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處理器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稱為中央處理單元,我們也常用CPU來表示。CPU主要工作有算術、邏輯運算,解讀電腦內的每個指令來控制電腦的運作。目前的CPU製造技術中,將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能讓電腦將主要的運算資料先行儲存的地方)也放在CPU內,讓CPU的運作速度加快不少。

和其他晶片產品一樣,CPU本身也是一顆晶片,製造過程與晶片大同小異。只不過CPU是一顆整合性的晶片,裡面含有百萬顆以上的電晶體(也就是電阻電路,可用來進行電腦裡的內建指令),在這些電晶體裡面,事先儲存了專有的指令集(命令電腦工作的基本程式),用來執行電腦所需的一般性工作,所以,CPU又稱為電腦的心臟。
 

CPU的插槽(CPU針腳的數量不同)
 早期:Socket 4 Socket 5 Socket 6      <----------- 386 486時代
 近期:Slot 1 <------------------Celeron、Intel Pentium II及Pentium !!! CPU
    Socket 7   <--------------------Intel Pentium
 目前:Socket 370  <-------------Intel Celeron 1.2G
    
Socket 478 <-------------Intel Celeron (新版)、Intel Pentium 4
       
Socket A   <-----------------AMD AthlonXP AMD DURON 

CPU的工作頻率  = 外頻 * 倍頻     (MHz、GHz)

CPU的工作電壓 視種類而有不同

CPU超頻 調高工作頻率,需注意散熱問題


 

  
  

記憶體

所謂的RAM Module意即「記憶體模組」。RAM(Random Access Memory,主記憶體)主要負責存取中央處理器(CPU)運算時的資料,通常RAM由好幾顆記憶體晶片(chip)所組成,並整合建置於一印刷電路板上,因此包含此一印刷電路板在內的所有記憶體晶片之組合,我們便稱為記憶體模組。

不論是何種電腦種類均包括了五個重要單元,分別是輸入單元、處理單元、控制單元、記憶單元與輸出單元。其中記憶單元主要負責電腦內儲存資料與程式的重責大任,再依與中央處理器(CPU)資料存取關係又可細分為直接記憶體與間接儲存媒體。直接記憶體因儲存正在執行中的資料與程式,並可讓CPU直接存取資料,亦稱為主記憶體。間接儲存媒體特性在於能長久保存,並能容納大量”非即時需要讀取之資料”,如硬碟機、燒錄器等。而記憶體模組在電腦內所扮演的角色便是所謂的「主記憶體」。

一般而言,我們在電腦中所編輯的任何檔案都先暫存於主記憶體中,因其具隨電力消失而資料消失之特性,所以在離開應用軟體或關機之前,均需將所需要檔案儲存於間接儲存媒體上,才能永久保存資料。

計算記憶體存取資料時耗費時間的計時單位
     ns(奈秒) 

容量單位
一般電腦系統的記憶容量單位有Kb、KB、Mb、MB、Gb及GB等六種,一般來說字母b代表bit,也就是位元;字母B代表byte,也就是位元組;而1 byte就等於8 bits,詳細的計量單位如下:

Kb Kilobit = 1,024 bits
KB Kilobyte = 1,024 bytes
Mb Megabit = 1,048,576 bits
MB Megabyte = 1,048,576 bytes
Gb Gigabit = 1,073,741,824 bits
GB Gigabyte = 1,073,741,824 bytes
 

Register(暫存器)
Register在記憶體中,扮演記憶體內部的Buffer緩衝區,因此可看成高速的Buffer。 

主機板

主機板(Mother board或Main board,簡稱MB),因為主機板上通常承載有中央處理器(CPU)與記憶體(RAM),晶片組(Chipset),與其他控制原件,介面擴充槽,輸出入連接頭(I/O)…等主要原素,故稱為母板。

主機板為電腦系統中最主要的一片電路板,通常我們拆開電腦外殼後看到的那一大塊電路板即是主機板。市場上通常依照電腦的規格大小、整合型或非整合型、CPU規格以及RAM規格等方式將主機板作分類。

我們常會聽到其他人說All in One型主機板(所有週邊功能整合在一起的主機板,此種主機板可不必再加購音效卡、視訊卡等)、因CPU插槽的型態不同而有Slot或Socket主機板、甚至有因晶片組類別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的主機板等的名稱出現,如810主機板及BX主機板等。所以主機板的種類名稱常因主機板上所承載的零組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電源
主機板的規格共分為AT與ATX兩種。(目前幾乎都已經是ATX規格了)
從AT與ATX這兩種規格來說,不僅是主機板的大小與機殼有所不同,而且其電源形式以及輸出方式規格也會有所差異。

 

晶片組
主機板的功能有多少,幾乎全看主機板上晶片組的表現了。 

AGP(顯示卡的介面)
AGP(繪圖加速埠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為三度空間顯示應用方面的高效能介面規格與設計規範的插槽。同時,它也是一個公開的介面。AGP插槽在主機板上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插槽的附近,通常為棕色,比PCI插槽短一些。

簡單的說,AGP就是一個建構在主機板上的插槽,只是這個插槽與其他插槽不同,它有專為三度空間影像處理的功能設計,因此,我們稱其為AGP插槽。而這個插槽的規格也被其他主機板及繪圖卡廠商所認同,採取同一格式的設計,使所有的AGP產品皆能插在此一插槽上。

AGP的特性有下列幾種:

1.排除位址線的多工功能,以改進作業效率:由於AGP插槽專為顯示功能設計,不會有其他資料訊號的傳輸,所以能增進作業效率,改善資料處理速度。

2.併入UMA(高記憶體區域 Upper Memory Area) 的理念:將顯示功能所需要的記憶空間稍作調整,並使其能充分應用,較其他資料的處理效能增加許多。

3.更巧妙地傳輸顯示資訊,保留先前資訊,僅傳輸修改過的數據,更能增加傳輸時的效率。

4.重新定義訊號傳送數據的方式:由於資料傳輸作業環境的單純化,重新定義傳輸方式之後,能以特別管道處理資料,提高資料處理效率。

雖然AGP與PCI運算處理同為32-bit,但頻率分別為66.66MHz及33.33MHz;而AGP的傳輸速率則為PCI的四倍。對於3D(三度空間)以及多媒體,祇有傳輸速度可達每秒528MB的AGP介面方足以應付。因此許多主機板廠商紛紛跟隨此AGP規格開發AGP顯示卡,而英特爾(Intel)自LX晶片組之後,其Pentium II級系統晶片組都支援AGP介面。
 

顯示卡 / 繪圖加速卡

顯示卡主要的功能是把螢幕要顯示的畫面資料告訴顯示器,也就是將影像輸出的裝置。隨著電腦的演進,顯示卡的演進也相當精彩,從過去單色顯示卡演進到彩色顯示卡,進而由2D演進到3D繪圖加速顯示卡,連結界面也從ISA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匯流排架構、VL(VESA Local,為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所制定的標準)區域匯流排架構、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以及AGP (Advanced Graphics Port 或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為Intel所製定的標準),目前顯示卡已進步到可內建到顯示晶片中來處理,對All-in-One機型而言,更能減少顯示卡所佔的空間。

DVI(數位顯示介面標準之一)
 
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是數位顯示介面標準之一,該標準主要由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這個組織所制訂。雖然DVI並不是遵循VESA(視訊電子標準協會)所制訂出來的P&G(Plug-and-Display),但因DVI標準的傳輸速率較快,可以獲致較好的顯示效果,讓許多人相當看好DVI標準的未來前景。

RAMDAC(隨機存取記憶體類比數位轉換器)
RAMDAC(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Analog Convertor)隨機存取記憶體數位/類比轉換器,這個名詞在國內很少有人將其翻成中文,不過最主要的意思在將「數位轉換成類比」的這個動作。

由於電腦內部的資料訊號皆是以數位的方式(也就是1與0的訊號)呈現,但是我們一般所用的CRT螢幕卻是屬於類比式訊號(有點類似我們的聲波,屬於波浪型的訊號,依照傳送能量的大小有多種不同型式),因此要將數位資料訊號從繪圖晶片上給傳到類比式資料訊號的顯示器時,便需要這個RAMDAC轉換器進行資料轉換。

電視機雖然也是屬於類比式輸出的設備,但因為電視機的螢幕與顯示器的規格介面不同,所以也無法互用。因此,RAMDAC只適用於將數位資訊給轉換成電腦用類比式螢幕訊號。
 

3D顯示卡
3D顯示卡主要使用在3D遊戲及繪圖工作站上,其基本功能在:快速地線條及三角形的繪製、快速材質處理速度及霧化類的效果要求,除了速度之外,在內補點的功能也是其畫面效果與品質的基本要求。 
 

 

 

音效卡(Sound Card)

音效卡是一種專門處理電腦聲音訊號的附加卡,目前在電腦上的介面多屬於PCI規格。

音效卡的功能主要是把數位的聲音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再轉給喇叭輸出聲音。但也有較高階的音效卡提供數位輸出功能,可外接數位解碼器及其他處理數位聲音的裝置。

音效卡上遍佈許多音效晶片,這些晶片決定聲音轉換結果的音質與精準度,最著名的音效晶片供應商有CREATIVE、ESS、YAMAHA等。當然最後的發聲器--喇叭,也對聲音輸出的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

光碟機 / 燒錄機 / DVD

光碟機為讀取CD的一種儲存裝置,CD是由金屬和塑膠所製成直徑 12 公分、厚度 1.2 公釐的圓形光學儲存媒體,CD 的出現最早是由 Philips 和 Sony 兩大公司所制定的『紅皮書』(Red Book) ISO 10149 標準,這個標準使得 CD 片可提供 74 分鐘的音樂,約 650 MB 的資料。

而CD的表面具有許多肉眼所無法辨識凹凸不平的坑洞,當CD-ROM的雷射讀取頭所發出的雷射光在CD上行進時,也就像是一台車子的輪胎在路面上行走,當雷射光感應到凹凸不平的訊號,會由光碟機內的接收器所接收,等到電腦將這些訊號一一整合之後,就成為使用者所需要的檔案了。

燒錄機是用來寫入光碟資料的機器,需要寫入資料時,放入一塊CD-R的空白資料片,CD-R內的雷射光束會根據資料的檔案特性發出熱量,將CD-R片上的染料層破壞成為凹凸不平的坑洞,因此只要將該CD-R空片放入光碟機讀取時,讀取頭便能根據坑洞的不同反射屬性而重整出資料,也正因為CD-R是利用高熱量的雷射光束破壞染料層,因此一般又稱之為光碟燒錄機。

DVD-ROM是用來讀取數位光碟,也就是一般俗稱 Digital Video Disk或 Digital Versatile Disk(簡稱DVD)的一種儲存設備,DVD的外觀與一般 CD 音樂或是資料光碟片相當 (直徑 12 公分),但是利用新的儲存技術,目前共分為單層雙面、雙層單面與雙層雙面等三種,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在一面的儲存容量就可以放入高達4.7G的資料,此種容量比起傳統一般CD的容量大了十三倍之多,正因此特點,因此可用來儲存比VCD格式,也就是MPEG-I格式更為精細的畫質與音質。

DVD-ROM的外觀一般來說,也與CD-ROM相同,差別在於雷射讀取頭的設計上,因為DVD高容量、高密度的特性,因此未來DVD-ROM很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儲存設備。

電源供應器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主要將110/220伏特交流電(AC)轉變成電腦可以使用之正負5V與12V的直流電源,供主機板與磁碟機等週邊設施使用。

電源供應器的大小常以它的功率為度量標準,其單位為瓦數 (watt),一般常見的大多為 200 至 300 瓦的功率。

由於電腦所使用的電源比家用電壓的十分之一還要低,所以在轉換時會產生「熱」,若電源供應器的轉換功能不佳,則容易造成溫度過高,甚至當機的情形發生。

此外,一個好的電源供應器還包括負載保護(過濾掉電源突波與衰減情形)的功能,這將避免短路所帶來的危險。好的電源供應器也能忍受約10ms (ms,又稱為亳秒,原文為millisecond,是一秒的千分之一)的停滯時間,以及其他家用電源供應時所產生雜訊、突波、及衰竭的現象。

 

顯示器

顯示器主要功能在於將主機所處理完後的資料,呈現於使用者眼前,讓使用者能清楚知道處理的過程及結果,此種主要用於電腦資訊顯示,且外觀類似電視的硬體,一般我們就稱為顯示器或螢幕。

 

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縮寫字為LCD,而一般使用者也多以此來稱呼,液晶顯示器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平面當中放置液態的晶體,而在這兩片玻璃中間則有許多垂直和水平的細小電線,透過通電與不通電的動作,來控制桿狀水晶分子改變方向將光線折射來產生並顯示的畫面。

亮點與壞點

反應時間
一般而言,當顯示器的液晶點接收到訊號時,會由暗轉亮,或是由亮轉暗,藉著各種明暗不同的圖點來顯示出圖像,而反應時間代表了液晶點接收到訊號後,再呈現出來的時間差異,當反應時間越短時,則使用者對其變換則較無感覺,假使反應時間過於緩慢,則在觀看時容易產生延遲拖曳的感覺,而反應時間的快慢,相對的也可反映出液晶螢幕的好壞。

 亮度顯示
高亮度的LCD顯示器通常會比較好,但是也要提供足夠高對比率來顯示亮度,才能確保色彩的真實度和色階準確度。LCD顯示器的亮度測量單位為米平方燭光(cd/㎡),也就是一般所稱的NIT。

對比(Contrast) 
對比指的是一幅影像中明暗區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測量,差異範圍越大代表對比越大,差異範圍越小代表對比越小,好的對比率120:1就可容易地顯示生動、豐富的色彩,當對比率高達300:1時,便可支援各階的顏色。 


CRT 顯示器(CRT Monitor)

 

 CRT 顯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顯示器後端陰極線圈所放出的負電壓,驅動電子槍將電子光束打在塗滿磷化物的弧形玻璃上,而弧形玻璃此時會發出光亮,使用者即可看到電腦的執行結果。

認證 VESA認證 MPRII認證 TCO認證 ............

水平掃描(Horizontal scanning) / 垂直掃描(Vertical scanning)
電子束掃過陰極射線管上水平/垂直方向之螢光點的動作。 

水平頻率(Horizontal scanning frequency) / 垂直頻率(Vertical scanning frequency)
電子束每秒掃過陰極射線管上水平 / 垂直方向螢光點速度。 以khz來計算。