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管他
(大考國文)題目媚不媚俗 徐茂瑋頃讀
2月4日聯合報民意論壇〈大考題目的媚俗化〉一文,筆者發現作者或許未能掌握「學科能力測驗」的真精神,也與許多民眾對一綱多本的疑慮相近。首先顧名思義「學科能力測驗」一詞中有「能力」二字,「能力」是可以帶著走的,如:學會游泳、溜冰…等「能力」,縱使十年不游、不溜,一嘗試很快就可游、能溜,不會忘記,不必重新學習,七月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命題方向亦然。(其他科目非我所長,不敢評論。)該文質疑「在國文科,電影『色‧戒』原著、周杰倫歌詞、星光幫、蔡志忠漫畫都入題。…『流行』原是一種主觀的愉悅,自會影響學生對特定流行話題的興趣與深入程度,進而影響他們解題的能力。如何避免學生因對特定話題的不熟悉而無法作答,乃至使考題失去鑑別力。」進而推論,如此即強迫學生接受流行文化,甚至涉及城鄉差距問題,最後導致「處於流行文化資本的弱勢學生在制度中提前倒下」。
請仔細閱讀相關的題目,是否唱過周董的歌、看過星光幫節目、偷看過『色‧戒』電影
(大多未滿18歲)…等的考生,比未接觸過的佔便宜?筆者以為除了熟悉感與答題時的莞爾外,絲毫沒有好處。因為所引的詞句或漫畫,其難易度是高三準備入大學深造的學生所該讀懂的,所以,考生會不會回答與他的語文能力成正相關,而無關乎他是否熟悉此流行文化。是故,不管題目取材自古漢語、白話文、古典詩詞、現代流行歌詞,甚至電子媒體,都宜以此標準檢驗。請再以此標準檢驗民國
83年起的「學科能力測驗」及91年起「指定科目考試」的國文科考題,命題的精神皆強調「能力」,早已不再是死記、死背的「貝多芬」了。所以,高中國文只要讀好一個版本,並且大量閱讀各領域的好書,學好閱讀、寫作、聽講、說話的基本能力,還得追求分析思辨、綜合歸納、鑑賞、創作、應用的高層次能力,繼而吸收書中的菁華建構人生觀安頓自我,當然就能表達流暢充實的文章,不補作文,不上補習班,考試也拿高分,誰管他題目媚不媚俗!
聯合筆記》大考題目的媚俗化
徐國淦 2008/02/04 聯合報關乎十多萬考生入學成績的學測,今年的命題內容與取向,再度成為媒體報導重點。其中,「流行話題」入題,已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議題。在國文科,電影「色‧戒」原著、周杰倫歌詞、星光幫、蔡志忠漫畫都入題;在數學科,考了分析棒球投手表現的ERA值;社會科則考到公投、總統民調、金融呆帳等。
學測考題的「流行化」,經常被稱許為「靈活」;然而「流行話題」與基礎教育或靈活的鑑別度有多少關係,卻往往被忽略。一個不知周杰倫歌詞、星光幫、蔡志忠或棒球規則的學生,就得活該被篩到末段班嗎?
出題宜靈活,這無可厚非;但「流行文化入題」是否即意味「靈活」,恐不盡然。第一,「流行」原是一種主觀的愉悅,自會影響學生對特定流行話題的興趣與深入程度,進而影響他們解題的能力。如何避免學生因對特定話題的不熟悉而無法作答,乃至使考題失去鑑別力,都是大考中心應該注意的。
再者,既是流行文化,就存在「次文化」與分眾的問題。不喜歡周杰倫、不喜歡追星的人,對於他們的歌曲難道沒有不注意的權利?如今為了考試,許多學生被迫要去接受他們不喜歡的東西,這是教育的初衷嗎?如此一來,可能落入強迫考生依附媚俗,這不也是一種「反教育」?
再說,追求流行文化,還涉及城鄉差距問題。對於三餐不繼或下課還要幫父母擺攤勞動的家庭,買張唱片或上網搜尋,都是奢侈的事。對這些弱勢學生來說,大考還得通過「跟不跟得上流行」的試煉,又情何以堪?
這就像面對一桌豪華宴飲,吃慣大餐的有錢人家子弟當然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但對初識美食的窮苦小孩,除了食不知味,恐怕更徒增難堪與自卑。如果我們不希望流行文化階級意識導入教育,就請節制這類過度媚俗的考題,別讓處於流行文化資本的弱勢學生在制度中提前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