子爆出不雅照風波,父執長者的身教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的確令人不勝唏噓。眾家玩咖們是否想過,有朝一日自己也會為人長輩、甚至為人父母,若是自己的年少輕狂成了後輩的負面教材,那後果往往是不可承受之重,甚至比自己當年惹下的麻煩,還要更難收拾。
從「葉少爺」到「李跩哥」,似乎有愈來愈多富二代,在家人、朋友的溺愛、縱容下,價值扭曲、行為乖張;然而,富貴人家教子無方,後果將如同漣漪,一圈一圈放大,不但為自己的人生與家庭帶來了悲劇,也成為社會的公害;李宗瑞的家人朋友如今能做的,就是勸他早日出面投案,為自己做錯的事負起責任,還給被害人正義與公道,而李宗瑞也或可尋求人生的停損點。 §§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2012.08.19農曆七月鬼門大開,禁忌甚多、諸事不宜,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戀人們依然熱烈慶祝。雖說近日李宗瑞案吵得沸沸揚揚,但七夕前後在夜店狂歡熱度依舊不減,若是於七夕之夜,迷戀於性愛遊戲者,小心「鬼情人」就在你身旁。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對於人鬼之間的情愛故事有諸多描繪。聊齋之說以女鬼居多,色誘為主;今之「鬼戀人」男女皆有,女者以色誘人、榨乾對方錢則為止;男者以錢誘性,直至無味而棄。
聊齋之鬼怪,化為人形,存有魔性;今之鬼戀人,原為人樣,卻以性或金錢來隱藏其魔性。現今之人對於身旁戀人是否為鬼戀人,看似無法判斷,但若仔細觀察其戀人之所圖,應該很快就知道,往往是當事者自己有所迷戀,自陷而不知如何走出此種人鬼戀!
鬼戀人者,非以愛為出發點,圖性圖利,只要不圖性不圖利者,自也不會陷於人鬼戀之中。以此次李宗瑞案為例,並非事件曝光後才知其魔性,這些受害者有些是無所知悉,而身陷其魔爪中,但有些卻早知其魔性,以利誘性,但仍走向其設下的陷井,豈能以其無知,來申辯其為無辜之受害者嗎?
聊齋中之倩女幽魂,因其有愛,當可重回人間再次投胎轉世,寧采臣心無邪念,當不會為鬼怪所迷惑;兩者以真愛化解人鬼戀的兩難,於來世再尋真愛重現。
現今人世間,男女到底有多少人心存愛意和對方真心交往?富二代仗著錢財玩弄男女感情,拜金女則以其美色迷惑他人,一再索取錢財,直至對方乾枯為止。
何者為妖魔?何者為鬼怪?心存善念、無所貪求、邪念不生,自不會受到鬼戀人之傷害!
無奈人心多多少少都隱藏著一些魔念,在李宗瑞案發生後,部分媒體與網路隨之起舞。妖魔昌盛乃人世之正氣低迷所致,今之世人若不迷失於金錢性慾之中,則這些妖魔何能隨意入侵於人世之中!
鬼門開,妖魔皆出,鬼力大增,七夕情人節,另一形式的人鬼戀,是愛是性,稍有迷失,受傷害的必是自己,若無法以真愛化解魔性,小心鬼戀人就可能在你左右!
§§ 才是最好的理由 甯應斌 中國時報 2012-09-06李宗瑞事件引發了許多討論,許多人呼籲大眾不應該流傳影像,但是有些理由只強調影片中有性侵受害人,影像流傳是二度傷害。這似乎忽略了最基本的理由應該就是:這些影片不是當事人自願流出的,因而違反了當事人保持隱私的意願。
結果,許多人覺得如果隱私涉及私德(群交、通姦、拜金、劈腿、換妻、性交易、外遇等等),那麼偷窺就是「揭發道德的假面具」,所謂「敢做壞事就不要怕人知道」。因此許多人在認定影像中女性是自願的隨便女性後,就心安理得地流傳影片。璩美鳳性愛光碟當年之所以被廣傳也大概是同樣的心理。
很多衛道人士現在大聲疾呼不要流傳影片,卻沒意識到平常灌輸給大眾的嚴格性道德,以及對於涉私德(無關公益)性行為的嚴厲譴責,恰恰使得大眾毫無罪疚感地去流傳觀看影片;還可能自以為義,因為大眾自認此時傷害的是壞人,圍觀打擊的是罪惡。
照這樣說來,在自拍性影像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如果要確立尊重隱私的道德共識,那麼就必須先尊重包容僅涉私德的性行為。
李宗瑞的影片不只兩廂情願的性愛,之中還有疑似性侵的畫面,那麼那些將強暴當色情的人,是否喪心病狂?看到別人受到傷害,卻還能無罪惡感的觀賞,是否沒有道德良心?
其實色情影片中原本就有強姦劇情,有些還模擬真實強姦,何以有些人能把強暴當色情呢?是否其心必異或可誅?其實這些人與一般人並無不同,我們在觀影或閱讀故事時,都能夠懸置相關道德判斷,且視需要而將真當作假、將假當作真,只集中注意或偏重劇情中的某些情節、動作或氣氛,以致於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唾棄強暴、同情受害者,但是在私密的性幻想活動中(不論男女)可以把強暴當色情。這種能力並不神祕,例如道德上與實踐上絕不可能接受亂倫或群交者卻可以享受這類主題的影片。同樣的原理,愛好和平者也往往可以欣賞戰爭片,或者接受電影中的殺人場景等等。
我們可以結論說,反對流傳影片的理由,不應該是「流傳者把強暴當色情」,因為這種性幻想能力或性幻想內容本身沒有道德善惡問題;而且正如前述,過於嚴厲的看待僅涉私德的性癖好、性行為、性幻想,把當事人看作罪人壞人,反而可能正當化大眾的偷窺和流傳。只有寬容看待各種性事,認為不外乎人之常情,你我均可能是主角,因而維護隱私,才是反對流傳的好理由。
(作者為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 聯合晚報 社論 2012.08.19富少李宗瑞涉嫌迷姦、性侵女子的案件,當事人不知去向,而侵犯私密的所謂不雅照則散佈四方,整起事件已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陳冠希事件台灣版」,造成多名被涉及的知名藝人、女模受到極大困擾,更不用說還有其他無辜的第三者莫名其妙受到牽連。
仔細看媒體或網路一窩蜂的「李宗瑞事件熱」,有多方面訊息值得省思。諸如「富二代」、「夜店開趴」、「女模、藝人、主播拜金」等標題字眼,一再於新聞版面或電視裡大量出現。
這其中反映的,到底是新聞專業的「知的權利」?抑或是「集體窺視」的好奇?還是,社會上也有相當程度的「冷眼看名流」的情緒投射?
李宗瑞本人惡劣之至,但是否「富二代」必定為富不仁,或女人拜金之罪,都不是本案重點;牽扯到迷姦或偷拍等行徑,那是對人身自由的侵犯,才是整起事件最核心的關鍵。而本案另外還凸顯出一些制度性的偽善和漏失,包括一開始就有人合理懷疑是警方於偵辦過程漏出淫照,再加上部分媒體被八卦風氣籠罩的影響,不雅照堂而皇之上報,網路上更瘋狂轉載,一堆不相干的拼貼、合成照片,也搭著便車夾雜其中而流竄,真假莫辨,造成不少知名女藝人的困擾。民眾好奇和集體偷窺癖難以抑制,愈發提醒社會:網路秩序,必須在言論自由與隱私保障之間找到法律的平衡點;當此時機,也有人譏諷「網路成為公民論壇」未免陳義過高。
而最令人感慨的是,女性還是成為被窺視的主要對象,成為這起事件的首要教訓。李宗瑞以他變態的行徑,在窺視、記錄、甚至可謂「蒐集」女性私密資料;媒體亦以聚焦、特寫的鏡頭標題,如放大鏡般呈現那些與李或有交集或根本是捕風捉影的名女人影像;很多人更以興奮情緒,將日常生活裡原本無法觸及的女星隱私,當作茶餘飯後聊天主題。在此一侵害隱私的社會氣氛中,女性又退回到需要「保護名節」的原點,果然是主要的受害者。
§§ 你還在偷窺嗎? 人民/花蓮壽豐(副教授)中國時報 2008.02.27因散播璩美鳳性愛光碟被判入獄的《獨家報導》發行人沈嶸日昨服刑期滿出獄,而在監所外迎接她的,竟然就是當年的受害者璩美鳳。對於璩美鳳如此以德報怨的胸襟,大家應當由衷為她鼓掌讚美,而當初無視其隱私、幸災樂禍偷看她性愛光碟的民眾,更應因此而汗顏慚愧,好好自我反省一番。
七年前,璩美鳳正值個人的事業顛峰,卻因遭偷拍、散播閨房隱私,人生受到重創,即使後來勇敢復出,到新加坡等地駐唱,也被若干媒體無情地批評她作秀,藉光碟案出名,反而是「因禍得福」;一般人更無視於璩美鳳的痛苦,大剌剌的在網路上轉載並訕笑她的光碟「性事」,或者嚴厲批判她用身體到處「拐」男人的錢,整個社會幾乎都在凌遲她。按理,她對這個社會
──特別是欺她最甚的《獨家報導》──應是極端仇恨的,然而,如今沈嶸出獄,我們卻看到璩美鳳勇敢地面對過去,並且用最慈悲良善的心,消弭了仇恨。固然,七年前的璩美鳳或許行為上難免有可議之處,但並不表示這個社會有權對她的隱私進行「公審」。七年後,最難能可貴的是,筆者認為璩美鳳已從過往的挫折中得到了人生最美好的啟悟,這啟悟不僅可以引領她走出年少輕狂的陰影,更為她開拓了生命極其高尚的未來,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也給台灣社會所有人一個最真誠的感動,值得我們向她致敬。§§
幫 公民教育失敗了 許育典 中國時報 2012-02-13友寄隆輝、
Makiyo酒後毆傷林姓計程車司機一案(以下簡稱MA幫案),因四人一開始在記者會的惡人先告狀,並接連瞞天過海的謊言謊語。如同連續劇般的劇情每天在各種媒體不斷上演,直到近一週後江姓計程車司機的行車紀錄器畫面曝光,才揭發了真正的駭人謎底。原來,淚眼背後,一切都是謊言!在MA幫案中,值得我們從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的角度省思。
首先,為什麼友寄隆輝、
Makiyo在酒後會去毆打或踢踹一個五十幾歲的瘦弱計程車司機?這裡存在著幾個問題:如果沒喝酒會不會一樣毆打或踢踹打?酒是扮演造成結果的角色?還是只有壯膽的作用?如果計程車司機是二十幾歲而人高馬大的壯漢,友寄隆輝或Makiyo在酒後會不會去毆打或踢踹他?這裡的提問,其實可能蘊含著台灣社會的深層隱憂。因為如果友寄隆輝或
Makiyo在腦意識中是經過選擇的,只要他們腦中閃過下面幾個念頭,例如:喝了酒之後打人比較沒關係、對方那麼瘦小不會反抗、計程車司機是弱勢比較可以欺負、反正花錢一切都可以解決…等,那MA幫案可能就如同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或校園中的霸凌案件,一貫地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也就是說,類似MA幫案的具體生活實例,可能在台灣社會天天都在發生,只是因為友寄隆輝是日本人,而Makiyo是藝人,才讓這整個事件格外引人注目。就此而言,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友寄隆輝與
Makiyo的行徑,將想像空間移轉到現行的中小學校園,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瞭解:為什麼校園霸凌事件會時時頻傳。坦白說,其實頻傳出來的遠遠比不上我們所不知道的,因為大家都不敢說出來,擔心下次被欺負得更厲害!所以,台灣社會天天所隱藏的類似MA幫案,或許不在少數。其次,我們可以好好想想:霸凌者為什麼要打人呢?這可能存在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吸引他人的目光,甚至是藉此獲得別人的肯定。在MA幫案中,友寄隆輝據媒體報導是黑道之後,透過拳頭取得肯定是無庸置疑的;而
Makiyo的部分,則在許多媒體評論者也多認為,Makiyo藉由愛喝酒、酒後鬧事、甚至酒後打人等娛樂新聞,反而獲得許多高收視率電視節目的青睞與肯定,頻頻為特定通告的邀約與採訪,助長其此類傾向的人格開展,已經奠下Makiyo日後酒後打人的根基。至於丫子模仿Makiyo愛喝酒、酒後鬧事、酒後打人等表演,為何可一直獲得各種綜藝節目的邀約,也是值得我們媒體應該省思的。就此而言,在升學主義的中小學校園中,校園霸凌者常常是一群無法在課業吸引他人注意的學生,他們才藉由拳頭建立他們的社群關係,從而藉此獲得同儕的肯定。如果我們要避免類似MA幫案的發生,可能要從國家的未來公民身上著手。例如:前一陣子教育部要將課業輔導擴及非低收入戶的學業弱勢族群,就是一個值得嘉許的方案。也就是說,要讓每個孩子看到他們未來的希望,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當孩子們慢慢獲得這個世界的肯定時,他們也會逐漸具備了同理心,從而懂得尊重別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MA幫案中將近一週才曝光的江姓計程車司機的行車紀錄,雖然警方已經坦承疏失並且也迅速懲處,但是社會的霸凌案件之所以會被隱匿,最擔心的就是警方可能的疏失,尤其是遇到少數「刻意」的疏失時,更容易縱容社會的霸凌者肆無忌憚。所以,究竟疏失是否有意,恐怕也是檢察官應該加以釐清的。
說實話,如果人人都有同理心,就不會侵犯他人。MA幫案可說是很好的公民教育題材。(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 Makiyo 聯合報2012.02.11Makiyo
事件正席捲台灣,當名嘴們賣力帶動全民公審時,也開始激起知識分子對媒體的反向批評:它們不僅無休止地追蹤、狩獵一則「不合比例原則」的新聞,還盡可能地挑起各種情緒性反應,以使新聞的熱度能夠延續。然而,在「公審
Makiyo」此樁事件中,我們都清楚明白:媒體並不是「因」,在事件前,整個社會要公審某個人物的怨氣已經在那兒了,只是此時Makiyo走了進來,自己添薪加火(以「摸胸」來建構毆人事件的第一因),創造了社會情緒的流動與爆發。大家清楚明白:如果事件中沒有這位爆乳女星,只是友寄隆輝與無名的友人毆打了一位本地司機,這事件就不會變成烽火漫天的全國新聞。廿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舍勒(
Max Scheler)在他的一篇名之為「道德建構中的怨恨」的論文中,指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核心精神,並不是強大的營利欲望,而是「怨恨」。怨恨是一種特別的情緒,它來自人們受到了某種的傷害,但卻不能立即、當下地作出報復或反擊,必須隱忍下來,久而久之,這種隱忍便醞釀成一種「無能」或「軟弱」的普遍感受,從而建構了怨恨。之所以現代社會中會有著「瀰漫的怨恨」,來自資本主義內在的某種「平等主義」假設,與社會實質發展之間的「事與願違」:照理,人人都有權利與別人相比,然而事實上卻是「完全地不能相比」;明明我們生而平等,我本來應該像你一樣地風光,卻沒能如你那樣得意;當這種「不平」日積月累,一觸即發的怨恨便儲備於現代社會中,伺機爆發。舍勒強調這是「中產階級」特有的集體情感特徵,因為勞動階級和富人比較能接納「不平等」,唯獨具備一定知識能力與市民意識的中產階級,才會強烈地感受到「應然」與「實然」間的無邊失落感。
怨恨心緒的抒發,常常形諸於個人世界裡的「酸葡萄」語言,但它的爆發能量,則表現在「把高位者拉下馬來」的集體行動中
——「他不過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出包了,終於原形畢露」、「原來他的平步青雲,靠的都是說謊和欺騙」、「表面風光,實際不過如此」,媒體與網路上的公審、人肉搜索、「有圖有真相」,八卦新聞裡對明星生活的踢爆、諷刺、挖苦,都代言著集體怨恨中的強烈情感;或者推舉一種新形態的「博愛」觀念,藉著讚頌、肯定「小市民」共通的價值(孝順、友愛、一夫一妻真愛……),來否定、貶抑、譴責它怨恨的對象。當年的璩美鳳、早先的「台大中指男」、「張柏芝/謝霆鋒婚變」,與
Makiyo一樣,都激起了媒體的追逐,社會在其中激情地目睹、經驗了「正義的平反」,他們在目標新聞人物的向下沉淪中,為自己失落的尊嚴扳回一城。Makiyo過往飲酒爆乳拜金的形象,雖然打造了收視率,卻也早早預約了社會的重錘,璩美鳳與張柏芝暴露了保守道德最忌諱的「性出軌」畫面,社會便期待她們人生完全解組,「中指男」如果不是「台大生」,還有人要公審他嗎?媒體報導永不休止,是因為社會內在渴望「正義要重複彰顯」:
Makiyo事件過後,誰是下一個讓人「咬牙切齒」的人物?(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 事件 暴露電視圈惡習 中國時報社論 2012-02-12藝人
Makiyo(川島茉樹代)與日籍友人友寄隆輝及另外兩位藝人湘瑩和丫子,涉嫌痛毆計程車司機一案,愈演愈烈,隨著相關事證浮出,也讓四人的惡劣行徑受到輿論強烈的抨擊;尤其是四人當中知名度較高的Makiyo,更受到排山倒海的撻伐,網友在臉書發起的「反Makiyo粉絲團」,短短幾天連署人數突破三十九萬人,要求Makiyo退出演藝圈的聲浪不斷升高。說實在話,
Makiyo在演藝界並不算大咖,更別說傳聞為所謂的「馬幫」成員的另外兩位女藝人湘瑩和丫子。在這事件爆發之前,大概注意她們的人也不太多,所以,Makiyo也好,湘瑩與丫子也罷,她們退不退出演藝圈,對社會來講,不是什麼大事;而這個案子已進入司法程序,是非輕重,自有檢調釐清,也無須繼續耗費太多社會資源討論「Makiyo有多可惡」之類的議題。然而,這樁不幸事件的確帶給社會許多省思。包括台灣演藝圈長期以廉價的製作,邀請通告藝人以辛辣話題或大爆個人與朋友隱私來拉抬收視率,致使並無特殊才華的藝人只因敢言、胡言或者曝露身材,就得以游走各大談話性節目,賺取通告費;甚至因此提高知名度,取得代言機會,有令人豔羨的收入現象,引起很多人不滿。
這次「
Makiyo事件」之所以會掀起軒然大波,除了暴力行為令人憤慨之外,另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於外界難以接受Makiyo這種耍耍嘴皮、露露身材,就可以有大把鈔票輕鬆入袋的「通告咖」模式;因為上一次通告賺的比上班族一個月薪水還多,外界酸之為「憑什麼姐」。不過,
Makiyo能靠著年輕臉蛋、火辣身材、大膽言論賺大錢,並不只是她個人的問題;台灣的電視圈提供了這樣的環境,觀眾手上的遙控器對這種表演按了個讚,才使得Makiyo等類型的通告藝人前仆後繼。引發眾怒的Makiyo事件是否能夠促使影視界與觀眾針對台灣電視的製作心態與收視習慣,進行較為深刻的反省,恐怕還有待觀察。Makiyo
事件爆發後,她的母親幾番出面道歉,並表示很遺憾沒有給Makiyo 很好的成長環境,以至於女兒有如此偏差的行為,給社會帶來非常糟糕的示範。看著罹癌的Ma媽因為女兒犯的過錯,而必須一再出面,當然讓人不忍也不捨;不過,十四歲出道的Makiyo當初是否還未完全「準備好」、還沒有確實建立正確扎實的價值觀,就投入了五光十色的演藝圈,以至於言行舉止欠缺規範,的確是值得關注的。演藝圈出現了低齡趨勢,愈來愈多年少男女,憑藉著青春與新鮮感,快速竄紅;經紀公司沒有時間也不想以長期經營的態度好好栽培這些新人,只是趁著藝人爆紅時刻,快速炒作,充分利用。因此一些藝人還沒有鍛練出什麼真正的本事,連業界生態都還很陌生,就上了戰場。其結果也許是陣亡;也許是當青春進入尾巴時,就以大膽脫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行徑,期望博取觀眾的注意,在演藝圈取得一席生存之地。
而這些不當的言語和行為說多了、做多了,可能藝人也就忘了分際何在;於是犯下讓外界憤怒、讓親友遺憾的錯誤。正如這次的
Makiyo事件。Makiyo過往就很喜歡自曝酒後的胡作非為,當時若有人肯適時提醒、甚至嚴詞勸誡,或許Makiyo不會對自己的劣行習焉不察、以至洋洋得意,最後犯下難以收拾的大錯。林姓司機至今傷勢仍然十分嚴重,Makiyo 等人事後再怎麼後悔、道歉,司機與家人所受到的傷害與折磨,終究難以完全平復。然而,台灣愛炒短線、只會炒短線的又豈只是演藝圈?如果深入各行各業進行了解,不免發現,現今願意提供新人足夠訓練、讓新人學好基本功夫再上線的企業愈來愈少;很多企業只想「撿現成」,員工本來會什麼企業就盡量用,用完了再說。職場新人不懂倫理,難以成事,追本溯源,企業吝於投資新人、教育訓練不足,難辭其咎。現在有個流行語叫「裸退」,但很多年輕世代根本是「裸進」,連基本訓練與配備都沒有就進入了職場的槍林彈雨;結果,於公難以達成工作上的要求,於私,可能一身是傷,人生失去盼望。
每個階段該學會的人情世故、生命功課,就該學會,不然後患無窮;日後或許就是付出加倍的代價,也難以挽回那曾經的失落。無論是個人還是職場,甚或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因為「出來跑,總要還」,江湖有規矩,人生有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