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哲學閱讀心得 =10701呂怡學閱讀文章:道德比法律重要
讀後心得:
有關道德的問題,一直是被社會廣泛討論的議題之一。今日社會上的種種亂象,從亂丟垃圾的毫末小事到殺燒擄掠的大罪,都不免和道德淪喪扯上一點關係。有時候,當看到學校的小角落被偷偷的塞進垃圾時,我會想,或說我不了解,為什麼這個人不願意把它丟進垃圾桶?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也不願做?
雖說我自己也不是什麼道德完美之人,不過我對於時下學生(我只能就我所接觸的這些人作評論,其他我無力涉及)道德低落的情況,深深的覺得這是一個需要大家來共同解決的問題。今天,為什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每個團體組織都需要訂定一些陳腐僵化的規定來規範大眾?原因很簡單,只因為人們不能自己規範自己。大家都明白,這些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卻都不願遵守,總覺得自己的自由被嚴重侵犯了。非得要祭出重罰,在自身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肯乖乖就範。社會的規範,規範的只是最基本的、不能逾越的,當然也是最表面的、行為上的。顯然,條文也是管不住人的,只有人管得住自己。
人,靠的就是道德來約束自我。如果人人能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能時時用道德看清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相信世界會更美好,更自由。
=
生活哲學影片觀賞心得 =10701影片名稱:蝴蝶
觀後心得:
『你有沒有看過蝴蝶呢?』老人問,沒有,真的沒有。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算是在都市長大的小孩,也總看過蝴蝶的,也總看過書本上畫的紙蝴蝶的。恐怕,象徵的意義遠多於字句-小孩小小的心願(得到媽媽的愛)離她好遠好遠。
蝴蝶在片中象徵的是正是這個小小的心願,這一點從最後媽媽的名字和蝴蝶同樣是伊莎貝拉可以看出端倪。同時,老人的心中也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心願-去世兒子可以感受到他的愛(有趣的是,兒子生前希望看到蝴蝶,也同時表達了,兒子也有這一個小小的得到老人的愛的心願)。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一個痴心追逐蝴蝶的老人,就這樣踏上了找蝴蝶(達成心願)的旅程。
途中兩人遇到各種困難,小孩曾經想要放棄,老人卻願意繼續堅持。小孩因為覺得媽媽不愛她,所以決定離開,好讓媽媽擔心,結果媽媽真以為小孩不見了。這也是一種大老遠找愛的象徵-小孩覺得,這樣做媽媽才會知道要愛她。對於小孩,放棄似乎沒有什麼損失,但對老人而言就不一樣了。老人已經失去了機會,他沒能在兒子生前表達他的愛,所以他強烈的想要彌補,同時他也不希望同樣的遺憾發生在小孩的身上,所以他告訴媽媽,表達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不需要保留的。
影片的最後,以老人和小孩一起看到蝴蝶破蛹而出,一樣具有象徵意義。『我們大老遠尋找他,原來他就在我們身邊。』老人的一句話,點出了他自己希望由找到蝴蝶表達對兒子的愛,卻不知道單單的陪在他身邊,最簡單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同時也指出,愛的表達不是金錢或任何的價值可以計量的,最真誠、坦率的真愛才是最重要的──我愛你。
=
生活哲學最後報告 =
主題:文章閱讀心得──洞口的原始人。
老師推薦了一系列洪蘭教授於人間專欄所寫的有關於台灣社會的國際觀問題的文章,我覺得內容相當不錯,可謂針砭時弊、深中肯綮。看了其實感觸也很深,家中爸媽在外商公司工作,和外國人接觸的機會較多,整體來說算是比較有國際概念,雖不敢說和時時和整個世界接軌,至少也不至於完全脫軌。但有時候看報紙,看到的內容簡直不可思議,台灣想像力豐富的政治家,居然可以把國際化和忘祖忘本畫上等號,居然可以把接納其他文化和遺棄傳統文化併為一談。連我都敢說,我為台灣的未來感到憂心,以前有殉清的王國維,我很可能會殉了這個無藥可救的社會。
心得:
在窄小的地方住慣了,心胸變的狹隘;若居住的地方寬廣開闊,眼界自然開明。有人這麼說,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台灣的的確確是個小海島,坐落在一忘無垠的太平洋邊緣,久而久之,台灣人民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看不到太平洋對岸的世界。不能說是真的看不到,是不想看到。以前曾聽過一項統計數據,幾十年前,大學生都爭相要到海外留學,以求更好的教育;近幾年,台灣的學生大多都不願意出國了。不只是因為在台灣隨便都可以能到大學學位,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吃苦,更是因為很多人對於外面的世界已經失去的好奇心,甚至說沒有勇氣接受任何不一樣的挑戰。
一個住在小島上的人民,理所當然的要伸長了脖子往外面看,理所當然的想要知道外面的世界,進而透過各種管道吸收最多的訊息以滿足自己。但在台灣看不到這種熱誠。台灣人只對立法院裡的風風雨雨和某名模特兒的最新八卦有興趣。所以洪蘭教授寫:『反正在國內生活也用不到外面世界的知識,光是島內自己的八卦都應接不暇了。』或許是某個社會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是教育體制,可能是整體社會風氣,可能是一代一代傳承的民族天性。教育被無心的窄化成一階又一階的學校教育,學生每天只知道有考試,只有為了考試才學習,養成了目光如豆、短視近利。社會中人們討論的議題常是雞毛蒜皮,新聞媒體為了炒新聞大作文章,盡報導一些無關緊要的風流韻事,養成了言不及義、荒天漫語。這樣的情形,已經有多久了,又將會持續多久,是個很可怕的問題。就因為我們住在一個彈丸之地,就因為我們住在世界的邊緣,我們更應該要想盡辦法,和國際接軌,和全世界站在一起。
或許是台灣人的生活太安逸了,安逸到察覺不出當中的問題。數十年前的台灣,生活資源缺乏,必須靠著國際貿易維生,能夠了解其中的重要性;今天的台灣,多數人天天沉浸在伸手就有物資的生活中,外來或自產也不重要,有的用就好,早就已經麻痺了,殊不知國外兩個字包含的範疇跟進口貨是差很多的。洪蘭教授寫我們是洞口的原始人,寫我們是在湯鍋子裡唱歌的青蛙,寫我們是住在世界邊緣的邊緣的人民。這些都是最沉痛的比喻了。太多人從小就被這些聲光洗腦,被灌輸的錯誤觀念沖掉了原本該有的勇氣、好奇、樂觀、積極還有開拓的心。我說,這是一種變相的民族恐怖主義,民族主義告訴信眾一種我們的觀念,台灣被本土化的民族恐怖主義扼殺生命力。我不是說本土化出了問題,對自己的土地的認同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全盤本土化卻喪失了原本的愛鄉的一片美意。雖然諷刺的是台灣人多數是沒有愛國精神的,但是盲目的本土化卻實在有一個很大的問號,在今天的社會,只能說是這種民族恐怖主義的手段。抹煞外來事物,消除異己思想,卻不願意用正面的接納或關懷來回應。至於攻擊對象,就是這個小島,就是這島上的還在唱歌的快樂青蛙。
台灣人忙、茫、盲。忙,為了生活而忙;茫,不知為何而忙而茫;盲,看不到自身以外的事務而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