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詭辯的技巧(1)劉炯朗 2010/12/21 摘自http://blog.udn.com/liucl/4719486
「邏輯」這個詞是合理、正確的意思,特別是含有經過縝密的思考和嚴謹的推理而得到合理、正確的結論的意思。譬如說:「這個決定不合邏輯」,那就是說這個決定不合理,大概沒有經過一個縝密的考慮過程。譬如說:讓我告訴你我選擇這個方案的邏輯,那就是說:讓我告訴你,我選擇這個方案的立論、考量和推斷的過程。
在邏輯學裡,我們討論一個觀念或者一個敘述是否正確,以及如何從正確觀念和敘述導引出其他正確的觀念和敘述。當我們討論語言、文字和它們背後的思想理念的正確性時,我們說這是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的範疇。語言文字的表達,可能不夠精準,在語言文字中的推理過程,可能不夠嚴謹,所以數學家用數學方程式取代語言文字的描述,用公理(axiom)來規範推理的過程,那就是形式邏輯的範疇。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也就是在非形式邏輯的範疇裡,我們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和理念,也用語言文字裡的規則和習慣來解釋和推理,因為有了模糊的空間,有了曲解的可能,有了一句話各自解釋的自由,這裡頭充滿了趣味,也充滿了陷阱,或者有意的,或者無心的,我們往往會做出不正確的敘述、下不正確的結論,這些都可以被統稱為謬論(fallacy)。謬論可以說是強詞奪理,也可以說是花言巧語,也是文字遊戲,也是吹毛求疵,不過,總而言之謬論是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文字語言的技巧,無意地或有意地誤導別人的思考,因而得到錯誤的結論。為了培養獨立、清晰的思考能力,為了能夠看透別人的謬論,對謬論的技巧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也有許多人做了許多的綜合和歸類,讓我談談一些建立謬論、也就是所謂詭辯或者強辯所使用的技巧。
詭辯的一個技巧是「人身攻擊」。某甲說:「士林夜市賣的大餅包小餅很好吃。」某乙說:「你這個大老闆穿的是名牌西裝,吃的是魚翅燕窩,坐的是大頭黑車,我才不相信你真的認為大餅包小餅那麼好吃呢!」某甲說:「周杰倫最近的一首新歌是他出道以來最好聽的一首歌。」某乙說:「你這個滿頭白髮的老頭子的意見,不可取信。」這都是用人身攻擊來導引到不正確的結論的例子。「士林夜市賣的大餅包小餅很好吃」和「周杰倫最近的一首新歌很好聽」,這些結論跟提出這個結論的人的身分是沒有關係的,但是,當我們硬把這個關係拉進來,往往就把結論改變過來,這也正是孔子在《論語衛靈公》裡說「不以人廢言」這句話的意思。
人身攻擊這個技巧用拉丁文來說是“Ad Hominem”,自古以來哲學家、思想家,包括亞里士多德,對語言文字、思想理念的精準正確是作了許多深入的討論和觀察的。
詭辯的另外一個技巧是「彼此彼此」。某甲說:「你說我胖,你自己體重超過100公斤,我才不算胖呢!」用英文來說這是人身攻擊的you too版本,從理性的觀點來說,某甲是不是胖,跟說他是胖的人的體重是沒有關係的;「你說我貪污,你也貪污時。」這也是把兩件不相聯的事連起來。某甲說:「你告訴我吃素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可是,我記得去年吃尾牙時,你還吃了兩大塊牛排呢!」把他去年的行動和他今天的看法連結在一起,可就不是嚴謹的推理。
《孟子梁惠王》裡記載孟子跟梁惠王講的一個寓言:在戰場上被打敗了的官兵,有的向後退跑了五十步,有的向後退跑了一百步,請問:「向後退跑了五十步的官兵可以恥笑向後退跑了一百步的官兵怕死嗎?」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的出處。英文裡也有「茶壺嫌鍋黑」的諺語“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聖經路加福音》第六章第四十一節說:「為什麼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的樑木呢?」
詭辯的另一個技巧是「以冒牌的專家權威的意見來支持論證」。「某某名小說家說,這家餐廳的日本料理很道地。」以一位名小說家的身份來為一家日本餐廳背書是不足以採信的,除非你說:「某位在日本住了很多年的名小說家,他說這家餐廳的日本料理很道地。」但是,如果他在日本住了很多年,他是不是一位有名的小說家也許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不過,今天我們在電視廣告裡,足球明星擔任洗衣機的代言人,名模為電話手機背書,都是相同的例子,足球明星和名模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是,他們對洗衣機、對電話手機的性能和價格真是懂得很多嗎?還有,諾貝爾獎得主當選美評判,都是這種詭辯技巧的呈現。
另外一個詭辯的技巧是「人多勢眾」。「大賣場裡人潮洶湧,裡面賣的水果一定很便宜。」這句話沒有想到,是不是颱風要來大家都趕著去大賣場買食物,是不是毒奶粉風波大家搶著去退貨,是不是大賣場買水果很新鮮卻並不便宜,是不是大賣場根本是在傾銷牛肉而不是水果。「那麼多同學蹺課,可是他們都通過考試畢業了,可見得上課對學習是沒有幫助的。」都是用人多勢眾的技巧得到並不一定是正確的結論的例子。
詭辯的另一個技巧是用諂媚奉承來達到一個結論。工程師說:「像老闆這麼聰明的人,一定會看得出我這個計畫多有創意!」老闆聰明或不聰明跟這個計畫是不是有創意是兩件不相干的事,以老闆聰明能夠對一個計畫作清楚的判斷為論點,偷偷地夾帶了這個計畫很有創意的結論。「這個新產品需要一位美麗的代言人,所以我就想到邀請您了。」以「美麗」為原因,以「邀請」為結果。
有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個人死了,到了天上,在南天門外徘徊,關公關雲長拿著大刀巡邏,看見他大喝一聲:「閒雜人等不許入內」,這個人跑到關公面前,恭恭敬敬地說:「您是一位有忠有義最受凡人尊敬的勇將,請您允許我進來定居。」關公說:「你少來了,你在凡間是個有名的馬屁精,最會靠諂媚奉承別人得到好處,我可不會被你矇混過去。」這個人說:「凡間的人都是笨蛋,幾句好聽的話就可以讓他們開心,所以我才敢在他們面前講奉承好聽的話,您老人家這麼精明,我豈敢在您面前亂講假話來博取您的歡心呢?」關公說:「好吧!好吧!進去!」
用諂媚和奉承來達到一個結論的技巧,可以推廣到利用心理上的同情或恐懼以及其他的反應來達到一個結論。「法官,我太太生病了,家裡還有三個小孩,我的確是無辜的。」其實,他是不是無辜,跟他太太生病和家裡有幾個小孩是沒有關聯的。「老師我這門課拿不到九十分,我的總平均就不能夠達到領獎學金的標準,我就要挨餓了,還是請您給我加幾分吧!」都是以博取同情達到想要達到的目的。「你不再好好吃飯,你就會瘦得打不過隔壁的小明了。」部門主管說:「假如您把我們這幾個人裁掉,大老闆一定會覺得,這些年來我們這個小組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都是利用恐懼的心理來達到想要達到的目的。
詭辯的另外一種技巧是「倒果為因」,用結果來決定誘因。「股票市場明天一定會漲,因為如果股票大漲,餐飲業、業遊業、娛樂事業都會蓬勃起來。」餐飲業、旅遊業、娛樂事業蓬勃起來是好的結果,這就是用一件事情能夠帶來的好結果,肯定這件事情「股票市場一定會大漲」會發生;或者「股票市場明天一定不會再跌,否則許多人就會跳樓了。」這就是因一件事情會引起的壞結果「許多人會跳樓」,來肯定這件事情「股票市場大跌」不會發生。這個技巧的延伸就是一廂情願的詭辯技巧,英文叫做「Wishful Thinking」。大樓的守門員說:「這麼冷的天氣,小偷不會來,我可以打個瞌睡。」打瞌睡是他想要的結果,這個結果就肯定小偷不會來。
詭辯的另外一種技巧是「胡言亂語」,讓聽的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什麼?糊里糊塗地接受你的結論。有一天,三個人到一個旅館投宿,管理員說:「三個人共住一個房間,一個晚上30元。」他們每人付了10元就到房間去了。老闆後來出來,跟管理員說只收他們25元就好了,你拿5元去退給他們。管理員想5元還給他們,三人沒辦法平分,不如我吞下2元,只拿3元到他們房間,讓他們每人退回1元。讓我們做一個總結,三個人,每個人付了10元,拿回1元,每人實際付出9元,3?=27,管理員拿了2元,27+2=29,原來是30元,那可不是有1元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您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如果,您把這個故事重新講一遍,您就會發現這根本就是胡扯、黑白講,這些加減乘除是亂攪一場。為什麼3人一共付出的27元要和管理員吞下的2元加起來呢?完全沒有道理。
有一個人到店裡吃中飯,點了一碗牛肉麵,服務員下單後,他跟服務員說:「我不要吃牛肉麵,換成蛋炒飯吧!」服務員說:「沒問題!」蛋炒飯送來,他吃完蛋炒飯站起來就直接往店外走,服務員說:「先生,您吃的蛋炒飯還沒付錢呢。」他說:「我為什麼要付錢?我吃的蛋炒飯是用牛肉麵換來的。」服務員說:「那您還沒付牛肉麵的錢呢!」他說:「我並沒有吃牛肉麵,為什麼要付錢呢?」這要如何說清楚呢?我們可以說,他必須為擁有牛肉麵的權利付錢,有了擁有牛肉麵的權利,他自己吃下去呢?還是用來換一盤蛋炒飯呢?是沒有關聯的事。
「胡言亂語」的技巧可以延伸到「轉移目標」的技巧。工程師要買一台電腦,在會報上,老闆從資訊教育的重要講起,講了一個小時,買電腦的事也就沒有下文了。這也就是「顧左右而言他」的做法。當孟子去看齊宣王,孟子問齊宣王,大王有位臣子把他的妻子兒女托付給一位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歷,等到他回來時,卻發現妻子兒女在挨餓受凍,對於這樣的朋友,他該怎麼辦?齊宣王回答說:「和他?交」;孟子又說,有一位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撤掉他」;孟子又說,假如國家治理得不好,那該怎麼辦?此時齊宣王就採用了「顧左右而言他」的技巧來應付了。
「胡言亂語」的技巧可以延伸到「小題大作」的技巧。工程師要買一個新的滑鼠,他送給老闆的申請書上先大談電腦對他的工作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工具,最後一句話是『請批准購買一個新的滑鼠。』
「胡言亂語」的技巧也可以延伸到「大題小作」的技巧。工程師要買一台新的電腦,他的申請書上大談不同的滑鼠的型號,最後一句話是『請批准購買某一型號的電腦和某一型號的滑鼠。』
另外一種詭辯的技巧是「魚與熊掌」,那就是提出兩個選擇的可能,導引到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明顯比較好的可能,但是忽略了其實還有其他的可能。在政治的辯論中,有幾句常說的話是:「你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敵人。」或者「你不投贊成票就是要投反對票。」但是,朋友和敵人之間,還有中立者的可能,贊成票和反對票之間還有棄權的可能。還有一句口號:「這是我們的國家,愛它或者離開它。」但是卻忘掉,不愛自己國家的人也不一定要離開它,也有離開了國家的人卻依然愛國家。近來聽到一句話:「寧願要一個洗錢的總統,也不要一個洗腎的政府。」我們老百姓既不要一個洗錢的總統,也不要一個洗腎的政府,這都是政治語言的詭辯。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我們下周再見!
http://blog.udn.com/liucl/4763908 )。從正確的開始導引到錯誤的結果的過程就叫做詭辯或者強辯,詭辯有很多常用的技巧,能夠了解這些技巧,才能看出別人推理的破綻,上次我已講過一些詭辯的技,包括「人身攻擊」、「彼此彼此」、「人多勢眾」、「諂媚奉承」、「危言聳聽」、「倒果為因」、「胡言亂語」、「轉移目標」、「小題大作」、「大題小作」和「魚與熊掌」。今天讓我再多講一些。詭辯的一個技巧是「不值一哂」。哂是「微笑」的意思,有一位小朋友把「哂」字看成「晒」字,那就變成晒太陽的「晒」字,把「不值一哂」硬掰為「見不得太陽」的意思,真沒他辦法。不值一哂就是把對方的立論輕蔑地帶過,不予反駁、討論就斷言為錯誤。例如:「這種不成熟、半吊子的想法,肯定是錯誤的」、「把古老的十八世紀的思維應用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毫無新意,不要浪費時間討論。」、「算了吧!這種幼稚的論調還拿來騙人。」
詭辯的另外一個技巧是「化強為弱」,就是把對方的論點扭曲成為一個充滿缺點瑕疵的版本,然後去攻擊這一個脆弱的版本。在英文裡,這個技巧叫做「straw man」稻草人,因為稻草人只是在田裡嚇唬小鳥的假人,也因為在軍隊裡新兵拿著刺刀去猛刺一個稻草人作為肉搏戰的訓練。
例如有人提出:大學生除了大一國文外,還要唸大二國文,一個反對的意見是,這個方案剝奪了課程裡專業訓練的時間,就會降低學生在工作上的競爭力,影響學校在業界的聲譽,減低業界捐獻的可能,所以,這個稻草人就給狠狠地刺了幾刀了。幾年以前,清華大學總務處提出校園停車收費的辦法時,一個反對原因是「比台北還要貴」,正中要害,稻草人差點倒下來。
讓我打個岔,在工程系統的設計裡,稻草人這個名詞還有另外一個意義,當一台機器、或者一套電腦軟體、或作業流程的設計還沒有全部完成時,我們會拿不完整的設計讓別人試用,希望透過試用者找出設計的缺點和弱點,這個不完整的設計也叫做稻草人straw man。
詭辯的另外一個技巧是「漸入迷途」,就是經由一連串微小不正確的推論,導引到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在英文裡叫做slippery rope滑溜溜的繩子,如果,你被吊在高山山頂上,只抓住一條滑溜溜的繩子,肯定只會一直往下掉到山谷粉身碎骨。「假如我們隨便撲殺流浪狗,那是殘酷不人道的行為,社會因此充滿暴力,戰爭將無可避免,而帶來全人類的?滅。」當然,我們都反對隨便撲殺流浪狗,但是,這個「漸入迷途」的技巧,從撲殺流浪狗,帶到不人道的行為,帶到社會的暴力,帶到戰爭,帶到全人類的?滅,也未免是太滑溜溜的一條繩子了吧!
有一個阿拉伯的寓言「駱駝的鼻子」,講到一個寒冷的晚上,駱駝把鼻子伸進帳蓬,問主人說:「外面很冷,我可以把鼻子伸進來,暖和一下嗎?」,主人說:「可以」,接著,駱駝得寸進尺,請主人准許牠把頭、脖子、前腳、然後後腳伸進帳蓬,最後,駱駝進了帳蓬,把主人推到外面去了。
在中文有「得隴望蜀」這句成語,隴是甘肅一帶,蜀是四川一帶,在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將軍岑彭,帶兵占據了甘肅,又想南下進兵四川;「得隴望蜀」主要是「貪得無厭」的意思,但是也帶有「駱駝的鼻子」的意思。
詭辯另外一個技巧是「前因後果」,引用正確的因果關係可以導引到正確的結論,引用錯誤的因果關係就會導引到錯誤的結論。例如:因為二手煙對健康有害,所以公共場所應該禁煙;二手煙對健康有害是正確的因果關係,所以,公共場所應該禁煙是正確的結論。因為吸煙會讓皮膚變白,所以愛美的小姐們都應該吸煙;「吸煙會變白」是錯誤的因果關係,所以,「愛美的小姐都應該吸煙」是錯誤的結論。建立正確的因果關係,靠知識和經驗,因此知識和經驗不足,帶來錯誤的因果關係,而導引到錯誤的結論,這是知識和經驗的問題,而不是邏輯上的問題。
不過,還是讓我打個岔,講一個有趣的例子,按照統計的結果,晚上打開床頭燈睡覺的小孩子,近視的比例較高。假如我們把這個統計數字認定為一個正確的因果關係的話,那麼我們的結論是,小孩晚上睡覺時,不要打開床頭燈。事實上,近視是有遺傳性的,同時,視力不好的父母,傾向在陪小朋友上床睡覺時,把床頭燈亮著不關,這就把近視眼和床頭燈扯上關係了。這就是對統計的結果不了解,做出不正確的解釋,而建立錯誤的因果關係。
「前因後果」這個技巧就是硬將兩件不相關的事連結起來,先發生的是因,後發生的是果,例如:「自從降低遺產稅的法令公布之後,交通意外死亡人數增加了,所以,我們必須取消這個法令。」因為,「法令條件公布」發生在先,「意外死亡人數增加」發生在後,硬把這兩件事拉上因果關係,我們就可以推到「取消這個法令條例」這個結論了。所以,兩件先後發生的事,在沒有充分的驗證以前,硬把他們拉上因果關係是一個危險的陷阱。
「前因後果」這個詭辯的技巧,也是許多「迷信」的來源。在美國,看見一隻黑貓在你面前走過會帶來霉運,但是,在英國和日本,一隻黑貓在你面前走過,卻是好運的預兆,這都是前因後果的技巧所形成的迷信觀念。
詭辯的一個技巧是「新的好」,就是以「新」為立論,以「好」為結論。「這是我對這個計畫最新的評估,我相信這是非常精準和可靠的一個評估。」用最新來判定精準和可靠;「這是我們最近引進的減肥新藥,毫無疑問它是非常有效的。」「你有見過比這個更up-to-date的想法和作法嗎?這是我們最佳的選擇了。」用up-to-date來評定為最佳,都是使用了「新的好」的技巧。
和「新的好」相似的一個技巧是「老是寶」,那就是已經存在很久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君主制度已經存在好幾千年,實在沒有更改的必要。」君主制度要不要更改,不能夠用「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作為不更改的理由;「這是我們公司行之有年的人事制度,對所有上市公司來說,也一定是非常適當的。」在一個公司行之有年的制度,不是充分的理由去證明對所有上市公司都非常適當。有一個故事,有位媽媽燉蹄膀時,總是先把蹄膀切成兩半,把一半丟掉,只留下一半,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說:「這是跟我媽媽學的」,去問她的媽媽,她也說:「這是跟我媽媽學的」,問到老祖母,老祖母說:「那個時候,家裡的鍋子太小,只能放得下半個蹄膀。」不過,話又說回來,經過時間的考驗,往往是一個好的理由,只是不能在任何情形下,都以時間為唯一的理由去證明一個結論的正確性。
另外一種詭辯的技巧是「斷章取義」。「斷章取義」這句話出自《左傳襄公》,意思是在音樂詩歌裡只截取一章一節,因而失去了全貌和整體的精神,甚至扭曲了全貌,違背了原來的精神。尤其是在政治、廣告的語言裡,或者報紙的標題,往往以簡短為藉口,扭曲真相。「斷章取義」用英文來說就是“quotation out of context”。例如:「某某人非常聰明,他手底下的人都難以和他相比。」可以被斷章取義地說成某某人手底下的人都是笨蛋;「以性能和價格而言,這個產品是不是價廉物美,倒還是見仁見智了。」出品這個產品的公司,在登廣告時,大標題是「被某專業雜誌評為價廉物美」;「假如我有貪污的罪行,我願意剖腹自殺。」晚報的頭條標題是「某某人願意剖腹自殺」。
另外一個相似的技巧是「以偏概全」,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用古文來說,就是「以管?豹可見一斑」,就是透過一根竹管來看一隻豹,只看到它身上的一個斑點;用印度的寓言來說那就是「瞎子摸象」得出來的結論,「象像一條繩子」,是摸到象的尾巴的瞎子說的,「象像一把扇子」,是摸到象的耳朵的瞎子說的,「象像一根柱子」,是摸到象的腿的瞎子說的。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說,「以偏概全」就是局部不完整的抽樣。
公分並不算矮,鄧小平身高只有152公分,所以,一個結論是矮小的人都很有機智,那就是「以偏概全」。你到一個地方去旅行,遇到一個口出惡言的警察,假如你回來後憤怒地說:「這個國家的警察粗魯無禮。」那是「以偏概全」的結論。 」。「這樣做是絕對合法的,否則立法院早已立法禁止了。」結論是「這樣做是合法的」,前提是「立法院沒有立法禁止」,其實前提就是結論,結論就是前提。某甲說:「我真的是個誠實的人。」某乙說:「我要找一個人證。」某甲說:「你可以去找我的好朋友某丙。」某乙說:「但是,我怎樣知道某丙是個誠實的人呢?」某甲說:「我可以誠實地為他保證。」某甲要得到的結論是:「他是誠實的人」,但是,他的前提是他可以誠實地保證他的證人某丙是個誠實的人。有一個英文的例子,“
A ham sandwich is better than nothing.”沒有任何東西勝於永恆的快樂,把“A ham sandwich is better than nothing.”這兩個句子合起來“A ham sandwich is better than eternal happiness.」這個字的語意是不同的。 3.不是聖人就是混帳嗎吳育昇偷情事件引起很多的批判,有人認為吳育昇平時用高道德標準要求別人,原來自己也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這種說法似是而非,難道一個人如果不是聖人,就是壞蛋嗎?
吳育昇的行為在道德上當然是錯誤的或不正當的,但是我們能因此斷定吳育昇就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評價一個「行為」和評價一個「人」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做錯一個行為,就說這個人「沒有道德」,那請問世界上有幾個人有道德?有誰從來沒有犯過錯?如果做錯事就沒有道德,古人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就完全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