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04月30日──尋找台灣集體失落的生命品質

王建民出軌震驚台灣球迷,其實公眾人物不時有緋聞餵養好八卦之士,但也如實反應台灣的愛情、婚姻與家庭問題,實乃集體失落的生命品質,不妨讀讀這幾篇文章,思索之,如何改善自身的生命品質。

 

1.尋找台灣集體失落的生命品質 時社論

2.新春三願:收支平衡、作息平衡、關係平衡 中時社論

3.社論-從王建民出軌看台灣社會「家變」危機 中國時報

4.社論-婚姻制度崩解 該擔心的是社福課題 中國時報

5.倫敦傳真-我們需要終身伴侶嗎? 江靜玲

 

1.尋找台灣集體失落的生命品質 五年,從年頭到年尾,有好幾件令人傷心難過的社會新聞,多與演藝界有關,男藝人諸如已經過世的倪敏然和發生光碟醜聞的澎恰恰,之所以會把自己搞到這種不堪甚至於無解的困境,就是因為他們都犯了一個共同的過錯,他們沒有守住對婚姻的承諾,當他們讓自己的情欲失控、跨出那錯誤的一步後,無可避免的毀滅便接踵而至。因此,這些男人最大的問題不是招惹了黑道,不是事業演出有了瓶頸,而是他們情欲錯亂、是他們未能守住對家庭的責任。

五年年初的邱小妹到年末的刺青男童,家暴所引發的家庭關係破裂甚至於人身安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

通求救電話,家暴事件快速成長,成為社會一大隱憂;現代婦女基金會也說,家暴問題幾乎存在於社會每個角落,二○○五年半年全國一共通報有四八二九名兒童、少年受虐,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十五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這個數字比前一年同期成長三成多;內政部兒童局根據國外兒童保護工作經驗以十倍黑數來推估,台灣可能有數萬名孩子正處在「高風險家庭」的風暴中。

 

2.新春三願:收支平衡、作息平衡、關係平衡 對新的一年,大家有什麼計畫與心願呢?或許以下的新春三願會是許多人共同的期望,這三願是期許自己:一、收支平衡;二、作息平衡;三、關係平衡。能達到這三方面的平衡,幸福人生庶幾可期。

我們可以有一千種需要錢的理由,每個理由在當下都顯得言之成理;然而,論到用現金卡或者信用卡借錢,最重要的其實不是你為什麼需要這些錢,而是你準備拿什麼來還?沒有想好出口,預借現金就彷彿是羊入虎口──不要讓財務崩盤演變成人生崩盤。

作息平衡是我們對上帝所創造的這個生命的一個基本回應,因為我們體力有限、青春有限、心靈承載能力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糟蹋下去。

人們相對應的位置、關係、互動方式,全走了樣,人們因而手足無措、行為失去了準則。人們不知道自己與他人合理的界線何在,在親密與疏離、責任與放任、自由與承諾裡迷失,該堅持的沒有堅持,該放手的不願放手,許多社會悲劇也因此發生。

 

3.社論-從王建民出軌看台灣社會「家變」危機 2012-04-29

旅美職棒好手王建民爆出婚外情,引起譁然。被台灣人暱稱為「建仔」的王建民向來給人顧家愛妻的好印象,每次面對鏡頭總是一臉憨厚表情,說話緩慢沉穩,而他也因為好形象贏得重要的廣告代言機會。這樣一位給人信賴感的新好男人也在婚姻裡出軌了,的確讓人十分震驚。

在經紀人努力止血下,再加上台灣媒體和球迷對建仔仍存有正面期許,最重要的是,根據目前媒體報導得到的印象,王建民已取得妻子的諒解,因此很多人都願意給予建仔祝福。不過,身為職業運動員,王建民能否安渡外遇風暴,老實講,台灣粉絲的諒不諒解倒是其次,他在球場上的表現如何,才是見真章。

很多人說,王建民身處名利雙收的職業運動圈,很容易受誘惑,然而,現代人婚姻裡地雷處處,又何止球星、名人的婚姻會有「難以為繼」的挑戰呢。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台灣共有五萬七千對夫妻離婚,平均不到十分鐘就有一對夫妻結束婚姻關係。台灣的離婚率已成全亞洲第一,而七成以上夫妻離婚的原因是「外遇」,可見台灣人對婚姻盟約的重視,正漸漸的降低、甚至消失中。

這也難怪台灣的公車站牌上,「抓猴廣告」總是如此醒目。儘管為了市民觀感與刊登搭車資訊之需,交通部已明令整頓公車廣告,希望消除大量「不雅」廣告,而所謂不雅廣告,主要就是指外遇徵信之類的廣告。然而,就算公車站牌因此變得比較「清爽」了,這類的訊息還是充斥在公車車體、建築壁面上,到處都看得到。

「抓猴產業」如此興旺,有需求就有供給。婚姻關係脆弱,造成家庭破碎的種種社會現象與問題,令人十分憂心。到底為什麼,台灣婚姻的「外遇」問題如此嚴重呢?是台灣人特別沒有忠誠度嗎?還是有太多人真的不明瞭婚姻責任感的重要呢?據統計,台灣單親家庭有數十萬戶,占總戶數的一成左右,其中近七成的單親家庭是以女性為戶長;實際上,台灣有將近三分之一家庭的小孩可以說是在「泛單親家庭」中成長,如父母中有一人在國外、外地工作,平日大部分時間沒有一起生活;甚至父母兩人都很忙碌,是祖父母或者甚至是保母照顧長大。

高離婚率令人擔心外,台灣社會長期「不婚、不生、不養、不教」現象也愈來愈嚴重:年輕人不願結婚、結了婚不生小孩、生了小孩不願或者不能好好教養。這些都造成人口與人力條件逐漸惡化。台灣的生育率已是全球最低,適婚年齡女性的未婚比例則居世界第二高,四十歲女性超過五分之一是在「沒有婚姻」狀態裡。

在多元化社會裡,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以至於要不要離婚,當然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價值觀的變化也使得人們對如此社會趨勢,也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然而,不能不承認,如果人們看到社會裡就是有愈來愈多難以節制自己的欲望的事件,出軌是如此的稀鬆平常,是「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是否也更容易造成人們對婚姻忠誠、對家庭責任感的輕忽呢?

微觀而論,家庭崩盤,不論是夫妻失和或者是親子疏離,總會帶來失落、傷害,有時甚至會帶來毀滅。宏觀而論,家庭殞落,直接的影響就是衝擊社會安定與合理的人口結構。高離婚率帶來的人心浮動、少子化造成的人力不足,這些都已經是很實際在發生的問題了。家變,已成為台灣的迫切的危機。而所謂家變,包含愈來愈多人從家庭中出走,或不願建立新的家庭、不願透過生育延續傳承;或者,家庭成員沒有扮演好應有的角色,以至於家庭裡的人倫關係疏遠錯誤崩解,父不父,子不子,痛苦憤怒。

不論社會有多麼多元,現階段,大多數的人還是要在穩定的婚姻關係與家庭裡安身立命,畢竟「家」是能夠提供支持與人際互動的社會基本單位。台灣需要重新找回家庭的力量,就從忠誠負責開始。

4.社論-婚姻制度崩解 2012-03-25

最近「剩女」問題引發風波,台灣女人不結婚,究竟是誰的錯,各方爭議激烈。其實,女性向婚姻說不,不只見於台灣,而是各國普遍的現象。整體而言,以傳統婚姻模式為社會運作基礎的制度,已經逐漸崩潰。

立委張曉風質詢時表示,台灣許多適合結婚的優秀女子被台灣男人淘汰,成為「剩女」,只因外配比較好控制。這番高論一出,立刻引發批判與反彈,外配團體更齊聲譴責。張曉風的基本假定是:人都要結婚,不結婚就是哪裡出了錯。台灣男性喜歡聽話的女性,所以找外配結婚。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過去的觀念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要,沒有就是不完滿的缺憾;現在愈來愈多人認為婚姻只是人生的選項之一,因此寧缺勿濫,不婚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異常狀態。

傳統婚姻型態植基於過去的社會狀況與兩性角色,以往女性教育差、經濟能力弱;要有個生活依靠,死後得到香火供養,就必須依附婚姻。而在以男性高於女性的傳統文化裡,女性必須扮演賢妻良母好媳婦的溫順角色。在「格差婚」的傳統觀念下,女性通常「往上嫁」,和年齡、財力、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結婚,男性則通常「往下娶」。

愛情當然是結婚的重要原因,但就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社會制度而言,傳統婚姻其實是一種利益交換,男女都有取得有付出。女性用性、生產、勞務等,換得長期飯票、性愛管道以及生養孩子的安定環境。過去不要女人有腦袋,只要女人的身體功能:性、生育、家務。但教育讓女性的腦袋得到公平的成長機會,當人類的工作愈

不過,職場打拚幾年可能結婚愈來愈遠。

此外,以往女性只要負責家務,現在往往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婚姻固然可以提供很多寶貴的東西,但也必須付出極大時間心力,這會讓許多自我意識高、要求生活品質、不喜歡束縛的現代女性望之卻步。當婚姻的誘因不再,負擔卻依舊沈重,算盤一打,女性對婚姻的熱度當然減退。

其實依據統計,剩男比剩女還多。不過男性在找對象時,考量的不只是個人,還有家族與延續香火的需要,會期待配偶承擔起家族責任,而公婆也希望有個乖巧勤快的媳婦。如果自己的條件找不到台灣女性點頭,有些就會往外發展,這的確是事實。有些外配婚姻過得非常美滿,但不可否認的,有些外配的權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她們被納入過時的、已被台灣女人拒絕的傳統婚姻以及兩性模式裡。

趨近喜歡的、迴避討厭的、爭取想要的,都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有愈來愈多女人不結婚,一定是因為傳統的婚姻已經不是她們所要的了。這是舊婚姻與新人類的落差。舊婚姻並沒有錯,它有它的功能;新人類也沒有錯,他們有他們的需求;只是兩者不對盤罷了。

其實這並不是台灣的特例,其他國家同樣可以看到傳統婚姻式微、不婚與離婚增加的現象。在日本,卅歲出頭女性約三分之一單身,其中近一半可能終身不婚。美國有將近四成的適婚年齡女性從沒結過婚,英國單身族群已經成為多數,非婚生子女人數超過了婚生子女。

很顯然的,傳統婚姻模式已不敷時代需求,拒絕婚姻或從婚姻出走的人口,未來仍將持續增加。即使在觀念變遷下,現在許多婚姻互動模式已不若過去僵化,但到底要不要一男一女綁死死,卻仍有愈來愈多人感到懷疑。單身固然是個人的選擇,當事人可能也過得很快樂自在,但不婚不育造成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將來大量單身人口形成的社會安養負擔,卻是政府需要嚴肅正視,並及早規劃

5.倫敦傳真-我們需要終身伴侶嗎? 2011-10-02

我坐在倫敦市區內的一所心理諮詢等候室內等待一名女友。這裡是一間專門進行情感關係諮商的診所。我帶了一本書,假裝很專心的閱讀著,眼角卻忍不住掃瞄著走進來的每一個人,以及端坐在等候室內的其他人,心裡想著:「他/她們有什麼問題?」

我覺得自己的心思有點可恥,像個進入公共澡堂,穿著衣服站池邊的偷窺者。這裡是專門進行伴侶和婚姻關係的職業心理諮詢所,走進來的每個人,一定都有著屬於自己無法承載的故事和經驗,才來尋求專業協助。

我不知道在倫敦這個大都會裡,到底有多少人因為需要一個穩定的關係、一名終身伴侶而尋求心理諮詢。但相信,數目一定十分可觀。

這個星期,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公布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內,英國至少有廿萬人因為網交,成為詐騙集團詐財的受害者。行騙者瞄準受害人最大的弱點,正在於「寂寞」;另一項由英國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則顯示,相較於十年前,英國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獨居中年人口比率,升高了百分之三十一,從七十八萬人增加到二百三十五萬人。

關於類似的情景和資訊,反射的只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小縮影,但卻再次喚起了一個歷久不衰的大議題:我們需要一個終身伴侶嗎?

這個問題,答案顯然因人而異。有人需要一個終身伴侶;有人需要終身伴侶,但不只一個;有人選擇獨善其身。

「結婚的哲學家是一則笑話。」,對於下此評論的德國哲學家尼采,終身伴侶顯然不是滿足他人生的要件。不僅如此,尼采同時指出,從最早的唯物主義學者赫拉克里特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十七世紀三位公認最了不起的理性主義大師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到十八世紀的康德和叔本華,都終身未婚。

依循尼采的觀察,或許還可以替他這份名單加上英國經驗主義的三名代表人物,英國哲學家洛克、蘇格蘭哲學家柏克萊、愛爾蘭哲學家休謨,以及廿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大哲人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最後孤獨而終,從一般的世間角度觀看,真是再悲涼不過了。但臨終前,維根斯坦卻說:「告訴他們,我有一個美好的生命!」

蘇格拉底因為家有悍妻,婚姻很不幸福,但卻主張無論如何,還是要結婚,「如果娶到好太太,你很幸福;如果娶到暴妻,你會成為哲學家。」羅素在四段婚姻外,終身緋聞纏身,即使被批為不道德,依然我行我素;沙特終身未婚,卻有個可以隨時對彼此不忠的伴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翻閱不同的研究報告,不難發現,擁有穩定和協的情感關係,對一個人的快樂平衡,甚至名利事業,都有明顯助益。但是,這並不表示,除非擁有穩定的情感關係,一個人將永遠無法快樂成功。

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終身伴侶?選擇和機緣,兩者缺一不可吧。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出與自己獨處和跟他人共處的良好能力,即使在情感生活中沒有一個長期的依侍者,人生依然可以閃亮美好。

至於勉強求得,不適合的情感與伴侶,則如穿了一雙打腳的鞋子,脫掉都來不及呢!

clchiangr@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