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12月19日補充閱讀──劉炯朗論語新解

前清大校長劉炯朗新解「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有獨到見解值得讀。另外也介紹劉校長對洪曉慧的愛護,我視之為教育核心價值的典範。    徐茂瑋  誌

1.論語新解 (1) -- 戒之在色    劉炯朗    2009/07/25

2.論語新解(2)--戒之在鬥、戒之在得 劉炯朗

3.前清大校長劉炯朗不忘洪曉慧──教師典範     徐茂瑋

4.給妳愛與包容 前清大校長劉炯朗

5.歸零重新開始  清大生命科學院院長潘榮隆

6.一個都不能少  李家同 2002-02-04/聯合報

1.論語新解 (1) -- 戒之在色    劉炯朗    2009/07/25   摘自:http://blog.udn.com/liucl/3166367 孔子在《論語》裡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諸位一聽,就想起最近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色戒」這個詞可以說源自「戒之在色」這句話。是不是我也要湊湊熱鬧在這裡談談李安的電影和張愛玲的小說?李安的電影和張愛玲的小說都是非常好的話題,不過,我今天倒想要闡述一下孔子這一句名言。

兩千五百年以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也可以說是學生們的課堂筆記,後來就成了《論語》這本書。《論語》加上孟子寫的《孟子》,孔子大弟子曾子寫的《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中庸》,並稱為「四書」。《論語》共有二十卷,內容很少長篇大論,都是短短的語錄,不過這些短語裡,含有許多做人做事的智慧。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說過,他讀過了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論語》裡有許多對政治、社會和民生的看法和見解,可以作為治國的原則。去年,中國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出版了一本紅極一時的書《論語心得》,這本書裡于丹教授經由《論語》談心靈、處世、交友、理想和人生的道理,她說讀通了半部《論語》就可以修自身了。

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的著作裡,往往都會在簡短平淡中指出許多智慧和見解,一方面能夠超越時空,另一方面可以應用到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特定的例子上。所以,我想從比較接近科技和管理的觀點,來解讀《論語》裡孔子講的一些話。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首先,孔子說君子有三戒,為什麼不是一戒、兩戒、四戒或五戒呢?其實,不但在《論語》裡,在中國文字中,「三」是一個常用也是一個有趣的數字,「三」可以用來代表一個很多、相當充分的數目,劉備三顧茅廬、孟母三遷、三思而後行都是例子;「三」也可以用來代表一個少的數目,三寸金蓮、三言兩語都是例子;「三」也可以用來代表一個適當、不多不少的數目,酒過三巡、三鞠躬都是例子。

其次,君子有三戒裡,「戒」這一個字,有兩個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一個意思是小心、謹慎、注意、防範,李安的電影《色‧戒》的英文是《Lust, Caution》,把「戒」翻成「Caution」那就是小心、謹慎的意思;另外一個意思是禁止、革除。

宗教裡的戒律是不可以違反的規律,戒毒、戒酒就是不可以吸毒、不可以喝酒的意思,那麼您會問:「孔子講的戒字是哪一個意思呢?是小心謹慎嗎?或是絕對禁止呢?」孔夫子沒有講,我也不知道,我的回答是:「您這個問題本來就是『戒問』」。您會問:「那麼『戒問』是說這個問題可以小心謹慎地問?還是不許問呢?」我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也許這正是孔子智慧所在的地方,就由我們自己來解釋、體會就好了。講到這裡,讓我打一個岔,您可知道「戒指」這一個詞的由來嗎?指環是一個環形、戴在手指上的裝飾物,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中,也有權力和約束的象徵,不過,按照中國野史的傳說,中國古代的皇帝,每天晚上會在眾多的妃子宮女裡選擇指定一個他喜歡的來服侍他,當一個妃子宮女因為生理期因素不能被指派的時候,管事的太監會替她帶一個指環,等於告訴皇帝不能指派她,這就是「戒指」這個詞的由來,表示:「不可以指」。在這裡,我又得打一個岔,在李安的《色戒》這部電影裡,間諜王佳芝被槍斃之後,易先生的秘書把易先生送給王佳芝的六克拉鑽戒交還給易先生,並說:「這是您的戒指。」易先生平淡地回答說:「這不是我的戒指。」真是色如流水戒無痕。

孔子把人生分成三個階段:少年、壯年和老年。其實,我覺得年齡上的分界並不重要,在不同的環境之下 ,面對不同的事情的時候,一個人無論什麼年齡,如果他的身心狀態是血氣未定,就要記住「戒之在色」;如果他的身心狀態是血氣方剛,就要記住「戒之在鬥」;如果他的身心狀態是血氣已衰,就要記住「戒之在得」。

讓我們開始來談談「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句話。通常一般狹義的解釋是年青人對男女交往沒有很多的經驗,所以,對感情的處理必須小心、謹慎,但是我覺得「色」不必狹義的解釋為美麗的容貌,可以有比較廣義的解釋:

第一、色代表片面的、表面的美麗。當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作一個決定的時候,不能夠只因為漂亮的外表、膚淺的甜言蜜語、色彩豔麗的包裝,就驟然下判斷和決定,尤其是對於待人處事還沒有足夠經驗的人,更是容易受到迷惑,因此也得特別小心,這就是「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句話的意思。

孔老夫子自己說過「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茂瑋案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宰予是孔子的一位學生,口才很好,能言善辯,開始的時候,孔子很喜歡他,後來才發現他品德不好,又很懶惰,有一天他吃過中飯,躺在床上睡午覺,被孔子捉到,還被孔子大?:「朽木不可雕也」;有一個魯國人叫作子羽,他想要做孔子的學生,因為他相貌醜陋,起初孔子不願意,後來勉強收了他做學生,才發現他真是個好學生,這就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句話的意思,這不也正是「戒之在色」的意思嗎?

講到這裡,讓我介紹一篇劉伯溫寫的故事〈賣柑者言〉,一個賣橘子的人,他懂得如何將橘子儲藏一年半載後,橘子的外表仍然還是色澤鮮艷光彩,可是剝開後橘子像破布一樣,這就是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伯溫看到了很生氣,大?這個賣橘子的小販騙人,小販說:「我靠這份生意過活,已經好幾年了,我要賣,別人要買,他們從來沒有埋怨過,為什麼你這麼多話呢?你也看到我們國家的文武百官,西裝畢挺、吃香喝辣,出入有隨扈、黑頭轎車代步,威風神氣,口號叫得響亮雄壯,花錢不眨眼,但是他們真的為國為民謀求福利而努力嗎?」這不也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伯溫為之啞口無言。

我前面講過,「色」可以代表片面的、表面的美麗和價值。推而廣之,「色」也可以代表細節,不重要的小地方,不管做什麼事,總共的資源是有限的,把時間精神、人力、物力,不成比例地分配在細節和小地方上,那就是見木而不見林,那自然會影響到整個大局面的成敗。尤其是作為一個高階的領導人物,他要決定大方向,他應該把細節交給他手下的人去執行,曾經有人問我,那麼你對細節想不想知道呢?我說我可以知道,但是我不要管,他繼續問我,假如我想和你討論一些細節的事呢?我說那我不會扮演你的老闆的角色,而會扮演你同僚的角色,和你討論,最後還是由你在這些細節上作決定去執行。

「色」也可以代表短暫的美麗或者價值。短暫的權力,過眼雲煙的榮華,一時的虛名,往往會使人動心。一個缺乏遠景,缺乏持續能力,只是一時權宜的計畫,應該特別小心去評估。

「色」也可以代表一個雖然具有吸引力、但是要付出的代價卻遠超過它的實質或者成效的產品。例如:一台性能好、價錢低的機器,但是它維護的費用特別高,或者特別耗電;一個目標和成效都很好的工作計晝,但是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卻特別多,都是例子。美國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寫過一篇短文《The Whistle》,其中的一個警句oo dear for the whistle.钂?貴的一個哨子,這篇短文敘述他7歲那年的一個假日,口袋裡裝滿了銅板,跑到一家玩具店去,當他看到一個哨子,那正是他看過別的小孩在吹,他羨慕得不得了的哨子,他馬上把他口袋裡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把哨子買回家。回到家裡,他猛吹他的哨子,不但把兄弟姐妹都煩死了,他們還告訴他,他付了4倍的錢買了一個爛哨子。這也是因為他血氣未定,才很衝動地把口袋裡所有的錢拿去買一個沒有什麼價值的玩具。

「色」也代表容易讓我們沈迷的東西和事情。電動遊戲是一個很好的科技娛樂產品,但是很多年青人沈迷在電動遊戲上,忽略了學習、運動和正常的社交活動;其實,即使是工作,過分的投入,以至忽略了健康和家庭,都是孔老夫子說的:「戒之哉,戒之哉」。

不過,孔夫子也了解「戒之在色」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實行起來並不那麼簡單。他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德」代表內在的修養和美德、重要的方向和原則、和持久永恆的價值和;「色」代表表面的美麗、短暫一時的歡樂和無關宏旨的細節。有一句話「德之悅我心,猶色之悅我目」,就是「德」讓我們內心得到快樂和祥和,「色」只不過是眼睛看到的美麗而已;「德」是給心靈坐的沙發椅,「色」只是給眼睛吃的冰淇淋而已。孔子說過,好色容易,好德要靠決心和努力,很多人都會選擇走容易的路,能夠下定決心走不容易走的路,只有少數人。

的確,孔子對人性是相當瞭解,他在禮記裡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告子也說過:「食色性也。」都是說吃飯喝酒和男女交往都是人的天性。不過,我還是覺得,食和色都不必狹義地解釋為飲食和男女,更何況在今天的社會,大家都口口聲聲說要減肥、要瘦身,「戒之在食」,恐怕是大家都會舉雙手贊成的吧?!

最後,論語裡說:「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南子是春秋末期?國衛靈公寵愛的一位妃子,她風流嬌艷,聲名不怎樣好,孔子到了衛國,南子邀請孔子去看她,孔子果然去了,他的大弟子子路因此很不高興,害得孔子趕快發誓,我沒有什麼出軌的行為呀!至於,孔子為什麼去看南子呢?是不是被她的美貌吸引呢?民國初年林語堂還根據這句話寫了一齣話劇《見南子》,引起一段對聖人不敬的風波,這也真是很八卦的了。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開車的時候,黃燈是小心謹慎,紅燈是不可前進,也是「戒之在色」,我們下週再見!          

2.論語新解(2)--戒之在鬥、戒之在得 劉炯朗  2009/08/03 摘自:http://blog.udn.com/liucl/3192110

孔子在論語裡,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上一次,我講過「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句話。今天,讓我繼續來講「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這句話。

狹義地解釋,這句話是說,人到了中、壯年,個性好強,心境還不能夠完全平靜下來,所以,應該小心,避免開口?人、動手打人。但是,「鬥」這個字也可以有比較廣義的解釋。

「鬥」可以解釋為在競爭過程裡過分強烈的好勝心和企圖心。一個人求進步求成功、一間公司求發展求擴充,都是好事,進步和成功,發展和擴充,可以跟一個絕對的標準來比較,考試要考100分,業績要超過一千億;也可以跟一個相對的標準來比較,薪水要比學歷相同的同事高,升等要比同時進公司的同事來得快,公司股票的市價要比競爭的對手高。但是,對一個氣血方剛的個人或者公司,往往會把目標放得太高,和一個太高的目標競賽,衝、衝、衝,衝過了頭,結果可能是失敗和憤怒、失望和消沈。

「鬥」也可以解釋為在競爭過程裡過分強烈的手段和極端的做法。寧願賠本,也要減價傾銷,務求先把對手置之於死地;併購一個對手的公司,目的是要把它關掉;為了挖角,提供超乎尋常的待遇和條件,雖然都是可行的商業策略,做過了頭,到頭來是得不償失的。

「鬥」也可以解釋為在競爭裡為達到目的,採用惡性的、不合法的手段。抹黑別人,揭露別人的隱私,破壞別人的商譽,用不正當的手法去竊取別人的商業秘密,都是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規範的事,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

「鬥」也可以解釋為急功好利、用急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一個問題。希望一拳就可以把對手打倒,一步就可以到達成功,欲速則不達,呷緊弄破碗,都是這個意思。
「鬥」也是可以解釋為不能夠包容、不能夠忍耐、沈不住氣,只會用強勢的手段,硬碰硬去解決問題,而沒有想到用婉轉圓融、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解決問題;硬碰硬地決鬥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甚至是兩敗俱傷。

「鬥」就是沒有努力去追求雙贏的結果。史記裡有一個故事說,莊子看見兩隻老虎在打架,他拿起劍要殺這兩隻老虎,他旁邊的書僮說:「兩虎相鬥,小的老虎一定會被咬死,大的老虎一定受傷,你在旁邊等,只要把受傷的大老虎殺死就可以了。」這就是「兩虎相鬥,必有一傷」這句成語的出處。

講到這裡,我可以回過頭來,多瞭解一下孔子所講「血氣方剛」這句話的意思。「血氣方剛」並不只是狹義的指力氣大、脾氣暴躁而已,「血氣方剛」可以指當你有權力、有財富的時候,你會毫不留情、毫不猶豫地用你的權力和財力去和你的對手對拼;「血氣方剛」可以指當你有身份、有地位的時候,你就可以強詞奪理、死不認錯;是鹿還是馬,是在打瞌睡、在閉目養神、還是在和周公對話,都有辯論的空間,較勁的餘地。

講到這裡,得打一個岔,孔子在論語裡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說,我年紀衰老了,好久沒有在夢中和周公見面了。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孔子把周公看成周代文化的代表,他也是孔子最尊敬的古代的聖人,所以,孔子年輕的時候,為了研讀周代典籍,連睡覺都會夢見周公,但是孔子嘆息說:「年紀大了,心力衰退了,很久沒有在夢中看到周公,向他請教了。」現在,我們說「夢見周公」,只是說在睡覺;其實,「夢見周公」也可以被解釋為因為憂國憂民的緣故,即使在打瞌睡的時候,還是在想國家、想百姓、想教育、想颱風的問題。

「血氣方剛」也可以解釋為只用蠻力、勞力,不用理智、科學來分析處理問題。在電腦科學裡,我們有用蠻力來解決問題的方法「Brute force method of solution」,就是說既然電腦的速度那麼快,許多問題都可以單靠大量的計算來解決,假如一個題目有一萬個可能的答案,我們就一個一個來檢驗,有一百萬個可能的答案,我們也可以一個一個來檢驗,但是,假如有一億、一兆個可能的答案,那又怎麼辦呢?

接著,我講講孔子說的「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得」這個字,傳統的解釋是貪婪,孔子說:一個人年紀大了,體力和精神都已經衰退了,應該特別注意對財富、權力、名譽、地位都不可貪求,「貪」就是不滿足目前已經得到的,而繼續要求、追求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更高的名譽和地位。其實,貪和進取之心兩者之間的分界,往往是模糊的,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有向上提昇、向前求進步的心懷,但是把期待和目標放得太高太遠,變成過份和不現實,那就是「貪」了。其實,一個人不論在什麼年紀,都要記住不要有貪婪之心,不過孔子說,到了老年更應該是如此。

《菜根譚》這本書裡說:

人只一念貪私(一個人只要有了貪婪的私心),

便銷剛為柔(就會從剛強變成軟弱),

塞智為昏(失去了智慧和判斷力的能力,變得糊塗),

變恩為慘(從有愛心變成凶殘狠毒),

染潔為污(清白被污染),

壞了一生人品(一輩子都毀了)。

講到「貪」字,讓我講講歷史上東晉名臣吳隱之的故事。在廣州城的西邊,石門鎮裡有一座湧泉叫做「貪泉」,泉水清澈,喝起來清香甜潤,但是為什麼叫做「貪泉」呢?相傳在西晉時期,廣州許多地方官和商人勾結,貪污蔚成一時風氣,朝廷特別派了一個在北方做官、以公正廉明著稱,叫做周清廉的刺史,到廣州任職,希望他能夠整頓廣州的吏治。當他到了廣州,喝過石門鎮的泉水,覺得太好喝了,天天派人去取水來喝,周清廉三年任滿,不但沒有整頓吏治,反而自己變成了一個大貪官,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喝了這個泉水的緣故,就把這座泉命名為「貪泉」。後來,又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吳隱之被派到廣州,當他路過貪泉的時候,看到這麼好的泉水,就蹲下來掬起泉水暢飲,他手底下的人大驚失色,趕快阻攔他,說:「老爺,這是貪泉,千萬喝不得。」吳隱之說:「清廉的人喝了貪泉,也不會變成貪瀆的人;貪瀆的人,喝不喝也是貪瀆的人。」這就是後來王勃在〈滕王閣序〉這篇文章裡,「酌貪泉而覺爽」這個名句的出處,就是喝了貪泉的水,心裡還是覺得平靜清爽;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的意思,更可以說明在貪瀆的環境中,貪泉更讓我們提高警惕。白居易也因此寫了:「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所逢苟非義,糞土千黃金。」,他是反過來說,一個清廉的官吏,不會喝貪泉的水;如非正當所得,即使千萬黃金亦視如糞土。

孔子「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也有比較廣義的解釋,「得」可以解釋為捨不得、放不下,尤其是在血氣已經衰退的時候,也許是年齡大了,沒有那麼好的體力;也許是時間久了,對很多新的事物和技術已經跟不上了;也許是相對而言,後浪已經超過前浪了,我們得特別小心、注意,不可過份留戀目前的高位、權力和財富,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該下台的時候,就下台。

高位、權力和財富,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客觀來講,在大環境規範裡,許多職位有固定的任期,退休年齡的規定;主觀來講,有個人因素的考量,體力已經不足以應付工作的需求了,家庭的因素的考量,已經在時間的分配上出現困難了,如果還是戀棧不捨,很可能對大環境和自己個人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在大企業裡,尤其是私人的家族企業裡,尋找一個接班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原來成功的創業者和領導者必須放開心、放開手,把位置權力和機會釋放出來;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往往覺得不可能找到一個聰明才智能力經驗都和他相比的人,作為他的接班人,即使是如此,時間到了,機會來了,他還是得把責任交出來。在修改法令、幕後操縱這些方面下工夫,是應該避免的。

在管理學裡有一個「彼得的原則(Peter Principle)」,這個原則說在一個組織裡,每一個人都按照他的能力來提昇,所以,每一個人最後都會被往上提昇到他能力不及的位置上(Everybody rises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因此,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是適合永遠或者過份長久地占據一個位置的,這就是「戒之在得」的意思。

「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還有一個正面的解釋,當交班的時候到了,一個人不但不要賴死不走,更要積極、正面的培養發掘下一代能夠接替他的人才;不要抱著憤怒、怨懟、失意的心態,消極地面對血氣既衰的現實。

「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還可以有一個解釋,一個人已經衰老了,離開了權力中心,往往對虛名反而看得特別重,過去的豐功偉業,漸漸被人遺忘了,會議席上、宴會上,不再被邀請坐最尊崇的位置上了,別人對你鞠躬的角度也沒有那麼低了,和你握手的力量也減輕了,都是自然、甚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必一定強求要回復到當年的風光,過分的期待要求,還是戒之、戒之!

孔子在《論語》裡講的「戒之在色」、「戒之在鬥」和「戒之在得」的重要,在基督教的主禱文裡,也有相同的地方,主禱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就是不要貪心,「戒之在得」的意思;主禱文說「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就是「戒之在鬥」的意思;主禱文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就是「戒之在色」的意思。

上星期看到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獲得今年(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有人問他,會不會頂著諾貝爾獎的光環,在2008年出來選總統?他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私人的顧問團裡亦有正反的意思,我想孔子說的「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也許可以作為高爾先生的顧問們的一個參考。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我們下週再見!  

 

3.前清大校長劉炯朗不忘洪曉慧──教師典範    

日前洪曉慧出獄,再引社會大眾的關注,相關當事人及其家屬更起波瀾。讀到此新聞除了關心、祝福洪曉慧等人外,最令我景仰而且以為典範的是劉炯朗校長對洪曉慧不放棄與愛護,的確是為人師者之表率。

由於少子化、個人意識高漲、直昇機父母暴增……等因素影響,第一線的老師每天面對百百種的孩子與父母,疲於應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再加上分數、升學的壓力不減反增,焦躁、憂慮直線上升。老師如何對治此困境?當於專業素養、溝通技巧、生命智慧再求精進,方足以教導與時變化的孩子們。此外,教育的核心價值──愛,更是不容忘卻。

初踏上杏壇滿懷熱情,然而,每天被孩子、家長、長官以及現實壓力不斷地「磨」,愛與壯志逐漸消退,人見人愛的白雪公主,已變成壞皇后而不自知。因而於教學生涯中,典範的引領會是極佳的鼓舞。

靜修女中退休多年的潘采薇校長曾說:「學校教不好,將孩子退學是把責任丟給社會,製造社會問題。而且如果連靜修都不肯教,還有誰能教?」可否將孩子退學,或有見仁見智之爭,然而潘校長堅持不放棄學生的確令人動容!

1998年剛上任的劉炯朗校長前往看守所探望洪曉慧,第一句話說:「妳是清大的學生,不管如何,妳都是清大的學生。」四年後,退休前夕再去監獄殷殷叮囑她要堅強,多讀書,往前看。

當我們面對頑皮的學生,意氣消沉時,不妨想想劉炯朗校長。       

4.給妳愛與包容 前清大校長劉炯朗

妳出獄了!我跟大家一樣,會給妳最深的祝福,我也相信,妳一定可以好好的重新開始。我深深認為,每個人都要用愛與包容的心,來彌補社會的缺憾與不平;我衷心希望社會大眾給妳:一個機會、一分支持、一分鼓勵、一分安靜與一分祝福。  

5.歸零重新開始  清大生命科學院院長潘榮隆

妳等三人都是我當年的研究生,犯這樣的錯誤,我每天都在為妳們祈禱。妳每年都寄賀卡給我,也會報告獄中狀況,妳曾提到當年不聽師長規勸,鑄下大錯,相當後悔;「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我期盼大家學習寬恕與接納,讓妳的生命「歸零」,重新開始。 

6.一個都不能少  李家同 2002-02-04/聯合報

讓學生在校受關懷 畢業後也會關懷別人

四年前,劉炯朗校長接下了清華大學校長的職位,校內立刻發生了一件兇殺案,相信令他非常難過的是他的學生涉案,而且被判刑。今天劉校長將離開校長的職務,在這個擔任校長的最後幾天之內,他不遠千里地去探望了這名在監獄裡服刑的學生,他的做法,值得我們大家敬佩。

看過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那部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位鄉下的小學老師,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代課老師,對於這位代課老師,他一再地叮囑,「一個都不能少」,因為他知道孩子中有不少家境清寒的,他們都極有可能不唸書而去打工了。所以他要求代課老師務必照顧每一個小孩子不能讓他們跑到城裡去打工。

劉校長在離職前夕去探望在服刑的學生,充份表示了劉校長對於學生的關心,校長關心學生,如此受到注意,正因為這個年頭,關心學生已經不是大家都有的美德了。我們考慮大學校長的時候,常常提出好多條件,但是「關心學生」,很少在內。我參加過很多大學校長的遴選作業,記憶所及,好像每次都只注意校長候選人的學術聲望、行政能力等,誰會要求校長關心學生呢?

其實校長也不過是一位老師,我們做老師的人,就是應該關心學生,學生行為有偏差,我們應該關心;學生精神有些混亂,我們應該關心;學生失戀,我們應該關心;學生經濟情況不佳,我們應該關心;學生功課跟不上,我們也應該關心。

在我們國家內,關心學生的校長當然不僅只有劉校長,有一次,我在一個偏遠地區演講,演講結束以後,一位小學校長起來發言,他說他的學校裡有好多孩子交不出營養午餐費,這些孩子們也因此有不想上學的念頭,講到這裡,這位好心的校長竟然哭了起來。他說他已經動用了他所能接觸到的人來幫助這些孩子,但學校在鄉下,經濟能力好的人本來就有限,難怪他為這些孩子擔憂了。

我還知道一位老師,他為了害怕他的一位學生不來上學,每天早上去接他,放學以後再親自送他回去。對這個孩子的一舉一動,他都瞭如指掌,所謂「一個都不能少」也。

今天,在劉校長的交接典禮上,一定有人會提到劉校長的卓越成就,我卻希望大家記得劉校長關心學生的事蹟,如果學生們在學校裡都受到關懷,他們畢業以後,也會關懷別人,我們的社會就越來越溫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