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能帶給高中生什麼?
高中生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往往感覺枯燥、乏味,便敷衍了事,甚至放棄不念,有的老師也不愛教,照本宣科念完罷了。殊不知高中生正是建構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供給很多的思想養分,國文老師宜負起高中生思想導師的責任。
儒家的學說對生命的體悟極為深刻,我們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當然也得與生活相印證,除了字面的解說之外,老師宜藉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使文字成為生活教材,讓學生能應用於生活中。我試著由「終身學習」、「脩己以敬」、「克制慾望」、「以身作則」談談教學中的一愚之得,以就教大方,並期能拋磚引玉。
終身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被列為《論語》開宗明義章的第一句當有其深意,雖然《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首章不是本章,但我在首次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依然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章為開場,因為學習是人成長的主因,少了學習人就不足以為人了!此處的教學有兩個重點:一.《論語》中學習的內涵為何?二.學習何以是喜悅的?
細讀《論語》全書,書中的「學習」大部分是指學習為人處事之道,「行有餘力」才是學習禮、樂、射、御、書、數,與現代人將學習內容窄化為學習知識技能大不同。誠如孔子所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所以,導正學生研讀《論語》不只是記誦之學,而要探討其更深層的意義,並求與生命結合,內化為自己的觀念、思想,且盡力實踐之。(其實,所有的學習都該如此。)
「學」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習」是「溫故」,是「月無忘其所能」。所以「學習」分兩個層次,學會後得時時演習、實習,在實踐的過程中,心中有所領會,甚至會悟出新的道理,則是「溫故而知新」。踏實感、成就感亦隨之盈滿心胸,喜悅不就油然升起?如能常常領會學習之喜悅,此人必「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終身不斷學習。
脩己以敬
子路是孔子學生中性格極為鮮明的一位,武勇且具軍事才能,曾率直地批評孔子:「子之迂也!」還有一次鹵莽地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以為老師必借重他的軍事才能,誰知孔子乘機訓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教導子路宜以「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來改善粗糙、鹵莽的行事風格。這裡的「懼」不是害怕畏縮,不是遇事雙腳顫慄,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戒慎恐懼,再加上仔細謀略而成功。子路問孔子君子之道時,孔子回答:「脩己以敬。」這裡的「敬」等同於「臨事而懼」,也就是「居處恭,執事敬」,具體而言則如「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的態度,以「敬」來把持自我,以「敬」來待人處事,能避開許多無謂的麻煩,而且易於完成事功。可惜子路未能受老師教化,本性難移,最終在衛國被醢。現代青年中不少有鹵莽、衝動的個性,如能以子路為借鏡,脩己以敬,不但減少社會上的暴戾之氣,成事功者必多。
克制慾望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公冶長)
每教這一章我必問學生:「為什麼申棖多慾望,就不能是剛強的人?」一般人認為剛強者當如阿諾.史瓦辛格,武勇而什麼都不怕,其實不然,慾望使人意志薄弱,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強調慾望招來禍害,所以俗話說「無慾則剛」。
孔子要我們如何面對慾望?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所以孔子以「道」為依據,得富貴、去貧賤都得用正當的手段達成,不可以邪曲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孔子又主張依人生不同的階段要適當的節制不同的慾望,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孔子反對奢侈,主張儉樸,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及「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也說:「以約失之者,鮮矣!」因此,毫無節制的縱慾使人軟弱,容易犯錯,克制私慾是儒家重要的修養。
孔子以為理想的人格能安於貧賤而不自卑,他稱讚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孔子更稱讚顏淵的安貧樂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由重複「賢哉!回也。」可見孔子心中是多麼喜悅。「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則是處富貴與處貧賤的理想態度。
總之,不論貧富或是中產階級,「慾望」都是我們終身必修的課題,尤其現代社會開放,「情慾」更是引爆許多社會事件,因之,我們得謹慎處理所有的慾望,稍有不慎惹禍上身,後悔莫及。
以身作則
當今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充滿嚴厲的言教,父母親坐在牌桌上斥責孩子不讀書,不研究的教師苛求學生的分數、名次,所謂政治菁英自己上下其手卻以高標準檢視對手,多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更遑論身教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則十分重視以身作則,魯國大夫季康子四度請教孔子為政之道,孔子皆強調為政者必得以身作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顏淵)
此外,孔子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誠如曾文正公所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
高中生將來未必都成為政治人物,但大概會為人父母,或為職場上的各級主管,如深諳身教重於言教的領導統御之道,大概會是位不錯的領導人。如果我們未來的政壇多一些「帥以正」的政治人物,相信將是萬民之福!
結語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不是專供背誦的八股,而是能與生命結合的文化遺產,期盼傳道、受業、解惑的夫子們能指導高中生藉此學習提昇生命的境界,建立合理、圓融的人生觀。在教學中常奉勸學生,如能選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中體悟最深的一句或數句,做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確實實踐而非空談),固然仍成不了聖賢,還是會犯錯,但是必不會存心為大惡,不會是做奸犯科之徒。例如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為實踐的座右銘,整日悠遊於學習的喜悅中,個人境界、涵養不斷提昇,不但無心更無暇去做惡害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應該能帶給高中生豐碩的生命養分!
晉江徐茂瑋書於人境軒
載於《國文新天地.第6期》2003.12.01.
《生命教育第七十九期電子報》200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