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教學蘊涵的生命智慧

第三屆全國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 徐茂瑋

壹.引言

日前《聯合報》驚人的標題「駕訓班教開車 上路全變了樣」,我立刻聯想到我們的聯考教育亦然。凡是聯考的科目,老師教的、學生學的、家長、學校要求的只有一個目標──拿到分數。數學的原理怎麼來的不重要,能解題得分就好;背好物理、化學的公式,記住實驗的步驟與正確結果能拿分即可,它的道理、實務操作無所謂;歷史、地理則是「貝多芬」,不理會其中的因果關係,稱之為「背科」。國文的教學與學習所遇到的困境有過之而無不及。曾有位高二的學生向我要求:「為什麼我不可以不聽課讀自己的書?待人處世的道理等我上X大,我自己會解決,你不用教我,我現在要讀考試的書。」這孩子的態度很明確──只要分數其他免談,而且是「速成的分數」。這些孩子通常作文能力都不夠好,我教他們要長期大量閱讀好書,語文的讀寫能力漸漸會提升,尤其從高一慢慢培養閱讀能力、興趣,但是孩子不能見到快速報酬,很容易放棄而去學習「套招」的作文法。當分數成為最高價值或唯一價值時,這些孩子往往無心欣賞文學之美、義理之真、人情之善良與詩詞之感發,第一線的國文老師是否因此棄守?

本文分享國文教學可能帶給學生的生命智慧,礙於篇幅僅舉數篇為例,生命智慧的向度更不止於此。本文還來不及撰述白話文與詩的實例,字數已超過太多,非貴古賤今,敬請包涵,並不吝指教!

貳.國文課的生命智慧

一、學習之喜悅與終身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論語》開宗明義章,我一直以為編輯者用意深矣,是故,每教《論語》的第一堂課,不論《文化基本教材》或現在的〈論語選〉必先教這一章,尤其是針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學會本來不會、不明白的;習是「溫故」,是「月無忘其所能」,朱熹注:「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將學會的不斷如鳥兒振翅般重複相同的動作,直到「無忘所能」。我們常將「學習」視為一詞而忽略學習是經由兩個不同的階段,要到無忘才算完成,無忘該是現代用語的「內化」吧!況且,藉著不斷地溫故,資質聰穎並累積豐厚學習經驗者,自然而然地產生新的領悟,難怪孔子要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此章教學中「學」的對象是什麼,我以為是老師價值觀(亦為《論語》價值觀)的確立,《論語》的學,大部分指的是「學道」、「學做人」,而不是窄化為「學知識、技能」,甚至學等於「得分數」。

「不亦說乎」字面易懂,卻是最菁華者。解釋後與學生討論:「為什麼學習產生喜悅?」請學生回想有無喜悅的經驗?如果有,是什麼情境?何以產生?如果沒有,孔子的說法不恰當嗎?再進一步問:「你在學校的學習喜悅嗎?」學生的回答多數是否定的,「為什麼學校的學習是痛苦的?」再問:「你能不能扭轉?」

我喜歡教學生「溫柔敦厚」,去年有位不善言詞的高一男生分享他學習的喜悅是「溫柔敦厚」,我聽不懂,追問:「為什麼?」男生說:「有時候生氣想罵人,想起『溫柔敦厚』就忍住不罵了。」真是我的愛徒,孔子聞之,當莞爾!

如果學生親身體驗學習油然而生的喜悅,嚐到領悟智慧、獲取知識技能、感動於美善等一切精進的快樂與成就感,終身學習在其中矣!

二、終身課題──欲望

張文節)公歎曰:「……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訓儉示康〉

學生穿45千元的籃球鞋、用一兩萬元的ipod、手機,以及各種昂貴名牌。學校日我告訴家長:「您的年薪200萬,您的小孩過慣200萬的生活,將來他第一個工作的年薪只有50萬,怎麼過日子?」這不就是張文節的話嗎?國文老師要如何將張文節的智慧使學生內化?才不會像家長們當年考完聯考就還給國文老師了。司馬光又說: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約十年前,我有一學生偷了同學的手機,與同學出遊刻意向同學炫耀「不是你才有XX型的手機」,這個笨賊當然被逮,其實同學早懷疑他了。這位同學偷竊的目的只是比較、炫耀,不就是「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欲望是人人都有,如何處理欲望乃終身課題,國文教材中有用不完好材料。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公冶長)

講解此篇字面意義後,關鍵在「為什麼申棖多欲望,就不能是剛強者?」欲望使人不剛強,其中的原由是什麼?是俗語的「無欲則剛」與「人到無求品自高」嗎?那麼孔子的剛者是什麼樣的人?是「內省不疚,何憂何懼」的君子,或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者?

孔子以為理想的人格能安於貧賤而不自卑,他稱讚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孔子更稱讚顏淵的安貧樂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由重複「賢哉!回也。」可見孔子心中是多麼喜悅。「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則是處富貴與處貧賤的理想態度。

此外如:「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莊子.大宗師》)「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46章)可為補充、印證的教材俯拾皆是,隨手拈來也教孩子各家智慧進路不同,核心價值卻能會通。

總之,不論貧富或是中產階級,「欲望」都是我們終身必修的課題,尤其現代社會開放,「情欲」更是引爆許多社會事件,因之,我們得謹慎處理所有的欲望,稍有不慎惹禍上身,後悔莫及。國文老師不能忽略欲望的教學,用教材中的智慧引領同學思考、討論,學習如何恰如其分地滿足或節制各種欲望。教學時老師可不能手戴百萬名錶、身穿數萬元名牌衣教導同學「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三、與苦難共處

約三十歲以下的寶島子女從出生就生活於物質富裕中,上一代將最好的都給孩子,草莓族、不能吃苦、嬌生慣養、經不起挫折似乎成他們的標籤。但是十年前的921大地震,近來全球金融海嘯,至今驚魂未定的88水災,接二連三直接的教育寶島的子民──生命無常。「無災無難度一生」本就是奢求,更遑論「到公卿」。苦難既是人生不可免,國文課也有該教處困頓之道。

白居易遭貶謫與淪落天涯的琵琶女邂逅江湖,千呼萬喚強邀人見面(請原諒他未受性別平等教育),傾聽琵琶女的生命故事,歌而贈之〈琵琶行〉,彼此撫慰受創、孤寂的靈魂。傾聽與陪伴能相通靈犀,交會情意;音樂與文學可升華苦悶,減緩傷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道盡人生的悲涼與無奈,卻也是灑脫接納苦難的典範。

〈與元微之書〉與〈琵琶行〉相較,固然未能擺脫「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的哀嘆,但生命態度卻積極平實多了,尤其是三泰,「

昔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飢飽。此一泰也。

量入儉用,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惟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

在貶謫困頓中,人的安頓可以這般單純,這樣就是「一泰」、「二泰」、「三泰」?課堂中請孩子們思索、討論白居易為什麼可以如此?反觀我們能這麼容易滿足嗎?課程結束後,請孩子回家以〈我的三泰〉為題寫一篇文章(也可自行命題)。因為有典範在先,孩子們能表達出平淡而頗具深意的意境,雖不免有些複製與老氣橫秋之嫌,然畢竟臨摹汲取是創新的基礎與養分。

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由長江奔放肆大、張君貶謫、建亭、東坡命名……,鋪陳至楚王之雄風,其宗旨在於用「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勸勉受貶謫之張君。強調「快哉」非關風景之壯闊秀麗與否,關鍵僅僅於「物」會不會傷你的「性」,正是東坡〈超然臺記〉云:「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蘇轍名之超然臺因其兄「遊於物之外」,方能「無所往而不樂」。二文的核心價值:一為「不以物傷性」,一為「遊於物之外」,實質上並無二致。「物」泛指有形、無形的「自身」之外的物質、功名利祿等,蘇氏兄弟體悟超越身外物,心中方能坦然自得,「快哉」非來自於「覽觀江流之勝,遙想古人流風遺跡」,文末更以「

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畫龍點睛直指張君「其中宜有以過人者」才是「快哉」的源頭。

分析〈黃州快哉亭記〉慰藉張夢得之貶官,整頓挫敗困阨的心靈,蘇轍並未提出特效藥,用的方子與日常保健同一帖,洞見生命的實相,因為「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物永遠不足以填滿人心,唯有放下外物的追求,外在的得失,內心便風浪不起。「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蘇氏兄弟的〈黃州快哉亭記〉與〈超然臺記〉所展現的處世價值固然是年輕的孩子不易體會,但是孩子的挫折大多來自於外物的不能滿足,提醒孩子明白「物」有限,不是人人可得,不要盲目追求,不也增長一點智慧嗎?得不到時,不也比較容易釋懷?更好悟性高,參透人生而曰:「樂哉遊乎!」

 

四、反躬自省

我們的社會浮躁、暴戾,凡事先嗆聲指著別人鼻子罵,開罵的似乎就站在真理這一邊,看不到平心靜氣的理性討論。孩子們在長期薰染下,思維、習氣、待人接物亦如此。再從小成長於聲光媒體、科技產品、高物質享受的環境,心神外馳,輕忽內心的寧靜,不知觀照自我、覺察內在的變化,缺乏反躬自省的修養。

孩子很早就會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然而,其內涵與實踐呢?只反省這三事嗎?蘇格拉底強調「未經過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與曾子之說不謀而合,而他們必定是事事檢視反省。

孔子教我們觀察人的三個步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雖為察人之方,拿來檢視自己更無所遁形,人保持如此真誠對待自我,一定不失良心。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則更開展「內省」的積極作用,可分兩個層次論之:一、「見賢與見不賢」乃對他人的觀察,並判斷其為賢或不賢;二、「思齊與內自省」則為對自我的反省,「思齊」之前必先覺察我無「此賢」,接著才有「思齊」的欲求,而且此欲求含實踐的意義,孔孟之道皆言行一致。「內自省」則檢驗我是否同樣的「不賢」?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並警惕不可蹈人覆轍。孔子此內省的功夫,看到別人的優缺點,也反省自己的優缺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深刻地認識自己,也不斷地改善自己。

孔子告訴司馬牛君子的「不憂不懼」,來自於「內省不疚」(顏淵)。「內省」是直接檢視自我的是非曲直,合於正道,方能無愧地昂首天地間,所以君子何憂何懼?《孟子》記載曾子的話:「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公孫丑上)可為「內省不疚」的最佳注解與延伸。真正的不憂不懼,不是「啥米攏無驚」的莽夫,而是經得起三更半夜捫心自問的這一關,理直方心安;大勇者的懼與不懼,關鍵在於自反正直與否,不在於面對何人與多寡。

是故,反躬自省使人內心清明,照見自我,提升自我,也是獨立天地坦蕩面對世人的路徑。

五、領導者的智慧

居高位、升要職、任CEO等以發展理想,或企圖闖一片天,開拓自己的領域似乎是多數人夢寐以求的,領導的藝術往往是成敗關鍵之一。縱使匹夫匹婦也可能為人兄姊、為人父母,凡落入人際就該有領導的智慧。從教材中歸納領導者的真誠、領導者的EQ與以身作則。

(一) 領導者的真誠

〈諫太宗十思疏〉雖是魏徵勸諫唐太宗,然其中的道理無一不可用於我們的待人處世。魏徵以為帝王「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癥結,在於︰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誠待屬下人人賣命,縱情傲物則眾叛親離。真誠待人該是為人的基本準則,但虛偽、爾虞我詐恐怕才是人際互動的實相。尤以領導者能否讓屬下感動於其真誠,可能是他領導成敗的關鍵。討論領導統御時,我總愛舉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例子,領導者該效法其精神,也推薦閱讀《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該書有更具體發揮與延伸。

討論領導者的誠心結束前,我又再舉吳起為例: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首先我會與孩子討論:這個母親是有智慧的?還是白目?我們平常有這母親的思考角度嗎?接著討論吳起是真誠愛士卒?還是權謀?當然,得將〈吳起列傳〉摘要給孩子了解吳起的相關事跡。

最後,回到我們的身上,我們待人真誠或權謀?有能力分辨他人待我是真誠或權謀嗎?

(二) 領導者的EQ

魏徵的十思中有二思是:「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每讀此處我就反省:「我處罰或獎勵學生時有沒有受一時情緒影響,或我心地湛然地如『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功課,周圍親近的人最受影響,領導者的EQ是其下位者的夢魘或幸福,情緒易失控的教師破壞整節課的氣氛,壞脾氣的父親或母親是家裡的亂源,公司、單位的大小主管都掌控人際氛圍,隨其一時喜怒可能傷害屬下、子女,權位越高不可彌補的遺憾越大,其可忽乎?

(三) 以身作則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桓公視五素不得一紫為患,可知其明智,管仲反其道操作,不愧為名相,文末敘述「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固然誇張其效果,然而此故事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的意涵表達的淋漓盡致,上行下效的確古今中外皆然。無怪乎孔子極重視以身作則,季康子四度問為政之道,孔子皆強調為政者必以身作則。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顏淵)

此外,孔子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這些論述在在說明領導者一言一行都是足以帶動風潮,「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曾文正公所言甚是。如果由此習得正人先端正自己的人格特質,不論地位高低將是身旁人的表率,也會是人生幸福的因子。何況今日的高中生即為他日的袞袞諸公,先埋下「政者,正也」的種子,若能開花結果,豈非萬民之福!

六、溝通的藝術

溝通是待人處事的基本能力,於強調團隊合作的現代,溝通能力成為現代社會重視的條件。國文的教學目標「聽、說、讀、寫」即為溝通的教學,人我互動中因立場不同、利害相左,衝突往往不可免,怎麼說服、拒絕對方?實非易事。舉〈陳情表〉為動之以情的典範,以〈諫逐客書〉為說之以理的代表。

(一)〈陳情表〉動之以情

李密以〈陳情表〉說服晉武帝,我以為有幾個關鍵:

1.母孫孤苦相依之情

首段道盡「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煢煢獨立,形影相弔。

第三段泣訴「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李密自小受祖母之恩方能存活,而且是祖母百般辛苦才養大,文中著墨詳盡實令人感動,讀者自然同情李密贊成該盡孝。李密連續用四個同意詞「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九十六歲的祖母如風中殘燭,再以臣四十四歲「盡節於陛下之日長」,有真情、有殘燭、有96歲與44歲的懸殊對比,通情達理的人怎不接受呢?

2.兩刀論再博取同情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乍看來李密進退維谷,其實此為「兩刀論」(Dilemma),顧名思義,即是以兩把刀或左或右令人無所遁逃。李密只取對自己有弊的條件,而故意避開對自己有利的條件,所以結論當然是弊。

武帝如果懂邏輯可為李密改寫如下:

臣欲奉詔奔馳,則皇上滿意;

欲苟順私情,則祖母劉,可保卒餘年;

臣之進退,何難之有?

如此只取有利者,推論的結果完全利於己,不就破解了。其實耍完了嘴皮子,李密的困境並沒有因此解決,所幸,李密還是感動了晉武帝,才解困的。

拙作〈晉武帝中了李密的兩刀論〉即為同學解說兩刀論的短文,在生活當中,如果不能細心反省,常不自覺地陷入兩刀論中而不知。如:下星期要月考了,今天要不要觀賞聽奧開幕?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如何解困?這不能靠邏輯,要靠生活的智慧。

3.表明不求名節釋疑

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凡得天下者必不願前朝文官武將守名節,「忠臣不事二主」當為武帝對李密不上任的疑慮,「本圖宦達,不矜名節」,向武帝表達非關名節,真的是只為終養祖母。我推測李密此說當有使武帝釋疑的效用。

南宋趙與時曰:「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所言不虛,動之以情是本文最犀利處,然情產生於作者所描繪的人、事、險惡情勢上,宜教孩子反覆推敲本文「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所依憑是那些描繪?「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又依傍於那些敘寫?賺人熱淚要有說故事的功力,說服人亦然。

(二)〈諫逐客書〉說之以理

李斯於〈諫逐客書〉說服秦王的技巧,堪為說服藝術的典範,此乃該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李斯用理性對話,而不以情緒性的語言攻擊異己,更值得當今社會效法。

〈諫逐客書〉可為借鏡的說服之道有六:

1.從秦王之利害論述逐客之過

說服之道宜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諫逐客書〉全文只關切秦王之利害,無一字涉私己之利,秦王易放下戒心,願意隨論述思考,才有可能接受。此外,李斯不攻擊建議逐客卿的秦國宗室大臣,不批評其動機實為爭權奪勢,聚焦於秦之利害,是明智的策略。

2.舉證精彩

列舉秦王祖先用客卿強大秦國之史實──白話即是:「你阿公、阿祖都靠客卿強國。」文中列舉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王祖先,用外國客卿使秦國富強的史實。以祖先受客卿幫助的證據,證明客卿對秦國現今強大國力的貢獻,說服力強而精彩。

李斯論曰:「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先將客卿的負面形象扳回,又說:「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客卿不但無過,還是秦國現今強大的主要功臣,暗指秦王正坐享其成,強大國力亦為秦王之大欲,不異砍了秦王一刀。李斯示範如何由負分拉回至零分,最後卻是得滿分。

3.善用事例而類比成功

李斯詳細評論秦王喜歡這些異國寶物、音樂、美女的原因很單純──「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接著質疑:「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挑戰秦王用物取人何以雙重標準?再批評難道重視「色樂珠玉」而輕視「民人」?於此段末砍上一刀「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終究秦王夢寐以求的正是「跨海內,制諸侯」。

4.直指領導統御之原則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何以不能逐客的論述主軸即在此,「不卻眾庶」是所有領導者都該遵循實踐的原則,因而「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逐客之令即為「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此段尾李斯更靠近心臟刺一刀「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秦國實力與敵國一消一長,秦王怎能忍受?

5.破除秦王疑慮

秦王逐客卿的原因是懷疑客卿不忠,逮獲一外國間諜,遂以偏概全,李斯在文末,待秦王可能較冷靜時,輕輕一句「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指出並非所有客卿都不忠,不宜因噎廢食。說服的藝術不在說的多寡,而在說的時機。正如《論語》所云:「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掌握恰當的時機,不只是說服的原則,亦為重要的生命智慧。

6.層層剖析的邏輯,刀刀砍中秦王要害

全篇文章從頭至尾,只有一目的──指出驅逐客卿的不當,每一論述皆為此而發,每一段結論更直逼秦王要害。上文的234點已論李斯連砍秦王三刀,結論再一刀刺向心臟。這犀利的連環攻擊:先是國不能強大,其次非得天下之術,繼而乃資助敵方,最後國將因之滅亡。層次由輕而重,一波接一波,直搗黃龍府,秦王焉能不驚?客卿與秦王情份必然淡薄,與人溝通如果不能動之以情,則得說之以理,李斯強勁的火力網,示範了說服的策略。

參.閱讀設計 汲取智慧

閱讀是很方便的吸收智慧的途徑,閱讀教學該是所有老師的天職,國文老師應將之視為教學重點。閱讀方法、習慣、興趣、品味的訓練與養成,國文老師當一肩挑起。我主張國文教學與學習有兩個網絡,一是國文課本的系統教學,一為引領孩子大量閱讀各領域的書籍文章。老師的閱讀指導與引領的過程,即可將智慧的養分融入教學中。

每個星期一我印兩張四頁B4的文章給孩子閱讀,每位孩子都有,利用課堂上發,並以3~5分鐘簡略導讀以引起動機,不要求寫心得,請同學與家人分享閱讀,學校日也與家長說明閱讀講義,有些家長因此樂於閱讀講義,親子閱讀互動也頗佳。這些講義同步掛上《徐茂瑋網頁》,與本校師生及其他喜愛閱讀者分享。97學年開始每週的閱讀設計主題,舉例於下:

一、9791

主題:給高一新生的基本功

閱讀選文:1.〈教養和教育〉劉炯朗2.〈非魚定未知魚樂〉劉炯朗3.〈抉擇〉

黃崑巖4.〈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高希均5.〈清大學務長的一席話〉6.〈讓自己快樂〉聖嚴法師

說明:高一新生初入高中,期望孩子對學習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

二、9798

主題:與陳長文學溫柔

閱讀選文:1.〈這是祝福不是詛咒〉陳長文2.【後記1】〈智障兒不是討債者

母也不是受罰者〉陳長文3.〈磨難與眼淚 鐵漢律師重新定義堅強 理律掌門人陳長文的生命體悟〉劉佩修

說明:陳長文有一重度身體與智能障礙的孩子,透過他的溫柔、愛與磨難,

我期望孩子的心會柔軟些,能同情弱勢。

三、97910

主題:世界自殺防治日──珍惜自己珍惜家人

導讀短文:

親愛的麗山學子:你好!

今天是世界自殺防治日,請讀一讀黃春明的喪子之痛,提醒你珍惜自己珍惜家人。世間無日不風波,然而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再惡劣的天氣也會雲淡風清。人生不是只有分數、考大學、戀愛,睜大眼睛向前瞻望,豎起耳朵專注聆聽,敞開心胸樂於接納,活出你精彩的生命!

國文老師  徐茂瑋 啟

閱讀選文:1.〈相信我,你沒有!〉洪蘭2.〈國峻不回來吃飯〉黃春明3.〈我

知道你還在家──孩子,我感到難過,但也為你驕傲〉黃春明4.〈我有悲傷的權利〉國立北護5.〈孩子,世界並不完美,你也一樣〉時報社論6.〈好好活著的一項技術〉楊玉欣口述 陳柏州整理7.〈絕不自殺!〉洪蘭

說明:預防勝於治療,自殺防治更是如此,此主題閱讀我還特別掛在麗山高

中網站的最新消息,讓全校師生能讀到黃春明的現身說法,孩子閱讀時無不感動,多半抆淚啜泣。

四、971222

主題:愛情是什麼?

導讀短文:

「大學生飛撞前女友 再回頭活活輾死」、「高二女生 為情傷跳樓身亡」,驚悚駭人的情殺、自殺,一再重複的悲劇,愛情是什麼?得不到愛怎麼辦?當愛的感覺不再,要如何分手?失戀、失婚當如何看待?如何走出陰霾?這週先從「愛情是什麼?」思索之。 徐茂瑋誌

閱讀選文:1.〈人們對愛情為什麼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曾昭旭2.〈嫉妒是

因為我愛你嗎?〉曾昭旭3.〈愛與寬恕〉羅秉祥

說明:愛情是人人嚮往又怕受傷害,學校老師又不教愛情,孩子只有瞎摸索,

帶孩子閱讀討論,期望能有正確觀念。我曾有一因緣:我教的學生的異性朋友,告訴我他們在談論彼此感情問題時,我的學生會引用我課堂中的說法。令我訝異的是,這位同學上課時給我的感覺是不專心的多,居然記得還運用我談論的愛情觀。由此觀之,老師們,別妄自菲薄。

五、98219 主題:凡走過,都是美好的──挫折使你成長

導讀短文:

今天發了學測成績,幾家歡樂幾家愁,特別以「凡走過,都是美好的──挫折使你成長」一堂生命教育課的閱讀資料,供莘莘學子參考。

生命是長期努力、點滴累積的結果 ~ 請不要對自己太早下論斷

人生很長 ~ 請不要對自己只看一個時間點

徐茂瑋 誌

閱讀選文:1.〈最好的輸家〉張曼娟 2.〈享受比賽 超越輸贏〉許又方 3.〈苦

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洪蘭 4.〈活出自己,活好人生〉 游乾桂 5.〈慟失愛兒 感謝孩子伴我29載〉霍幼芬 6.〈心事獨白 來不及擁抱〉胡肇勳 7.〈如何得到幸福?〉洪蘭

說明:219日發學測成績,我知又有多人要暗自垂淚,因而安排此閱讀主題,我也特別掛在麗山高中網站的最新消息上。隔幾天我收到簡訊:

茂公我是XX,好久沒見到您了。前幾天我逛了麗山網頁,看到一則您給剛學測完的學弟妹的幾句話,接下來我眼淚就不聽使喚地流下,或許因自己正在面臨轉學考的挑戰,隔天我就夢見回到麗山見到您。我只是很想說:那幾句話真的深深地溫暖了我的不安,真的很感謝您!其實很多事都沒那麼難,對吧!

肆.結語

台灣的教育病根在於價值單一,導致看不到教育的本質──人,老師是在教育活生生的人,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人,如何成就自我,在必死的人生中尋找安身立命之道。三年前,一位才上了一星期國文課的高二學生,向我抗議:「老師,你教的好不國文喔,這樣考試怎麼辦?」當下我以「徐子哲學」回應他,孩子後來上了我一年國文課,高三轉組。這孩子大一上學期中,打電話告訴我,他擬好一堆待人處世的問題要問我。不知道我何時從「好不國文」被轉折到「困頓時的導師」?

國文教學為什麼畫地自限?經史子集不是經世濟民之道嗎?何況安身立命!

 

第三屆全國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 98年12月19日  台北市松仁路中油大樓國光演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