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九十五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國文考科-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120 分鐘題型題數:˙選擇題共
23 題 ˙非選擇題共三大題作答方式:˙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修正時應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 ˙非選擇題用黑色或藍色筆在「答案卷」上作答選擇題答錯不倒扣第一部分:選擇題(佔
54 分) 壹、單選題(佔30分)說明:第
1題至第15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 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不倒扣。1. 下列文句中,有關「生」與「身」二字的使用,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小林的父母在那場空難中幸運身還,遭遇了終生難忘的經歷
(B)在二次大戰中,不少猶太人為了人身安全,不得不隱瞞自己的生世
(C)雖然出身不佳,他仍努力向上,終於獲得許多人畢生難求的工作機會
(D)老李誤信算命而自怨身不逢時,久久抑鬱難平,竟因此輕生,令人惋惜
2. 漢字的部首具有表意的功能,例如「示」部的字多與神靈概念有關,下列針對「示」部字意義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祖、祇、神、社等字與神祇之意有關
(B)祝、祈、禱、祠等字與祭祀之意有關
(C)福、祥、禎、祿等字與福祉之意有關
(D)禍、祟、祆、禁等字與災禍之意有關
3.下列各組文句中,「」內連用數字的表達意義方式,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
4. 下列各組文句中,「」內的語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小人」姓張名青,原是此間光明寺種菜園子
(B)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與其說我的話打動了他,倒不如說是我那副「可憐」相令人同情吧
(C)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寶玉自知這話說的「造次」了,後悔不來,登時臉上紅脹起來,低著頭不敢則一聲
(D)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妖王笑道:那包袱也無甚麼值錢之物,「左右」是和尚的破褊衫、舊帽子,背進來拆洗做補襯
5. 「阿堵」是六朝以來習見的稱代詞,猶如現代所說的「這個」。《世說新語》記載雅尚玄遠的王衍不屑講「錢」字,而稱之「阿堵物」,因此後世文人多以「阿堵物」稱代錢。下列文句中,「阿堵」所稱代的對象不是「錢」的選項是:
(A)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親兒女,還隨「阿堵」移
(B).絲老盡歸不得,但坐長饑須俸錢。此身不堪「阿堵」役,寧待秋風始投檄
(C)秀才竊喜,自謂暴富,頃之,入室取用,則滿室「阿堵」物皆為烏有,惟母錢十餘枚寥寥尚在
(D)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6. 下列文句「」中的語詞,屬於偏義複詞的選項是:
(A)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
(B)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C)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D)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
7.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下列有關《論語》這一章的詮釋,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文中「發」字,意指顏回發憤向學,樂以忘憂
(B)「省其私」,乃指顏回時時反省自己有無過失偏私之處
(C)從孔子曾說「剛毅木訥,近仁」,可知孔子欣賞顏回「不違如愚」的表現
(D)由「回也,不愚」看出,孔子認為顏回不像表面上的唯唯諾諾,而是既能知,且能行
8. 下列《論語》文句,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反映孔子哀人之哀、傷人之傷的懷抱
(B)「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謂古之學者心存一己,今之學者心存社稷
(C)子貢問「君子亦有惡乎?」孔子答以「有惡。惡稱人之惡者」,可知孔子討厭那些稱惡為善、是非不分的人
(D)「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後兩句意謂人民珍惜故舊之物,則可免於因匱乏而淪為盜賊
9. (甲)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
(乙)未劈曹顱千古恨;曾醫關臂一軍驚
(丙)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丁)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知言養氣,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對聯各詠一歷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關羽/扁鵲/項羽/孔子 (B)關羽/華陀/項羽/孟子
(C)文天祥/華陀/劉邦/孔子 (D)文天祥/扁鵲/劉邦/孟子
10. 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若迺升於高以望江山之遠近,
(甲)吾亦不能言也
(乙)凡工之所不能畫者
(丙)嬉於水而逐魚鳥之浮沉
(丁)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
其為我書其大概焉。」( 歐陽脩〈真州東園記〉)
(A)甲丁乙丙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甲乙丙
11. 斟酌下列文句,□□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甲)上海的衖堂,條數?萬,縱、橫、斜、曲,如入迷魂陣,每屆盛夏,溽暑□□,大半個都市籠在昏赤的炎霧中(木心〈從前的上海人〉)
(乙)食堂裡面的燈光從上半截的玻璃透過來,映著棕紅色油漆的邊框,和食堂裡的霧氣,□□成一片悶悶的光暈,是那樣的縹緲又虛幻(羅蘭〈燈的隨想〉)
(丙)飢餓的滋味他還是第一次嚐到。心頭有一種沈悶的空虛,不斷地□□著他,鈍刀鈍鋸磨著他。那種痛苦是介於牙痛與傷心之間(張愛玲《秧歌》)
(A)燻炙/迷濛/折騰 (B)蒸騰/氤氳/咬囓
(C)侵淩/交織/糾纏 (D)襲人/雜揉/煎熬
12. 《知音── 古典吉他入門》一書之命名,巧妙結合「音」之「知」與「古典吉他入門」的關係,令人印象深刻。下列書籍命名手法與此相似的選項是:
(甲)《露骨── X射線檔案》
(乙)《談天── 宇宙若比鄰》
(丙)《阿里山── 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
(丁)《狂風暴雨── 颱風、颶風、龍捲風》
(戊)《拈花惹草── 簡易實用的插花技巧》
(A)甲丙丁 (B)甲乙戊 (C)乙丙丁 (D)乙丁戊
13. 斟酌下引文字,□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歌.性情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王陽明〈尊經閣記〉)
(A)易/詩/禮/樂(B)易/樂/禮/詩(C)詩/禮/易/樂(D)詩/樂/易/禮
14. 下列詩文中,作者面對「青山」時,有濃厚歲月之感的選項是:
(甲)滿眼青山未得過,鏡中無那鬢絲何
(乙)青山不減年年恨,白髮無端日日生
(丙)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丁)眼看青山休未得,鬢垂華髮摘空頻
(戊)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A)甲乙丁 (B)甲丙戊 (C)乙丙丁 (D)乙丁戊
15.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三十年代的時候,魯迅曾與梁實秋展開多次筆戰。有一回,梁實秋說魯迅把一切主義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魯迅則反駁:「你究竟在說『褒』還是在說『貶』? 褒就是褒,貶就是貶,什麼叫做褒貶得一文不值?」梁實秋無詞以對,只是解釋回應說,按北京人的用法,褒貶就是指貶。當年這場筆戰似乎魯迅了佔上風,然而陳之藩總無法信服魯迅之說,卻也說不出具體的理由。後來在香港,一位四川籍教授給他看一幅鄧小平的題字:「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落款有「錄魯迅詩」字樣,陳不禁為之大笑,原來他發現魯迅自己也有與梁實秋類似的用法,陳之藩因而評論魯迅:泯恩仇指的當然是泯「仇」,「恩」為什麼要泯它呢?(改寫自陳之藩《一星如月.褒貶與恩仇》)
(A)梁實秋心知魯迅的反駁是對的,所以無詞以對
(B)陳之藩評論魯迅,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C)鄧小平題字,頗有希望魯、梁二人筆戰「一笑泯恩仇」之意
(D)魯迅事後自覺強詞奪理,所以作詩有「兄弟在」、「泯恩仇」之語
貳、多選題(佔
24分)說明:第
16題至第23題,每題的五個選項各自獨立,其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皆不倒扣,五個選項全部答對者得3分,只錯一個選項可得1.5分,錯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不給分。16. 下文取自網路新聞,文中連接詞運用不當的選項是:
不論季後賽壓力龐大,王建民仍然「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6日對天使之戰投得虎虎生風,完全不見菜鳥球員的稚嫩生澀。撇開七局下失投不談,王建民先發6又2/3局只有1分責失的強勢演出,讓隔海加油的國內球迷與有榮焉。然後阿民沒能拿下季後賽首勝,成為「亞洲第一人」, 而且從賽後隊友、教練的反應,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洋基能一路挺進世界大賽,阿民不愁沒有上場機會。但是阿民的菜鳥球季還能創造多少「驚奇」?值得期待。
(A)「不論」季後賽壓力龐大
(B)「然後」阿民沒能拿下季後賽首勝
(C)「而且」從賽後隊友、教練的反應
(D)「只要」洋基能一路挺進世界大賽
(E)「但是」阿民的菜鳥球季還能創造多少驚奇
17. 針對下列古文名篇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洵〈六國論〉藉論六國賂秦之弊,諷諭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尋得心靈寄託的喜悅感受
(E)顧炎武〈廉恥〉藉論「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寄寓作者對易代之際,士人變節的感慨
18. 近年知性之旅甚為流行,或依據作家生平經歷、作品內容規畫文學之旅;或依據歷史掌故、地理環境規畫古蹟之旅。下列藝文之旅的主題,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配對選項是:
(A)右軍書藝之旅── 曾鞏〈墨池記〉
(B)遊園賞花之旅── 陶淵明〈桃花源記〉
(C)農田酒鄉之旅── 歐陽脩〈醉翁亭記〉
(D)民俗曲藝之旅── 劉鶚〈明湖居聽書〉
(E)赤壁泛舟之旅──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19. 漢代與唐代同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觀的時期,下列關於漢唐文學的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
(B)〈古詩十九首〉出現於漢末,代表五言詩的正式成熟
(C)漢代樂府詩富有寫實精神,唐代新樂府運動亦關注社會現實
(D)近體詩完成於唐代,形式精整,表現古典詩的對稱美、聲律美
(E)高適、岑參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為自然詩的代表作家
20. 下列詩句表露詩人心中悠然自得之樂的選項是:
(A)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B)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C)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D)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鄰叟,談笑無還期
(E)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21.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A)「其母」指曾子之母
(B)曾子認為:即便是對待孩童也要遵守諾言
(C)從「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一句,可知嬰兒當為女嬰
(D)「曾子之妻之市」,前後兩個「之」的詞性、意義皆相同
(E)「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前後兩個「子」字所稱對象不同
22.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至幕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A)「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是李廣自嘆年事已高,卻仍須與匈奴多次作戰
(B)「豈非天哉」,是李廣慨歎既奉命繞遠路,竟又迷路,一切命中註定,無可奈何
(C)「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是李廣自謂難以再次面對掌管刑法律令的官吏,承受屈辱
(D)「一軍皆哭」,意謂全軍上上下下皆痛哭,表現李廣在軍中深孚眾望,極受士卒愛戴
(E)「知與不知」,是指有受教育與未受教育者;「無老壯」,是指不分老少,二句都表現李廣深得民心
23. 關於下列兩首王安石詩,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沈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故有斯人慰寂寥。(〈詠孟子〉)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讀史〉)
(A)「何妨舉世嫌迂.」二句,顯示了王安石自比孟子,目空一切的自傲心理
(B)「遺編一讀想風標」之情懷、語意與「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大抵近似
(C)「行藏」一詞,意指進退出處,語出《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D)〈讀史〉一詩,表達了王安石對史書記載及其論斷功過是否真切、允當的質疑
(E)二詩都流露出王安石的孤寂、無奈,也流露出自身理想、信念、行事、人格不被瞭解、缺少知音的感慨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佔
54 分)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一、二、三。
一、語文修正(佔
9 分)語文的使用需要注意場合、對象的分別,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都有它不同的語文表達方式。例如上臺演講和平日死黨之間說話便大不相同,而寫作文章和口語敘述也絕不應該完全沒有差別。下麵是一篇題為「運氣」的中學生作文,即使暫不考慮文字的優美與否,其中除了以下說明文字的範例之外,尚有九處應予修正──或使用了不當的俗語、口語、外來語,或犯了語法上的錯誤,或是受媒體、網路流行用語誤導,或以圖案代替文字,請加以挑出,並依序標號(
1、2、3……9)改正之。【說明】例如文中「
3Q得Orz」即為不當用法,3Q意指「thank you 」,Orz則藉三字母表示「跪拜在地」之狀。改正之方式如下:3Q得Orz → 感謝得五體投地
今天我們班的運氣實在有夠衰,開朝會時被學務主任點名,說我們班秩序不良而且教室環境髒亂。我們班導師氣到不行,回到班上嚴辭訓斥大家一頓,問我們究竟安什麼心?林大同立刻舉手發言說,我們一定會好好做反省的動作。衛生股長漲紅著臉幾乎快
::>_<:: 了,他拜託大家每天確實打掃,他一定3Q得Orz。王明問班上的星座達人到底我們班為何如此時運不濟,接二連三被挨罵受罰。更慘的是,班上的蒸飯箱莫名其妙又壞了,害得全班只好吃冷便當。偶氣ㄉ要死,媽媽昨天為我準備的便當,本來粉不錯吃滴,卻變成難以下嚥的冷飯。想不到今天這麼倒楣,昨天真不該聽信風紀股長的話,到學校理髮部去理一顆一百塊的頭,今天還不是一樣諸事不順!
二、議論評述(佔
18 分)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分別針對老師甲、家長、吳生的觀念、態度,各寫一段文字加以論述。
(甲)老師與家長的對話
老師甲:「吳茗士同學是我們班最優秀的學生,天資聰穎,不但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數理推論與邏輯能力也出類拔萃,任何科目都得心應手。更可貴的是,他勤勉好學,心無旁騖,像大隊接力、啦啦隊等都不參加。我想,他將來不是考上醫學系,就是法律系,一定可以為校爭光!」
家長:「我們做家長的也是很開明的,只要他專心讀書、光耀門楣就好,從來不要他浪費時間做家事。老師認為他適合什麼類組,我們一定配合,反正醫學系、電機系、法律系、財金系都很有前途,一切就都拜託老師了
!」(乙)
A同學疑似偷竊事件A生:「老師,我沒有偷東西!吳茗士當值日生也在場,可以為我作證!」
吳生:「我不知道,我在算數學,沒有注意到。」
老師乙:「吳茗士,這關係到同學的清白,請再仔細想想,你們兩人同在教室,一定有印象的!」
吳生:「我已經說了我在算數學,哪會知道啊!而且,這幹我什麼事?」
(丙)生物社社長
B與吳同學的對話B生:「你不是不喜歡小動物嗎?為什麼要加入生物社呢?」
吳生:「我將來如果要申請醫學系,高中時代必須有一些實驗成果,而且社團經驗也納入計分,參加生物社應該很有利。」
B生:「我們很歡迎你,但是社團成員要輪值照顧社辦的小動物喔!」
吳生:「沒有搞錯嗎?我是參加生物社來做實驗的,又不是參加寵物社!」
(丁)同學
C的描述「吳同學功課好好,好用功喔!不但下課時間不和我們打屁聊天,而且對課業好專注,只讀課本和參考書呢!像我愛看小說,他就笑我無聊又浪費生命。唉,人各有志嘛!我想他將來一定會考上很好的大學吧!」
三、情境寫作(佔
27 分)下面是一篇未完成的文章,請以「雨季的故事」為題,設想情境,接續下列文字,鋪寫成一篇完整的散文,文長不限。
雨季來時,石頭上面長了些綠絨似的苔類。雨季一過,苔已乾枯了,在一片未乾枯苔上正開著小小藍花白花,有細腳蜘蛛在旁邊爬。河水從石罅間漱流,……
【注意】寫作時,為求文章完整呈現,上列引文務請抄錄,否則扣分。
國文考科選擇題參考答案
1.C 2.D 3.C 4.A 5.D 6.C 7.D 8.A 9.B 10.C 11.B 12.B 13.A 14.A 15.B 16.ABCE 17.ABDE 18.AD 19.BCDE 20.AD 21.BE 22.BCD 23.BCDE
〈秦觀詩初探〉王偉康著
揚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http://www.jstvu.edu.cn/xuebao/2002-2/xueshuyanjiu/2.htm
試再以《泗州東城晚望》為例:「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這首寫景詩畫面的主色調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層薄薄的霧靄,而摒棄令人目眩的大紅大紫或教人感傷的濛濛灰色。其境界朦朧不虛幻,恬淡不寂寞,可謂抓住了夕陽西下的風景特點,與詩人當時的心境相一致。自號淮海居士的秦觀故鄉亦在淮水上,難怪他在夕照之下,眺望遠處隱約的山峰,感情也在悄悄流轉。如劉勰《文心雕龍
·物色篇》所言:「山遝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納。」而淮河上行船遠遠飄來的若斷若續的「人語」,使全詩氣氛不至於沉悶,且境界更為靜謐。詩人筆下的樹林僅作為陪襯,山巒才是主體。結句解答了前句的暗示,又構成一幅渺渺白水繞青山的圖畫。秦觀以詞名世,清新婉麗的詩風與詞風頗為接近,故前人有「詩如詞」的評語。就本詩言,「渺渺孤城白水環」與「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林梢一抹」與「山抹微雲」,「應是淮流轉處山」與「郴江幸自繞郴山」,相通之處極為明顯。不同是此詩情調尚屬明朗,無其詞中常見的那種淒迷景色、纏綿愁緒。王士禎《香祖筆記》卷五雲:「宋牧仲中丞行賑邳徐間,於村舍壁上見二絕句,不題名氏,真北宋人佳作也。」其一絕即此詩。孟郊
《登科後》是登第後狂喜過望的真性情之作: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孟郊是唐代有名的窮愁詩人,出身寒族,又久困場屋。貞元十二年
(796年)登第時已46歲。「昔日齷齪」謂登第之前幹謁、請托以及種種衣食不足、寒冷無禦的苦況。春風駘宕而馬蹄為之輕疾,花團錦簇的長安城也可一日看盡,真是興奮得意到了極點!後人評此詩,或說「器宇不宏」,或說「氣度窘促」,都失之刻薄,算不上知人論世的評價。摘自〈舉子入試、試帖詩和放榜及第〉
http://www.shaanxi.cn/sx_into/tsyca/news/view.asp?id=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