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伶:讀<天下父母經>
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一切的學習都從家庭開始,所以,我們表現出的人格或個性,其實跟家庭都有很大的關係。在唸完王邦雄教授的<天下父母經>之後,我想把自己家裡的狀況與文章作個比較。
在外,父母給人的感覺都不錯,是很熱心助人、開朗、和善的,但通常在家裡,又不太一樣。國中時我常常捱罵,除了我自己不好的因素之外,父母也是原因之一。跟我比較常在一起的是媽媽,她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常想到什麼就說,有時沒顧慮到我的心情,而且一說就是一大串,次數多我會很不高興且不耐煩,自然反應就是頂嘴,這時爸爸看不慣我的行為,和媽媽一起罵我,我就覺得人生一片黑暗、沒有天沒有地的。每次我哭,都是我覺得他們不了解我的心事,而不是罵我。以上,是我家裡最典型的吵架形態。就像老師說的,父母在責怪孩子的錯誤時,應該是很理智、頭腦很清楚的,這樣所說出來的話,才能讓孩子服氣,不能到最後自己情緒失控,變成和孩子大吵一架,那麼罵人就沒有意義了。
現在我粗略的分析一下父母的背景與其管教方式:爸爸的家教很嚴,因為當時戰亂的關係,從雲南到寮國之後再到台灣,奶奶早逝,多少對家裡有影響,爺爺對七個孩子的生活要求很高,爸爸處於這種環境之下,個性自然是嚴謹、理性且吃苦耐勞。他對於工作很投入,也喜歡學習新知,年紀大一點後喜歡一些修身養性的活動,所以現在就較少罵我。至於媽媽,雖然不像爸爸這麼複雜,但她從小也是過得很辛苦,因為農家生活家計較困苦,又有五個兄弟姊妹,身為大姊的她,負擔的責任也不輕,造就了她負責、好支配且勤勞(類似任勞任怨)的個性。對於這麼勤勞的爸媽來說,我懶惰的個性他們看了就很不高興,看我就一副欠罵欠揍的樣子,所以我被罵的原因實在不難理解。
看完<天下父母經>之後,我比較了一下,發現實際上和理論上總是有段差距,文章是個美好的理想,要做到的話實在不容易,不可能叫一個人永遠不發脾氣,要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得恰到好處非常困難,不然EQ高手大家為什麼都那麼崇拜他們呢?雖然現在被罵得較少,但偶爾還是會,跟以前比起來好很多,表示爸媽也在成長,變得更會管理他們自己的情緒。人跟人相處本來就有摩擦,藉著這種機會彼此學習,雙方都會更成熟、進步。
我真的覺得,當父母好難,不僅要管好自己,又要教孩子,還得忍受孩子的壞脾氣,弄得不好,對孩子往後有很大的影響。父母都是關心孩子的,其中有多少的坎坷艱辛是孩子看不到的,那可能要到將來為人父母,才能體會。就像「手抱孩兒才知父母心」(台語)。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幫了我好多忙,譬如:如果沒有他們在我做科展時開車帶我到處跑工廠、找材料,我這個路癡就好似個廢人,那兒都去不成;一大早,爸爸就是我家女宿舍的鬧鐘,他一晚起,全家都遲到;雖然媽媽很嘮叨,但也常提醒我一些忘記的事情……每個人在家裡都有他獨特的重要性,少了誰都不習慣。與我朝夕相處的父母,我不應該忤逆他們,增加他們的困擾,也希望他們能多了解我,更增進親子間的關係。
生活哲學心得:
10109 趙康伶
很慶幸我當初選了生活哲學的課,才有機會與現在的老師和同學們在一起。國中時就對哲學有興趣,一度把未來的目標放在這上面。看到麗山的選課單上有生活哲學時,頓時覺得一切都是機運,心中的喜悅難以形容,理所當然地選了這門課。
就課程來說,我覺得老師安排的方式不錯,可以接受,只是老師要求我們回家讀文章時,會忘了讀,所以哲學課才會冷場。老師給我們讀的文章都是很好的,但我建議文章可以找更切入生活及更符合我們這個年齡來讀的,我們比較會有興趣去念。記得有一次大家對老師的給文章非常感興趣,幾乎全班都讀了。雖然讀文章是最重要的,但上課最精彩的部分還是屬討論的時候。基本上,同學討論時的感覺還挺好的。有些同學的意見不錯,但在討論時略顯雜亂,可能是在自己還沒想清楚之前就先舉手發表了。有時我也想發表點意見,可是往往想到最後卻覺得沒有必要說,像我這種大概就是猶豫太多吧。
在生活哲學的課裡,我學到很多,例:如何讀好一篇文章、如何做重點及上臺報告……等。老師要我們買的「柏拉圖靈丹」對生活也有許多的幫助,可以自行解決一些小問題。且不談書,光是上課學到的東西及一些觀念、想法,好好去深思、運用和融會貫通,將來即是自己受用無窮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