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韓愈 〈答胡生書〉

 

起首以「薪芻價高」,陪襯出「非其人不交」的不當。

 

次段先由己之不足,推知胡生之窮。再於婉轉拒絕中,拈出「不知者乃用是為謗」,段末教胡生「息謗」之方。  

 

末段指導胡生為文之道,宣示文學理論。

答胡生書

愈頓首,胡生秀才足下:雨不止,薪芻價益高。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斯須不展,思想無已。

愈不善自謀,口多而食寡,然猶月有所入,以愈之不足,知生之窮也。至於是而不悔,非信道篤者,其誰能之?所示千百 言,略不及此,而以不屢相見為憂,謝相知為急,謀道不謀食,樂以忘憂者,生之謂矣。顧無以當之,如何?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於是,如生之徒於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於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若曰彼有所合,吾不利其求,則庶可矣。生又離鄉邑,去親愛,甘辛苦而不厭者,本非為是也。如之何?愈之於生既不變矣,戒生無以示愈者語於人,用息不知者之謗,生慎從之。

講禮釋友二篇,比舊尤佳,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陳辭,古之作者正如是爾。 愈頓首


壹.解題

本文是回覆胡直均的一封書信。胡生為科第,求韓公推薦之,韓公以「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於是。」婉轉拒絕之。此外文中表傳達三個訊息,一是韓公對後進的誠懇教誨,的確不愧東坡先生所贊「匹夫而為百 世師」。二則韓公於「群怪聚罵,指目牽引」(柳子厚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情況下,雖不畏「笑侮」,但卻也是謹慎「息謗」的態度。第三,文末對胡生兩篇文章的指正,雖只有二十二字,文」等的文學主張都在此。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評語卷五》評本文曰:「情本悃愊,而有深思處,堪把翫。」筆者玩味再三,深覺所言不虛。


貳.胡生其人及〈答胡生書〉寫作的背景

據韓昌黎文集校注(馬通伯校注,華正書局),注云:「或作胡直均。均,或作鈞。......直均其後竟登貞元十九年第。」這是筆者唯一能讀到有關胡生的資料。此外文淵閣四庫全書,魏仲舉編「五百 家註昌黎文集」與世界書局的「韓昌黎文集校注」,二書與華正本可謂完全一樣。又查了以下書籍:

1.「韓文公年譜」馬起華,臺灣商務,67年版。

2.「韓柳年譜」馬曰璐,臺北商務。

3.「韓愈志」錢基博,臺北華正。

4.「韓昌黎全集」臺北新文豐。

5.「韓愈研究」羅聯添,臺灣學生書局。

6.「韓愈交遊考」吳正怡,臺大碩士論文。

7.唐書

8.新唐書

9.「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姜亮夫,商務六十四年。

10.「韓愈事蹟繫年考」黃珵喜,東吳碩士論文。

無一書籍有胡直均的資料,或有關「答胡生書」一文的相關資料。尤其以黃珵喜的碩士論文「韓愈事蹟繫年考」,對於韓公生平事蹟的考證可謂鉅細靡遺,可見作者所下功夫之深,竟然亦無隻字片語的記錄。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只有退而求其次,推測其著作的大概年代了。

據以下三資料推測:   

一.韓昌黎文集校注(馬通伯校注,華正書局)注云:「李肇國史補云:『文公引致後輩,為求科第,多有投書請益者,人謂韓門弟子云。直均之求謁於公,望其稱薦於公卿為科第計。公答之以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信當時韓門弟子之眾也。直均其後竟登貞元十九年第,亦公稱道所致耶。』」

如果資料無誤,由此則可確定本文著作時間,當於貞元十九年以前,因「直均其後竟登貞元十九年第」。

二.「韓愈事蹟繫年考」:「貞元十四年戊寅(七九八)三十一歲是年秋,韓愈為汴州考官,張籍在汴州舉進士中等。」

三.「韓愈事蹟繫年考」:「貞元十八年壬午(八0二)三十五歲

韓愈時為四門博士,是年權德輿知貢舉,祠部員外郎陸參佐之。正月,有與祠部陸員外書,薦侯喜、侯雲長、劉述古、韋群玉、沈杞、張苰、尉遲汾、李紳、張後餘、李翊十人。其中尉遲汾、沈杞、侯雲長、李翊並以是年登進士第。餘六人亦於後數年相繼登第。是後,舉子多投奔韓愈門下,稱韓門弟子。」

由以上二則,可見韓公在貞元十九年之前,的確有推薦士子之事,故胡直均或許於貞元十四年至貞元十九年這段期間投書韓公,求進身,韓公遂有《答胡生書》。


參.修辭探究   

☆雙關語(比喻)

文章起頭「雨不止,薪芻價益高」,固然是明說因雨而物價高漲,為胡生的生活表關心。然也是比喻,「薪芻價高」是表面現象,而其根本原因「雨」若不止,薪芻之價不但不能降,反而更高。以此喻胡生求科第,卻又抱持著「非其人不交」的態度,豈不是看不清楚,「雨」為薪芻價高的根源?亦難怪文章開頭無端飛來,「雨不止,薪芻價益高」兩句,起初頗覺怪異,後反復細讀「雨不止,薪芻價益高。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才恍然悟其一語雙關,方佩服韓公之妙筆。

☆對偶

「懷道守義」為當句對,「懷道」對「守義」。

☆排比

「生又離鄉邑,去親愛,甘辛苦而不厭者,本非為是也。」以「離鄉邑,去親愛,甘辛苦」連續三個三個字的排比,配合長短不一的句子,使文章流暢、緊湊。

☆引用

「謀道不謀食,樂以忘憂者,生之謂矣。」引用論語衛靈公篇「謀道不謀食」及論語述而 篇「樂以忘憂」二語。

☆設問

「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 「至於是而不悔,非信道篤者,其誰能之?」 兩段皆是設問中的激問,為激發本意而發問,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肆.本文特色

一.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文章起頭即以「雨不止,薪芻價益高。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以胡生遠客京 城,霪雨連綿,物價高居不下,恐謀生不易。胡生又「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恐其仕途多阻,故韓公反問之:「得無病乎?」既流露關懷,亦先下婉拒的伏筆。

次段再以「愈不善自謀,口多而食寡,然猶月有所入,以愈之不足,知生之窮也。」從自己的困境,推想胡生當更窮困,多麼溫馨!

無怪乎茅坤贊本文「情本悃愊」,這是韓愈表達的技巧,也是吾等當有的待人之道呀!

二.真誠的指導、勉勵後進,表達文學主張

「至於是而不悔,非信道篤者,其誰能之?......謀道不謀食,樂以忘憂者,生之謂矣。」稱贊胡生「信道篤」、「謀道,忘憂」,豈不是與人為善?「愈之於生既不變矣,戒生無以示愈者語於人,用息不知者之謗,生慎從之。」誠懇的勸戒胡生,不要將給韓愈的文章,再給別人看,目的固然是「息不知者之謗」,但相對的,對胡生亦有益處,又如前文所言「於生未有益也」、「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處處都流露出真誠。

「講禮釋友二篇,比舊尤佳,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陳辭,古之作者正如是爾。」書末就胡生所作〈講禮〉、〈釋友〉二篇文章,加以指導。此二文章固然已無從考,然由退之之評,可見其對後進的誠摯,及其為文之主張。

(一).『比舊尤佳』正是贊美胡生進步了!

(二).『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陳辭』言其立意深遠,內容踏實,言之有物,非空洞虛言。

(三).『古之作者正如是爾』明言提倡古文。

(四)點精簡數筆評語,表達了韓愈的文學主張中的「提倡古文、文以明道、反對空洞無物之文章」等。

三.婉轉拒絕胡生

「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於是,如生之徒於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於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若曰彼有所合,吾不利其求,則庶可矣。生又離鄉邑,去親愛,甘辛苦而不厭者,本非為是也。如之何?愈之於生既不變矣,戒生無以示愈者語於人,用息不知者之謗,生慎從之。」

韓公以「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為由,謙遜表示「不敢有意於是」,先拒絕,下文再言,「如生之徒於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於生未有益也。」再以「於生未有益也」表拒絕,同時開啟下文,拈出一「謗」字,亦是本文重心之一。「不知者乃用是為謗......戒生無以示愈者語於人,用息不知者之謗,生慎從之。」此段所顯示的意義有下:

(一)「謗」的源由是「不知」,因他人對我的不了解而以此為謗。如此的說辭,固然符合部分客觀事實,但也顯現了韓公對「謗者」的體恤、溫厚,而未用更銳利、苛刻的評語。此時韓公對「謗」的態度與心情,比較接近︽答劉正夫書︾所云:「而愈不幸,獨有接後輩名,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不若︽原毀︾那麼犀利,揭露毀謗者的醜陋嘴臉。

(二)當時韓公的「抗顏為師」,確受到眾俗的攻擊,在寫〈答胡生書〉時,韓公面對眾俗的抨擊,他的心境是平靜、坦然的,了解有此事實,也知道可能造成的傷害。(由『於生未有益也』、『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二句可知之。)然韓公依舊是「不顧人之是非,力行而不惑」(伯夷頌),抗顏為師。

(三)韓公固然是「不顧人之是非」,然而也非完全目中無人,刻意招惹物議,反而是「息謗」的謹慎態度,正如其云:「無以示愈者語於人,用息不知者之謗,生慎從之。」

(四)婉轉中也有率直的說之以理,「若曰彼有所合,吾不利其求,則庶可矣。生又離鄉邑,去親愛,甘辛苦而不厭者,本非為是也。」袒誠指出胡生「不能不恤眾謗」1,且如此辛苦,「非徒求韓公之知也」 2,豈不是明白告訴胡生所求非人?與首段「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前後呼應,一氣呵成。再往前追溯文首之「雨不止,薪芻價益高」,更覺韓公為文之妙!(詳見☆雙關語)

筆者以為,茅坤贊本文曰:「有深思處,堪把翫。」即是指此段之耐深思。

注:

1若曰彼有所合吾不利其求則庶可矣 曾國藩曰:彼輩自有可合之人,吾不因其可以干澤而思與之茍合,若能如此,則可以行而不恤眾謗,而生又不能。

2生又離鄉邑去親愛甘辛苦而不厭者本非為是也 曾國藩曰:生離鄉遠出,本欲求仕,非徒求韓公之知也。是者,指上文相知稱道云也。

伍.參考書目

王師更生 韓愈散文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馬起華 韓文公年譜 商務 韓昌黎全集 新文豐

羅聯添 韓愈研究 學生書局

吳正怡 韓愈交遊考 臺大碩士論文

錢基博 韓愈志 華正

黃珵喜 韓愈事蹟繫年考 東吳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